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乙己》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孔乙己》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乙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乙己》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精彩纷呈。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了多方对话,结合文本深入解读作品,为课堂增添了活力。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本课程还关注宏观设计问题,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方法和提升阅读思维能力。我们以人物研究为核心,通过人物来观察社会。具体而言,我们首先从人物所面临的遭遇出发,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然后深入探讨内在原因,从根本本质角度进行思考,实现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营造沉浸式学习的氛围。学生从阅读、听力开始,到最后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整个过程贯穿着对故事中人物结局的探讨。同时,我们也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在教学中,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
(2)悲剧由谁造成?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角色体验。通过让学生扮演孔乙己的角色,想象他快要离世时,会回想起周围的一切,以及对他造成最大冲击的事情。这样的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的遭遇和情感。
《孔乙己》教学反思2
《孔乙己》是鲁迅的名篇,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许多困难,如果不让学生真正走进《孔乙己》,而是硬塞给学生许多分析与讲解,那样的做法显然有悖于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先要走进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中去。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所有的故事都从这里上演。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场的、未出场的,从这里可见证那个社会,影射那个社会。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咸亨酒店。接着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典型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字斟句酌,揣摩研究: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开始活动,谈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一个丑恶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的为富不仁,可以任意宰割社会上的弱小生灵,以致让孔乙己一步步走入坟墓。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十二的孩子就把潺水当作寻常事。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连没有社会地位的短衣帮都可以这么做,笑声的背后是无情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也没有,同样被人们看不起,但他们却以嘲笑孔乙己换得片刻的心里轻松……在学生谈了自己的认识后,我进行了及时的'小结: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社会的全貌,我们通过咸亨酒店这个小舞台,了解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这个大舞台,文章取材虽小,文章的立意却不小,这就是小说中所谓的通过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课时以感受人物为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爬不上去又不愿甘居底层的另类二、四体不勤,好喝成性的懒汉。五十多岁的一个高大男子,就是替别人做做小工也足以活下去了,但孔乙己自命清高,怎么能做一些体力活呢?甚而至于胡子不剃,衣服不洗,惰性酒性已深入孔乙己的骨髓,但他不以为耻,总拿“读书人的事”来掩盖,可悲可叹!三、心地善良也做不了好人的可怜人。孔乙己总算是个心地特善良的好人,守信用,不赊账,但他偷也偷不好,经常被逮,他根本不是做流氓痞子的料,所以这个社会最终接纳不了他。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不仅仅是孔乙乙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那里的人太冷漠,那里的世界不够明亮。
《孔乙己》教学反思3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的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多了两课时。
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一节课后,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大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差别较大。为此,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学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再引到《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的学习,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孔乙己》教学反思4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学生虽已不算陌生,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仍会感到比较深奥难懂,因为鲁迅作品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太深刻了。学《孔乙己》这篇小说而言,大到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小到结构线索、难解语句、精妙字词,真是无所不有,这就给教师在时空有限的语文课堂上解决好这些问题,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解这一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进行“活教”,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学习欲望,达到“教活”的目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孔乙己》这一课,就必须抓住这篇小说的两个关键环节――笑声和铜钱,引导学生从静听“笑声”和细数“铜钱”入手,打开全面正确地理解这篇作品的突破口,使学生在细细的品味和深深的思考中主动进入作品的情境,真正把握和领会这篇小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静听“笑声”,理解典型的环境,体会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中多次突出描写了“笑声”,这“笑声”此起彼伏,回环反复,始终伴随着孔乙己。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作品的情境,静静地用耳朵去听这些“笑声”,细细地用心去体会:是谁在笑?笑谁?为什么要笑?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经过用心的品味和思考,学生自然会明白,在这贯穿全文的笑声中,有短衣帮的笑。他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心病”来嘲弄挖苦,这无异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也处在社会最底层,同样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们意识不到,因为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变得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在穷苦无聊的生活中,只知道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叹呀!唯利是图的掌柜更不用说,眼见孔乙己已悲惨得不成样子……
《孔乙己》教学反思5
《孔乙己》为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第一课,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小说只有不足三千字的篇幅,就已经活灵活现、丰富饱满地把一个没落的旧知识分子的精神和生存困境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析形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重点,因而我第一课时重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要求学生一起为他整理档案,为他设计一张履历表,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容读书,静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大不动家的共同努力,学生完成了表格的填写,初步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也
认识了这一人物的特殊性——“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一个人”。
理情节:文章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探主旨:以前学习这篇课文,往往多从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毒害的角度来讲解,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在谈到创作这篇小说的缘由时,鲁迅先生自己就曾经说过,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揭示“苦人的凉薄”,也就是说,这篇小说同样贯穿着他“批判国民性”的一贯主题。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就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小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众人”对孔乙己的四次哄笑、嘲弄和孔乙己自己尴尬狼狈穷与招架的令人心酸的情景。全文以“笑”贯穿。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作比较:先请学生将本文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再拓展阅读刘云龙的《长衫引发的思考》,可以使读者对文章有现实的思考,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意义,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维启迪。最后通过创新写作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训练。
1、“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是小说的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对文化——金钱——权力——劳动的思考”,密切联系小说的主题,既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由范进、孔乙己、丁举人想到的”,可以让学生对同时代人物做比较分析,从而认清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4、“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偷”,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值得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物形象作深入的探究思考。从孔乙己偷的对象来看,这难道不是弱者向社会制度的一种反抗吗?
以上是我在教学《孔乙己》时的一点做法,希望与各位同仁交流。
《孔乙己》教学反思6
经过反思再次教学本节内容,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或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和情境,结果学生的积极性真地被激活了,对他们在学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探究的热情和他们各自富有创意的问答、评价,我虽有所预料,但还是颇为意外。及至后来,他们的思维如潮水般奔涌、跳跃,他们的潜能如被唤醒般释放,我更是受到一种震撼。
1、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从字词入手,再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宏观把握全文,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使思维与语言实现最佳的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验,最终使学生答出理性,问出个性,更上一层楼。
2、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知识的汲取,方法的选择、提问,切入口的转换方面富有收获,为发言者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精神家园。营造竞争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高潮,学生个体的`思维互动起来,课堂变成了战场,学生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思维能力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强了。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积极实践、自主反思,进一步探索、创新,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孔乙己》教学反思7
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在教学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出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授《孔乙己》这个课程时,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难点,但通过不断地思考和调整,我最终成功地将这个课程传授给了我的学生。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反思总结。
一、教学准备
准备充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前,认真阅读了《孔乙己》的原文和相关研究资料,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在课堂上,我还通过讨论、阅读和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作品。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组织了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和写作等活动,以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的精髓。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和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这个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乙己》这个作品。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外,我还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之外也积极参与了相关研究和讨论。
通过教授《孔乙己》这个课程,我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和艰辛,也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乙己》教学反思8
范例一备课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继《》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见钱梦龙《导读的艺术》P108)于是我就把“教参”放在一边,重新细读起文章来。在阅读中也发现小说的一些特点,就随时记下点滴感受: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的`烦恼,只有一气呵气的快意。当然,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但我了解我的学生们,相信我的学生们。写着写着,一丝遗憾涌上心头:因为自己平时的“懒”,有多少这样的快乐失去了呀!不过好在有了这样一个良好开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范例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
重点回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导入从复习入手,第一课时已经分析过了社会环境的描写,首先要求学生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这是上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难度也不高,这样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已有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在学生复述完毕后教师明确:两种顾客,两个阶级,严重对立,壁垒森严。引出孔乙己的出场。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备课的一着“险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讲的东西太多了,一节课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对稿纸上“涂鸦”的几个话题:“从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与酒”、“说说孔乙己的‘偷’”、“孔乙己为何总被打”、“孔乙己与读书”……我“灵机一动”,不如把这些话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讨论。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和理解效果,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出示以上话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其中之一,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天上课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知道课堂上要讨论的环节,也没有告诉学生有老师来听课)作业虽然布置了,可上课前我还是捏了一把汗,学生准备得怎么样了呢?他们的表现的好坏可是从根本上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与否啊!
讨论开始了,写作同一话题的学生相对集中,组成了一个个讨论小组,交流、讨论、互为补充,每组形成统一的意见后推举一位代表发言。行间巡视,看着学生们一个个拿出准备的“小作文”,字数还不少,不错。再看,呀,居然辩得头头是道,我心头窃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发言开始了,学生的发言彻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精彩的发言不时激发出阵阵掌声。虽然有些发言稍显稚嫩,但明显看出,学生是精心准备的。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范例三反思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独缺了语文这一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孔乙己》教学反思9
《孔乙己》是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多一倍的时间。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第一课时,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与往届差别较大。为此,我只好完全改变了原定的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最后引到《孔乙己》。而且我还发现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因此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虽然用了四课时才搞定本文,但四节课下来,我和学生的`感觉似乎都是满满当当的。一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了解了鲁迅的人生,了解了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学生在谈本文所得时,大都感觉这篇文章值得读,值得学,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我想老师能做的仅限于此吧!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识到老师教给学生的不该仅仅是文本内所限的那些,要是能调动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真正成功之处吧!。
《孔乙己》教学反思10
《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下面,就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与思考吧。
1、布局精巧。它没有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展现、命运起伏是构思的重点。
2、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3、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根据以上特点,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 。
《孔乙己》教学反思11
《孔乙己》为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第一课,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最满意的一篇白话小说。
本单元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根据这些,我把本课的教学活动梳理为以下几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3、会讲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4、理解小说的主题;
5、学习本文的写作艺术。
由于对小说人物的形象的把握是重点,因而我第一课时重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从他的动作、语言、肖像、神态来做具体分析,并可以前后比较,从中归纳出写作艺术——白描、对照、以喜写悲、准确的用词。在小结时给出一系列的填空题,让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讲讲孔乙己的二三事,其实是对前课时的回顾检测。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小说主题,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学生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在朗读品味中理解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深刻有力的语言艺术,读懂作品的内涵。从学生读书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这样几步——读中知事明情;读中会意悟情;读中入境动情;读中学表情达意。
第二课时中的拓展阅读《长衫引发的思考》,可以使读者对文章有现实的思考,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意义,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维启迪。创新写作的四个题目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是小说的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文化——金钱——权力——劳动的思考”,密切联系小说的主题,既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范进、孔乙己、丁举人想到的”,可以让学生对同时代人物做比较分析,从而认清我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偷”,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值得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人物形象作深入的探究思考。从孔乙己偷的对象来看,这难道不是弱者向社会制度的一种反抗吗?
本课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知识层面。不足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面不广,学生表现的不活跃。
《孔乙己》教学反思12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内含许多利于互动的内容。例如能提供丰富想象空间的“空白”点、感人的情景、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等。教师应充分挖掘出这些互动的内容,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会“说”——与文本展开对话,实现生本有效互动。
例如在教学《孔乙已》一文时,根据课文中“孔乙已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以后,孔乙已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他是死是还是活着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探究,与文本中好吃懒做、受人嘲笑的孔乙已及众人进行了一次次对话,学生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已经没地方可以去了,也没有人照顾他,他只好来到了鲁镇的河边,望着那绿色的河水,一下子跳了下去;有的学生说,孔乙己自从离开了咸亨酒店之后,身心疲惫,终于在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夜晚跌入深谷;有的还说,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之后,由于伤口化脓,医治无效死亡了;还有的'生说,孔乙己在离开咸亨酒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真好遇到残联领导路过,他获救了,治好病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拓展了文本的内容,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加更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了有效互动。
《孔乙己》教学反思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他非常喜爱的作品之一。鲁迅的作品对学生来说常常难以理解,如果我们不能让他们真正深入到《孔乙己》中去,而是仅仅向他们灌输大量的分析和解释,那就违背了阅读的真正意义。
理解小说,咸亨酒店是一个繁华的场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是故事的源头。在这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有些已经登场,有些尚未亮相,但都将在这里留下足迹。透过这里的人和事,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揭示出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堂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情景。随后,我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典型的环境描写,让他们认真品味,深入探讨: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发表独到见解:这是一个丑恶的社会,道德沦丧,唯有知识才能升华。官员们贪婪无厌,肆意剥削社会的弱势群体,导致孔乙己走向绝境。这是一个虚伪的社会,一个年仅十二的孩子居然把潺水当作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包括没有地位的短衣帮,笑声背后是无情的现实。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短衣帮连坐的资格都没有,同样被人唾弃,但他们却以讥讽孔乙己换取片刻的心灵慰藉……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咸亨酒店这个小小舞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透过这个小小的`舞台,我们窥见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全貌,虽然取材于微小之处,但却展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正是小说所谓的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折射社会生活的精髓。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高大而懒散,虽然做些小工也能勉强维持生计。他自视清高,不愿做体力活,胡子蓬乱,衣服肮脏,整日沉迷于酒色。他总是借口自己是个“读书人”,以此掩饰自己的懒惰和堕落,令人感到悲哀。这个人名叫孔乙己,心地善良,守信用,从不赊账。然而,他偷东西的本事却很差,经常被人发现。他并非恶棍之辈,却也无法成为社会接纳的一员。他是一个可怜人,善良却命途多舛,无法摆脱自己的懒惰和堕落。
孔乙己在欢笑声中闪现,又在欢笑声中渐行渐远,这并非孔乙己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哀伤。那里的人们过于冷漠,那里的世界缺乏温暖的光芒。
《孔乙己》教学反思14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
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
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
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
(2)悲剧由谁造成?
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孔乙己》教学反思15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孔乙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孔乙己》教学反思04-20
教学的反思05-23
教学反思06-16
泉城教学反思12-11
秋天教学反思12-27
比尾巴的教学反思01-17
《雨后》教学反思02-11
《白鹅》教学反思02-23
垒球教学反思02-27
音乐教学的反思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