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2-06-14 09:57:48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1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六)、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六年级科学教案2

  教材简析: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会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4.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六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六年级科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后记: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共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统计的工具还真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斧子、开瓶器等等。

  其二,分组活动,每组发了较多的工具和一块木板,木板上面钉着不同的钉子,要求先观察选用什么工具好。

  然后让学生用工具,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弄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并做好记录。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进行再一次的观察。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简单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孩子把定义扩大化,于是他们想到“电饭锅”、“铅笔”、“电火炉”等。

六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六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六年级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六年级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xx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5.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6.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 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 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 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六年级科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9月3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1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 执行时间9月 日 总序第( 2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 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 技术 社会 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 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六年级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观察美丽的晶体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六年级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5、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

  现 状 原 因 对 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六年级科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重在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是前两课的延伸与扩展又是后一课的铺垫,地位很重要。本科内容逐渐递进,从生物间广泛的“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入手,深入到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的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人类在其中可能发挥的破坏作用,为下一课学习生态平衡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二是思考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断裂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科学已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探究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科学课》已有3年多的时间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充满着好奇,喜欢多方位的观察与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教学中老师如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探究将受到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本课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导。而自然界中动植物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对于学生来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各种食物链的资料。

  2、能够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能够分析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

  2、知道食物链的组成。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并会书写食物链。

  3、认识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

  2、知道食物链被破坏的后果,能自觉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二)教学难点:能够完整的找出、写出食物链。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一)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本课宜采用由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图片、动画及影视等手段把各种动物之间食物关系演示出来,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学生易于理解。

  (三)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人人动手画出几种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演绎、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问题驱动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整合”的作用。

  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身心、智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敌对的“竞争者”,像田鼠和猫头鹰。但是,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采用了激发学生的提问法。并抛出了两个词“伙伴”“竞争者”,学生一听来了兴趣,接下来本课的新授内容做好引导】

  2.探究新授: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请同学们在看地过程中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结果怎样?(课件播放)动画看完了,谁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给这段故事用一个成语起个名字吗?螳螂以蝉作为自己的食物,黄雀以螳螂作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蝉螳螂黄雀)科学上,规定了用箭头来表示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要指向吃者。(统一用“→”表示“谁被谁吃”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片,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那蝉又吃什么呢?(完善板书)这样我们的食物关系就完整了,就像这些动植物一样,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板书:食物链)

  (3)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的食物链,像这样的例子你还能说出几个吗?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大家还需要多用心观察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充分体现小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这次,老师请来了3位生物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浆果、田鼠、猫头鹰),咱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请小组同学合作找到他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小组讨论1分钟、生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讨、交流,实践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5)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食物链,它们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的?学生讨论1-2分钟。

  (6)(食物链的源头都是植物,终点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在每条食物链里,植物充当什么角色,我们同学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科学家把像绿色植物这样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为生产者。(课件出示)那么凶猛的食肉动物呢?咱们也来给它起个名字!科学家把像动物这样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叫做消费者。但是,植物的养料又从哪里来的呢?(生答:阳光、水分、空气等)除了大家介绍的这些无生命物质,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在植物养料供给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体介绍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仅分解小动物的粪便,还分解一些动植物的残骸,把它们分解为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哪些生物可以充当分解者呢?同学们了解地真多,比如说:蘑菇、蚯蚓、细菌、屎壳郎等等它们都是分解者。但是,我们在食物链中并不能发现它们。因为他们无“捕食”行为,也没有“被捕食”行为,所以不写进食物链。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定义】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图片)咱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产者?(生答)哪些是消费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请一名同学说说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学发言)

  (2)在清楚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后,我们来个小竞赛,有信心获胜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生物,(鹰、青草、蛇、鸟、牛、老鼠、谷物、兔、鹿、狐狸)请一名同学说说它们都是什么?请小组同学合作在记录单上画、写食物链。比一比,哪组画地多。

  汇报:很好,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画出了这么多的食物链,老师课前也画好了,同学想看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明确难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营造亲自动手找出多条食物链的情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寻找”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方法,把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观察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这些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什么形状呢?科学家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网。特别注意一下老鼠和鸟,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也就是说,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2)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3)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和更复杂的一些食物网而相互联系,如果,在这张图上我们再增加人,你还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吗?这个研究任务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好吗?

  5.板书设计

  食物链

  树叶→蝉→螳螂→黄雀

  (学生举例)

  浆果→田鼠→猫头鹰

六年级科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六年级科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六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4篇05-01

【精选】科学教案3篇01-09

【实用】科学教案3篇05-24

【精品】科学教案7篇05-19

实用的科学教案4篇04-16

【热门】科学教案4篇04-15

【精华】科学教案4篇02-07

【热门】科学教案3篇02-02

【必备】科学教案3篇01-16

【推荐】科学教案3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