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统计》教学反思1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换牙了这一情景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换牙,也知道自己换了几颗牙,统计同学换了几颗牙,相对就容易多了。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摸索统计学生的换牙情况,初步收集数据,再引导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然后出示图和表格为学生提供方法,最后把准备好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由学生自主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课堂上学生能较快地统计完成同学换了几颗牙。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从统计图到统计表的转化问题,而是根据情境图,直接将统计表作为统计的一种方法来呈现的。而在有的练习题当中是没有情境图的,所以应该把这个问题补充进去,使学生明白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存在的关联。另外,还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课的展开阶段,首先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然后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类整理再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结阶段,注意拓展知识,回归生活,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
《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强化了学习统计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过程的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化地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生轻松、愉快地经历统计过程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广阔天空。
不足之处:
一、课堂秩序,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他们一会儿就做不住了,显得有点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没有像平时那样把握好课堂,没有过硬的`驾于课堂的能力,面对较多的同事,自己的感觉是有点紧张。实话说,有点差强人意。六年前,我在全镇老师面前上过两节课,一节是四年级的复习课《平行与相交》另一节就是这节课《我换牙了》。记得那时,我还怀着孕,当时,年少气盛,没有那没多的紧张,还记得那副挂图,是我自己画的,为此还珍藏了几年,后来给弄丢了。六年后,儿子都六岁了,再次执教这节课。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星期,包括教学设计,六个队的对花以及奖品(小星星),还有每个组长手中的学具袋(里面有每个学生需要的统计图,统计表)还有精心设计的挂图。所有的环节都预想到了,就是忽略了学生年龄小坐不住这点,忽略了他们他们爱咋呼,不爱倾听别人发言的毛病。
二、在实施教学中的教学技巧,有待提高,如何更好的把握好合作探究环节,如何做好练习还应再继续努力。只要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更好的驾驭好课堂!
三、本课中的预设确实不够到位,在绘制竖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部分学生问是从上还是从下开始统计。对于这个问题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所以,我便直接告诉学生从下面往上统计。今后备课还要细心,要预设更多的问题!
《统计》教学反思2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欢哪只羊导入新课,从“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设计学生以自己小组所得的星数,来换取奖品的个数为素材(一颗星可换3个奖品),统计每个小组分别可得多少个奖品?并制成统计图。学生可自由制定一格代表几个单位,可延伸到课后完成,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统计》教学反思3
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统计的方法远远超过课本上出现的统计方法,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加数学活动,感受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其实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索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以前,我也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但那些思考,是老师给定的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中进行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此次的`教改我充分重视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这样的教与学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统计》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统计》教学反思5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统计》教学反思6
我对自己所上的《统计初步认识》这一课进行反思,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本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着这一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较低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活动的经验。例如: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日月份等。
2、在这节课中的教学目标,我抓住:经历统计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有条理地、轻松地学习新知的。
3、课题源于教学中的困惑,并在困惑中不断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搞好教学服务。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评价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民主化,多元化,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与本质作用。
反思二:统计初步教学反思
一、细化过程促放。
在高年级教师在备开放性活动时往往关注活动的目标,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加上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活动,最后在收的时候也自然地呈现出教师所需要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但我发现这样一个流程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纸上谈兵”,一个问题下去孩子们连你的问题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要说回答你的问题。就如当老师想通过比较两个学生摆的小动物图,进而强调排一排的方法这个环节。由 于 老师问的是“谁摆得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大多数学生都以为教师问的是“谁最多,谁最少。”所以一连两个学生都是以此为问题进行回答的。可见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必须要精简自己的问句,同时把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如刚才的问题是否可以重建为:在学生比较两的摆法后,教师提问:“现在你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了吗?”再问:“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看象形统计图的条形长短等方法进行比多比少,进而掌握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再学生说到比条形长短的方法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摆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排的时候要注意一端对齐上。由此我想到了,对于低年学生的.“放”应该经历:由视觉表象逐层递进到操作方法,再由初步方法的掌握到细节重点的突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中进行。这才能最终达到开放学生思维,深入学生认知的目的。
二、深厚素养促收
由于前面的放的指导不够细化,所以造成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时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利用资源、加工资源、逐层提升的意识的话。至少对学生来说还会有一些收获。但这收比放还要难,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者的一个数学素养与教学水平。本节课至少有三处教师的处理是不当的。第一,统计表的出示误导认知。在学生对教师排的进行完调整后,教师就板书进行随手的统计表绘制。这时我借出了每一列最后一个动物图作为统计表的分类项目。这就会造成学生在今后的填表时把表中的项目也作为一个个体参加统计的错误,教师的一个随手拈来往往造成的是无法估计的损失。第二,分组统计出错订正随意。当两次统计结束后,有一个小组发现多小组人数与统计总人数不符时,教师轻意地用拿掉几个作为改正错的手段。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茫目跟从性,更深一层次是对科学方法的亵渎。统计是一个十分规范与严谨的工作,对于错误的结果我也应该也必须进行有效性的弥补,弥补不行就必须重新进行统计。这一环节由于在放的阶段教师指导与教具准备的不科学,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应该只考虑自的教学进度,而应该与学生一起采用恰当的方法改正错误,这将影响学生今后的治学态度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第三,贴近生活却远离学生。教师考虑到对学生统计的整体认知,因而设计了把各种不同的统计图(条形、折线、饼式)都向学生进行介绍,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对于这些知识的认知基础与本身对其的理解能力,故而造成没能拉进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反而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远了,进而在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时学生便无话可说了。
《统计》教学反思7
1.为什么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一册书中都安排统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中规定“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要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因此,我们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统计知识的教学,以后的各年级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统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让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概念、以及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本册“统计”中认识横式统计图,与认识竖式统计图在其他要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感到这样的内容安排过长,可以在二年级统计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对竖式统计图与横式统计图比较观察,更容易理解。
在本册的“统计”这一单元里,我们安排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一小节,除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统计过程性目标的达成及对统计表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素材作载体,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统计》教学反思8
《折线统计图》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非典资料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在探索中认识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通过重点认识点和线来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练习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练习部分,我设计的练习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用处确实是很广,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9
同组老师要上《统计》这一课,结合本周的教育沙龙主题写下不成熟的设计,要在讨论后得以成熟。
教学简析: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和认数的经验,这些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以便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本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一道例题和一道“想想做做”。
例题呈现的是“大象过生日”的童话场景,图中显示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或快乐地玩耍,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教材以此吸引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接着,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初步产生统计的需要,要通过适当提示,启发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着整理好的象形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进一步利用例题场景中小动物给大象送花的情节,引导学生把附页上的花分类整理出每种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使学生认识。
“想想做做”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统计喜欢的水果的人数,整理出象形统计图,并填写统计表。进一步巩固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经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统计活动有所感悟。所有我在设计“统计”一课时,重视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强调经历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重视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结论进行分析,认识统计的意义。数学不是听懂,也不是教会,而是感悟的。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过程。因此,整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操作中体验、在活动中经历、在交流中感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是大象伯伯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看到了哪些客人?
(看到的小猴,小猪……)
师:大家观察很仔细。从图上看,大象家来的客人比较多,站得乱乱的,都挤在一起一下子看不出小猴来了几只,小猪来了几只,小狗来了几只。大象也犯糊涂了,它说:“客人这么多,谁能帮我忙?”
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来了哪些客人,它们各有几个吗?
(数一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大象爷爷过生日”这一儿童熟悉的社会画面,具有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引用情境揭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考虑到学生很大可能通过数一数直接说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让学生先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帮大象伯伯解决问题,同时提出“还要学习一个新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索,经历过程
1.统计客人情况。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来站
师:这个办法好!我们先来把客人分一分类。分别有小猴、小猪和小狗。(板书:分一分)
(2)学生没能说到让小动物分开站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一共来了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说出有3种,分别是小猴、小猪和小狗。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动物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这些小客人的头像,我们来给它们排一排队。(板书:排一排)
(请2个学生上台排小动物。一个人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报出名字,另一个人就拿一个它的头像贴在黑板上。)(老师提供的动物头像是有多余的,供学生选择。)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你美丽的小眼睛,观察指的小朋友有没有漏指,再看贴的小朋友贴得怎么样,如果你上去贴你想怎么贴。
(1)若学生横着贴
先强调横着排一般要从左往右贴,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引导学生说竖着排并在黑板上排一排)
(2)若学生竖着贴
师:这样能清楚的知道来的客人情况吗?我们的书上也是竖着从下往上排的(P76)下面的蓝色的线表示什么意思?
(从这条线开始排起,我们可以给它取得名字叫它“开始线”)
师:竖着排一般要从下往上贴,要做到一个一个对齐排,这样比较清楚美观。
再问还可以怎么排,出示横着排的情况。
【思考】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希望让每个学生手脑并用都参与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过程亲自感受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但现实往往是不容乐观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老师经过两次试教后我还是觉得让每个孩子各自经历分一分,排一排后容易“散开来”,可是无法“聚起来”。而且统计这一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我们老师“手把手扶着走一段”。明确指出“蓝线表示开始的地方”,要求学生从下往上贴,暗示了制作统计图必须自下而上的方法,为以后的统计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三种小动物的队伍都已经排好了,我们来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只,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板书:数一数,填一填)
指名回答小动物的只数并板书。
师:最后请你看着黑板上排的小动物和填的数来说一说。(板书:说一说)(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像刚才这样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思考】我们强调统计的过程,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尽管是在小学低年级段。统计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对统计意义的`理解,会用统计的结果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次又一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
2.统计鲜花情况。
师:在这张图上,我们还能统计什么?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大象收到鲜花的情况。
操作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花,想一想怎样进行统计,得分几个步骤?先按什么分一分?(按照颜色)看看有几种颜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齐,你准备先排什么颜色的花?(建议小朋友们看一下下面的表,最好顺序和表中一样。)请大家贴在虚线方框内,最后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有几朵并填完整表格。
巡视指导,选择不同的统计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作业情况。
有没有发现多了一列(行)怎么办?(空着)
师:经过这样的统计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看表,你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统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重视经历,强调体验”,具体说来都要求学生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教师千遍万遍的强调,抵不上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在经过老师扶持走了一段路后我们也应该适当放手了,所以统计花朵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创设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
师:大象今天特别开心,他想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它的生日party,大象打算给我们准备一些水果(出示大象准备的水果)可是不知道哪种水果多买一点,哪些少买一点。怎么办呢?
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哪种水果?(学生自由答)
师:但这些结论都只能代表你一个人的想法,要知道我们班的整体情况就得用上统计的知识。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同桌互相商量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鼓掌!
师:老师考虑到20以上的数我们还没学习,现在我们就先分小组来统计,其它方法课后再进行统计。
操作要求:因为是选你们最喜欢的水果,所以只能选其中的一种水果,把最喜欢的水果图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在白纸上排一排,排好后,数一数,填表;小组内说一说,看图和表知道了什么。看哪一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听清楚要求了吗?带上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和你的数学书和笔集合到小组长身边完成这一活动。
出示几张小组统计表,让学生说说从这张表上看出什么?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统计的过程很多活动都要与同学分工合作,各施其责。为了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最后一个统计活动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将全班同学适当进行分组,对组内各位同学初步大概的分工,确立好小组长,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四、全课总结
1.师生共同小结。
师: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本领?(统计)
对呀,我们可以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好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还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统计些什么?
师:看来,统计的作用可大了!课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进行一次统计。
【思考】“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统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统计》教学反思10
《统计》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择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
通过设计“小象过生日”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将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引起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主动提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方法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多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节课我设计统计“小象的朋友”、“联欢会买水果”、“同学们爱喝的牛奶”三个活动,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体验。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课程标准对数学内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择的事例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在统计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本节课我还制订了一个评价方案奖励红旗,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又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红旗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对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教材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材”。
通过《统计》一课的教学,虽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对统计表、统计图的认识也达到了欲期的目的。但是在处理细节上还不够成熟,在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之后,应加强对比,突出统计图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
《统计》教学反思三
本单元的教学从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投篮比赛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体育比赛中的统计得分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学生对于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投篮比赛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统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下一个环节的调查统计指明了方向。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用小方格来表示红花的盆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这种表示方法,为下一个环节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时我要学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对学生来讲是个比较生疏的方法,要指导练习。我给学生推荐了用写“正”字的方法,就让他们来统计,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里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今后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准备更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也许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教师应该争取。
《统计》教学反思11
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后我做了以下反思: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水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调查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结果。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我为学生创造条件,“假如你来当小调查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调查”,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分组合作,再汇总全班意见,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3背醪脚嘌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织探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能与小组中的小伙伴分工合作,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组内、班级中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都能容入到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教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的知识。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所以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并不困难。本教案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用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统计方法要优越,这对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十分重要。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图,并进行适当的计解和点评,不仅可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统计》教学反思13
今天,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这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与其大同小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的预测、观察,发现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精选素材,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我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备课中我发现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图,考虑到与我们学生的实际不相符,于是我尝试进行了改变,用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来代替例1,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创设情景这一环节中,利用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联系,了解不同统计图特点
统计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强统计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一是在有效迁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让学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接着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明确课题)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计图,加强了两种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二是在充分比较中发现。引导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进行充分的比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三、关注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一堂缺少思维的数学课,即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课。因此,我重新选择了学习材料,力求让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首先,老师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小组交流作图方法,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作图方法,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动手实践、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他们活跃的思维,凸显了个性。其次,在给出两个身高统计表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最后,在想象某位学生的身高统计图的折线发展趋势时,学生想到了成年后身高折线的变化趋势,培养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大课堂的数学教学观。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旧代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学生在制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变得较为仓促。个别学生出现了制图不完整、忘记标明数据等情况,这都是被忽略的。课中我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的欣赏,由于时间不足,也没有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语言启发性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统计》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统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课本,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巧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我想不如创设运动会买T恤衫的情境。学生下了课问我:吴老师,为什么开运动会就要买T恤衫呢?的确,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过运动会,对运动会一无所知,这个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于是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情境:夏天到了,今年暑假,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件漂亮的T恤衫,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第一次上课,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喜欢四种颜色T恤衫的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然后,我让学生每人设计出一张表格,离开坐位进行调查。这种,课堂上学生自由调查:请问你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课堂气氛挺好,很活跃,我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课下思考:学生虽然每人都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但是他们50多人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调查;一个一个地问。由于统计对象、范围不同,因而难免遗漏、重复,根本无法得到统一的结果,统计结果也难以说明问题。而学生想到的`很多方法难以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无法体验成功,也不得取得统一的意见。能不能让学生既经历统计的过程,又新生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呢?于是,我把离开坐位调查这一环节改为: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
他们第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我又创高了一个孔校长想知道全校20xx名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T恤衫多的情境。
学生们的想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上这节课时,正好市骨干教师到我们学校听课,台下有几十名老师,正好给了学生一次实践统计的机会。接着我指出:以后我们在调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听课教师进行统计实践及帮孔校长想统计办法,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孝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统计》教学反思15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比较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统计活动,例如:“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游戏”等素材,但对统计教学的目标定位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差。
也许是对课改新理念理解不透彻,同时也受分数的影响,以前总认为试卷上又看不到学生统计数据的过程,显示出来的是结果,只要指导好学生怎样填写统计表和如何画好统计图以及正确回答统计图后面提出的问题就行了,这样做就能衡量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做的不够充分。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统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统计教学反思04-10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12-18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20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4-09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2-1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20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4-21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5-16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06-05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