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15:50: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1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激发兴趣,使课堂动起来。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无可比拟地促进作用,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我力求做好抓住学生兴趣所在,使语文课堂动起来。例如在问道:“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到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的呢?”我的语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把小手高高举起,接下来的发言也十分精彩,他们能联系生活中的感受,那种对小动物独特的喜爱之情倾注在语文课堂中来,思维顿时被打开了。

  二、点滴积累,使课堂活起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本文中小刺猬偷枣的动作描写为学生如何具体写一件事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地点播学生注意学着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以便自己在作文中运用,经过以往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对作文已经有初步的尚未成熟的框架,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待进一步强化,这就需要在平时课堂中点滴积累。如果写得具体生动,课文中是通过象声词、拟人句等。孩子因自己精彩的回答喜悦,课堂因孩子灿烂的喜悦而活泼。

  三、关注文本细节,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作者把小刺猬寻食采枣的过程拟人化地写成了偷枣,其中体现出作者对小刺猬无尽地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小刺猬聪明、机灵。秋天,枣树上挂满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讲授给学生枣子很好,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让人感受到枣子很多、很漂亮、很香,刺猬去偷枣。刺猬利用自己的聪明、机灵,成功地躲过了人类的注意偷取到了枣子。往往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误导:只要是别人好的东西,我皆可以运用别人察觉不到的方法或者手段,占为己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点播,告知学生们此偷非彼偷,而是动物寻食的过程,作者之所以用一个“偷”字,凸显出作者已经把小动物看作了人,视它如好友了。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真切感受,开放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学习真正意义上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学习,实实在在能提升学生生活能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如生活般的课堂中遨游,语文课堂必定会因与生活密切相连而活。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2

  读书讲究要把书先读厚再读薄。读厚就是要深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读薄就是融会贯通,提炼核心思想,然后将精华部分存入自己的大脑。过去总有人说,老师是一桶水,因为这样才能分给学生一碗水。其实,老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还应该是一个“超级链接”,引导学生把短短的文章读出“厚度”。《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有成功设计的喜悦;也有思考不周而留下的遗憾。反思如下:

  1、激趣导入,巧妙铺垫。

  孩子们对《带刺的朋友》这篇写小动物的文章,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因此在这一课开始,为给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我在网上找来了一张栩栩如生的刺猬照片,请小朋友们和这只可爱的小刺猬打声招呼。孩子们那纯洁的童心顿时被调动了起来,个个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真有一种想把刺猬拿来把玩的架势,有几个激动着发出了:“哇”的感叹声,课堂顿时生动活泼起来了,把孩子内心对小动物那种与生俱来的爱意抽取出来了。为接下来对文章中的小作者对小刺猬那种喜爱之情的感受作了一次很好的铺垫。

  2、因势而教,层层推进。

  这堂课重点是教学“刺猬偷枣”一事,我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10小节,找出并圈划刺猬偷枣的动作的句子、词语,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而后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语,板书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板书,按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的经过。这样的“读——找——议——再读”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培养孩子概括、复述等能力的同时又帮助孩子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落实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3、回归课题,拓展阅读。

  由文中作者对于小刺猬的三种称呼体会当中蕴含的情味,加之以联系生活用这三个称呼来领悟作者对于小刺猬喜爱之情的逐步加深,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课题的含义。拓展延伸,补充《击退黑狗》的小故事,先让孩子大胆想象,猜读、预测,再出示全文让孩子读,这样一来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体味小刺猬的聪明与机灵及小刺猬的各项本领。最后又及时点拨,想更多了解小刺猬及小刺猬家人的.故事的要读《带刺的朋友》整本书。

  4、留有遗憾,仍需钻研。

  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还是达不到预期,我在极力地引导孩子们向我的目标前进,达成我的目标。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不要一味地让教学目标捆住自己的思想,对于教材,不但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预计多种教学生成,适时激发孩子们的思想,多学习借鉴优秀的教育机智。毕竟课堂是百变的,是每个孩子的舞台。

  加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3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饶有趣味,但对“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刺猬喂食?”、“爸爸为什么会笑了?”等问题,学生的理解非常肤浅,只是“喜欢小动物”。我就以“大自然的奇迹”为主要话题,给孩子们讲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讲了保护自然的道理,这涉及到生态平衡,他们依然似懂非懂。我想,知识的扩展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就又从“做个善良的好孩子”这个角度来谈“人格与人性”问题,让孩子们懂得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是有感情的,有意志的,人能思维,会辨别是非,有恻隐之心、上进之心、羞耻之心等等,所以可以很善良,也容易变得丑恶。人类的`保护弱小,爱护自然,珍惜生命……都是对“善” 的追求。孩子的心比大人更纯真,更容易接受这个道理,书中的疑问也就圆满地解决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和动物之间微妙关系的几个句子,进行争论,尤其是对“一家子”出来散步的问题提出质疑,很有研究的价值,也说明了孩子们长大了,不是尽信书、只信师的传统学生了,做教师的可得更加好好学习才行。

  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是靠几篇课文就能渗透的,要日积月累的体验。孩子的心地善良,犹如一片“沃土”,问题是播种者的选择与适时。当学生有疑时,是思维的种子“着床”的最佳时机,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播种;当学生对知识似懂非懂时,是思维的种子正在发芽,要摆脱原来的思维旧框架,有所突破,这过程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细心的观察与研究,判断障碍在哪里,帮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自行“突围”,达到新的境界。学生在这样的挣扎中,会获得比老师手把手教更快的进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自信心,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4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词教学不够深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二者统一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实现“人文性”必须借助“工具性”这一阶梯。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务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字词,因为只有使学生认识词语,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它,也才有可能带领他们理解整篇文章、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我在上这节课时,预先设计了一张生字幻灯片,将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生字词归整在上面,在学生学习课文前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解决。这一教学设计虽然表明我认识到了字词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但是字词教学还不够深入。交流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读过一遍就匆匆结束,要花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去掌握,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

  二、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显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但是,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目的性不明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其它方面,我的这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楚、明白,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等等。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将在改进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5

  一、单元小结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大自然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本单元的第一课《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通过读可以引导学生入境、想象、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二课《父亲、树林和鸟》通过让学生以读悟情的方式可激发出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于小鸟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备课前所想

  当我看到《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时有两个想法在我脑中打架,是以“带刺”为切入点还是以“朋友”为切入点。

  即使我的孩子们在乡村住着但也不常见刺猬,更别说刺猬的习性了,也许有的孩子通过读书或者别的方式对刺猬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这三个多月对于孩子们的了解得知他们涉猎的方面确实很少,对于刺猬“刺”的作用大多数孩子应该所知无几。最终否定了这个切入点。

  那以“朋友”为切入点呢?初读此篇文章时对于“朋友”疑惑不解,全篇都是在说“我”躲在暗处观察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而并没有写“我”与刺猬有哪些交集。正当我满头雾水时发现课后题的一个选做,从中得知作者不只是写了小刺猬的这一件事而是“我”与刺猬一系列的事情。整篇散文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北京郊区房山区的农村老家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发现了一只在他家枣树上偷枣的刺猬,从好奇刺猬住在哪里,到去寻找刺猬的家,然后偷偷的帮助刺猬给小刺猬留花生大豆大枣,每当夜幕降临时小刺猬就会从窝里爬出来与作者一起玩耍,最终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我把宗介华老师的这整篇散文读完之后才弄清“朋友”的来龙去脉,如若直接用“朋友”为切入点那岂不是对于孩子的不负责任,孩子不更是疑云满腹。

  考虑许久之后断然否决了这两个课前导入的切入点。又回到了单元导读以及教参的单元说明,在单元导读人文主题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是啊!这个单元是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那自然还是与前面两篇文章导入的切入点一样啊,再来回味单元导语小刺猬不也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珍贵的礼物吗?突然间豁然开朗,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转了一大圈,再回首后恍然大悟。

  三、教学过程及备课时所想

  基于此番思想斗争我的导入设计了如下三步:

  1.齐读单元导语: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2.这一单元我们从《大自然的声音》中听到了风、水以及动物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也体会到了父亲对于树林及鸟的喜爱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3.可见大自然非常慷慨,给予了我们无数珍贵的礼物,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大自然呢?(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今天慷慨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珍贵的礼物,是一位带刺的朋友,那就是——(刺猬),大家见过刺猬吗?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带刺的朋友》。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带着对于小刺猬的好奇心去读课文了,各个读得劲头十足。

  讲解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是老规矩每次讲课都要问的);接着根据孩子们总结的内容来设计后面的问题,这篇文章很简单就一个小故事(刺猬偷枣)孩子们都能够读出来,由此我设计了后面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小刺猬为什么会偷枣;二是概括总结刺猬偷枣的过程。

  以下简写授课过程(本想1个课时讲完但是越讲越多不得不用两个课时):

  1.补充背景资料。

  2.认读生字。

  3.出示问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刺猬偷枣的故事,写出了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刺猬为什么要偷枣?(孩子们都能找到第一段讲出红枣眼看着就让人眼馋,再由关键词“挂满、无数颗、玛瑙”概括出枣多、枣美、枣香的特点。引导孩子写作时仿照作者将句子写生动,妙招“修辞手法和修饰词”)

  (3)找出哪些段落是具体描述刺猬偷枣的?(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找两三名同学回答概括共同点。(爬树、摇枣、扎枣)

  多种形式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②——⑥、⑦——⑨、⑩、、)

  4.抓住爬树“小心谨慎”的特点,由关键词缓慢、诡秘得出,穿插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的讲解,由心理描写复习引号及提示语的用法(引导孩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抓住摇树“用力、快”的特点,“用力”由关键词哗哗、噼里啪啦得出,“快”由“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得出,穿插恍然大悟的讲解,现学现用让学生造句(联系生活实来理解刺猬摇枣的过程);抓住扎枣高明的特点,由关键词“归拢、打滚儿”得出,引出作者评价段,穿插理解钦佩的意思(用近义词理解);最后一段由“跑去哪儿”引出,让孩子读,从读中感悟作者对于小刺猬去向的好奇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穿插蹑手蹑脚的讲解。

  5.由此总结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小组讨论找出小刺猬偷枣用到的动词,运用这些动词把偷枣的整个过程串联起来。)

  6.回归课题《带刺的朋友》。由文中作者对于小刺猬的三种称呼体会当中蕴含的情味,加之以联系生活用这三个称呼造句来领悟作者对于小刺猬喜爱之情的逐步加深,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朋友”的含义。

  7.拓展延伸,补充《击退黑狗》的小故事,让孩子们体味小刺猬的聪明与机灵及小刺猬的各项本领。

  8.课堂演练。用文中词语填空以及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如何偷枣的。

  四、反思不足

  1、把最后一个课堂演练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欠考虑,本想着把环节设计紧凑以达成我的教学目标,可是我忽略课堂生成的灵活性,时间不够如若要完成这节课就只能把这一环节放到课下让孩子们完成。那还能达成我的目标吗?能够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吗?低年级的.孩子应该重视孩子课堂的练习,在课上多写。想要达成目标却因为自己的狭隘思想而完不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想起了阅读策略单元每节课都让孩子们坚持续写,我坚持给他们当堂展示当堂评改交流,唉!学完习作单元这个事又忘了,《大自然的声音》小练笔我也是让孩子们在课下写的。大失误!要牢记小学生随笔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

  正如老师所说应该把这个环节放到讲完偷枣过程时趁热打铁让孩子们进行回忆来描写。要谨记孩子们当堂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上课过程中需要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

  2.拓展延伸中出示的小故事应分节分段展示,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课上我确实发现后排的几个孩子在一直挤眼睛,设计时光想着怕时间不够完不成目标而没有考虑孩子,段落太长字肯定就会变小后面的同学离得太远根本就看不清楚。以后如若再碰上给孩子们增加小故事的环节一定要让孩子们充分阅读,再设计一两个小问题使孩子深入阅读。

  3.6、7部分的连接语我用的是“上节课我们讲过刺猬身上的刺不光能够用来驮东西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这个连接语稍显肤浅。可以直接说“《带刺的朋友》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与小刺猬的好多个小故事,大家还想读一读别的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作者对于小刺猬的另一个观察所得——《击退黑狗》”,由此可以设计小刺猬是如何击退黑狗的以及从这个小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此类问题。

  4.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还是达不到预期,我在极力地引导孩子们向我的目标前进,达成我的目标,也许是我问题设计得有些超出他们的心智水平,在几个环节我觉得还有些吃力。设计问题时要多想,多发觉,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想一想如果我在十岁的时候老师的这些问题我能不能答上来。不要一味地让教学目标捆住自己的思想,考虑设计多种教学生成,适时激发孩子们的思想,多学习多借鉴增强自己的教育机智,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增强教学效果。毕竟课堂是百变的,是每个孩子的舞台。

  要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孩子们在一起三个多月的时间,感觉现在磨合得已经比以前强多了,不要妄想让孩子们一口气吃成胖子,慢慢来会比较快,一步一步唤醒孩子们的思想。慢慢引导鼓励,希望孩子们能慢慢养成善于发表见地,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要牢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孩子们体会每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体味作者为何能写得如此生动如此激发人的好奇心,都用了什么“妙招”,学到这些妙招给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最终让孩子们能够追求智慧与真理,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如何做人,由文中感悟到的的各种思想熏陶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眼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作为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将文章的每个知识点都要琢磨透彻,利用各种途径多看多想多写,多写反思多记录课堂。只有在深入的研读中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只有在自己的反思中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多学习才能更进步。作为一名新上任的教师有些想法还是稍显稚嫩,上课过程中也应该大胆的取舍与整合。

  正所谓自己没有一桶水,怎么端给学生一杯水呢?拓展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敏锐度,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做人。

  加油!迎着风往前冲!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6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词教学不够深入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二者统一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实现“人文性”必须借助“工具性”这一阶梯。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务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字词,因为只有使学生认识词语,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它,也才有可能带领他们理解整篇文章、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我在上这节课时,预先设计了一张生字幻灯片,将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生字词归整在上面,在学生学习课文前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解决。谢书记在点评时指出,这一教学设计虽然表明我认识到了字词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但是字词教学还不够深入。交流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读过一遍就匆匆结束,要花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去掌握,宁可少讲一点课文,也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

  谢书记的点评使我茅塞顿开,“为什么刚学过的生字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反复出现错误?”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仿佛一时间有了准确的答案,是啊,如果我能在字词教学中在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那学生的字词错误率可能就会随之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显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谢书记指出,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儿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

  谢书记的点评一针见血,准确地指出了我教学中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目的性不明显,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没有目的的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接着,书记还进一步给了我提示:带领学生找动词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小刺猬偷枣儿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不仅仅简单停驻于此,还可以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追问学生:“可以怎么描写小刺猬偷枣儿?”, “可以从描写动作入手”,“通过写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如何能把一件事情写得具体、生动?”,“从描写动作入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谢书记的点评使我明白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感情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在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过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小刺猬偷枣儿和战胜黑狗两件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谢书记指出,这堂课的语文味道不足,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没有出来,学生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

  通过谢书记的指引,我懂得了语文教学并不只是要带着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灵得到触发。

  在其它方面,我的这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楚、明白,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等等。谢书记精细准确的指导使我收获颇多,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将在改进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儿的大和多。

  引导学生比较词句活动室2(1)的两句句子,体会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能使句子更生动。

  学生朗读句子。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它是谁呀?

  出示“——刺猬”,再读。

  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

  归纳板书: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偷枣儿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爬 停住脚 摇晃 掉 归 滚 驮 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 “摇晃”、 “归”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击退大黑狗的。默读10~15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刺猬: 出来散步 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 掉过头去 哀叫着溜走

  4、连续两天晚上,小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如何偷枣儿,如何用刺击退大黑狗,他觉得刺猬怎么样?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

  生接:带刺的朋友。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

  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

  出示说话练习。

  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

  生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2:刺猬不但……,而且……。……

  师:我真喜欢这个带刺的朋友。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

  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

  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

  教学反思: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尤其是说话练习部分,没有时间指名较多的学生来练说,连起来介绍这一环节跳过了,拖堂5、6分钟。反思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觉得在前半节某些地方浪费了一些时间。

  1、导入环节“看图说话”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看了图,仅说出了“图上画着红枣儿和枣树”,在引导学生将图意说清楚,说具体上花了一些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明确说话要求,训练说话完整的能力。

  2、讨论哪几节分别写了两件事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意见,部分学生认为“我”想法和“我”与爸爸的对话不属于事情之中。可见学生对文章段落的概念不清,划分段落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一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8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就是要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加快成长的脚步。

  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改革,我有诸多的困惑与迷茫,但作为徐岩工作室的一名成员,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早在两年前,工作室就在导师和领衔人的带领下,开始对统编版教材进行专题的学习和讲座,让我们在对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原则、意图、特点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另一条线索也就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大自然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级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特点。那如何把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积累生动的语句呢?

  一、在体验乐趣中感悟

  “阅读的乐趣”和“喜爱的情感”来源于学生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既对文章语言、语感及其内在的思想感情的初步整体的感悟的逐步积累。教师讲授一篇文章,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初步感受”。初步感受可以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课文。所以在讲授新课前,我下发了预学单,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初读,找到刺猬偷枣的过程,让学生初步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整体感知,为后文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细读品味中感悟

  文本语言多精华,让学生多多阅读体验,可以获得更深刻的语言感知。语言是构成文本的物理材料,也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所以要针对语言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借助多种感知语言文字的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感知文字的能力。《带刺的朋友》一课中,让学生抓住刺猬偷枣时的动作,体会生动语言,就成为了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9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同事们给了我极大的肯定和鼓励,也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而又宝贵的建议,耐心细致地讲评,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儿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点评一针见血,准确地指出了我教学中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目的性不明显,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没有目的.的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带领学生找动词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描写小刺猬偷枣儿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受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不仅仅简单停驻于此,还可以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追问学生:“可以怎么描写小刺猬偷枣儿?”,“可以从描写动作入手”,“通过写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如何能把一件事情写得具体、生动?”,“从描写动作入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点评使我明白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将在改进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10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比较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篇充满生活趣味的文章。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一、字词教学不够深入

  我在上这节课时,预先设计了一张生字幻灯片,将我认为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生字词归整在上面,在学生学习课文前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解决。交流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不能仅仅读过一遍就匆匆结束,要花一定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去掌握,宁可少讲一点课文,也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牢固。“为什么刚学过的生字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反复出现错误?”如果我能在字词教学中在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那学生的字词错误率可能就会随之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显

  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儿的动词,这是梳理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脉络。仅仅带领学生找到小刺猬偷枣儿的几个动词是远远不够的,找到动词之后应该做什么?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的,我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目的性不明显,这说明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根本没有思考清楚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没有目的的教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每一步教学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在实现每一教学环节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的味道不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知识的基础,那么“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感情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在掌握一个个字词的过程中,一起感受每篇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感,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小刺猬偷枣儿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这堂课的语文味道不足,作者对小刺猬的钦佩与喜爱之情没有出来,学生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语文教学并不只是要带着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地梳理,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碰撞,使心灵得到触发。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11

  整堂课比较顺利,但前半节上得比较从容,后半节上得比较仓促。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花了大量的时间读课文,却没有具体讨论归纳,以致于交流时,学生讲了大段意思,却没有归纳出重点。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提高。

  这节课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也属正常。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教学:

  第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做了什么”自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

  第二,通过引导学生细读“刺猬偷枣”的内容,同桌讨论,借助“爬”“摇”“晃”“掉”“扎”“跑”等动词,梳理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让学生读一读“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句话,再细读全文,画出能体现刺猬“高明”的语句,自读自悟,感受生动的语言。比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新月斜挂”等语句,想象环境,体会刺猬选择偷枣时机的高明。借助第十自然段的“长”,想象朦胧月色下刺猬“驮着满背的红枣”的样子,体会生动语言塑造的`形象。

  第三,通过朗读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号、感叹号,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赞叹,尤其是最后一个自然段3个连用的问号中,体会作者对刺猬浓厚的兴趣。

  第四,再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12

  《带刺的朋友》是一篇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课文。学生对本文刻画的小动物刺猬十分感兴趣,对作者笔下的刺猬背枣、自我防卫的本领尤其感兴趣。因此我抓住了刺猬的可爱及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读—找—议—再读”的过程中体验。应该说,学生基本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出来了。

  在阅读时,学生十分投入,能理解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朗读中能读出情感。作者在本文中很好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课后练习中两句对比的句子,环境写得很美,很具体,在交流、讨论后,学生豁然开朗,既体会了句子的美感,也知道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本单元的知识点之一是概括主要内容,几篇课文学习以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文学习中,讨论哪几节分别写了两件事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意见,部分学生认为“我”想法和“我”与爸爸的对话不属于事情之中。可见学生对文章段落的概念不清,划分段落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归纳出两件事的大意。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爸爸为什么会笑了”等问题,学生的理解比较浅显,只是“喜欢小动物”。我就以“大自然的奇迹”为主要话题,给孩子们讲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讲了保护自然的道理,这涉及到生态平衡,他们依然似懂非懂。我想,知识的扩展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教学中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人类的保护弱小,爱护自然,珍惜生命……都是对“善”的追求。

  整堂课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教学效果良好。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13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大自然非常的慷慨,给予了我们无数珍贵的礼物,从《大自然的声音》中听到了风、水、动物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从《父亲、树林和鸟》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于树林及鸟的喜爱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上完这节课后,我们校长不仅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讲解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文章很简单,就是一个刺猬偷枣的故事,由此我设计了后面的'三个问题,一是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二是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三是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授课过程中,由小组合作,先读课文,圈出小刺猬偷枣用到的动词,再由小组代表运用这些动词把偷枣的过程联起来,总结小刺猬偷枣的过程。用上连接词“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如何偷枣的。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对刺猬的三个不同称呼,读一读,领悟作者对于小刺猬喜爱之情的逐步加深。拓展延伸《击退黑狗》的小故事,孩子们对于小刺猬的聪明与机灵有了更深的印象。要求会写的生字要重点讲解。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写到了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刺”,这个字的左半部要重点讲解,不仅讲笔顺,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刺”的形近字“棘”和“剌”,教生字不仅要教会课堂中的生字,还应激发学生去认识更多形近字的兴趣。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字词,因为只有使学生认识词语,才有可能使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它,理解整篇文章、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这篇课文第二个问题就是找出小刺猬偷枣的动词。在这个环节中,校长指出要引导孩子们在默读中,在课本上圈出动词,圈出后,孩子们读一读,比一比,比比谁能把刺猬偷枣的高明读出来,把刺猬的可爱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找动词的目的是了解作者描写小刺猬偷枣的过程,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会语言的生动。这一环节还可以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可以追问学生:“读的过程中想一想为什么文章的语言能如此生动呢?”,孩子们会发现是因为动词用的好,原来描写动物可以从描写动作入手,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如何能把一件事情写得具体、生动?从描写动作入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那孩子们写小动物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向作者学习,也用上描写动物的动词,让我们自己作文的语言也变得这么生动,这么吸引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每个孩子的舞台,我们要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引导他们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合作,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学习知识。

  与孩子们在一起三个多月的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在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法,希望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为何能写得如此生动,都用了什么绝招,学到这些绝招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为教师,我要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参,将文章的每个知识点都要琢磨透彻,多写反思多记录课堂,只有在自己的反思中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多学习才能更进步,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扎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的朋友》教学反思04-06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12-01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04-05

一对好朋友的教学反思04-22

教学的反思05-17

《牧童》教学反思05-15

《观潮》教学反思05-20

《燕子》教学反思05-21

压强教学反思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