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
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习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习。
困惑:
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
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平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平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平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3
《百分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的。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归纳: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是用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一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主要还是对百分数的理解,先找出单位“1”,然后根据所求量之间的关系列式计算;二是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数量关系。无论是解决利息、折扣的`问题,还是解决一些百分数的问题,都应该对基本数量关系有明确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些题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出现找不准单位“1”,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4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5
这节课,知识点看似简单,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也没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例举生活中的百分率,学生在这个环节,激情教高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回答问题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创意。突破了重点,难点。
1.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办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3.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电脑,算一算有电脑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所以求常见的百分率的思路和方法与分数解决问题大致相同。通过这部分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 设置数学活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但要求学生找准谁和谁比,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 正确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这些百分率的意义
三、教学学法、教学设计
(一)学生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计算方法,发现共同点,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必要的铺垫。根据新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需要,复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了准备题,为讲授新课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重点。
3、精心设计习题,使知识引向深入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爱迪生的名言:“我成功的秘诀就是:一份的灵感加上九十九份汗水”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成功来自不易等等)
从这句名言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例如:把“成功”看着100份,那么“灵感”就占了它的1份,“汗水”就占它的99份。
(1)“灵感”占“成功”的几分之几?
(2)“汗水”占“成功”的几分之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率的求法。
(二) 范例讲析。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1是那两个量相比?
问题2哪个量是单位“1’?怎样计算?
120÷160=3/4
例2.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问题1对比两题,什么没有变?问题有何变化?
2,达标率:达标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问题3如何求达标率?
达标率=达标人数÷总人数×100%
注意:1求百分率必须乘100%。
2.结果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3.便于比较,计算。
120÷160×100%=0.75×100%=75%
答:六年级的达标率是75%。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7
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比较难分析、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通过我近年来的教学,对这部分知识有以下体会。
1、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教学到教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率。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等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等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则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8
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 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 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9
1、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2、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今天这节课,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尽可能考虑出现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上课过程的尴尬。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3、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补充、提高,不断深入地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及知识水平,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最低素质要求。教师应全面不断地深入学习,更新思维理念,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才能更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0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对于各种各类应用题,过去的教材内容比较分散,教学时间长,教师只能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这种教学方法,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不佳。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每一种活动都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的能力、反应的速度、个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能力就是人的这些心理特征,符合于相应活动的要求,并且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活动的条件。我在改革教材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教学,突出地抓住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能力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
近十年来,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我觉得这些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语文能力、数学能力、生物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养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学科,根据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我根据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概括能力。以掌握数学问题结构的能力为例。什么叫数学问题结构?通常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这就要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这就是抓住了数学问题的结构。“能力强的学生拿到一道数学题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结构,就能把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而数学能力平常的学生遇到一类新问题时,一般说来,他们只是感知问题孤立的数学成分,并不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平常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联系起来。”(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252、254页)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重点上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1.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2.画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3.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
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4.说理。说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
通过上述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三)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的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陈,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
“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
1.改变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
2.改变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
3.改变条件。就是把直接条件改变成间接条件,把间接条件改变成直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不变。
4.改变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5.改变条件和问题。就是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改变成问题,把问题改变成条件(直接条件或间接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能力永远指的是某种活动的能力,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形成。能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具有心理过程的个性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和形成的。培养数学能力就要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进行,光靠教师的讲解,是培养不出能力来的。正因为如此,培养能力的教学,一是改革教材,重新编排练习,并使练习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改革教法,重在选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1
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 )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浙教版第十二册有关比例尺教材中安排了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比例尺的意义及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第二课时是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第三课时是是比例尺综合应用练习。教材中出示的比例尺的应用都是要求学生从比例尺的意义进行解答,由于解答步骤过于繁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比例尺意义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几种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特别是要很好地理解线段比例尺。因为在在比例尺应用教学中,运用线段比例尺解答会方便得多。比如例1比例尺是1:30000000,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数值比例尺转化为线段比例尺,可以用线段表示也可以采用1厘米:300千米这种形式,那么北京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求实际距离。线段比例尺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300千米,所以3.5厘米就是3.5×300=1050千米,这样解答方便了许多,步骤也只有简单的两步,但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数值比例尺转化为线段比例尺。同样在教学例3时,已知了比例尺是1:200,先让学生1:200转化为1厘米:2米,也就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是2米,那么现在篮球场的长26米,宽14米,求图上距离,解答26÷2=13厘米,14÷2=7厘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找准了解答的关键,将解答的简单但又能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那么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在新课的教学中,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商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教案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最后有一个疑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还是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是因为嫌设未知数麻烦,还是其它原因呢。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2
《百分数应用(一)》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3页----24页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并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一、精心设计复习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百分数应用(一)》是主要学习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一课的难点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求百分数便是容易多了。而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摆在我面前的大问题,为了很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采取直奔主题的方法,而是采用了衔接方法收到的效果却很好。比如,在让学生用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百分数应用题时,有复习时的内容铺垫,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提出“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借助线段图,找准单位“1”,寻求、理解解题思路。
怎样理解“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 这一问题学生容易想到的是书的第一种方法,先求出多的体积,再去除以单位“1”的量。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一是很难想到,二是对“-100%”的理解,就是要把计划的看作1去减,这一点对分数意义理解不深入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一知半解。要想很好理解第二种方法,关键还是要借助前面的线段图,直接用两个量求出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结合熟悉的思维求多想减,想到用现在的减原来的,结合图想到原来的量是单位“1”,就是100%,继而用减求出问题来。另外在辨析“增加百分之几”是不是也可以说“减少了百分之几”这环节上,学生不是很理解,这时就迅速让学生按照例题自己画线段图,独立分析解决。进一步体会一下这两题在画图中的共同点与细微区别:共同点是都是先画单位“1”量,再画比较量,区别是例题先画的是水的体积,而此次先画的是冰的体积。两次图中所标单位“1”的位置是不同的。这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图中直观的体现,很大的帮助了更多的学生理解解答的方法。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在解决旅游问题时,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旅游人数、出发地和目的地、起止日期、交通工具及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产生的开支情况等有关旅游活动的基本信息,弄清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含义。
3、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住房的.变化”
1、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
(2)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1999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
2、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1998年、20xx年、20xx年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
3、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4、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
5、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
6、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4
《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材上的例题是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列方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活动。在探究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出示了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索发现,总结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采取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向同学们汇报共同分享解题思路过程中,即让没能解决了的学生们能懂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让学生有了展示自我
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交流活动与探究活动及汇报展示活动始终在进行着,使数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更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学生的探究活动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的不好,缺少组织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课堂内容安排过多。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了两道例题,在学生探究时才发现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困难,最后导致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没有了。课堂内容的安排应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
3、学生习惯于用算术法解决这类问题,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习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4、差学生存在当堂课没解决了的问题,课下不能主动去寻求解决办法,就把它变成永久性问题。这类学生我安排了好学生当他们的老师,课下进行辅导其存在的问题,监督其按时完成练习和作业。
5、课前五分钟汇报展示的活动形式还应进一步改进,先由差生板书展示解题过程再由优生汇报解题思路和过程,逐步发展为人人都能板书展示,语言汇报解题思路及过程。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5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我创设了分练习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习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习要了解学情。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7-2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9-08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8-10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15篇08-3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25
六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1-18
小学英语六年级教学反思07-05
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7-11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