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探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掌握将组合图形通过分割和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运用分割法和添补法的策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七巧板、答题纸、每小组一张例题一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活动激趣,认识图形
1、 课件激趣:猜一猜,这个盒子里到底藏了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图形从盒子里跑出来)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学生动手拼一拼:拿出准备好的七巧板,一分钟竞赛,在一分钟内拼出有趣图形。
3、 展示学生作品:这些图形和基本图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揭示组合图形的概念: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
4、 生活中哪里还有组合图形?(学生说;课件展示。)
5、 练眼力:看看这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学生试着分一分,老师总结:可见,几个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组合图形,同样的,一个组合图形也可以分成几个基本图形。运用这样的思想,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二、 情景出示,体验探索
1、 课件出示情境: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大家能帮小华计算一下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吗? 7m 4m 6m 3m 2、 客厅平面图,要铺地砖需要知道什么?
3、 面积如何求?小组一起研究,在老师发的平面图纸上试一试,寻找计算办法,并计算出得数。(小组内研究、计算)
4、 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的计算办法,让小组代表讲解本组解决思路和办法。
前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分割法)
第四种方法有什么特点?(板书:添补法)
5、 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引导学生总结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 解决问题,强化应用
1、 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大队辅导解决一个问题:中队旗到底有多大?
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计算结果,教学反思《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出示零件平面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对比。 54mm 20mm 30mm 10mm 27mm 3、 一块草坪,如下图。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4、 还有两幅组合图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面积吗?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四、 小结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根据图形本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分割法或添补法)。
五、 趣味思考题
学校校园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 添补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出了转化思想,能够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加强了数学的乐趣。
一、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辨一辨,认识组合图形的特点。
学生用七巧板动手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本事这个类似游戏的活动就充满了挑战和趣味,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把不同的基本图形拼在一起,就是经历了组合图形形成的过程,对于组合图形的特点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不同的基本图形打好了基础。在认识了组合图形后,又以游戏的形式做“练眼力”一题,让学生把七巧板拼好的作品分成不同的基本图形,这是为新课情境的解决办法做提示,也是为抽象的数学图形的分割做好基础。
二、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在同伴的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
教师设置情境,请学生四人一小组帮助小华计算客厅的面积。 7m 4m 6m 3m 每个小组都可以在平面图上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然后选出不同的'做法展示全班展示,让小组代表解释本组的思路和方法。当时黑板上展出的学生的做法共有六种,经过学生的讲解分析和判断,大家一致拿掉了非常复杂的两种分割方法,并阐明了理由。这个过程很好地把“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了展示,并且在不好的展示范例中发现了分割越简单越好计算为上策,以及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找到相关数据才是对的办法的结论。这些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计算、体验和对比得到的,是学生自己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效果较好。
三、课堂练习紧扣生活实际,并注重教学难点的进一步实践。
随后出现的课堂练习,均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来。首先队旗的面积计算,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计算热情。同时中队旗这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不同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组合图形计算的多样性。接着计算的零件的面积,则是学生体会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练习的第三题则设置了哪个公司的报价划算的情境,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其后跟着的两道练习,都是不断加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注重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解答能力。
本节课没有得到很好突破的,正是在教学难点部分。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对于学生真正的难点心中并不明确。学生用分割法或者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并不存在困难,而是选择了某种分割法或者添补法后能够找到相关的数据来进行计算,这才是突破的重点。首先老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强调不够;同时教学环节的而设计上就没有注意突出这一点。如果在练习中加入错题分析,以学生的错来引出难点突破,或者加入一道:看分割好的组合图形你需要找到哪些数据的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这样显得重难点突破,集中力量突破,数学课堂的效率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 | 2 | 3 | 4 | 5 | ||||||
骰子(红) | 1 | 1 | 2 | 1 | 2 | 3 | 1 | 2 | 3 | 4 |
骰子(蓝) | 1 | 2 | 1 | 3 | 2 | 1 | 4 | 3 | 2 | 1 |
4.思考:和是2只有一种情况,和是3有2种情况,和是4有3种情况,和是5就有4种情况。那么,和是6,7,8,9,10,11,12又各有哪几种情况呢?红色骰子的可能点数是多少,蓝色骰子呢?
教师:你可以想一想、写一写;也可以借助骰子摆一摆并写下来进行验证,然后把你得到的组合一一填在学习单的列举记录表中。
5.汇报、交流,完成上表。
6.组内讨论:刚才有的同学们认为点数之和为8的有7种情况,有的认为只有5种情况。那么,点数之和为8的到底有几种情况?为什么?
7.观察和是2,3,4,5,,12的列举记录表并进行统计(课件出示)。
和是2,3,4,,12的各有几种组合呢?请大家在下表中一一填出来!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组数 |
8.学生汇报、交流并完成上表。
和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组数 | 1 | 2 | 3 | 4 | 5 | 6 | 5 | 4 | 3 | 2 | 1 |
9.组内交流: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A组能赢的秘密了吗?(学生独立观察组成图及统计表,然后小组内交流。)
10.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发现。
教师小结:这就是咱们做的游戏。老师选择的A组是中间的5,6,7,8,9五个数,共有24种组合;而同学们选择的B组是两边的1,2,3,10,11,12这6个数,共有12种组合,所以老师赢的机会更多。这也是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讲的那个骗局中,庄家为什么赢得多的缘故!
四、畅谈收获,回顾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教师:同学们,如果同时掷三个骰子,朝上的三个面有三个数,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呢?你们想知道结果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探讨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第一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引导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第一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引导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最高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三、课堂。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练习与应用”第8~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圆的独特性。
3、通过“与反思”,引导学生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练习与应用
1、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对本单元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练习。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8题。师问:最大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呢?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师问:谁来指一指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哪个部分?求它的周长可以怎样想呢?求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想呢?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0题。师问:要求半圆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圆的面积,必须求出什么?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11题。教师问:是什么标志,知道标志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交流自己以圆为基本图形的标志。
2、完成第11题。
师:在操场上画的圆一般都比较大,用圆规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学生说己的想法。
到操场上试着画一画。
师追问:这个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3、完成第13题。
在操场上进行测量并记录,回去后进行计算。
4、完成第14题。
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以小组为单位用一根绳子围一围、量一量。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师追问:你有什么发现?
三、与反思
1、指导学生理解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打☆。
3、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四、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07-2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9-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1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