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草原》教案 篇2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欲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略)
四、作业
课堂练习作业第4题。
附(A)
《草原》课堂练习题
表(1)
表(2)(填写有关动词)
一、抄写词语:
柔美( )( ) 奇丽( )( )
骏马( )( ) 回味( )( )
洒脱( )( ) 拘束( )( )
绿毯( )( ) 斜阳( )( )
一碧千里( )( ) 翠欲流( )( )
二、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_______,空气是_______,天空是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表示我的_______。在天底下,______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_______,小丘也是_______。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绣上了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不用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三、造句:
1。那么……那么……
2。既……又……
四、根据理解填空:
1。课文前两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
课文后三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________________
评:《草原》一文是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后写的一篇访问记。作者对祖国草原的美丽景色赞叹不已,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文章文句优美,语言流畅,不愧为语言大师、散文名家之大作。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事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一段对草原美景的描述。关于这篇文章谈两点教学设计。
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因而对第一段的理解比较困难。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我确定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准备了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磁带和幻灯图片。用表现草原风景的幻灯图片,学生所熟悉的草原音乐,教师的感情朗诵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这种形声效果,充分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所谈内容与课文描写大体相近时,说明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教师则在一旁稍加指点,使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达到统一。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从情境到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事物与环境”这一阅读训练重点的理解也是一致的,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
其次,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训练。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进行读、写、说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课文分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着重是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质疑问难;第二教时是讲读第一、二段,体会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和草原美景;第三教时讲读后面三段,进一步掌握了物与环境的联系,体会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预习、讲读和作业均在课堂内完成。
草原美景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要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默读、听录音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之中。讲读完了,用笔填写第一段中的重要词语,以巩固加深理解。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根据阅读训练重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这一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认真自学、填写、可以增加对事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让全体学生得到了一次训练。整节课应把主要时间给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二、自主读书
1、今天的草原,以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向游人作介绍呢?
2、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5自然段,可以列列提纲,或摘记一些词语。
三、小组交流
小组内一人扮演导游,其他人扮演游客,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导游要主动热情地向游客介绍,回答游客感兴趣的问题。
四、集体交流
1、哪位同学愿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到陈巴尔虎旗去游览?老师希望你们在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结合你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当游客的同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要请教导游。
2、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感受草原的独特风情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体会情感
1、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蒙古族老乡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畅谈:热情好客、淳朴、亲切大方等。
2、蒙汉两族人民尽管语言不同,但心心相通,大家用握手、微笑表达着亲热;用音乐、舞蹈传递着真情。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情深谊厚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指导学生朗读第2~5自然段。
4、教师小结:
老舍先生和我们一样,留恋草原上的景,草原上的情,草原上的人,所以他动情地写下了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试说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学生说说。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 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 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 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 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壮,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板书设计
草 原
地
景美 小丘、平地 (一碧千里)
羊群 (白色的大花)
空气 (清鲜)
天
天空 (明朗)
《草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草原》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A.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教案《《草原》教案》。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教案 篇7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学生汇报。
4、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
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看图,听音乐。
2、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案 篇8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草原》教案范文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2.《草原》教学设计
8.大班教案范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