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微课的教案

微课的教案

时间:2022-11-08 15:00:49 教案 我要投稿

微课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微课的教案

微课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4、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5、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方法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6、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写作方法。

  3、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知道灰尘在人类生活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并懂得要保护环境。

  2、能仿照第2小节的方法,进行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板书:流浪汉,请学生读。

  2、在你们的印象中,流浪汉是怎样的?

  板书:空气中的把课题补充完整

  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小节,引读。

  空气中的流浪汉就是——(灰尘)

  板书:灰尘

  4、找出第一节中表示灰尘特点的词。

  说说“流浪汉”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灰尘的?一边读,一边可以用笔做做记号。

  2、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梳理课文

  大小

  数量

  来源

  32、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用处

  坏处

  管教的方法

  3、结合板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了解灰尘的大小、数量和来源,体会作者介绍灰尘的方法。

  1、了解灰尘的大小,学习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1)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灰尘的大小?

  出示: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所以平常除非灰尘特别多,人们是不大感到这些小东西的存在的。

  师:从这句句子中,我们知道(灰尘很小)

  出示:灰尘很小,

  (2)究竟有多小呢?(抓住“一千颗”“一厘米”“紧挨”“除非”“不大”这些词,引导学生体会。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板书:列数据

  师小结:列数据是科学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它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描述对象,也更具说服力。

  2、了解灰尘的数量,学习列数据、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1)出示:据试验,城市街道上的一酒杯空气中,有几十万颗灰尘,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就少得多,一酒杯空气中只有一百多粒灰尘

  师:出示句型:

  城市街道上的灰尘很多,。

  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带灰尘少得多,。

  (2)从这组数据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了解列数据、作比较的写作方法

  板书:列数据、作比较

  3、了解灰尘的来源,学习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1)灰尘无处不在,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引读。(师读问句,学生读答句,明确这里的问句是一句设问句,具体写了灰尘的来源。)

  (2)进一步了解分号的用法。

  四、出示表格,小组讨论3-6节,体会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1、空气中的灰尘对于人们究竟是有用处的,还是有坏处的呢?

  请学生轻声朗读3-6小节,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每小组派代表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引导体会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

  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管教”这个词,最简单捕捉灰尘的方法以及最积极、最根本、最主要的捕捉灰尘的方法。

  五、交流资料,读写结合。

  1、小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作者的写法,写写细菌。

  2、请学生拿出有关细菌的资料,介绍资料的来源。

  3、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分别仿写细菌的大小、数量及来源。

  4、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5、小结,并请学生回家仿照课文3-6小节,写写细菌的用处、坏处以及管教他们的方法。

微课的教案2

  设计理念:

  在小学低段,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一种表象的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比一般纯文本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

  《一片幸运的叶子》讲述了善良的大熊要去探望生病的山羊奶奶。穷困的他,原本只带了一片树叶。可是,最后却变出了新鲜的蔬菜和美丽的气球……。故事描述主角因为善良的心,时时尽其所能的帮助他人,换得的是更丰盛的回馈。提醒读者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有助人的能力和机会。简单却深刻的故事情节,传达出温暖的情意,以及对真善美世界的期许。

  教学目标:

  1、借助绘本阅读,在倾听、思考、观察、想象中享受阅读的情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绘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培养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懂得只要有心,每个人都有助人的机会和能力。而且,助人的方式未必要用到钱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它的名字是《一片幸运的叶子》。(板书课题,齐读,给“幸运”注音)

  它是一本绘本。绘本,又叫图画书,书中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画,文字和图画共同、完整地讲述了—个故事。

  二、了解封面、封底

  1、(出示封面)读一本书要从书的封面读起,它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这本书。老师希望你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把你从封面看到的大胆地说出来。(同位交流)

  2、生汇报:

  (1)《真善美绘本系列》是一套让孩子认识真善美的绘本,包括《一片幸运的叶子》《了不起的爸爸》《称赞》《嗨!你好》四本绘本,这套绘本在台湾已畅销多年。通过阅读这套绘本,让我们可以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学会赞赏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

  (2)张正雄,著名绘本画家,其活泼、童趣的书法,深受孩子的欢迎,更呈现出绘本温暖的內涵。

  (3)张晋霖,台湾著名绘本作家,擅长写作幼儿教育的绘本,出版了多部作品。

  (4)来,我们再读读故事的名字,看你能不能猜出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5)小结内容。

  3、同学们,你们真会动脑筋,能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大胆地猜想。但是同学们,我们了解了封面还不行,还要看看这本图画书的封底。

  师:封底上面画了什么,写了什么?请认真看看,自由朗读上面的内容。

  生汇报:图上画了大熊送给山羊奶奶新鲜的蔬菜和美丽的气球。还告诉了我们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小结

  好了,今天开始我们知道了看书要先看封面、封底,了解它的名字还帮助我们推测故事内容,还把创作者和出版社介绍给我们。知道创作者的名字一般是写在书名下面的,而出版社一般写在封面的最底下。然后再去看故事,它能帮助你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更喜欢这本书!

微课的教案3

  【微课内容简析】

  “小兔请客”这一教学内容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 五 单元 一课中的教学环节。 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 微课类型 】讲授类

  【 教学目标 】

  1、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索并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 教学流程 】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课件显示情景图,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引出课题 -小兔请客)

  二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多媒体出示主题 图 1) : 你能 根据 图中的信息 ,能提出数学问题 吗 ?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

  1 一共有几个盘子?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 + 30 = 30或+ 20 =?

  (4)师:那20 + 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用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 2捆小棒,再摆三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 + 30 = 50。

  2 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表示2个10,再拨3个珠子,表示3个10,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3 因为2 + 3 = 5,所以20 + 30 = 50。所以20 + 30 = 50。

  师:你喜欢那种算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学生相互交流。

  2, 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图,学生说图意)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1) 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5捆小棒,再从5捆小棒中拿走1捆,还剩下4捆,也就是40根。

  (2) 在计数器十位上拨5个珠子,再拨去1个珠子,剩下4个珠子表示40,所以50-10=40。

  (3) 因为5-1 = 4,所以50-10 = 40。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20 + 30 = 50(个)50-10 = 40(个)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三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

  我们 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微课的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课本121页至123页中的“课堂活动”1,2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师: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师总结: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事物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两种(或几种)人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

  五、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孩子们想一想当统计什么对象的时候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

  师:总结:当统计对象不止一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别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

  (2)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生:......

  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统计图。如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3)师:请看这幅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一格代表5毫米。

  生:在东部,7、8、9月份降水量最高。

  生:在()部,()季度降水量最低。

  1、纠错练习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的统计图,请孩子们观察这幅统计图。

  这是小明画的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师:

  ①五年级的男生比四年级的男生?)。

  生:......

  ②()

  生:......

  ③()

  生:......

微课的教案5

  1.教材分析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教学理念,注重技能与体能并重,过程与方法并重,努力实现体育课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最优化。本课以竹竿舞和拍毽子为载体,发展学生协调平衡及控制身体等能力,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竿舞及拍毽子的动作要领,使学生乐于参与动作的学习。

  2.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尝试体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拍毽子技术动作,以及学会欣赏竹竿舞。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3.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讲授、展示教学法

  4.教学过程

  师出示图片导入,出示几幅民间体育游戏的图片,请学生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游戏。

  师:接下来,老师要讲的是另外两种民间体育游戏,请看!

  师出示毽子图案

  师:毽子可以怎么玩?

  生:踢毽子

  师:那我们来欣赏一段踢毽子的视频。(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

  师:请问,毽子除了可以用脚踢,还可以怎么玩儿?

  生:用腿踢,还可以用拍子拍。

  师:对,我们还可以用拍子拍毽子。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拍子和一个毽子。

  师讲解拍毽子的握拍方法以及拍毽子的动作要领

  教师示范,请同学上前体验动作

  师:这毽子还可以怎么拍?

  生:背后拍,胯下拍....

  师:请大家课后在继续研究,接下来我们要讲另外一种民间体育游戏,猜猜是什么?

  师出示竹竿舞的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竹竿舞,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竹竿舞的基本技术: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师播放竹竿舞视频,请学生欣赏

  师: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大家 了解了两种民间体育游戏,拍毽子和竹竿舞,希望课后大家能够搜集更多的民间体育游戏,并与同学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

  师:下课

微课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勉强”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3、借助看图、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学生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表象,感受、体味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蜗牛的奖杯》(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看,课文中的字、词宝宝已经排好队站在这儿,等着和你打招呼了。谁能读出他们的名字?(接火车读、齐读。)

  二、质疑讨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蜗牛长什么样子吗?(一边出示蜗牛飞行的图片,一边板书:有力的、自由地)那谁有见过现在的蜗牛的?

  2、一边出示蜗牛爬行的图片一边说: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件事儿还得从那场飞行比赛说起呢!赶快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讲点拨

  (一)学习第二段

  1、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蜗牛飞的很快啊,获得了冠军。

  2、你从哪些词语读出蜗牛飞的快,飞行本领厉害呢?

  (遥遥领先、甩下所有)

  (1)瞧,这就是当时的比赛现场,有蜜蜂,有蝴蝶,有蜻蜓,还有谁?(板贴图片:蜜蜂、蝴蝶、蜻蜓)小蜗牛贴在哪儿?

  (2)为什么贴这儿呢?(理解:遥遥领先)是呀,它飞得不仅比它们快,而且快多了。(出示:遥遥领先)

  3、蜗牛仅仅比蝴蝶、蜜蜂、蜻蜓飞得快吗?(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强调读好“遥遥领先”“所有”等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1)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获得了飞行冠军的小蜗牛,捧走了那金光闪闪的冠军奖杯。我是记者,想来采访你们,告诉我你们是怎么想的,现在最想干什么。

  2、师:我们班的小蜗牛这么勤奋上进,可是,课文中的蜗牛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自由读书)

  3、师:课文中的蜗牛是什么表现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课件示:得意洋洋)

  4、师:哪个小朋友能读出“得意洋洋”的感觉?

  师:这只小蜗牛还不够得意!谁再来试一试?(生2:(昂起头,夸张地,众笑)得意洋洋)

  5、师:真是一只得意的蜗牛!这只得意洋洋的蜗牛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谁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把奖杯偷了去。)

  6、情景对话,理解“唯恐”“生怕”

  7、师:小蜗牛既担心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更害怕别人偷了它的奖杯。你能把蜗牛这种担心、害怕的心理读出来吗?(练读、指读、齐读)

  8、师:小朋友,小蜗牛的身体是那样柔软,那样小,可是那只奖杯却——。生:(齐说)很大很重。

  9、师:(出示奖杯图片)这么大的奖杯,小蜗牛背上它会怎样,谁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10、师:背着这么重的奖杯在身上,多累呀!那它为什么不放下来呢?(生1:它害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生2:它害怕奖杯被别人偷了去。)

  师:真是一只骄傲的、爱慕虚荣的蜗牛,宁可自己受罪,也要背着奖杯!捧起书,我们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这只蜗牛的骄傲。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这样,蜗牛背着它的奖杯到处炫耀,它背了多久?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的?(天长日久)

  2、师:时间一久,蜗牛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生读第四自然段)

  3、师:(课件出示)这就是现在的蜗牛。咦?它的翅膀到哪儿去啦?

  4、师:没有翅膀,还有奖杯呀,每天睡在奖杯里多舒服呀!不舒服?你怎么知道的?(理解“勉强”尽力,凑合)(板书:爬得慢)

  四、拓展延伸

  1、师:小蜗牛以为奖杯翅膀没有了,却多了一个坚硬的外壳,不再飞翔,只能慢慢地爬行,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看来啊,学了小蜗牛的故事,还真让我们明白了不少的道理呢?在这里老师也想送一句话给大家(出示课件)(揭示道理: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翅膀”)这两个字还会读吗?

  2、学习“支”字旁。

  3、记字形。

  4、师范写,生描红。

  设计意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将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使学生在趣味中发现、研读、品味,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蜗牛的奖杯》一课是一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蕴涵哲理。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语文实践中,体味语言,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懂得课文向我们揭示的道理,从而受到教育。

  一、读。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惟恐”、“生怕”等词语,重点朗读感悟,并时常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以此诱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感悟,在不断的读书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在实践中学习比在规则中学习要来得容易得多,语文教学应该以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中去学谈话……”在学生接触感悟了本文大量鲜活的语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看到再也飞不上天空的蜗牛,你想对蜗牛说什么呢?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还加深了对寓意独特的体验。

  三不足:对课文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另外,学生学习完课文后,缺少了主题的升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体会与感受,是他们真正感受到,面对荣誉不能自满,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的道理。

微课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 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 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 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 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 ……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 雄奇可怖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 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夸张 不同:想象 神话传说 侧面描写 虚写映称

  [小结] 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 奔放的激情 瑰丽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神奇的传说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 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五、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小结] 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微课的教案8

  本微课设计背景: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这一个学期适逢母亲节,正是开展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好时机。

  “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写不完的一个主题,本单元也收录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我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多读一些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更深刻的感悟母爱。

  选择推荐琦君《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原因有三: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以记录作者的童年往事为主,由此引出她对母亲的描写与怀念,这种题材比较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二、琦君的文字通俗易懂、朴实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本册书收录了琦君的另一篇文章——《春酒》,有了这部作品的阅读经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感受会更深,收获会更多。

  微课设计:

  一,导入

  说起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你会想到什么?是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抑或是胡适《我的母亲》中那位“慈母兼任严父”的民国女子。“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一个写不完的主题,今天你是否有兴趣再来认识一位母亲呢?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母亲。

  二,结识母亲,引出作品

  琦君的母亲有一双巧手,会绣花、穿花球、编草鞋等各种手工绝活。就说“穿花球”吧,那是“采摘院子里墙脚边的小小牵牛花”来做的。花“要趁着盛开时摘下,要连花萼一起摘。仔细地剥起花托,就出现一粒绿色小珠子,珠上一条细丝就是花蕊正中间那一根。把珠子轻轻往后抽,珠子就垂下来了,这样一朵朵抽好以后,再用一根针线,把花绕圈儿穿起来,穿成一个球形,四面八方的珠子挂下来荡来荡去,非常美丽” 。可以想象,五六岁的小琦君拿着如此精致的“花球”,穿梭在小伙伴中,肯定引来众多羡慕的目光。

  琦君母亲的这双巧手还能做出各种精致的美食:玉兰酥、红豆糕、桂花卤、桂花茶等等,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我们不如透过作者的文字来“品尝”一下当中的玉兰酥吧——“白玉兰的开放,都在中秋前后。那时母亲每天都到院子里抬头看看、闻闻花香。只开一朵花,当然不能采下来。直等它一瓣瓣自然谢落了,母亲连忙拾起,深怕花瓣着土就烂了。因为白玉兰花瓣是可以做饼吃的。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的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白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这玉兰酥体现的不仅是母亲的温柔贤惠,更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护照料。

  这样的一位母亲,你想了解得更多吗?那么你一定要读读《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

  三,简介作品,激发兴趣

  这是一部散文合集,全书共三卷54篇。刚才向大家介绍的内容来自第二卷“母亲的手艺” 。

  第一卷“水是故乡甜”,当中的文章主要展现作者童年的缤纷与美好,如《头发与麦芽糖》就写了儿时的作者剪下自己的头发与卖糖老伯换麦芽糖吃的故事。而《母亲的金手表》则描写了作者偷偷试戴母亲藏在枕头下父亲所赠的金手表的情景。说到这儿,你会否忆起了孩提时的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三卷“异国的仙桃”则是作者在异乡的生活随笔,《小黑人与一毛钱》 、 《小镇温情》等故事把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善娓娓道来。

  四,结语

  古往今来,母亲是个很平凡的词,又是一个伟大的词,众多的作家写了无数的母亲,“母亲”也成为写不尽的主题。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许多关于母亲的散文,她对母亲的感情,宛如涓涓细流,让人慢慢地于点滴清凉之中被悄悄感染,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她以温柔动人的笔触回忆童年、故乡以及自己成为妻子、母亲之后的海外生活,感动了无数读者。假如你读过冰心,请再认真地读读琦君吧,寻回自己童年的记忆,细味母爱的温暖。

微课的教案9

  一、教材简介:

  本微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三角形》的第一节《认识三角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之后,自然要想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因此本节微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是《三角形内角和》。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微课时,主要从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在以前小学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时,是通过撕、拼的方法直观得到的,你知道其中的依据吗?”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老师借助Z+Z超级画板展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动画以及通过旋转和平移三角形的两个角到第三个角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在学生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之后,教师通过借助Z+Z超级画板拖动三角形的任意一个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动态显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始终等于180°的数据。加深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理解。最后同过练习,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应用掌握程度,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通过Z+Z超级画板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动态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但空间思维比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需要教师结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因此本节课我展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动画给学生看,将思维的可视化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结合具体实例,掌握三角形三个角和等于180°。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

  六、教学用具

  “三角形的内角和”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一、三角形内角和

  展示书本P81页的做一做,提出问题:

  1、在小学通过撕、拼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依据是什么?

  2、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动画。

  3、引导学生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探究、推理、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

  3、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动画,拖动三角形的任意点,用数据显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阅读课本p81页,回忆小学通过撕、拼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观看“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动画。

  探究、想象、推理、得出结论。

  观看动画,加深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根据做一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动画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直观操作与说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做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总结本节知识点

  归纳知识点

  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

  一、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反思:

  该微课针对我校生源不是很好的实际情况和“三角形内角和”很难理解的特点,面向学生,聚焦学习过程,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聚焦知识点讲解,呈现教师如何用Z+Z超级画板软件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教师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动画,让学生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体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微课的教案10

  学习内容:立定跳远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95%的学生能够初步体会立定跳远的蹬、摆技术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对预摆与蹬地的学习,85%学生能够掌握立定跳远的蹬摆动作的技术要领。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协同的小组合作模式,学生能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并在学习中亲身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蹬摆技术要领。

  教学难点:动作要连贯,协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通过出示问题卡片的形式,直接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教师的动作示范。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二、学生讨论、研究教师的动作

  学生间研究、讨论刚才所留意到的动作,有的可能留意的是手的摆动动作;有的可能留意到的是脚的伸屈动作或是蹬地动作,此时,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围绕问题,经过分享、讨论得出答案。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形象易记的口诀:一伸、二屈、三蹬地

  三、尝试练习

  1、教师带领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四、比一比、赛一赛

  1、教师组织学生示范动作并进行比赛。

  2、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要观看,又要即使进行评价。如:手臂摆动如何?蹬地快速有力吗?腿部是伸、屈是否正确呢?

  3、学生间通过互相评价,得出动作掌握得较好的同学,即时给予掌声鼓励。

  五、再次巩固、强化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边喊口诀边练习,进一步巩固、强化动作。

  六、学生与教师的评价总结

  同学们分享、交流立定跳远蹬摆动作的感受。教师对在跳远练习中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立定跳远》微课教学反思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光在于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还在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本身带有一定的兴趣,只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尽量与学生兴趣接轨,稍加引导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浓烈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没发展起来,协调性较差;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立定跳远动作虽然简单,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大多数小学生都具有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特点。在此次的《立定跳远》教学中,我们抓住了这些特点,综合运用提问、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完成探疑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同时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本课将“比一比,赛一赛”这一环节有机结合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此次的微课教学录像有别于以往的录像课。在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里,我都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体现微课的特点?又如何在短短的10分钟内让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呢?因此,在选择课的主要内容和确定重点上,既要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紧扣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最终把立定跳远的蹬摆动作编成了口诀,让学生在口诀的指导下,更容易地理解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除此以为,教学设计、教案上紧扣我校“双优”的教学理念外,在整个课堂的进行中,也充分体现了这点,不仅仅提出的是“精”、“要”的问题,而且在课堂上,恰时地提出,让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研究,从实践中得出结果。

  在教学中我既想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有所收获;又想在枯燥的立定跳远中有所创新,突出亮点,但由于立定跳远所要求理解、掌握的重、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短短的10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精简地进行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唉!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通过不断地实践、观看录像课,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督促自己摄取更多的知识、取经充实,希望在前辈、同行的指导,自身的探索下,得到更大的进步。

微课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使教学得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通过使教学得幼儿了解到各种食物的不同营养价值

  通过使教学得幼儿懂得只有不挑食才能使我们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课后幼儿能主动吃饭,不挑食,不偏食

  家长能有好的方法来引导幼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吃饭不挑食》儿歌

  教学过程:

  (1)用儿歌《吃饭不挑食》律动来当背景音乐,营造愉快的氛围;(教师出场及提出问题)

  (2)提出幼儿挑食的问题,及其挑食厌食会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3)解决问题:变聪明,变漂亮,变高变强壮(三个法宝);

  (4)教师讲述儿童故事,增加教学的丰富性,充实课堂内容;

  (5)幼儿欣赏儿歌《吃饭不挑食》增加教学的多样性;

  最后课堂在愉快的儿歌中结束

微课的教案12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微课的教案13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科目:音乐

  课题:反复记号

  主要的教学方法:讲解技能演示技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乐谱中的反复记号

  2、学生能正确视唱乐谱中的反复演唱

  3、学生能在歌曲里正确的演唱反复记号

  教学重点:掌握反复记号

  教学难点:从头反复和反复两个反复记号中间的乐谱

  教学创新点: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学习工具,将抽象的反复记号形象化直观化。

  时间:6分33秒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学技能、媒体

  1分20秒

  导入

  1、欢迎进入微课,今天我们来认识反复记号。

  2、反复记号是为了节省乐谱的记写而采取的一种省略方法,通过在双小节线前加两个点来表示,表示音乐重头再演奏或演唱一遍。

  3、在学习之前,我先介绍两个好朋友,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士兵,我的任务是提醒反复记号到了,请你回去再唱一次;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天天,我的任务是给大家示范如何演唱反复记号。让我们用掌声来欢迎两个好朋友吧。

  观察反复记号写法

  看多媒体幻灯片

  PPT:介绍两个号朋友

  4分钟

  知识点教学

  反复教学分两种常见情况,第一种是从头开始反复;第二种是反复两个反复记号中间的乐段。我们先来学习从头反复,如果乐谱之前没有反复记号,并且小圆点出现在双小节线的左边,则表示从头开始反复。小面让天天和小士兵来给我们演示一次。出示(PPT)聪明的你看明白了吗,下面让我们看到这一条练习曲(出示PPT)请你看看反复记号出现在哪个地方?想想应该如何演唱?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个乐谱。你唱对了吗,掌声鼓励自己。

  当反复记号同时出现在双小节线的前面和后面是,就表示两个反复记号之间的乐谱要重复一次(出示PPT),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出示PPT),反复记号同时出现在第二小节的后面和第五小节的前面,现在我们请天天和小士兵来给我们演示一次。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音阶(出示PPT),请你观察反复记号出现在哪里,想一想应该如何反复,想好了吗,请你跟我一起来唱一次。

  观察反复记号出现的位置

  学生跟唱

  观察乐谱

  演唱乐谱

  归纳反复记号的两种常见情况

  PPT:

  1)动画形体动作演示反复记号的走向

  2)练唱乐谱

  1分30秒

  拓展巩固

  结束

  最后,我们一起来演唱一首我们很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老师唱前面一句,请你唱需要反复的那一句,音乐马上开始了,请做好准备。

  今天的微课就结束了,再见!

  演唱乐谱中需要反复的地方

  在歌曲中巩固反复记号的唱法

  PPT:两只老虎的乐谱

  微练习:

  1)2 41 23 4:5 6 55432:1–

  2)2 41 23 45 6 5:5432 1

  3)4 4 1 2 3 1︰3 4 5—︰5·65 4 3 1︰2 5 1–︰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根据小学低年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计的微课.通过对《认识反复记号》的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反复记号的用意,并能正确的演唱带有反复记号的歌曲。在这节课中,我以小士兵和两个动画小朋友的动画形体动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反复记号应该如何反复,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体验反复记号的走向,把抽象的反复记号形象化,降低知识点的难度,然后又通过练习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它的作用,最后用整首歌曲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能更好的掌握反复记号的唱法。

微课的教案14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2、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些漂亮的图片,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

  出示问题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把各部分名称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标记

  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求: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图1、5、6、8都是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刚才大家画了三角形也判断了三角形,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说法不对,图二、图三都有三条边,但它们都不是三角形。

  生2: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也不对,图3就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它不是三角形。

  生3:我认为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板书)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端点相连,围在一起。

  师:图3算是围成吗?

  生:不是,上面的两个端点也要连在一起。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大家的意思是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都要相连?(是)

  我们看: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像三条线段手拉手(围在一起)

  的确,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意义解释一下为什么刚才没选的图形不是三角形。

  学生用定义解释

  小结:看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既要看它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还要看这三条线段是不是围在一起,也就是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不是都相连

  三、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山羊和长颈鹿的别墅。

  师:这时山羊和长颈鹿别墅。你知道哪个是山羊的家?哪个是长颈鹿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长颈鹿的,矮的别墅是山羊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做一做)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四、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3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第2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你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微课的教案15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单元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细菌》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的知识之后,自然要想到细菌的结构,因此本节微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是《细菌的结构》。

  二、 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这一堂微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直截了当导入课题,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老师展示细菌的图片聚焦细菌的结构特征进行讲解。通过教师展示“细菌、动植物细胞图片”比较三者的不同,一步一步将“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不同”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突破“细菌的结构” 这个重点问题。通过教师展示“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突破“细菌的营养方式”这个重点问题。通过问题的形式面向学生,让学生聚焦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设计特色是力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细菌结构看不见,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菌的结构图片和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因此本节课我将细菌的结构图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相比较,将细菌营养方式展示给学生,将思维的可视化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六、教学用具

  有关细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图片和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一、细菌的结构

  提出问题:

  1.细菌的结构有哪些?

  2.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3.回忆动植物细胞,有哪些结构?

  4.比较细菌、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异同?

  出示学生思考的问题:

  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

  总结要点: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叶绿体、液泡。

  看书阅读课本60页观察与思考,自学有关细菌的结构知识、比较细菌与动植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思考解决问题

  观看细菌结构图回答

  填写细菌、动物、植物细胞结构比较表,突出重难点。

  思考、回答问题、根据三种细胞的不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主动获取知识。

  强化学生图文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二、细菌的营养方式

  播放植物、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

  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

  视频有助学生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的重点问题。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做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总结本节知识点

  归纳知识点

  学会总结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二、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教学反思

  该微课针对我校生源不是很好的实际情况和细菌看不到的特点,面向学生,聚焦学习过程,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聚焦知识点讲解,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作用,教师展示细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片、细菌视频,让学生获得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的知识,体现思维过程。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微课的教案】相关文章:

微课培训心得体会09-14

背影优质课教案08-30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四篇10-19

实用的体育课教案三篇07-13

健康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06-28

小班数学课修路教案06-08

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08-02

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狐狸和乌鸦》06-08

《看谁滚得不远》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06-08

中班语言优质课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