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言文教案三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明确方法,小组学习。
三、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
1、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相机出示对句子的理解。
2、整体归纳回顾:(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3、教师分析其中原因,帮助学生解开疑惑。 (多媒体出示“走进科学”)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在学生充分的交流后,引导简练归纳。(多媒体出示启示)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作业设计: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向学生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有关文言文教案三篇】相关文章:
1.有关美术教案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