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扰,学生举手回答的人总是那么几位,那些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整节课沉默,即便是你叫他起来回答,他也说不出什么内容,再看他们的课堂表情,眼神无光,表情呆滞。也许他们是听不懂,也许他们上课走神了。如何调动这部分学生也能来参与课堂呢,在《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第一布置课前预习,特别是课文朗读,我总认为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那上课效果是不可想象的,但以往也布置读书任务,但检查起来实在困难,于是读不读就完全凭学生的自觉了。这一次我要求学生回家读熟,并明确告诉学生第二天课堂上,老师将进行检查,检查时是要求学生合起书来回答有关书中的内容的。当我第二天上课时,我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不增加任何难度),果然许多同学愿意起来回答了,连平时从不举手的小云也举起了手,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可见我们的孩子当他们认为自己能成功时,都会有伸手摘苹果的欲望的。
第二,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保持学生这种积极性,让其能以这样的热情投入到研读课文中去呢?我觉得接下来应该做的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学生不回答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问题太大不知所问;问题太难,思考后仍然不会。因此,我在设计问题时,应当以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水平为前提,同样的问题怎样问更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只要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回答,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还是很强的,都是想被老师肯定,都想成功的。就以此课为例,重点是理解李时珍的为人,但如果我一开始就这样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李时珍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我想能够一针见血答出来的,不会太多,那么就要设计好坡度问题。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回答:“李时珍投宿的是怎样的一座古寺?你能用一些词来形容吗?书上用了哪个词?同学你们能来说说自己的家吗?”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李时珍住宿条件的艰苦。接着提问:“你愿意做这样的破庙吗?李时珍愿意吗?为什么愿意呢?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紧接着:“修订好《本草纲目》,谁能得福?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一下就说出了不怕吃苦、为民造福、坚持不懈等许多词语。这一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闪烁着兴奋目光的眼睛。
第三,正确及时评判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艺术性的评价,切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要不甘落后,使他们相互竞争、相互比赛。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者不会回答,老师切不可简单否定,可以给他们一些引导,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回答,此时再给他一些鼓励,肯定一下他的领悟力,他会非常激动的'。再看一下他的小手,在下一次提问时,他往往会再次举起来。因为他呀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了……
实践中我体会到,一是深入地解读教材,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就能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最佳路径直奔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巧妙处理,把握住对话方向,轻轻一点拨,就能撞击出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吸引学生探究文本主旨。
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中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当学生精神萎靡时,努力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以教学的热情唤起他的力量!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听出创造。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2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
在对于本课的理解上,我们不能孤立在局部,而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对于第12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6、7段的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学生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嚼草举动危险性的'认识,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学生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展开学习,学着老师的方法,紧扣课题,理解文章主要写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和在古寺里干了什么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根据课题学习,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重点。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周密性很有帮助。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语言的引导不够,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没有提前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学生对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体会得不够深刻,以至在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时,不那么水到渠成。以后再上此类课,老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3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在备课时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课文,确定文章思想的主线是“以苦为乐”,整节课我也以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着教学流程。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
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
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
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
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
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4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5
为了迎接校内公开课,我今天借班试上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了促进自己成长得更快,还兴冲冲地去王宁主任那里借来了小摄像机和支架摆放在教室后面,刘芸老师则又当听课老师,又当摄影师。
课上完了,感觉不错,挺顺畅,但是一评课,我才发现自己问题太多,以至于不敢回头看自己的上课视频。不管怎样,前进的道路之所以艰辛,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认真总结、不断进步才是真正该做的。
听完刘老师与余老师的评课,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对词语教学的把握不准
(一)对词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
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词语的读音和意义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的。比如说在讲解“晓行夜宿”时,很多孩子已经说出了“白天赶路晚上睡觉”的意思,也知道“晓”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导孩子通过与“春眠不觉晓”相联系,理解“晓”是“天刚亮”的意思。实际上字典中也明确说明“晓”是“天刚亮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了。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到底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认知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但实际教学中实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制宜。生字生词具体教到什么程度,还要靠老师的摸索与总结。我不断对自己说:“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二)对词语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
这堂课,我采用的是集中展示与讲解的方式。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发现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这样的方法不仅耽误了我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课后余美丽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点评时说到,如果要稳扎稳打透彻讲解生词,最好的方式是随文讲解,因为课标对四年级孩子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词深入讲解”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那么课前一定要有“预习导航”来引导孩子自己掌握字词读音与意思,老师在上课伊始快速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三言两语点拨重要字词即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我一直没有将“预习导航”提上日程,这样耽误了些许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学顺序把握不到位
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顺序是以“苦”为核心,引领孩子分别找出“行”“住”“食”“记”之“苦”,而“记”的`部分因为比较多、比较杂,所以我把“苦记”部分割裂开来,明确指出“自由朗读1~7自然段,思考李时珍苦在哪里。”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在此同时由于孩子找的比较乱,我并没有用ppt展示相关文字内容,也是考虑到作为新老师,课堂上可能稍显慌乱,ppt展示的经验不足,怕出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就没有准备有关ppt文字。事后我考虑了一下,ppt出示孩子们找到的文字,并把重点字词用红色标记出来,也许能够增加孩子们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共鸣,对反复品赏朗读也更有益。
那孩子们找到的关键内容比较乱怎么办呢?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是使用超链接,实际上我也经常在ppt中使用超链接,但是超链接很容易出错,所以我选择了避而不用。事后想想,我在遇到问题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逃避、退缩,也许这样的态度是个严重的错误。而且,孩子们找得乱,并不能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能够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化解混乱。比如说,有个孩子找到了“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他认为这是“苦行”的表现,这时,我引导同学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体现呢?这样,将“苦”总结为三类,有条不紊。
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将课文上得尤其的乱,后来总结原因,也许是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并没有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好适当的引导。所以课前准备很重要,课堂经验和必要的反思与记录也很重要。勉励自己:脚踏实地,勤能补拙。
三、课堂废话太多
从小就讨厌啰嗦的老师,没想到自己就是个啰嗦的老师。我是怎么成长为“啰嗦的老师”的呢?
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小学的课堂上,讲台地下坐着的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调皮鬼们,哈着大大的嘴巴,天真无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懂什么不懂什么,只得不厌其烦地解释解释再解释,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就成了一个总也说不完,总也不放心的老师,也就是“啰嗦”的老师。
即使是四年级,课堂上老师的很多语言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课本里的很多情境他们并不能理解,词语用在哪里他们也不能完全搞懂,怎么办?怎么办?我不停地企图去解释。所以,我成了最“啰嗦”的老师。
没有这节公开课,也许我会在“啰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好,余老师告诉我,认清事实多么重要,四年级的孩子只能理解这么多,不理解的讲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无需赘述。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提出过多过深的要求。感谢这节课,感谢两位听课老师!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6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为了写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文字,并结合联想,细细体会住得苦.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我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让他们去描述,体会.学生踊跃发言.
再次就是抓住课文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吃得苦.教学中让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去体会,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7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人物故事,课文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订好《本草》,带着弟子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错过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经历,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紧扣这一节,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8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写的是一个他们察访药材的一个小镜头。从这个小小的镜头体会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我主抓三点:一是古寺的破败,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谈话,我抓住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编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试药。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体会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没有描写衣之苦,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习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不管是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还是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个“苦”字,从“吃、住、行、记录”四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呢?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文字,结合联想,体会住得苦
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体会到李时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学生能从这段文字中的“到处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体会到了古寺的破败,从而了解到李时珍住得苦。在这过程中,紧紧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的设计调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丰富了文本。他们这样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顶破了个大洞,风呼呼地吹进寺内;地上很潮湿长了许多青苔,他们只好在上面铺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门已经歪斜,窗户上糊的纸已经不在了,夜晚寒风呼呼,真冷啊!寺内到处是蜘蛛网,神像也倒塌了,可见从来没人住的。……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古寺破败不堪他们已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俩住得苦也从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
二、抓动词,联系上文,体会吃得苦
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吃得苦是学生从“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体会到的。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去体会。学生从“找、生”体会到寻找枯枝杂草生火遇到的困难;从“舀”字体会到连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寻找;从“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从“啃”字体会到了干粮的硬,干粮的难以下咽。当学生通过这些动词切实体会到了李时珍和徒弟查访途中吃得苦时,再请学生联系前文,告诉学生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了,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是怎么说的?从而,引导学生从“饥餐渴饮”一词思考:“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让老师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你也看到了吗?”这样,一方面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俩的苦,另一方面则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0
人人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公开课的课堂之上,可以从其他老师的身上汲取许多经验,也能够让我在教育岗位上更快地成长。要想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够有所成长和进步,就要把自己所授和所学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教学铺设一条大道,总结历次公开课中的得与失。
以下我就今天的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一、由小游戏导入到本课,能够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对其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导入方式的新颖的。
二、学生预习的补充分。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在课下就搜集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但是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这部分内容,这就要去在以后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预习。学生在简介《本草纲目》和李时珍的时候,有很多的内容都非常的冗杂,没有一定的条目。
三、我想对课文中生词的理解和分析是一个亮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几个生词的解释能够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含义从而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本次公开课所讲的内容要围绕自己科目的小课题开展。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所设计的内容没有符合这一要求,而把学生置在一种听讲的程度上,即使有让学生发挥的部分,也只是让学生简单的说几句,没有把这个内容落实到实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而且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时刻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发展。把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发挥想象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课文朗读形式单一。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着重讲解的时候,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读课文,这样不能了解到学生朗读的情况。如果能够让学生朗读和小组之间进行接力式的'朗读,这样就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
六、没有把握住课文讲解的重难点。在简介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课文讲解的时候,让学生按照自己思路走,没有把学生置于一个发展的主体的地位。
七、在深化主题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把李时珍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说出来是强人所难。对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重点的讲解,这样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的中心思想。
通过各位老师的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优点,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上发挥自己的才智,展现自己的风采,也能够让自己有所进步和提高。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2
一、读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议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3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教学到这时,我感觉对于四年级这样的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走上了轨道。
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4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它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这是上第二课时时我向学生提的问题。虽然在第一课时我已经跟学生探讨过了,但还有那么一些学困生回答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节课的上课情形,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问题,因为赶着上下一个环节,就匆忙得一带而过。叫那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订正板书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怎么样?还是根本就没想?当时我没有深究。没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与同学所说的内容又怎么引起共鸣呢?印象不深记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样促进这些学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作记号,写批注。防止有些同学上课不动脑,这只是一种逼迫的情形,不是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思考。那课堂该是多么美妙!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我主要围绕着“李时珍具有怎样的精神?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层层展开教学。最后说一说“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先打好预防针,不能泛泛而谈只说李时珍你真棒,你要说出他棒在哪儿,也不能只说,你要向他学习。要说说你向他学习什么。因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学生都能说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在教学时我分两大块进行:
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古寺的破败,从他人的朗读中,感受古寺的阴暗、潮湿、危险和荒凉等破败的场景。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15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教学时,我经由第一小节的赏析品读引到本文这一察访药材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接着让学生纵观全文,找到与夜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的,进而按时间顺序展开学习,这样使文章跟清晰明了。在有了直观的整体印象后,我依据文本,从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做记录这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是他们并不怕苦,编写时十分细心谨慎。
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因为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通过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形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李时珍教学反思03-11
教学的反思05-17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3-10
历史教学反思03-13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3-14
《雨后》教学反思02-11
购物教学反思02-14
春酒教学反思03-25
《藏戏》教学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