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报告写作>开题报告>教育开题报告

教育开题报告

时间:2024-09-30 01:07:53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教育开题报告精选15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开题报告精选15篇

教育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xx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XX。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XX。9—XX。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4、虽然学校经济并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满足科研需要。

  5、总历时四年整,每学期十六个教学周,每周一个小时集中研究,时间有保障。

  6、朝阳七校是个新兴的学校,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学校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领导教师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教育开题报告2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

  一、题目来源、选题的实际(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该题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调研题目。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立,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

  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做父母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对其日后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上存在显著差异,如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上,我国家长大多处于统治地位,而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育儿观上,中国家长大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而美国家长更看重提高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中国家长喜欢包办替代,而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这些差异导致了两国儿童成人后在生存适应能力上的明显差距。正确认识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包括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即使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因而怎样选择一种适当的教育方式就成为家长极为关心的问题。

  写作大纲:

  前言

  绪论

  §1理论知识导论

  §2.1调查背景

  §2.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3问卷内容

  §2.4调查对象

  §2.5调查方法

  §2.6调查结果与分析

  §3 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4 总结

  四、本选题的实施方案及写作进度计划

  针对我实习的班级,我打算以这个班级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深入的去了解学生的与生活,从而来定位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为此,我决定采用问卷的形式来调研。具体步骤如下:

  1)先做一些社会调查,初步制定问卷内容;

  2)联系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与他们共同探讨问卷内容;

  3)反复修改问卷以达到想了解的最佳答案;

  4)联系愿意我们配合的学校,通过学校发放问卷给学生;

  5)回收问卷并仔细研究作出总结性结论

  1.20xx年9月10日——20xx年10月10日,查阅资料,确定自己所选的题目,然后根据 自己选的题目去研读经典型的论文

  2.20xx年1O月10日——20xx年10月22日,把自己所选的题目交给指导老师,让老师 来参考下所选论文题目,根据指导老师给的一些论文网站,去精读博士硕士论文。

  3.20xx年10月22日——20xx年11月16日,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自己所研读的一些 论文,完成开题报告。

  4.20xx年11月17日——20xx年2月10日,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完成初稿和电子稿,上 交指导教师批阅。

  5.20xx年2月11日——20xx年3月26日,根据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撰写 论文,并完成二稿和电子稿,上交指导教师进一步批阅。

  6.20xx年3月27日——20xx年5月20日,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并完成定稿和电 子稿,上交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和写出评语,上交院答辩委员会。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吴奇程 袁元,《家庭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8月

  2、刘超平,《作最好的父母》,东方出版社20xx年11月

  3、晨曦,《斯宾塞得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

  4、萧斌臣,《读懂孩子》,新华出版社20xx年4月

教育开题报告3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根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经充分准备,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xx年10月12日在云南民族大学莲花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负责人王江屏向省内管理学以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专家省教育厅宣传统战部桂正华部长、云南民族大学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员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详细汇报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目标和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组织分工、研究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等。评议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审议,明确指出研究计划的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规范步骤,要求该课题在开题后要把责任落实到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确保研究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课题组成员王江屏、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参加了开题会议,并与专家们一起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分工、职责要求和实施步骤等。 开题报告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后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同意该课题可以开题研究。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本课题为《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是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立项编号CY09014),于20xx年9月正式立项。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 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探索化解中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中常设性机构与临时性机构职责不分、关系不顺这一难题的方法;

  2.全面总结中国高校应急管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

  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

  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2.高校宣传工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健全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法律基础

  第五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1.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反应机制

  2.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决策机制

  3.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

  4.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动员、协调保障机制

  5.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6.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善后处理机制

  第六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对几种特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1.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2.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3.对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4.对高校信誉危机的处置和管理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组织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 此项研究将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的研究思路。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上,分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与应急机制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高校中的体现。在微观领域,不仅探究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网络舆情等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凸显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实效。

  2.理论与实践:在探讨建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并实施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创新工作模式,用实践来验证效果。

  3.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校园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应急管理方面的差异,为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社会和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从中寻找研究的薄弱点,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著名教育界人士及相关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交流,探讨我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3.比较研究法--研究发达国家校园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现实情况,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

  4.案例研究法--选取民族高等院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以为鉴。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3人分别具有法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专业特长分布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传播学等方面,年龄均在40岁以下,呈梯次结构分布,在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媒介及舆论传播,大学生的民族观、宗教观和法治观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能够胜任此项研究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组: 1.课题组长:王江屏 2.课题研究人员: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王江屏、杨泽泉负责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后相关材料的报送、研究方案的制定、专家咨询会的组织,同时负责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和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以及结项验收工作。 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负责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的搜集,并按研究计划完成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的撰写。

  四、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周期 1年,即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

  (二)研究各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xx年10--12月 20xx年10月,召开专家评议会,评议审定课题的开题报告,形成成熟意见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0月,深入云南各高校进行调研,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掌握当前高校,特别是云南省高校的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 20xx年10月至12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和案例。

  2.研究阶段: 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有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 20xx年5月,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中期研究报告,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3.结题阶段:20xx年7月--11月 20xx年7月至11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0xx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请结题。

  (三)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2项:

  1.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

  2.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五、课题经费使用说明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共计肆仟元整($4000.00),拟作如下分配使用:

  1.资料费(用于购买图书、进行网络下载等)1000.00元;

  2.调研差旅费(到省内高校考察、搜集资料)1200.00元;

  3.小型会议费(召开学术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800.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购买电脑耗材等)300.00元;

  5.印刷补助费(资料复印、文稿打印等)300.00元;

  6.管理费200.00元;

  7.临时性小额开支200.00元。

  五、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此项研究的开展及时适应了目前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高校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有利于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有利于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对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恰当,研究内容具体。课题组成员构成精干,有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并已参加过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着作等研究成果,并发表过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建议:

  1. 课题组成员要认真研究和领会研究目标,进行充分讨论并最终确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的框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论文写作的重点及其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2. 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及职责要求,信息资源及时共享,按时按质完成自己的任务,保证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3. 课题组成员还要积极争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从资金、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 课题组要严格按照方案,对照各项预期研究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根据评议专家意见,课题组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后决定作如下重要变更:

  1. 吸收现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泽泉同志和云南民族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晏妮同志为课题组成员;

  2. 对课题研究重新进行科学分工,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合作完成最终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任务。

  六、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同意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的意见以及专家组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的各项具体建议。请课题组根据专家建议认真修改开题报告,准确把握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框架、研究内容,进一步明确分工及职责,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如期完成。 同意该课题开题研究。

教育开题报告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坚持“突出特色、全员参与、陶情益智、快乐健体”原则,立足校内资源,丰富内容,活化形式,从而深入推进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我校专职体育教师3名。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每天上午两节课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下午三节课后为课外体育活动课,上下午各有5分钟的眼保健操。虽然近几年我们大部分学校开展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和创新,但效果却很不让人理想,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便没有开始时的那种兴趣,进行体育活动的班级显得有些懒散不积极,即使有活动也是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深知: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性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小场地、大课间”;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三、课题研究依据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教师敢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体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4.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结合音美科技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职工校园文体活动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5.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6.组织各类竞技、趣味、群体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7、组织师生创造、改制各类体育活动器具,开发适合师生健身需要的各类器材,开发校本体育课程。

  8、落实学校全民健身“快乐参与 健康发展”理念,推动学校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的资料,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二)研究措施:

  1、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3、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体现全面健身,融洽了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原则上由学校购置,部分师生自制。

  4、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5、组织保障。学校为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该项活动的领导,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课题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二)课题小组成员系一线体育专职教师,素质高,具有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三)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体育组实施。

  (四)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五)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六)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9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教育开题报告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6月被立项为县级-般课题。这是我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学好语文,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不完全令人满意。前些日子,我们做了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们的语言阅读教学仍以学生和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据我们调查统计90%的初中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创新学习方式;57%的初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对此省内外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初中创新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启动,此学科正处于试验阶段。

  〈2〉丛化市庾浣冰老师《语文学科自主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

  〈3〉过尔宁老师发表了《新课题背景下语文自主阅读的一点尝试》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是从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出发,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的探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现代阅读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它属于应用性研究。

  理论意义: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落实到教学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并引起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课题研究将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实践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使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勇于创新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逐步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感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这是奠定“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要看其智力参与的程度: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强调将师生之间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

  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化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得到系统的反映。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发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这个理念是“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的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表明,个人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而创设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目标为核心”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目标体系,以及文本的内容特点确立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师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使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法为线索”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学法,贯穿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等,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

  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论学习转变观念〈2〉资料调研〈3〉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规研究活动 ①每周一节研讨课 ②每周召开学习理论交流会 ③每月形成一篇实验报告

  〈2〉形成阶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分解细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论文《设置单元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③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实践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论文《注重阅读迁移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3、形成最终结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形成子课题和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创新学习、创新教育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开题报告6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汤亭亭是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也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之一。《女勇士》是她的开山辟作。全书共有五个部分:《无名女人》《白虎山峰》《巫医》《西宫门外》《羌笛之歌》。这部小说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但在国内对这部小说做出的研究还为数甚少。蒲若西在20xx年第3期的《当代外国文学》上发表的《对性别,种族,文化对立的消解从解构的视角看汤亭亭的〈女勇士〉》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国内从个体行为差异和女性自我价值观这一角度分析《无名女人》这个部分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之所以选此课题是因为《女勇士》是一篇很具可读性的作品。作者具有双重身份,是美籍华人。用英语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封建传统女性的悲哀与追求。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是个含金量较高的课题,研究的人屈指可数。本课题拟把作者本人汤亭亭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无名女人融入中西古今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之中,展开对不同时期女性的价值观的深入研究。该课题将会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女性的`思想和追求,将对异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起到促进作用,也会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女权主义者和女权主义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将从《无名女人》一文出发,比较作者汤亭亭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无名女人的个体行为差异:汤亭亭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和禁忌,写出了《女勇士》这部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而无名女人对任何事都逆来顺受,即使受到屈辱也不反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汤亭亭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而无名女人尊崇男权,夫权的价值观。本课题还将具体分析二人产生不同价值观的原因,最后做出总结:女性应该独立,并争取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首先将《无名女人》一文通读一遍,然后精读一遍,查出新单词将原文翻译成中文。接下来的工作是查阅资料和拟题,再写出论文的提纲,然后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批改,根据批改修改论文,交二稿,最后定稿。

  主要是采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网上查阅资料的方法,辅之以老师指导,同学讨论和反复修改的方法。

  四、研究工作进度:

  略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常芳、郭海霞.从禁忌的打破看《无名女人》中女性的自我重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xx(4):14

  [2]金文野.女权意识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要求.[J]中州学刊.20xx(4):23.

  [3]汤龙发.女权问题是《红楼梦》的主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4):17.

  [4]阎广芬.简论古代女子的伦理道德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4):31.

  六、教研室评议意见:

  教研室负责人

  年月日

  七、系领导审核意见:

  1.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未通过

  系负责人:

  年月日

教育开题报告7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意义,阐述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小学生存在的影响,增强教师提高个人特长素质的意识。让家长了解到个人特长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性格塑造有正面影响,打破家长只重视孩子考试成绩的旧观念,让学生更健康的学习、成长。

  意义:

  在教师个人特长的熏陶下,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特长学习过程中,磨练小学生的意志,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交际能力。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融入到校园之外的生活圈,体验生活,开拓小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促使小学生的身心更健全的成长,充分实现教师有价值的“教”和学生有价值的“学”。

  二、研究或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状:

  目前,国内外开设了许多特长培训班,但这些班级几乎都是一些在校外开办的私立班级,没有把特长学习和学校里的书面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无法实现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里有特长的教师很少,而且具有的特长比较单一,或者大多数有特长的教师只注重按时授予关于特长的基础知识,不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来发现和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导致一些小学生对特长所具有的天赋被抹杀,或者一些小学生的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盲目地把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去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特长的兴趣激发和培养不能与学校课本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小学生的影响,一个身心健康、活泼的孩子才能够更好的接纳和理解教师授予的课本知识,促进其发展,而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少,不够全面,不够成熟。

  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各类特长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对沿海城市较落后的小城市,并且得到逐步的完善,特长文化的大量普及将会从生活中影响到家长只注重孩子分数的看法,从而又进一步推动特长文化的大量普及。当今学生的.特长学习更加丰富、高质量、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小学教师,后一代的小学教师将会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教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主要的研究内容有:

  1、从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2、特长培养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3、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各方面的学习。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1、如何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a.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

  b.利用课堂提问、课堂交流。

  2、怎样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特长的价值:

  a.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b.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参加比较大型的比赛。

  c.给一些特长比较突出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励每个学生不断进取。

  3、为什么特长学习会有利于其他学习:

  a.特长学习磨练人的意志,让学生养成做事不半途而废的良好习惯。

  b.特长学习在潜意识中,能让学生塑造一个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交际能力。

  c.在长期的演出、比赛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具备的工作条件:

  有:图书馆(书籍、学报)、网络、与论文相关的文献等等。

  解决的办法:

  1、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查阅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2、积累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对查阅文献资料和知识进行整合等,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本研究。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XX年6月—XX年8月 选定论文写作方向、收集相关资料、阅读 文献、拟定论文题目

  第二阶段:XX年9月1日—XX年10月8日 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提纲、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XX年10月9日—XX年11月28日 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XX年12月1日—1月30日 修改定稿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郭成,陈红.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1999,(09).

  [2] 林雄. 从建构主义看当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j]. 新课程(小学), XX,(z1).

  [3] 魏永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XX,(05).

  [4] 单清水.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现象与思考[j]. 科教文汇(下半月),XX,(05).

  [5] 叶婷. 创设学习情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j]. 浙江教育科学,XX,(03).

  [6] 王贞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XX,(04).

  [7] 叶连国. 探究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XX,(05).

教育开题报告8

  一、课题名称:《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技巧的探究

  二、选题依据

  (一)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小学科也是基础学科,许多学生都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因此生物学这门学科并不受学生的重视,且生物教学质量也不是很高。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课堂导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重视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打造高效课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校初中生物教师多关注学习目标及内容所运用的方法策略,对于生物课堂的开讲导入思考较少。针对生物教师开讲随意或单刀直入不讲究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我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学习和借鉴生物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意义:开展生物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是不无裨益的。苏霍坶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所以想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注意面向全体的要求,教师就非常有必要做好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

  设计完美的课堂导入方法会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进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课题本着让学生乐学的目的,以面向全体为宗旨,致力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生物课堂导入的方法研究,将为教师探究优质的教学导入提供方法。

  (二)课题含义的界定和特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万事贵乎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又叫开讲,与导言、引言的性质和目的基本相同。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的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关心本节课上的主题内容,从而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所以,高超、别致、新颖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氛围较快地进入最佳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兴趣之中”。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尤其对于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感性多于理性,只有当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由课间的嬉戏打闹转移到严肃安静的课堂,才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的生物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教学就不存在太多的困难。

  (二)、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9个阶段中,前3个阶段指的就是课堂导入。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

  (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创建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导入技巧 。

  2、积极实现教师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创新,为课堂教学注入创造的活力。

  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入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本课题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研究:

  1、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现状调查

  2、研究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并形成相应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及当地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具体因素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思路如下:

  (一)、研修和学习《全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研究理论;

  (二)、在科学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计划、实验、观察、评价到再计划、再实验、再观察、再评价的研究策略,逐步形成适合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模式。

  (三)、通过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并力争创新。

  (四)、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逐步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等。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延远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八年级(1)班设置为实验班,八年级(2)班设置为对照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实践,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活动,师生交流以及对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文献法等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准备于20xx年4月开始,20xx年3月结题,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阶段(20xx.4—20xx.7)

  (二)研究阶段(20xx.8—20xx.12)

  (三)课题总结阶段(20xx.1—20xx.3)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撰写阶段性报告和结题论文,研究心得、制作课件等。

教育开题报告9

  题目:全纳教育理念对特殊教育的启示: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例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节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在 xxx 年,笔者在北京市陶行知中学与日坛中学南十里居分校观摩实习。其中日坛中学的音乐课教学情况引起笔者一些思考。日坛中学校内设施齐全,分为小学部与中学部,师资力量雄厚,是北京市重点学校。实习期间,我们看到班级中有两个自闭症儿童。在我国精神或者身体方面有缺陷的儿童,大部分都在特殊学校进行学习,但是日坛中学老师将两个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并安排两位正常儿童帮助他们学习和生活,这一现象引起我的关注。自闭症儿童较之一般正常儿童反映迟缓或者过于敏感,行为奇怪,与人交流相较之更加困难。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笔者接触到有关全纳教育的理念(inclusive education)与日坛中学教学现象不谋而合。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World Conference on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Access and Quality),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①

  “全纳教育”概念特殊教育领域中提出,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回归主流”与“一体化教育”一脉相承。②“全纳”的含义是“包括”、“包含”、“容纳”,从意义看教育理念更多的是融合的意思。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教育者的经历与受教育环境不同,学者们对全纳教育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有澳大利亚学者贝利的定义:全纳是指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中学习,在同样的时间和空间内,将学生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觉自己与普通学生没有差异。③其强调将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放入统一环境中学习,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对所有学生的接纳。我国黄志成教授对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一定义体现出全纳教育是要全部接纳,注重相互合作,尊重个体差异性,重视教育质量,并提出这是长期性的教育过程。无论是哪种定义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总体都有反对歧视和排斥,融合、包容的意思在其中。在阅读全纳教育理念后,笔者发现日坛中学将自闭症儿童与一般正常儿童融入在同一音乐教室内上课形式与这一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笔者而言是十分新颖的,因此,引发笔者对全纳性教育的研究兴趣。

  我国特殊学校少,规模小,建立特殊学校的资金投入大,且特殊学校大多只有在发达城市或省会城市才有。但适学残疾人口众多,且分布全国各地,怎样解决这些孩子的就读问题,培养他们今后的生存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很多特殊儿童对音乐很有天赋,但是由于各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学习。本文中笔者阐述了特殊教育向全纳教育的转型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音乐课堂教学情况,将全纳性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第二节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一般特殊教育主要对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特殊培养为目标教育。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级主要教学对象是盲、聋、哑、智力缺陷及其他存在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其目的主要是最大限度的帮助特殊需要的儿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生活能力。全纳教育提倡将需要接受教育特殊的儿童融入到普通班级或者普通学校进行学习,其教育模式包容性更强,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减少排斥,反对歧视。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放入一个集体学习,使普通儿童接触和了解不同特征的孩子,培养他们更多的'包容心、耐心,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特殊儿童更早的接触主流群体,能够使他们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当然,这并代表全纳教育可以完全取代特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全纳教育弥补了特殊教育的不足。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国外研究现状

  “全纳教育”虽然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是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对于全纳性教育的推行也存在差异。本人从 PQDT 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此数据库是美国 UMI 公司出版的博硕士论文文摘索引型数据库,数据库收录 1861 年至今欧美1000 余所大学的博硕士论文 270 多万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的使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查阅到近十年有关全纳性教育方面的论文篇数。

  国外与全纳性教育有关文章多达 107096 篇,涉猎学科领域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民族研究、哲学、国际关系、社会学、语言学、神学、艺术史学、音乐教育学等,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在全纳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学校管理(7985 篇)、高等教育(7564 篇)等方面研究偏多。全纳教育中与音乐有关的文章 2117 篇,与音乐教育有关的 398 篇,有关音乐高等教育的论文 25 篇,教育史学 20 篇,表演艺术 17 篇;教师教学 14 篇;中等教育 13 篇等。有关全纳性教育刊物共 1130 篇,其中与音乐教学相关的有 8 篇。发达国家全纳教育的发展相对我国较快,各项服务也相对完善 1975 年之后美国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立法都表现出美国对全纳性教育的支持,例如:《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美国残疾人法》、《残疾人个体教育法案》、《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等。1975 年依赖,美国颁布的促进全纳教育发展的法案多达十几部,同时每个州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还设立相关的法律条例,使全纳教育更有效的进行。

  2、国内研究情况

  有关国内全纳性教育的论文笔者从读秀网站上查阅到,从 xxx 年到 xxx年十年间学位论文共计 50 篇,其中内容主要是全纳教育的发展、课程构建、中外全纳教育的发展情况的对比等。其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文化、科学、教育、语言、文字等方面,而有关全纳性音乐教育的文章为 0 篇。在读秀网站上查阅到有关全纳性教育期刊文章 1072 篇,其中文化、科学、体育类 974 篇,而与艺术类相关的仅两篇(一篇与舞蹈和电视有关、一篇电影艺术)。与音乐教育相关文章 0 篇。由此可见,与我国相比,国外对全纳性教育理念研究领域更为广泛,虽然如此,我国相关法律条例与全纳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第一章第三条与第三章第十七条:如图(1)(2)所示。由此来看,我国教育法规条例是提倡将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融入在一起学习,这刚好与全纳性教育理念相吻合。特殊儿童送入普通学校进行学习,或者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殊班级。让大家对特殊儿童有更多了解,减少歧视,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有效的减少特殊学校设立,减少教育上人力与财力的开支。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提出特殊教育想全纳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2、调查法:在学校进行实习和观摩全纳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并且进行记录。

  3、总结法:通过对文献研究及对实习情况的总结,在全纳教育的理念的影响下,对我国特殊教育转型的进行一些探索。

  二、研究框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特殊教育与全纳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视野下全纳教育的理念与措施

  第一节 美国全纳教育理念

  一、零拒绝与免费公共教育

  二、相关服务(related services)

  三、个别化教育方案

  四、“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第二节 美国全纳教育的措施

  一、财政支持

  二、组织结构与安置

  三、灵活的课堂教学

  四、教师的任职与社区支持

  五、保障措施

  第二章 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第一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现实情况

  一、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二、中国特殊教育现存的问题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转型的必要性

  一、主培养人的社会性发展

  二、培养人的独立性发展

  第三章 从特殊到全纳:中国特殊教育转型及对策思考

  第一节 全纳课程的开发

  一、加强实践学习

  二、注重文化差异

  三、课程的灵活性

  四、全纳教育的评估

  五、加强全纳教育师资培养

  第二节 中国特殊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现有师资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师需求

  二、现有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求

  三、现有课程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求

  四、现有的评价机制无法保障特殊教育质量

  第三节 采取随班就读模式

  一、随班就读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二、随班就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随班就读模式的评估与监控

  第四章 全纳性音乐课程的探索

  第一节 全纳性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

  一、全纳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全纳音乐课堂教学提供辅助设施

  第二节 相关支持

  一、学校与家长的支持

  二、社区的支持

  三、财政支持

  第三节 全纳性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及实践描述

  结语

  致谢

  三、进度安排

  1、20xx.XX-20xx.XX 开题:准备开题报告相关事宜

  2、20xx.XX-20xx.XX 研究准备阶段:收集资料,确定实验对象和实施方法。

  3、20xx.XX-20xx.XX 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

  4、20xx.XX-20xx.XX 总结提高阶段:将实施阶段的情况、数据和经验教训等进行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5、20xx.XX-20xx.XX 撰写论文初稿和研究报告

  6、20xx.XX-20xx.XX 修改论文,定稿

  7、20xx.XX-20xx.XX 准备答辩

  四、参考文献

  略

教育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20xx年“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1.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三、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机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至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为: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意义.

  5.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6.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教育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教育理论。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2.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

  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3.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4.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学生感恩内涵。

  5.通过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

  3.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4.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6.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7.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8.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感恩教育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八、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 长:于朝阳 副组长:张 犇 董国环 张文峰

  成 员:董晓雪 王恒志 刘 伟 徐松岭 赵红艳 张玉岩 李茉冬 任淑芝 刘 巍 王丽艳 胡海玲 王丽波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

  1.课题组教师查阅相关理论书籍,以理论知识指导研究实践。(20xx年7、8月)

  2.各年级实验班正式启动实验,按实验规划进行相关项目实验,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每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实验状况,进行材料整理。(20xx年9月——20xx年6月)

  3.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全面铺开。(20xx年7月——20xx年6月)

  4.编写校本课程教材。(20xx年7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教育开题报告11

  体育舞蹈是二十世纪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集中各方面交谊舞专家对当时的交谊舞进行科学整理、加工、美化而成的一种集体育、音乐、舞蹈和服饰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体育舞蹈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体育舞蹈的美育价值在于人们在领略体育舞蹈之美或进行体育舞蹈运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体育和美育,它们均属于社会现象的一种。体育和美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进行美育,不仅因为体育舞蹈中包含着大量的美育因素,而且也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体育舞蹈的美育是基于竞技美与竞技审美,通过参加与观赏体育舞蹈所进行的审美教育。开展体育舞蹈美育活动,强化体育舞蹈者和观众的竞技审美意识是保证体育舞蹈沿着健康的轨道继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舞蹈的表现美

  育舞蹈能最大限度地以身体动作表现出美的形象,使之意形相融,激发内心的情感,显露出深邃的意境,靠的是音乐的烘托,使观赏者情不自禁地欲合拍共舞。积极参与该活动者有益于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改善,使神经系统得以放松,对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大有好处,更为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彼此之间能互相交流沟通情感,解除烦恼,增进友谊,净化心灵,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体育舞蹈的形体美

  形体美是体育舞蹈美的基础,通过体育舞蹈可以欣赏舞者身体之美。身体是体育舞蹈的重要载体,舞者的手、臂、肩、胸、颈、腿、足、臀的形状、线条、比例以及头发、皮肤的颜色、光泽、质感等每一部位的形态及其变化都是构成美的元素,都在体现着体育舞蹈的美。同时通过体育舞蹈锻炼还可以增加舞者胸背部肌肉的体积,消除腰腹间沉积的多余脂肪,使女性胸、臀部丰满而富于曲线美。健壮的身体形态、健全的内脏机能与健美的运动机能达到运动者身体结构的健康满足状态,可使人意识到人体的自然美,发现蕴藏于这项运动中丰富动人的形体之美。

  秦晓松(20xx年)在《体育舞蹈美的欣赏与创造》中提出:体育舞蹈的人体美即:男子健壮有力、修长稳健女子匀称有致曲线美;体育舞蹈展现的人体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以体传情,形神兼备。在体育舞蹈运动过程中,由于舞者需将丰富的情感融于形体动作之中,所以它亦具备形神兼备的艺术美感。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女选手的轻盈曼妙与男选手的稳健挺拔构成鲜明的映衬之美,男女舞者心灵上的互通,赋予形体动作细腻的情感,构成了以体传情的艺术美感。

  (二)体育舞蹈的服饰美

  衣饰是体育舞蹈的显著特点。体育舞蹈中的服饰美体现在现代舞比赛中,男士惯用礼服,以显示优美的身体线条和庄重的气质风度,女生的夜礼服式露背大裙,则给人以华贵、娴静高雅之感。拉丁舞选手中男士着紧身衣裤,上衣多为宽松式长袖衫,女士则穿露背露腿的草裙式短裙,又展现出生动活泼、自由奔放的拉美情调与生活气息。同时体育舞者服装的设计、颜色与舞种协调的美既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民族文化风貌,又会让舞者变得更有自信,更会给观众带来无限的甜美遐想,让观众和舞者徜徉在童话般美妙的意境中,美不胜收。

  (三)体育舞蹈的动作造型美

  造型美主要是指体育舞蹈运动中身体展现各种形态姿势所表现出来的美,造型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而且风格各异,动作夸张。体育舞蹈的每个动作是由无数个艺术化的'肢体动作组合而成,它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非周期性。组合不同动作肢体动作来全面展示各舞种的艺术风格是体育舞蹈的主要审美特征。造型美还通过运用身体展现各种形态姿势所表现出来的美。在体育舞蹈中,造型美分为静态、动态以及动静结合三种。其中静态的造型美犹如我国京剧中的人物亮相,仿若一尊美的雕塑,光彩照人。就体育舞蹈本身而言,其又属于一种动态艺术,它要求每一个舞姿造型都应在变动的过程中尽显美感。根据体育舞蹈形体运动中动与静的规律,造型属于相对静止的范畴,动则属于一种艺术渲染。体育舞蹈中的动作造型的“动”“静”交相辉映赋予了体育舞蹈丰富的表现手段。

  (四)体育舞蹈的音乐美

  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它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更为动人。精彩的舞姿配合优美的音乐旋律那可是美中之美。比如《睡美人》、《天鹅湖》等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的优美旋律、艺术魅力经百年而不衰。音乐为舞者提供了节奏的基础,亦提供了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结构。善于深入理解音乐的舞者永远有取之不尽的灵感诞生,他能让音乐的形象和舞蹈的灵动融为一体,根据音乐的旋律创造出“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是对舞蹈多样化的启发,音乐的曲式结构应体现在舞蹈结构中,独特的音乐节奏会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伴随音乐的对比、展开而达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

  (五)体育舞蹈的礼仪美

  体育舞蹈为了让观众愉悦的欣赏其所要表达的意境,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礼仪修养。体育舞蹈没有一般社会场合跳舞的那种随意性,抬手举足都体现着舞者的修养与气质。如进场时,男士引导女士做急旋转动作向在场的观众示意,然后女士再以古典的屈膝礼向观众致敬。当舞蹈结束以后,男女舞者都要向观众致谢,男士还要面带微笑地向女士表示赞许,这些都需要舞者具有十分深厚的内在修养。

  体育舞蹈之美学教育价值探究

  二、体育舞蹈的内蕴美

  “表现美”是一种游惑不定的表象,“内蕴美”是外在美的根基。有根基的表象,才有相对稳定的美感。相对于“表现美”来说,“内蕴美”是一个新的境界。它体现给观众的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体验。具体来说,观众通过舞蹈欣赏过程中给予的一系列外在物化的刺激,经过思维处理,使外在的刺激升华为精神或心理层面的感受。对于体育舞蹈而言,“内蕴美”主要体现在舞者特有的神韵、气质等带给观众无已言传的享受。

  (一)体育舞蹈的神韵美

  神韵指神情和风韵,是舞蹈的灵魂,需要丰富和细腻的感情抒发。舞蹈的神韵就是要准确把握舞蹈的风格。神韵是心的体验,是灵的表露,决不是靠模仿可以得到的。_招_式地进行模仿,肯定是矫揉造作,毫不生动。把握舞蹈的神韵,一般有两条线索可循:一条是以音乐旋律为主线安排故事情节,还有一条是整套动作中先安排好一个故事,然后再选择适合的音乐。在舞蹈中表现出高贵、典雅、勇敢、坚毅的神韵。动作准确是基本要求,技术动作需要有协调感,控制力,对地板的反抗力。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有激情和热情。

  (二)体育舞蹈的气质美

  气质是指舞者的个性特点,外部特征,内在隐含。气质来源于丰富的阅历,长年的实践,也来源于实力的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气质好坏的印象会在舞蹈中占很大比重。气质美男性要有阳刚之气,女性要有柔美感。良好的心态,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有助于培养提高你的风度和气质。

  体育舞蹈所展现的美很大程度在于舞者的神韵和气质。舞者首先要理解音乐的情绪,追求舞蹈形象与声韵形象的完美结合,只有在音乐中为其注入神韵,淋漓尽致地展示舞蹈的风格和意境,才能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表演时要柔和自然与音乐融合一体。当自身功底增加时可以适当加大动作幅度。在保持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动作幅度越大,舞蹈越潇洒。那些真正成功者更注重隐秘于动作中的那种微妙的,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的东西,其实这才是体育舞蹈的最高技巧。

  三、结语

  体育口舞口蹈其直观的、艺术的、美的形象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能使大众心情舒畅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因此,加强体育舞蹈美学教育不仅要对体育舞蹈的美的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培养人们欣赏体育舞蹈美的能力,达到享受美的目的还要通过美学教育,使观众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开题报告12

  课题名称: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所属单位、姓名:华蓥市双河三小 游忠燕

  内容要求:

  1、课题产生背景

  2、课题研究价值

  3、 研究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进度

  6、成果形式

  7、 研究能力

  8、参考文献

  一、课题产生背景:

  小学中高年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令很多教师 头痛,常常利用上课时间教育这部分学生,且未能收到好的教育 效果。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既影响正常 的教学秩序, 又导致教学效果差。 学生出现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 在学校通常是老师进行教育,在家里通常是家长进行教育,但 师、 家长都与学生的思想差距大, 年龄差距大, 生活习惯差距大, 灌输的教育思想学生难以接受。 我深感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 业的习惯,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于是我从多角度进行了探 索, 在从实践中探索出让完成了家庭作业的学生教育未完成家庭 作业的学生效果好。因此,我把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作为 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如何搭建让学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课题研 究旨在解决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二、课题研究价值

  ⒈素质教育的需要。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习惯与能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意味着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因此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 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必须在 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如时代的活水。

  ⒉学生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对小学生减负 的要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这个要 求是限制有的老师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 但是也不可能不布置家 庭作业。因为小学高段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多,特别是新课标的课 程要求,小学语文每周只有六节课,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科学 只有两节课。家庭作业要么需要学生预习,要么需要学生对当天 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要么需要学生背诵, 要么需要学生动手实验, 要么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总之,必要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发展 的需要。

  3、学校发展的需要。班上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是每位 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但通过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互教” 的研究,帮助老师们找到教育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新捷径,有 效地教育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 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良好性 循环:学生按时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消化和巩固学生当天所学 知识,第二天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生又获得新知识,这样日复 一日,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个体成绩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成绩 随之提高,这显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搭建让学生相互教育的平台, 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对不 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班级思想教育 由班上全体学生参与对不完成作业学生 的思想教育。

  2、班委管理教育 由班委干部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 管理教育。

  3、接对帮助教育 由专门指定的优秀学生对不完成家庭作 业学生进行“一对一”帮助教育。

  4、朋友情感教育 由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好朋友对他们 进行教育。

  5、典型案例教育 在曾经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中,挑选几 个已经完全改变不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的同学, 作为典型对不完 成作业学生进行案例教育。

  四、课题研究方法

  《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采取: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 行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调查统计, 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 寻找依据与支撑。

  2、教育实验法:收集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教育方法, 并进行典型案例收集。

  3、个案研究法: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题研究进度

  1、准备阶段(20xx 年 1——2 月)

  2、理论学习阶段 (20xx 年 3——5 月) :收集有关资料,学 习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申报。

  3、实施阶段(20xx 年 6——12 月) :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进 行实施,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做好资料收 集和积累工作。

  4、结题阶段(20xx 年元月)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结题。

  六、课题成果形式

  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其次辅助资料是相关论文 和典型案例。

  七、研究能力

  本人是小学一级教师,工作在教育一线,并连续担任8年班主任 。已研究普教科研课题结题 1 个,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 验,对于这个校本课题,起源于本人,已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在 实践中本人已创建了相关理论,完成此课题,本人完全有这个实 力。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方面的书籍, 名人名言等。

教育开题报告13

  [摘 要]农村幼儿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己见,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农村幼儿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农村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关键词]幼儿教育;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不管是什么原因促使幼儿英语教育的出现,幼儿英语教育(特别是幼儿园英语教育)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热点。幼儿英语教育在城市的火热热情下也逐渐波及到农村的幼儿园。幼儿对于幼儿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众专家们对此的态度与看法,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幼儿园学习英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还给孩子童年”、“学习英语得从娃娃抓起”、“孩子1到6岁都是用来玩的”专家学者们都有各自的观点。我从小生在山村,小时候根本没有幼儿园上,更别说幼儿英语教育了,初中时学习英语,现在英语也还是一团糟。那么在幼儿期是学英语好还不是不学英语好呢?基本于这些,我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早期教育事业的时代背景下,幼儿该不该学英语?幼儿应该怎么学英语?这不仅是教育理论专家所关心的问题,更是众多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因些,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问题的依据研究问题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实践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

  1、主要的观点

  对幼儿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

  (1)赞成者的观点

  ①英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

  余珍有在其所撰的《试论幼儿园双语教育》(载唐淑主编《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许多例证说明了英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英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研究表明,早期获得双语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其他语言更容易、更有效。Anastasi和Dc Jesus(1953)还发现,双语儿童的语言表达中无论句子平均长度,还是句子结构的完整性都优于单语儿童。Imedadze(1960)等人认为,早期获取双语可以加速他们对语音符号序列与语义的分离,使儿童的注意更加集中于语言的某些方面。Vygotsky(1962)也认为,儿童能够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思想可使儿童“将语言看作他的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看作众多语言中的一种,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加拿大的兰伯特(W.Lambert)教授常年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英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容易习得其他英语,尤其是语音语调。二是增强言语交往的敏感性。由于双语儿童在交往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交往的情景、不同的交往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对社会情景的敏感和语言的交际能力较单语儿童强。

  英语学习对幼儿认识方面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促进对事物的概括化、概念化能力的发展。Pear和Lambert(1962)研究认为,双语者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单语者,特别表现在双语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化能力比单语儿童强。二是提高发散性思维水平。Colin Baker(1988)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三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观察,掌握双语的儿童大脑两半球对于言语刺激均产生诱发电位,从而促进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儿童的智力向深层次发展。

  英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Lambert(1974)研究认为,拥有双语并且能与不同语言群体的成员进行交往,可以改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可以在一个多文化环境中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学者强海燕在其所主持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尝试——双语人才早期培养研究”,也曾于20xx年报告说,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聪明、自信等明显超过对照班①。

  ②幼儿是英语学习的最佳期

  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生理优势。儿童早期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证实。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1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幼儿在学习英语时,大脑将英语贮存在“布罗卡斯区”,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而成年人在学习英语时大脑已无法将英语贮存在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英语的速度慢,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儿童早期学习英语有其生理优势。

  幼儿具有对第二语言语音语调学习的'敏感性。余强在《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载《早期教育》20xx年第5期,第11页)一文中,引用了国外学者(芒罗(Munro)和马约(Mayo)等人)所做的两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在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敏感期”表现在学前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在发音方面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在语音的听觉方面也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在6岁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地道的正宗口音。

  ③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

  由于幼儿不担心考试,也没有分数的压力,他们可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地“玩”中学,而且幼儿不怕羞,不怕错,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

  ④幼儿学习英语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反而会促进 关于三、四岁的幼儿能够在学习和掌握母语(汉语)的同时,接受另一门与母语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的英语吗?英语学习会影响母语的掌握吗?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分析,认为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幼儿期的词汇量增长最快,大约可增长三至四倍,即三岁达八百至一千个;四岁一千六百至二千个;五岁二千二百至三千个;六岁三千至四千个。幼儿期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母语的句子结构已经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模式,不会因为英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对母语造成混淆或冲击。而且,从脑“用进废退”原则的观点出发,幼儿在学习英语时也开发利用了大脑的语言中枢,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的发展将促进思维的发展②。Lambert和Johnson曾用两种语言测查双语儿童,发现双语儿童两种语言的得分高度相关。国内学者高一虹研究也认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据有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双语课程研究的效果显示:双语课程的第二语言教育并不影响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实验班儿童在母语倾听、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确实令人可喜。⑤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故此,在未来社会中只懂汉语,不懂英语,在接受信息与交流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起始环节,理应先行一步。

  (2)、反对者的观点

  ①幼儿学习英语得不偿失

  《外国语》执行副主编束定方介绍:从教育学来讲,用母语进行教学,不但对巩固和提高学生母语有利,而且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好处。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认为:“学生应先学好母语。小孩年纪小,认识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母语还未学好又来学英语,两种语言混淆在一起,结果两个都学不好。”(《文汇报》20xx年11月21日)。杨雄里院士也曾经指出,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学习,因此过早学习英语极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也有人从师资力量的薄弱和语言环境的缺乏,不宜对幼儿开展英语教育,认为在中国大陆学习英语,缺乏英语环境,缺乏使用机会,如果英语启蒙教师素质不高,带“坏”了样,学到一些“洋泾浜”英语,对幼儿只能是“遗祸无穷”,不利于幼儿今后英语的学习。再加上,在教育走向市场的今天,很多幼儿园开设英语教育更多是姓“钱”,而不是姓“教”,这种动机不纯,只能加剧“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受利益驱使而误人子弟。

  ②幼儿学习英语会增加学习负担

  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都远没有发育成熟,目前幼儿所学的东西已经太多了,如果再加上一门英语,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而且又会分散幼儿学习母语的精力,有碍母语获得。

  ③幼儿学习英语应慎之以慎

  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赵世开认为,学前英语教育,是件大事,要慎之又慎。根据他的个人经验,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英语对他语言能力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和小学都开设英语课,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这太值得考虑了。”对于双语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中都要经过科学论证,而万万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推广。

  2、达成的共识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清楚地表明了幼儿学习英语既有利,也有弊。经过一番的激烈的探讨后,现对此问题关注的焦点趋向于以下两点:一是从可以不可以教或学的分歧,转向如何教好或学好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越小,最后可能达到的程度就越高。儿童习得的成分大于学得,有天生的“语言学习机制”。在语音方面,从小学习英语能保证儿童克服成人学习英语的“口语”现象,儿童有可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而从成人开始学习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二是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但不能盲目推广。南京师大余强博士认为(20xx),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敏感期,在敏感期起期(6岁前)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因此,在有条件许可的地方,若能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则能使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实践性方面的研究

  1、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国内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途径、方法及评价等)两方面。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教材的建设方面,目前市场流通的教材有“幼儿英语”、“儿童英语”、“现代幼儿英语”、“快乐儿童英语”、“幼儿园活动指导英语”、“洪恩英语”、“幼儿园英语主题教育活动”、“剑桥少儿英语”、“阶梯英语”、“迪斯尼神奇英语”、“马宏英语”、“新概念英语”、“维克多英语”、“浸入式英语、”“TPR英语教材”等。每一种教材似乎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与之相应的教法。 关于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方面,即对幼儿园英语活动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形式及组织特点等作较系统性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的,就目前公开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余珍有所撰写的《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践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4期),和赵琳、强海燕所撰写的《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整合建构研究》 (载《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第4期)。

  余珍有在该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包括英语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组织特点等)”。明确提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有最初级第二语言水平的双语幼儿,应当把第二语言(专指英语)的使用和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应当成为教师组织英语活动的工具,教幼儿学英语应当从教幼儿学习听懂和理解他人的英语表达入手,然后教幼儿学习琅琅上口的英语儿歌和歌曲,练习英语的发音,逐渐学习用英语和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往和讲述故事。在具体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双语教育活动时充分体现“语言工具观、英汉经验主动观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顺序观”等观念。

  文中在“幼儿园双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部分提出了,①英语活动的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与分目标),其中“总体目标”的定位是:通过英语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趣;②英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选择英语活动的内容时,既考虑了整体课程的原有安排,同时也考虑了英语学习的系统性问题。选择的内容涉及儿歌、故事、歌曲、身体运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组织了儿歌游戏和音乐游戏及体育游戏等游戏、日常生活活动、故事学习活动三类。③英语活动的组织特点:创设模拟的英语环境,围绕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活动,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适当放宽对幼儿英语表达的要求,以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作为评价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而赵琳、强海燕在该文总结出“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并对“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性课程”作尝试性建构。

  所谓的“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提出并不严密,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方式之一,其两者为包涵关系,不能将之作为并列关系来表述),是指第二语言的学习不用母语做中介,采用类似于习得母语的方式来让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文中还就提出“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第二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作了具体说明。

  所谓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整合性课程模式”主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①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突出了“幼儿对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英语直接思维、直接交往的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有效地初步习得英语和掌握粗浅的知识。” ②在教育内容的选编上,突出粗浅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整合性的特点。③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采用主题活动的模式,每一主题以若干单元构成,每单元的活动构成一个个活动网,提供内容相对集中、形式丰富多样的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④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总结了“直接认知”、“正强化英语反应”、“弱化汉语反应”、“丰富环境,大量输入”等。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作为体现实践研究成果形式之一的教材,有“虚假繁荣”之嫌,就市场上所流通的版本,良莠皆有之,究其原因无非是受经济利益等功利思想的驱使。如果使用者缺乏辨别的能力,将“莠”作“良”,则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对儿童英语教育如何有效地整合在幼儿园已有的课程中,既能实现英语教育的目的,又能不会增加幼儿在园的学习负担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的研究。

  ③实践研究的时间短,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居多,更多的是在积累经验。实验研究较少,可说服的数据尚少,可推广的经验尚不多。

  ④对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英语教育成效,有待于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拿出更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报告。

  ⑤随着幼儿英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师资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幼儿英语教育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一个关键,对学前英语师资的培养研究(包括学前英语师资的规格标准和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关于理论性方面的研究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则无暇顾及、无力应对,整体上尚属薄弱。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和反思,幼儿英语教育理论,就是通过对幼儿英语教育实践进行概括,从中抽象出构成幼儿英语教育的各要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以指导和规范该学科教育的实践。目前,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即依据有关理论(如语言学、语言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对幼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与描述上,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尚未形成一整套揭示幼儿英语教育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一是幼儿英语教育的历史还非常短暂;二是在学前英语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通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还非常突出,用于指导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认识还比较零落。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幼儿学不学英语的观念要更新,要转变幼儿学英语是为了将来考一所好的大学,幼儿学英语就是要看幼儿学会了几个单词,会说几句英语等不正确的观念。本课题必须着力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解决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幼儿英语教育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从现有的理论出发,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农村幼儿英语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实践问题:这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农村幼儿英语是一个大环境,如何选定我们的样本区域,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脱节,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可半途径而废,不可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整篇文童成为资料的堆砌。拷贝别人,更是不可取的。

  四、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等。采用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半年,即20xx年5月至20xx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xx年5月——6月为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材料与分析材料;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 ,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xx年6月——20xx年11月为实施阶段 申报课题;讨论分析并不断完善方案措施;各个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开展的进度实时开展一些对以且研究工作有启示的讨论,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研究报告,接受指导老师检查。争取在实践上有质的跨越。

  3、20xx年12月——20xx年1月 为工作总结检查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接受老师的评审。

教育开题报告14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二、课题组名称:

  湘阴县玉华中学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课题组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语文是百科之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几乎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上不愿多出力。语文学习习惯较差,短期内看不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但常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下降。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养成的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针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关注不多,对单一学科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不多。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初中学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习

  惯的养成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五、课题界定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界定:所谓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以农村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大多数语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语文科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语文学科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形成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2)现实意义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甚至高尚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

  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用都进行了精确的阐述。

  习惯培养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要使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种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它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以之,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叶圣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他当时强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思想本源和重要内涵,就是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并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整个社会大教育、大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各校实际,所以我们以立足课题研究,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把学习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激活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理论依据

  1. 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支撑.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

  八、研究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调查了解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归纳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使他们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获取语文知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九、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2、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目前在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关注学习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了解成绩优异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3、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制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可行措施,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足,探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找出可推广的习惯及养成方法。最终形成成果。

  十、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阶段检查法

  4、定期训练法

  十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4-20xx.12):确立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6):开展宣传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围绕方案目标开展对应内容的具体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2、在常规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 明确细目标,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七年级第一学期始学教育。

  ——学习习惯的基本养成:八年级第一学期巩固教育。 ——学习习惯的全面养成:九年级第一学期提升教育。

  具体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书写认真清楚、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

  具体方法:老师和课代表、小组长共同实施打分和监督,由课代表及时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算。做到每天组长查,每周课代表查,每月教师的小范围抽查,每学期教师的全面检查,并打总分反馈。

  (2)抓好基本功,促进好习惯。

  首先,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各班一月一次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

  其次,要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提倡阅读习惯的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比赛。学校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指导检查。

  最后,要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累技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进行及时评价。

  第三阶段:发展深化阶段(20xx.9-20xx.12):落实课题方案,全面进入实施研究阶段,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实施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开展汇报,交流各校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1-20xx.6):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资料,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整理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高一级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收获耕耘的乐趣。

  十二、成员分工

  十三、经费管理

  资料费:约3万元,用于教师购买书籍,订阅资料及撰写论文、报告所需费用(120xx元);学生订阅资料(18000元)

  器材费:约150000元,用于维修语音室,阅览室,广播站等多种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奖励费用:用于研究中对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20xx0元)

  十四、主要成果及目前行动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进行了成员分工,组织进行了校本理论学习

  2、撰写了开题报告

  3、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4、部署成员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

  十五、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养成习惯教育》(林伦)

  《心理学与教育》(罗明)

教育开题报告15

  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而较强的自信心又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基础,所以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迫在眉睫。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50%左右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缺乏学习自信心,他们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意见,不能主动地去思考,不敢大胆地去尝试,不敢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鉴于上述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人格教育中自信心培养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在人格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较快地以自信的心态融入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中。

  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并揭示一个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其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及表现。

  总结提炼,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本校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操作模式。

  客观揭示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品质自主建构的策略,以促进前两个目标的实现,并为自信心品质培养提供借鉴。

  着眼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使学生自信起来,自主起来,自能起来,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为适应社会的强者。

  研究的内容:

  目前小学生公民人格自信现状调查。

  目前小学生人格自信教育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调查,现状成因分析。

  加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中自信培养的对策研究。

  我们想从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培养。一个是教育者的自信对学生的影响几率研究。第二是学生层面自信教育。

  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以为,自信作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或者说是一种人格特征,它的形成当然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决定自信水平高低的必然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是条件,主体内部的诸如:自我效能感,自我归因,自我期待,信念等等,才是直接的决定因素。外因也只能通过内因起影响作用。而个体的内因是有差异的。对儿童来说,他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一个人的自信如果总是依赖于外力,靠他人的鼓励,认可来支撑,那么,其自信力也不可能是长久的。自信的碑石终久会倒塌的。只有当他从内部获得了支持力,才可能会竖立起自信之碑。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自信品质形成的主体内部因素及作用机制有哪些,是怎样起作用的?个体自信品质建构中的主要环节是什么?个体的内因与教育环境提供的外因是如何交互作用的?这些方面都没有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我们以为对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品质并维持自信,是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意义的。所以,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基本答案。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客观认识当前小学生公民人格中自信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构成,同时在现状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实践中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为小学生公民人格教育提供可行性路径。

  课题研究的方法 :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 目标 实践 反思 总结 的过程展开研究。

  所有研究内容在实施过程十均是同步进行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目标个有侧重。

  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

  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最新教育类开题报告范文精选3篇(1)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信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能正确了解自己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种差异,树立学习自信心。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发奋学习,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3)教育者的自信的表现对学生的榜样作用的凸显。学生层面自信教育培养的策略。

【教育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教育开题报告07-03

教育硕士开题报告11-14

教育开题报告(15篇)11-07

教育开题报告(通用15篇)11-29

教育科研课题开题报告02-09

开题报告05-20

开题报告大全12-06

毕业开题报告12-07

设计的开题报告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