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0 20:27:5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4、单元训练 2课时 计 11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

  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07-23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9-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1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4-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4-3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4、单元训练 2课时 计 11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 (2)集体评 (3)教师评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

  完成第21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 桃 香蕉) 3 4 32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 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