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师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师说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根据中班孩子与人交往能力较差,缺乏友爱、助人为乐意识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我想帮忙》这节活动。这节活动选自凤凰康轩中班上册语言领域《好朋友》这一主题。本活动选用了孩子熟悉的小兔、小鸡、小羊等动物形象为角色,以主角河马的思想、行为活动为主线展开情节讲述。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创设一个孩子想说、敢说、愿意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又抓住孩子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出示动物形象,激发孩子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疑问题引导孩子积极动脑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进一步激发孩子积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又利用情境表演环节帮助孩子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信,进而学习帮助他人。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讲述画面中的故事。(体现在教学环节一)
2、能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怎么帮的?(体现在教学环节二)
3、帮助孩子感受与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体现在教学环节三)
三、说活动重、难点:
现在的孩子通常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缺乏友爱、助人为乐的意识,我把“帮助孩子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定为本次活动的一个重点。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又把“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字卡“帮忙”
五、说教法:
直观法、提问法、情境表演法等。
(情境表演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孩子在情节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主角的`快乐,又能充分展现自我,同时培养自信,学会帮助他人。)
六、说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游戏法等。
(游戏法的运用是为了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七: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我设计以下三个环节: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孩子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二、引导孩子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一、展示《我想帮忙》课件,引导孩子看图说话,并认读词语:帮忙。
1、谈话导入:
(教师神秘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师发现了一群小动物们之间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可是,小动物们说了要想知道它们的秘密必须靠小朋友自己,要用自己的小眼睛认真观察,动脑筋思考,还要大胆回答出问题才行呢!大家能做到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出示幻灯一)引导孩子说说画面中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幻灯二)猜猜“河马会怎么帮忙呢?”
(这样的设计就是抓住孩子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利用孩子观察小动物们生活化的动作形态和解答悬疑问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出示幻灯三——六)在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认真观察,鼓励孩子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使孩子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3、认读词语:帮忙。利用字卡和情境画面帮助孩子直观形象地去了解、认识词语,再通过游戏《帮字孩子找朋友》进一步加深理解词语。
(此环节不但培养了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而且使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活动目标1。)
二、引导孩子情境讲述,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我以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讲述主要故事情节,如:河马帮助了谁?(河马帮助了小兔。)河马是怎么帮忙的?(河马用嘴巴含住小兔,又把小兔送到草地上了。)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及听到的,告诉孩子也可以用动作、肢体语言来表达。
(此环节既突破了重难点:能看懂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用完整的话说出河马帮助了谁及所用的方法。又着重体现了活动目标2。)
三、尝试表演,感受和体验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教师出示河马等小动物头饰激发孩子表演的兴趣。
提问:
大家都喜欢爱帮忙的河马,如果你是河马,你会怎么帮助这些小动物们呢?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在愉快的表演中,实现活动目标和重点的突破。这个环节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并学习帮助他人。)
师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四、朗读正字音。
五、提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请同学尝试翻译并加以指点,指出重点词句。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七、本文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旦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讨论)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1.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2.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3.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八本课小结。
九布置作业。
师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师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
师说教案 篇6
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故事《微笑》。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新的省编教材中,在各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为教师提供了根据孩子情况自由生成的空间,孩子教师要不断尝试将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引入课堂,以新角度、新形势、新方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设计教学,驽驾教学,水到渠成的实现教学方面的突破。省编孩子园中班教材中第五主题《我的朋友》的总目标为:初步了解并体验人与人,人与整个环境和解相处的快乐感觉,学习并尝试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所设活动有:好朋友画像、换名片、哭哭脸和笑笑脸等,多为实践,操作活动,而作为孩子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故事教学的内容却很少,所以在进行本主题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我生成本次故事教育活动。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一 说教材内容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孩子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班孩子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使孩子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孩子的感受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名称、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确定本次活动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 根据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4至5岁的孩子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2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爱心,不懂得去关心别人,不知该如何去关心别人。向孩子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3 是根据孩子园课程目标及《纲要》、《规程》,孩子课程目标的宗旨在于提高孩子素质,提出引导孩子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关注人类道德行为美。本故事通过使孩子懂得“微笑”的真正含义,来感染孩子,美化孩子的行为。《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孩子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孩子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 说重点 难点
重点:使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及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
难点: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我班孩子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中班孩子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孩子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尤为重要。
四 说教学准备
1 自制多媒体课件: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注意力。
2 空白圆形卡片、彩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对故事含义的理解。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 ,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孩子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孩子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孩子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孩子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孩子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 一是设置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孩子,这样容易使孩子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整合”:《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保证。
一、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孩子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孩子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 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共识,引导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孩子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如:小蜗牛给大家微笑,我就用表扬鼓励的口吻说:小蜗牛,你真了不起!激发孩子为别人服务的愿望。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事物的形象特点,并能较好的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 讨论法:是指让孩子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请小朋友而共同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不快乐?
4 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孩子观察事物,要求孩子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孩子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主要运用了解释性提问(如:小蜗牛为什么会给大家送信?)、假设性提问(如:如果你是小蜗牛,你们会怎么做呢?)等等。在提问问题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比较容易的问题可让水平比较差的孩子回答,需要孩子描述的问题就请能力较强的孩子回答,像总结、归纳性的问题请能力最强的孩子来回答,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 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欣赏法、发现法、讲述法。
1、欣赏法:引导孩子学会理解作品内涵,鉴别作品的美及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使孩子获得美的享受,唤起美的情感,陶冶美的情操。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引导孩子来体验帮助别人的那种心情,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从而突破难点。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孩子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孩子回忆、讨论故事中人物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孩子讨论,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讲述法:主要教会孩子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孩子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孩子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孩子创设讲述的机会。
第三部分: 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活动流程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活动,使大家一目了然,明白设计意图,下面将其详细说明一下:
一 导入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的图片,引导孩子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一个表情?为什么?我在此环节注意引导孩子回忆原有的生活经验,并组织孩子分组进行讨论,为下一步的教学的开展进行铺垫。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引起兴趣,引出主题。
二 展开部分: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1、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不出示任何教具,依据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还不稳定的特点,为了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影响孩子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所以,只运用丰富的表情、优美的背景音乐来表现故事,讲完后,提问简单的问题:(1)故事的名称;(2)有那些角色;(3)小蜗牛做了一件什么事?
2、分段播放课件,孩子欣赏。教师分别提问:(1)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看看小动物们在为自己的朋友们做什么?(小鸟为朋友唱歌、小猴为朋友摘香蕉、小鸭为朋友送信(2)朋友感到怎样?(很感动、很高兴)(3)看看小蜗牛怎么了?(不开心)猜猜它为什么不高兴?(放录音:小蜗牛不开心的原因)(4)帮小蜗牛想个办法,想想它还能为朋友做什么?(预报天气,讲故事,画画 )(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想象并讲述,孩子自由讨论)此环节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完整欣赏故事:请孩子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根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以递进的方式提问:(1)小蜗牛为朋友们做了一件什么的事情?(2)为什么小蜗牛会想到把微笑送给大家?(3)大家喜欢小蜗牛的微笑吗?为什么他们都认为小蜗牛了不起?由此逐步得出故事的含义:小蜗牛虽然能力很小,只会爬,但它有一颗爱心,它想到了要让自己的朋友快乐一点,它把微笑送给了大家,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所以大家都觉得它很了不起。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三 结束部分:迁移故事主题,渗透思品教育。
我依据孩子的生活环境从三个方面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的:(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2)为小朋友做什么;(3)为老师做什么。依据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本环节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引导孩子思考、讨论,进而得出与孩子实际生活相关的答案,并使孩子有了行动的愿望,促进孩子发散思维的发展。解决了本活动的难点达到了教育的目标。
制作“微笑” 标志:孩子自制两枚“微笑”标志,即在圆形卡片上画上微笑的表情。启发孩子将其中一枚“微笑”标志别在自己胸前,另一标志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在愉快、温馨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是好朋友。小鸟为朋友唱歌,大象为朋友盖房子,小兔为朋友送信……小蜗牛很着急,他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别的什么也干不了。
小兔走过小蜗牛的身边,小蜗牛向着小兔微笑。小兔说:“小蜗牛,你的微笑真甜。”小蜗牛想:“对呀,我可以对朋友们微笑。”小蜗牛又一想,“可是,怎么样让朋友们看到我的微笑呢?”
小蜗牛想出了好办法。第二天,他把很多信交给小兔子。小兔子把信送给了森林里的朋友们。朋友们拆开信,信里是一张画。画上的小蜗牛正在
甜甜地微笑。森林里的朋友们也都微笑起来,他们说:“小蜗牛真了不起!他把微笑送给了大家。”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孩子感受到鱼孩子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孩子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孩子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孩子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孩子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孩子?为什么?”使孩子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孩子的?”让孩子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孩子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孩子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孩子,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孩子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孩子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孩子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老师的作品,让孩子学习装饰鱼孩子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孩子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孩子绘画作品,请孩子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老师的作品)
(1)请孩子说说老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孩子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孩子来装饰几条鱼孩子。
(4)引导孩子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通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一定规律),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孩子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4、孩子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孩子用不同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助能力差的孩子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孩子自由互相讲述自己所画的鱼
(2)请个别孩子谈谈自己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天,小朋友帮助鱼妈妈找回了鱼孩子,并且鱼孩子身上的花纹都非常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谢谢你们了,现在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孩子,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孩子技法上的帮助,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孩子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孩子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根据对本次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教学程序的设计,估计活动的重难点将会得到突破。但是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活动中还将根据孩子的基础和能力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师说教案】相关文章:
师说的教案01-31
名师说课稿05-04
师说说课稿01-18
教师说课稿02-22
优秀幼儿教师说课稿范文04-18
对老师说心里话作文12-27
给老师说说心里话作文11-15
对老师说说心里话作文02-26
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作文12-09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范文集锦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