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3 06:57: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柱体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4、一个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15厘米,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5、拓展练习

  (1)、 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器里的水面升高4厘米,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内容】:

  p19-20页的内容和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 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本册总课时:12 课时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那些图形的体积?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4、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2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1)拼成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相等)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3)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 s h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v=s h

  2、课堂练习:

  (1)出示做一做: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 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3)让学生解答和板算,最后师生共同完成.

  解:v=sh

  =75×90

  =675(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675立方厘米。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v=π rh)

  4.作业: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底面积/平方米高/米体积/立方米

  0.61.2

  0.25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习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4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二、教学例4。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答: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2、出示圆柱。

  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猜测:相等。

  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问: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你准备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讨论)

  生:准备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

  依据是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3、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5、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6、教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7、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10、用字母如何表示。

  11、出示例4。

  现在你知道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了吗?

  为什么?

  生答: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

  V=sh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七第一题。

  学生直接把答案填写在表中。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练一练。

  这两题,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

  3.14×2×5 = 62.8(平方厘米)

  3.14×(6÷2)×8 = 226.08(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状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问:这道题和前面做的有什么不同?怎么计算?

  生答:这是求容积的。所以数据是从里面量的。

  4、练习七第2题。

  观察下面的3个杯子,你能看出哪个杯子的饮料多?

  请学生猜一猜。

  请学生列出三道算式。

  (1)3.14×(8÷2)×4

  (2)3.14×(6÷2)×7

  (3)3.14×(5÷2)×10

  问:你能不求出结果直接比较出大小吗?

  生答:第一个杯子的饮料多。

  5、练习七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3.14×3×5×1= 141.3(千克)

  141.3千克<150千克

  答:这个保温茶桶不能盛150千克水。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6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标准摘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 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第四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过程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有变,只是把底面的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相同,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达标率100%。

  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标率95%。

  3、能积极参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达标率95%。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达标率100%。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达标率95%。

  学习重点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1、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具,课件。

  2、生:削好的圆柱体萝卜或土豆、或圆柱体橡皮泥,小刀。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激活旧知、引出新知,采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新知,采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积极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然后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设计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陶冶了情操。

  教法、学法

  演示法、启发引导;实验、合作探究、尝试练习。

  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完成活动检测目标1、4、5的达成。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3、4、5的达成。

  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4的达成。

  评价样题

  1、

  2、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2)正方体棱6分米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通过分割、拼合的办法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不论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它的面积。]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用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就等于πR,半径是R,所以圆的面积是S=πR。

  [设计意图: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

  3、什么叫体积?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如何求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定义圆柱体的体积,为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做知识上的铺垫。]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原有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和起点,新知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发展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思想方法与知识的铺垫。]

  圆柱体也有体积,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学生交流后汇报。

  板书: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

  出示长方体容器:问,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容器。]

  问:怎么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量出它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水的体积。] 问:如果换成圆柱体容器又如何求其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量出长方体容器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演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

  2.橡皮泥圆柱体的体积

  (出示橡皮泥做成的圆柱体)

  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问: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长方体,从而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

  3.常用圆柱的体积.

  课件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的图片。

  问: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很大的的圆柱体,你又如何求出它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用圆柱体容器所盛的没有形状的水到可以变形的圆柱形橡皮泥,这些都可以转化的办法转化为长方体来求出体积,这一过程就是要逐步渗透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和思想,这样从思想上、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当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图片后,由于前面的物体是可以变形的,而压路机的滚筒是不可以变形的,学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学生来说解决求压路机的滚筒体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为后面同学们操作、讨论推导圆柱的体积从思想方法上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并通过构造认知冲突,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这样,对学生思想方法的铺垫也已水到渠成。]

  小结:看来我们以上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必须探究求圆柱体积的一般规律。

  4.探究规律

  问:圆我们可以通过分割、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圆柱体能不能也转化成已学过体积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操作:

  课件出示操作讨论提纲:

  (1)圆柱体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大小是否有变化?

  (3)转化后的形体与与原来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点拨、操作。

  问:下面哪个小组来先进行汇报。

  各组派代表边汇报边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转化后的长方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只有把圆柱分割的份数多一些,才可以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问:谁还有补充?(学生补充讲解)

  教师拿两个相同的圆柱体体积演示模型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它们的底相同,高也完全相同,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我把其中的一个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剪开,两等分、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还可以继续分割,通过分割、拼合,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我把它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

  结合课件演示讲解。

  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来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来表示。如何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板书:V=Sh)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印象,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达成目标1、3、4、5.〕

  5、实际应用

  (1)、师:给你圆柱的底面积和高,你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例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75平方厘米,高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矫正,说思路。

  (2)、完成评价样题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目标2、4.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应用公式进行口算:

  2、

  3、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口算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的三种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求放入水中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的圆柱形水的体积,面向中上层学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在做练习过程中,一、二层次的练习板演尽量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去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达成目标2、4. ]

  四、全课总结,共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样起到强化重点的目的。]

  五、课外创新,拓展延伸

  长方体可以这样放(上、下面朝下),还可以这样放(左、右面朝下),还可哪样放(前、后面朝下)。 上、下面朝下时求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还有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7

  《圆柱的体积》是青岛版标准实验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信息窗3的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几何知识与数学方法,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数学成绩较好,加上“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学习,辅以多媒体的教学,学生应该容易完成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矗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及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柱体体积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计算圆的面积。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交流猜测谈话: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怎样转化呢?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1)屏幕上呈现一个圆柱体变为一个长方体(圆柱与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动画。提问:变化过程中,圆柱的什么变了(截面)?什么没有变(高、体积)?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何关系? ③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一个圆柱形量桶,底面半径是5厘米,把一块铁块从这个量桶里取出后,水面下降3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七、课堂总结。

  [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一、情景引入

  1、举起圆柱形水杯。

  (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生充分交流。

  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啊?

  体积是吗?

  (2)如果,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用水瓶在杯子里倒水,提起学生兴趣),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充分交流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求水的体积了)。评价:这个方法真好,把它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来求水的体积。量筒学生能说出来就说,不能就直接过去。

  (那么现在我想知道杯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测量不规则物体。

  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圆柱都能用刚才的办法求出体积呢?(出示课件压路机柱子)。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一种适合所有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1)学生猜想环节

  师:大家猜想圆柱体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交流。说出为什么?自己比划着说,也可以用事物演示,比较高和底)

  同学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那么现在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圆柱体体积? (万一没有会的,就要引:我们过去学习图形的时候,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研究学习。转化。)

  让我们在一起回顾一下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演示圆形的推导过程)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转化圆转化为长方形。

  (2)学生探究环节

  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来求出它的体积。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让学生说出怎么样切割。

  谁能说说该怎么分,拿出萝卜,这就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分?亮出刀,来吧,请动手。

  教具演示,一共是16份,让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32,,64份是什么样?(渗透极限思想,得板书出极限)抬头看大屏幕,看看你们想的和老师分的一样吗?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放到64份时,问学生,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那么现在你能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了吗?请拿出书包里的学具,同桌两人一组,共同探究,看看哪组同学最善于观察也最会配合。

  让学生说,结论都是学生说出来的,老师不要多话。

  学生研究,上来交流,自由选择用教具还是大屏幕。

  出示课件,最后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将圆柱转化长方体(板书):,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v=sh

  简直太棒了,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把,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

  三、练习巩固

  (1)口答

  (2)分层练习,采用星级分等,让学生自由选择1到3题。星级越高,难度越大。

  (3)知道体积求高的练习,设计到单位的转换。

  (4)开放性题目,自己动手求一个杯子(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这次送课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期间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让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先来说一说我通过这次送课下乡,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认识。首先就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通过丛老师和夏主任等老师的评课,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在的课堂更加需要的事“生生互动”。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节课,其实我也尝试了让学生之间去交流,比如说各种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还有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找其他同学帮助等方式,但是感觉还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进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个教育”的初步尝试。在课堂上,如何体现个教育。决定不单单是出示几个简单的分层练习,更重要的事要有对知识点的分层,对全体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一种把握。个教育,更要求老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节课,在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当时让学生讨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底面积乘高,一种是底面周长一半乘高乘半径。这样一讲,反而起到了时而其反的效果,本来学生挺明白的了,一讲,反而有学生糊涂了,这是因为桥头整体学生水平还不是太高,造成的问题。

  下面我具体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些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比较注意以下几点: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三、设计练习的时候注重多层次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练习的选择权利放手给学生,特别是星级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整堂课的设计都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特别是导课的时候用一次一次的质疑,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营造出一种学生想要迫切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氛围。这些都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首先就是以往上课语言表达的问题再次被点了出来,这次虽然较以往说话语速过慢变成了较快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高低起落调,所以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缺少激情,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再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学生的自主权还是欠缺的,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先求助同学。老师一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敢于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猜想解决圆柱体积问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复习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把这个环节改为温馨提示性质的小提醒,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去积极认真的准备课,全身投入的上课,还要深刻,认真的反思,在不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对症下药。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19页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以及动手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浸没实验中,能测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实验素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估计、类比、归纳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提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教学圆柱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都为本课圆柱体积的综合练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学生通过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等活动,可以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并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理念:

  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再到由学转教。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是讲给别人听,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从“以教定学”走向了“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呼唤教育教学回到学生的真实学情、现实认知水平等方面上来,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师的“教”,日益凸显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赋予“以学定教”更多的生长意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以学定教”转向了“由学转教”,即由学生的学转为由学生来教的更高级的学习生态。教学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合理分析问题并选择恰当算法,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反馈器一套;希沃白板、课件及5块互动大屏;投影仪;两份合作学习(实验)单;板贴一套等。

  学生准备:底面被平均分成16份的圆柱形学具16套;知识梳理图50张;预学单50张;圆柱形容器及土豆或铁块若干等。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9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 设计意图 这部分教学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完成从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结论。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实验探究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圆柱的体积、

  2、想一想,提问:什么叫做体积?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

  它们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可以归纳为: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想一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圆面积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那么,能不能把圆柱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二、新授:

  叙:以上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叫做割补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自学。

  演示并提问:

  (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因为: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运用以上公式,完成练习题、

  (注意:单位要统一,要认真审题,认真计算、)

  动脑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已知如下条件,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s、高h→→体积v==

  (2)底面半径r、高h→→体积v==

  (3)底面直径d、高h→→体积v==

  (4)底面周长c、高h→→体积v==

  强调:圆柱的体积v=sh=rh,在没有告诉底面积和高时,要先找底面半径和高,应用v=rh去计算。

  三、巩固练习(填表)

  hvs=20平方分米

  4分米

  r=5厘米

  10厘米

  d=8分米

  6分米

  c=12、56米

  2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谁来说一下。

  回答得非常好,下去以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作业设计:完成习题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追问: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提前下发的能自动等份分割的圆柱体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提问: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预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法: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直观演示

  学 法:自学归纳法,小组交流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一)导学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2πr。

  3.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4、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定向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15分)

  1.阅读书25页。

  2、看书回答: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为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3、小组展评交流结果。

  (1)展评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展评题2。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3)展评题3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4、公式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1、2题。

  三、自主学习(5)

  1、出示例6

  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直径8厘米 高10厘米 这袋奶498毫升

  2、尝试列式计算.

  3、学生展示自学结果。

  4、小结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先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四、质疑探究(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五、

  小结检测

  (

  13

  分)

  (一)小结

  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

  (二)检测

  1、把圆柱切开,可拼成一个( ),圆柱的体积等于近似长方体的( ),圆柱的底面积等于( ),圆柱的高等于( ),所以圆柱的体积=( )。

  2.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5、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75× 90=6750(立方厘米)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8/2) ×10=502.4(ml)

  答: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米。答: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

  2.方法与过程:经历猜测、验证、合作、动手操作等过程,体验和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具: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回顾

  1、交代任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2、回忆导入

  (1)、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2)、我们都学过那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猜测圆柱的体积和那些条件有关。(电脑演示)

  2、.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小组合作讨论:

  (1)将圆柱体切割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立体图形?

  (2)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切拼前后的两个物体有什么联系?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2、练一练: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三、练习

  1、填空

  (1)、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 ),这个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 )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用字母表示

  () 。

  (2)、底面积是10平方米,高是2米,体积是

  ()。

  (3)、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

  ( )。

  2讨论:

  (1)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r2 × h

  (2)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d÷2)2×h

  (3)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V=兀(C÷兀÷2) ×h

  3、练习:已知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体积。

  四、小结或质疑

  五、作业

  课后做一做第1、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本节课的设计思考: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

  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教师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

  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

  实物演示帮助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拄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探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出示目标:1、推导2、计算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提问:这是不是一个圆柱?用手捂住圆柱的侧面,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提问:“大家看,这是不是一圆?”“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有点接近长方体:)

  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小结: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2、自觉书本第7、8页。

  3、教学例3。

  出示例3。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40×1.8=72

  答:它的体积是72立方厘米。

  ②1.8米=180厘米

  V=sh=40×1800=72000

  答:它的体积是72000立方厘米。

  ③40平方厘米=0.4平方米

  V=sh=0.4×1.8=0.72

  答:它的体积是0.72立方米。

  ④40平方厘米=0.004平方米

  V=sh=0.004×1.8=0.0072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072立方米。

  (3)自觉书本第8页例3。提出质疑。

  (4)做第9页“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1~4题。

  五、《作业本》第4页。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知识的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演示动画“圆柱体的体积1”)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2)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③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1)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2)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3)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1)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

  (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的内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15厘米,它的容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

  例5、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水桶的底面积: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8(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8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一)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4-04

圆柱体积的教学反思06-08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08-08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03-07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06-14

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设计07-23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3-08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19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25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