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让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也可写班级中的小伙伴。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一段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往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
讲到闰土的动作时追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学生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了闰土朴实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因为写作年代距离今天较为遥远,学生对当时背景的难以理解,加之个别词语稍显生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需要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因此,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学生在读到“五行缺土”时,就不理解“五行”是什么意思,我建议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词典的方法理解意思。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上,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件事,但不够简洁,当我对“雪地捕鸟”这件事概括了以后,学生们很快总结出了其他几件事的小标题。在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只说闰土很可爱,通过老师点拨后才能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今天又一次聆听了特级教师熊老师的精彩教学,虽然是课堂实录,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主要是这样几点:
一、情趣盎然,爱由境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熊老师教学时,在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全身心投入的朗读去感受和体验课文的优美意境,并从中充分感悟作品中人物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特点。
这样,学生既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课堂学习,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了形象的表情、声音、身姿运动,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体的语文素养。
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应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着力营造为学生喜爱的、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追求诵读,字句关情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加之文章有许多儿童化的语言,能带给学生许多美的享受。如何让学生理解美,体验美,并表达这种美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熊老师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在栩栩如生的画面前,在舒缓优美的音乐中,学生的情感、思维之河缓缓流淌,师生的情感同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互沟通,相互交融。
这里,熊老师并没有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式的指令,也没有简单浅层的指导,有的只是在学生自我历练、蓄情待发的基础上,让其尽情发挥,这是学生兴致所至时的一种激情的喷发,是文本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其间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其主观情感移入文境,并步步深入到意境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诵读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文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创意表达,焕发灵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文本,挖掘文中蕴含着的语言,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
熊老师巧妙地利用课文省略了我的许多心理和对话的特点,抓住学生个性飞扬、兴致勃发的时机,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大胆处理教材,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文章的空白点,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其亲历了创造文本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良机,同时也是开发学生独特视角和理解的有效手段。
走进文本,超越文本,并创造性地学习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在生字教学上,我认为六年级学生应该已经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课堂上不必抽出大量时间学习生字,因此重点抽查学生对生字的'书写和多音字“畜”的教学。
这篇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外貌描写理解体会闰土的身份特点。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猜猜他是谁”的环节。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若有不到之处,请评委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今天一早,我们来到面积不大却极具现代气息的莞师附小,总得来说比较紧张吧,因为外出研修实践课之“同课同构”,我要上一节,这节就是昨天大家一起构思的人教版十一册《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上课的班是东莞师范附小六(2)班,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一开始就与同学玩起猜一猜的游戏,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跟鲁迅有关的信息,让学生猜这个大文豪是谁?学生很快便知道我要介绍的是本单元中要重点认识、了解的鲁迅。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出乎我的预料,甚至连“弃医从文”等个别学生都了如指掌。佩服中也暗喜,学生底子过得去。从鲁迅引入闰土,再讲本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闰土。这里我发现同学的情绪还没调整好,便问一学生“少年指多大?”
“十一二岁,跟我差不多年龄。”
“理解得十分正确,你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
“??成”
“再大声告诉同学们。”
“张伟成。”
“同学们鲁迅称闰土为少年闰土,会叫他为……”
“少年张--伟--成”
“我们都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少年’,然后大声告诉在座的专家老师,好不好?”
“好!少年……”学生们都露出的欢乐的笑容,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明白文中鲁迅刻画的是少年时候的闰土,不是中年或老年时候的闰土。然后我就导引检查学生预习:“少年好啊,少年可爱,少年可畏,少年可贵。我们要珍惜少年时光认真学习,快乐生活。否则便会:少壮不努力,……(生:老大徒伤悲),那老师来检查你学习是否认真,昨晚回去按老师要求预习了课文的,请举手!”唰一声,全班五十多只小手高高举起……
我先检查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显示于屏幕上,以红体字显示字及拼音,生读之后,便去掉拼音,让学生读有关句子。然后挑选几个难一点的'段落(1/10/16节)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读顺,几个难的段落学生都没问题,相信其它段落也能读通顺。这样真正做到长文短教了。
然后从本单元要求以事表人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充分理解大文豪鲁迅的语言文字的艺术。解读“看瓜刺猹”语言文字,让学生由语言文字到情感朗读再回到语言文字上来,首先让同学观察文中第二幅图,明白图中谁为闰土,谁为鲁迅,闰土讲得怎样(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鲁迅怎样听(津津有味),旨在让学生进带着此般投入角色朗读。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我强调要轻读,要不猹会跑掉的,刺不到,并指导学生对话时可以伸出一个手指于嘴边做手势,使学生领会读时声息的控制体现人物的情感。然后要求他们推荐班中读书最好的同学分角色对话……其他同学练对话……
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导学习第一段,背诵第一段。我设计一个梯度背诵,首先我配乐背诵带入情景,然后学生自由感情朗读,我接着师生合作读,师带学生读部分不显示,学生试填空读,最后学生看图试背,这样下来,全班学生基本都能背下这段了……
一节下来,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在指导读方面明显不够深入,未能较好组织学生读好语言文字,让学生从“文字---情感---文字”如指导学生读“月亮下”一段时可以问“闰土,你怎么知道猹在咬瓜?”“你为什么要轻轻走过去?”“你为什么要读轻声?”自然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们了解润图告诉我的四件事。从“看瓜刺”事件开始,我品尝了润土与“我”的对话,感受到了“看瓜刺”的乐趣和润土的勇气。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中描述的情境,使用图像课件让学生再次进入情境,这也是帮助学生背诵段落的一种手段。我反复引导孩子们体验当时的情况,从而感受到飞跃大陆的智慧和勇气。我想很多孩子在阅读和想象之后都能背诵。这种方法比较好。
雪中抓鸟的活动相对简单,我花的时间相对较少。我只是抓住了几个动词。在学生们读了一点之后,我用了几个动词来连接事件。许多孩子可以当场背诵。结果更好。少年跃进地教学反思。
我在这门课上的第三项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像我一样在院子里高墙的四个角落看到天空。我认为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有点困难,所以我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我”当我在跳跃的土壤里看到瓜果和荆棘,在雪地里抓鸟,在海滩上摘贝类,看潜水鱼时,我该怎么办?孩子们运用他们的想象力。有人说:";我”有人说,这可能是火上浇油;我”可能是在读四书五经,而其他人会这么说“我”可能在背诵古诗。我认为他们有道理。通过比较《飞跃之地》和《我》的生活,学生们自然会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他只能看到“天空的四个角落”,而“啊”这个词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很容易解决。
本单元的培训重点是“理解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如何体验,在这节课的教学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反复学习教材,真正与课文相结合,然后仔细设计各个环节,层层介绍,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在试讲期间,学生们不理解“啊”的含义。经过反复思考,我分解了这个难点,精心设计了一个梯度链接,即首先让学生回忆起leap soil讲述的新事物,然后将其与“我的”生活进行比较。学生们会突然意识到,“啊”一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跃进土壤的钦佩和羡慕,也反映了对自我生活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少年闰土》算是一篇老课文了,作为老教师的我曾两度教学过此课,也曾多次听过此课的公开教学,所以,对它已经没有了新鲜感,为了常教常新,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令我刮目相看,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敢于反驳的孩子们
在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感悟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闰土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又不用上私塾,真是快乐无比呀,我太羡慕他了!”他的话引起了好多孩子的共鸣,他们都一致认为少年鲁迅和那一批“少爷”们一个个都在“四角的天空”里过着压抑的生活,他们的知识面太狭窄了有的孩子马上说:“少年鲁迅在‘四角的`天空’里学到的是书本中的精髓,仅仅是书本上的,而从闰土那‘许多的新鲜事’中使他超越了那‘四角的天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而闰土,心中虽然有‘许多新鲜事’,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因社会残酷、家境贫苦等原因,人生就逊色多了。看来,光有新鲜事,没有知识也是不行的。”他的话博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而我则趁热打铁,让学生感悟到在我们课堂这“四角的天空”里,既要有鲁迅当年在“四角的天空”里的自主和刻苦,又要有对“四角天空”以外的如同闰土所知道的那“许多的新鲜事”做深入的探究,这样才会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
闰土的外貌描写极富典范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示范点,对学生进行了仿写的训练。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从这段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是一个经常劳动,能干的孩子;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再点拨使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都是从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第一回执教六年级,就碰上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要超越文本,更是提倡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说实在的一下子就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地对话,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有时学生稍有点出轨的倾向就马上拉他们回来,生怕影响教学程序的进行;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局面,让自己下不了台。整个课堂总有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可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的两个插曲却让我感触颇多。其实课堂上放开手,学生才会走得更好,他们的个性也才会尽情地飞扬起来。
【教学片段一·作者撒谎】
当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李罡举手回答了:“我对这篇课文没感觉。”哄的一下大家都笑了。“什么不说,偏说自己没感觉。”我心想。可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不像在说笑,也许这就是他的真实感受吧!于是,我笑问:“哦,为什么会没感觉呢?”“我也说不上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趁机鼓励了一下:“虽然你现在没感觉,但我相信你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应该会有感觉的,不过你能实事求是这很好。”也许我这“实事求是”产生的效应吧,“朗读能手”林啊强发言了:“老师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有些地方语言好像不太连贯,读起来很拗口的。比方说文中的‘愿心’就很别扭。”是啊,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正是白话文语言阶段,难怪他有这种感觉。不过,我倒是很欣赏他的大胆和直率。这时,一贯以分析擅长的夏晨曦发言了:“老师,这篇文章我还是蛮喜欢的,只是文章的最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作者没说实话,他在撒谎。”“撒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脸的疑惑。我也在心里纳闷:她怎么会想到这个呢?这时一旁的吴希超发问了:“你有什么证据呢?”只见晨曦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因为我看过鲁迅的小说《故乡》。这篇小说不但写了少年的闰土,还写了中年的闰土和老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变得呆板,老年的闰土更可怜,他在帮鲁迅家干活期间还偷鲁迅家的东西。既然鲁迅都写了闰土少年以后的事,那怎么能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呢?”一番头头是道的解释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也不失时机地表扬:“瞧,这就是多看课外书的好处!”再看夏晨曦,也是一脸的自豪。
【教学片段二·闰土也羡慕“我”】
在研读课文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环节,我先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然后发问:“这个句子有什么不懂的吗?”章晨宇问了:“‘他们’指谁?”郑梦娜回答:“就是和‘我’一样的少爷朋友呗!”“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意思呢?”梁歆单提出了疑问。思维敏捷的林榆昕举手了:“我知道。就是说‘我’和那些少爷朋友们整天生活在大院子里,像井底之蛙,眼光短浅。”理解的真到位,我暗暗心喜。“那你们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呢?”沉默了片刻,林榆昕又高高举起了手:“这句话反映了‘我’对闰土那种生活的向往,还有他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的不满。因为闰土是那么的见多识广,所以‘我’非常羡慕他。”“其实我也羡慕闰土。”最后他又加了一句。瞧,学生自主感悟的就是不一样,也许林榆昕和“我”已经产生了共鸣吧!正当我为学生能自主领悟句子的含义感到欣喜时,一向思考独特的王超发言了:“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闰土也在羡慕作者。?”“是吗?可能吗?”因为这个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问他:“那你怎么体会到的?”“我在这儿体会到的。”他随手拿起课本:“书上这句话‘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告诉我的。闰土生活在农村,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说明城市里的东西闰土也有很多没有见过。如同‘我’羡慕闰土的见多识广一样,闰土同样也会羡慕‘我’的城市生活啊!”他层层深入的分析使我和其他学生不得不认同。“是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在佩服学生独到的感受之余也在为自己感到汗颜。幸好我没有掐断这根与众不同的思维火花,我在心里这样安慰自己。
【教后反思】
1、欲让学生超越文本,自己得先超越文本:
新课程倡导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要超越文本,可最不敢超越文本,越雷池一步的恰恰是我们教师自己。每回接触一篇没教的课文,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参考书,没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一切按着参考书上的教学提示和阅读点拨来备课,很少对文本进行自己的思考,更不用说提出异议或质疑了。而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还不如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本有独到感悟的`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异议不假思索地予以驳斥或否定,我真有误人子弟之感。所幸现在我也算接受了教训:其实语文教学本身具有极大的弹性,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书本和原有教案的设计。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活水,教师必须超越文本创造性地教,学生也才能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学。
2、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飞扬起来,我们就必须给他们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少年闰土》这一课,如果我一开始就否认学生“闰土也羡慕‘我’”的意见,也许就听不到学生那发自个性的呼唤了。
3、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作、在创造。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与成人的思维方式,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常常蕴含着创造的灵感和伟大的构想,往往会成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起跑线。因而当学生冒出一丁点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添薪加油,让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新、更深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去体验探索与创新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尽情地飞扬起来。
总之,课改呼唤超越,呼唤自由,呼唤创新,更呼唤个性,就让我们放飞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课改的课堂上,在课改的蓝天下,在课改的世界里尽情飞扬吧!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这次上课,我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后,接下来就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抓住了一个教学重点四件稀奇事;第二课时抓住了教学上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人物特点的深层感悟。其次,备学生。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研究了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在上课以前,对课上所会发生的问题都有所预测。学生会回答些什么?会说出些什么?课堂语言的设计,我注意到了一些引导性、过渡性、小结性的语言设计,并且努力地使这些语言简明、优美,而又起到点睛的作用。可是,我却疏忽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
例如,我讲到了“分贝”一词,学生没有一下子能醒悟过来。“质疑讨论”的把握处理
问题的产生:
在上《少年闰土》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来质疑。这一步的设计是失败的。因为预习的质疑,学生更多是停留在对词语的理解上,而并非课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仅有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初读,对课文的资料有所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质疑,同时,质疑的过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在上这一课后,我又思考着一个问题:课堂上应当有谁来质疑?讨论的问题应当从何而来?问题能够来自教师,但更多的应当来自学生。学生在自读时,会有独创,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也会有一些困惑,这些创见、不一样的意见、困惑,应当是讨论的问题。另外,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会反馈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地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以课堂为依托,以文本为突破口,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
《少年闰土》这一文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采取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的健康少年。
首先我导入课题,通过学生自学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孩子,出示课件,闰土和我不同之处,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很快就说出来了,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总结出闰土是一个朴实天真、聪明能干的健康少年。这么可爱的少年多么讨人喜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他,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因为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快速的读课文,找一找有那几件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我在教学时,“雪地捕鸟”这一事件虽然比较简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闰土捕鸟的几个动作,通过我亲切地启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朗读,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让学生体会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有见识的少年。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整堂课的内容安排显得有点多,导致后部分“话别”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话别”部分,分角色想象表演没有落实到位。
3、教学中注重点词语理解渗透得还不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因为写作年代距离今天较为遥远,学生对当时背景的难以理解,加之个别词语稍显生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培养读写能力。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想想“我”和闰土的关系。然后全班一起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反馈,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以及识字的能力。
在品读闰土形象的句子时,以“我”和闰土的初次见面为突破口,直奔重点,品读文中描述闰土形象的语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闰土的年少、健康、可爱、活泼。然后再引导学生感悟出作者抓住特点来写的方法,迁移学法,进行仿写练习。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
(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
(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
一、《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二、朗读训练要把握好朗读的形式。
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课文的内容至关重要。一句句、一行行地读着,读着,仿佛我就是学生,正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仿佛一位天真、朴实、勇敢、机灵的农村少年就在我身边;仿佛闰土那逼真生动的`话语就响在我耳旁……
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清晰,步步突出重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以“哪几件事重点描写闰土的动作,其中哪件事对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个问题引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来,以人物的动作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充分体现了“引”得得法,怪不得把“我”也引到闰土身边。
教学中,我亲切地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晚上,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明晃晃的银项圈,捏了胡,轻轻走去,用力刺去……难怪闰土英俊、勇敢、机灵的形象给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原来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教学中,我激发指点学生读、想、说、评,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思想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在读、想、说、评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领悟得到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鲁迅”展开,让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同时这也是描写人物的一个单元,是怎样呈现人物形象依然是学习的重点。相较于该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其他三篇课文都是别人笔下的鲁迅,而《少年闰土》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作品,其他三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鲁迅,而《少年闰土》可以让学生认识鲁迅的文学作品。
《少年闰土》是“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两人之间儿时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佩服和思念的情感。
在第一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1、读准字音,正确理解课文的“特殊”词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瓜地刺猹”这一局部的描写和对话体会闰土这一人物形象4、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瓜地刺猹”的描写,仿照这种写作方法写写生活中的小片段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的教学目标比拟清晰,在课堂上根本能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单元主题,从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导入课文,顺势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在课堂上,我注重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练笔,课堂紧凑,教学环节节节相扣,由浅入深。板书清晰,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清晰地知道闰土跟我讲述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潮汛看鱼”等有趣的事,感受闰土的见多识广、勇敢能干,在此根底上,结合文章详略特点和课后题的要求,重点学习“瓜地刺猹”片段,通过指导朗读、拓展说话、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闰土的人物形象,以此为契机,层层深入,反复盘旋第一自然段,到达一咏三叹的效果。在此学习根底上,引导学生关注第一自然段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相结合的特点,引导学生模仿练笔,用这样的方法写写生活中的小片段,学以致用。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本能预设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突破重、难点。
但是这节课仍存在许多缺乏,需要努力改良。
首先,《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指导却不是特别突出,而在理清文章写的几件事中花了不少时间,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体的准确把握,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应该树立好文体意识,抓住课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
其次,为保证足够的练笔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而是出示了几幅我选定的图片让他们进行练笔,这也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关注自身生活的能力,练笔之前如果有享,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练笔内容以及兴趣都有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还得加以改良,更好地把控课堂进度。
在点评学生练笔上,点评比拟匆忙,有些点评没有精确地点评到点子上,不能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主要是课堂应急能力还不够,对学生的.预设不充分。应该在备课的时候,预设更多学生的表现和表达,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力求点评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虽然创设多处留白想象,创设许多情境,也给予了学生听觉上的冲击,但是由于自己的朗读还不成熟,不能给予学生中肯的指导和评价,所以这一局部的朗读没能到达预期效果。在朗读和指导朗读方面我还需要十分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课堂展现了我的优点,也呈现了我的缺乏,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努力中更有方向。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土》,课文以“我”与少年闰土相识、相知、分别为序,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01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01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4-06
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4-18
《少年闰土》读后感05-01
少年闰土读后感04-22
《少年王冕》教学反思10-16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3-12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