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2 23:32: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一、学生考试状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是x市统考,总分100分,七年级平均分64.3分,及格线为52.5,优秀线为75.1。七(4)班班平均分为66.31,优生率为37.1%,八年级平均分73.3分,及格线为63.0,优秀线为82.2。八(1)班班平均分为68.79,优生率为31.2%。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取题部分,非选取题部分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潜力及课内外阅读潜力。透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期望透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推荐: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透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潜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潜力(写字潜力、阅读潜力、积累运用潜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学生答题状况

  1、答卷状况

  透过学生答卷状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取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状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的看法或提推荐,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能够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潜力薄弱。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资料不仅仅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资料准确理解潜力。由于平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潜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状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四、教学反思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从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务必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潜力。“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样学,少教怎样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用心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潜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仅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务必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用心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一、试卷概况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资料上看,贴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潜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此刻选取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潜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此刻,此刻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贴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这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中国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潜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状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状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务必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但是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知识与潜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日,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潜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潜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务必程度也必然带来潜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2、建立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此刻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潜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应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应试作文中心不能隐晦含蓄,而应该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鲜明、集中、单一,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

  (一)问题与表现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

  。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学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紧扣中心,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拟题现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设为题目;根据作文利益的中心拟出新颖别致的题目;开头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题;抒发感情,蕴涵中心;简洁明了,点明中心;结尾点中心:回扣材料,点明中心;抒发议论,升华主题;直接扣题,画龙点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习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习,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新的课程体系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能让自己更快更好地学习理论并付诸实践,我首先从教育科研入手,把课题的研究和课堂实践紧紧地融合在一齐,以理论指导实践,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课改之路,并收到极佳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谈谈自己感想。

  一勇于尝试,推动教法改革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及时找准方向,确立走以科研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并以我们语文组作为龙头。学校的信任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立即抓住机遇,以省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如借助讲故事、课本剧、一句话新闻,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创造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提高的舞台;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代替教师到板前授课,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取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本事、口头表达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研修本事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以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课程改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仅有掌握了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才能避免这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更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所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解读,更好地遵循新课改要求,并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取经学习,汲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进取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坚持写教育随笔,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我们研究的课题: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研究”也已经过验收,结题,并在全市推广。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用愉快的情绪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因为兴趣愈浓,产生的热情就高,所以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证实了兴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

  自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六点,收效很好:

  (1)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定期开展有关汉字知识的比赛。除了字典、辞典工具书外,还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对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献资料、个人传记等信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课本内所给的现代文及文言文,必须仔细解剖透彻;要以课本为蓝图,依托教材,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本要求背诵的必须要背诵下来,该熟读的必须要做到烂熟于心。

  (3)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4)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经历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这对积累写作素材,写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记的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且资料也不受限制。自己能够随便地写,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不怎样样,语言也不必须通顺,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更好地到达练笔的目的'。日记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本事。所以,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

  (5)要广泛涉猎课外书籍。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课外学习语文的问题上,我想,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必须要与课本的学习资料相结合,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每单元课文时,我都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搜集与该单元学习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及思考。

  (6)语文课堂除了认真听教师讲解外,重在动笔,要在书上进行圈、勾、点、化,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要点,要进取思考,进取回答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总认为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从而忽视语文课的学习,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从而导致语文成绩的落后。

  五结束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紧紧依托教科研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步步走进新课改。我相信,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必须会更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有更好的明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习,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上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语文教师。与刚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反思。我们都知道7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有一些“尴尬”的地方。例如,从7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新单词确实很困难。没有办法轻视阅读,阅读应该逐渐成为学习的重点。然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阅读学习的“度”难以把握。从一年级开始练习,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写出你自己的知识、感受和想象是很困难的。然而,新教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们突然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很薄弱。对于这些问题和新教材的处理,我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学习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喜欢教材,学会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首要问题。经过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不明确。例如,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单词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但是,虽然在实践中体现了一些知识点,但要求还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比喻句,疑问句,修辞句,疑问句,句型的训练,,等。通过对教材的更正确、更清晰的理解,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课内外相辅相成,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而不是深挖、刻苦学习,使学生感到无语无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我认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真正理解你的学生,理解他们的困难,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设计。经过他们的思考和合作,他们会真正进步。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才能有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学计划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认为这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课堂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学习以下课文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这些问题,不再强迫学生“完善”课堂,从而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感觉到我在与学生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我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如果课文只以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立即感到枯燥乏味,有时甚至会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程有什么味道?作文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无助”。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如何在说出要求、阅读示例、尝试写作并进行后评价之后才对作文感兴趣。如果你局限于狭小的教学世界,对过去的成就感到自满,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倒退!我认为是时候及时补充能量了。阅读更多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遗产,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更多,更多地咨询,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掌握教材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处理好培养不同思维和培养共同思维的关系。并不是说想法和声明越新越好。它们越不同越好。关键是说实话,说出你自己的话,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性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领导必须事先有足够的铺垫,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

  2.探索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探索一切。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个问题。探索要注重过程,不能忽视结果。探索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

  3.盲目的活动是可怕的。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阅读理解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问答来完成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全班讨论后讨论,沟通后交流,学生个人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唯一的例外是学生的默读、冥想和写作时间被挤出,这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应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容忽视。不应盲目整合,把语文课变成科普课、生物课和思维课。无论在课堂上扩充什么材料,开展什么活动,其立足点都必须是听、说、读、写服务,是积累语言、沉淀语感的服务。

  5.教科书不应该丢失。完全无视文本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追求所谓的“新理念”和“创新”,有什么意义?纯“大胆地说”然后是“捏造的说话”完全忽略文本本身和文本的背面。我们在哪里可以谈论语感和语言的挖掘?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改进。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习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年度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首先,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四、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反思,一般指的是人在遇到问题产生的一种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直觉性的反应,是对问题的一种探视行为。在教学中运用反思法,则是对学习中或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寻求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策略,从而达到自我改进和完善目标。

  一、区分“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法”的概念

  在一般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会看到“教学反思”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用于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行为。主要是体现在: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教育工作的从业者,又是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研究者,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要将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其次是解决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再次就是结合教学知识内容的升级,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选择和观察,理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反思教学法”则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寻找解决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反思教学法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阶段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都有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主要是:首先,语文教学活动泛化,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范围已经超出了课本,它已经扩展到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等生动的教材。对于语文能力的驾驭也已经超出了课堂范围,例如:举办演讲会、辩论赛、朗诵会、主题班会、文娱玩会等。其次,就是在中学教育中会出现学科学习兴趣分化,语文作为“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二位和“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八位还是相当受学生喜欢的。再次,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使抽象思维得到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主要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抽象思维的分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不断内化。反思教学法的`手段是可以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我接受和更新的一个过程,将情感作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言行进行劝导和形象的渲染,使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要关注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和情感层面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思考高点,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将反思教学法贯彻到学生学习中,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反思教学法从语文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中学的语文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中学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中学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中学生的学习建设在整个中学生语文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应当得到我们各中学在中学生语文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校园和中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创新和发展各种建设性思路。

  三、反思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设定的教学目标提前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学习方向,包括作业在内的设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2、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初始力量。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

  3、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4、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主要是说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由原来的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主动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教师要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己身”。

  6、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中学课改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对于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使用教学反思的方法来学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4-04

【热】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25

教学的反思05-23

教学反思06-16

《西湖》教学反思06-01

教学中反思10-11

《第几》教学反思11-17

《李时珍》教学反思11-29

美术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