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数学教案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统计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举,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想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最喜欢的水果(2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教学,实践体会。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练一练: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角的认识》,第17页“想想做做”。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点击大屏幕,出现一辆大巴车,车灯发射出灯光,路上有斑马线、实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相同点
不同点
直线
射线
线段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一、请你来当啄木鸟医生,帮果树治治病。
1.直线比射线长。 ( )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 )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 )
4. 一条直线长5米。 ( )
二、摘苹果。
1、直线和射线的长度都是( ),而线段的长度是( )。
①、有限的 ②、无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
2、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线段是
( )的一部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 )。
①、线段 ②、直线 ③、射线
(让学生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这样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六)、小结。
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小手如林、小口常开;而到高年级学生则是金口难开,可是下课时,同学之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可谓是一常见的怪象。那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善于表达,金口乐开、金口善开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的思维与表达存在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课上,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位学生,即便是学生问出了、说出了自己没有准备的,不愿听到的话,教师也要耐心的、认真的倾听。课后,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情感倾向。
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容、友好、真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可谓一石多鸟。
2、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关系着学生言语意向和表达欲望。
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过程、得出结论时,教师决不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情绪。因为循规蹈矩的学生不会插嘴、胆小怕事的学生不会插嘴、不动脑筋的学生不会插嘴,只有那些上课精力集中,思维敏捷,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才会。
3、开展积极有效的小组合作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以平等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交往。同伴交往的平等性使得双方都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自发地相互模仿、交流、评判,可丰富自己的思维箱,充实自己的言语库。
通过讨论,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缜密性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课后,老师也可布置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引导学生交流、合作。
二、培养表达的有效技巧。
语言的表达需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规则,虽然言无定法,但也不得无法。教材的语言严密精练,逻辑性强,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悟教材中语言的精辟点,多提供一定的句式为学生引路、导航。
1、为学生开表达之源。
如果学生按照阅读小说的方式较少分析思考的话,收获甚微,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1)教给学生一套符号。
如规定条件用、问题用?、重点词用▲、公式用□、注意的词和句用。。。。。。等。
(2)精心设计阅读提纲。
要使学生较好地领会和理解教材,教师还须精心设计阅读提纲,开导学生的阅读思路。如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师可设计这样阅读提纲:⑴书上怎样举例说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⑵能否找到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⑶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设计阅读提纲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
2、为学生辟表达之径。
在教学概念时,引导学生用,叫做、统称为来表达。当概念为属加种差时,可用的图形(四边形,式子)叫做。
在公式推导时,教师也应适时提供词语及其表述方式。如归纳推理:是是它们都是;类比推理:有有它也可能有。
在应用题教学中的说思路:根据和可求加上最后可以求出;要求需要知道和已经知道,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来。
三、拓宽评价的形式渠道。
通过适当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调控教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言语一发而不可收。传统单一的教师一锤定音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泯灭了学生自身的沉睡着的力量。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荣誉感强,因此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予以评价,可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满意。
1、强化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同学之间进行的评价,可以培养他们判断、选择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可以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纠正语言实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可以使他们听得更明白,更深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巨大魅力,这给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及他们能力的发展带来教师讲解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淡化封闭的总结性评价。
传统的封闭式问题的评估比较强调考察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并以此作为考察学生能力的基础。因此存在着诸多缺陷:记忆性的问题多,思考性的问题少;靠程式化和技能化解决的问题多,需要高层次、开放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偏重记忆能力,颓废言语表达能力。
所以教师应淡化这些考试中学生取得的成绩,摒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做法。教师可增加听、说、读等的口试、面试等考察形式:口算题可利用直接说得数、写得数;概念题、图形题,应用题等也可利用说意思、答过程、提条件、补问题等方式进行口试。
3、细化教师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贯穿教学始终的评价,因此每次提问都可以看作是考察的机会。
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流利时要表示赞扬、肯定,为下一次的出色发挥和全班同学的踊跃发言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如学生的回答或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一些问题时,教师要点出其中的不足,如: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老师要给你纠正个词儿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你表达得还不是很清楚。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不要横加指责,而是感谢他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判断正误的题例,并就此开展讨论。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只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表达方法、拓宽评价的渠道,我相信,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会小手如林,还将金口乐开、金口善开!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14=21=52=
44=55=35=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22=51=34=
15=53=24=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6个6呢?(36)
2.出示例11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62=12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提问:
(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2)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
,62=12,63=18,65=30,66=36.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3)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五六三十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16=46=35=
26=36=63=4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学生已学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因此,6的乘法口诀就采用老师引导学生编前两句,其余四句由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的方法,并进行互相交流.
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使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把握,再发现6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即相邻的口诀的积相差6.这样为学习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基础.
在组织练习时,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记口诀外,更重要的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摆一摆,唤起学生的表象、相关联的题组等,指导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遇到过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因此有关几乘以6的题目,没有设例讲解,而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对比的形式,由学生独立解决,最后进行混合练习,使练习内容有坡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习新知;③自我检测发现问题;④巩固练习总结;⑤课堂检测。
(一)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今天开始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因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看它们的十分位,因为8<9,所以2.8□米<2.9□米,得出小红和小莉没有小军跳得远。
最后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因4<8,所以2.84米<2.88米,得出小红没有小莉跳得远。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采取讨论、尝试、抢答、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入地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后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诉学生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下去。
(三)自我检测发现问题
通过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同时让学生明确,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如果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时,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注意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快,又不容易产生错误)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矾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课堂检测
从检测结果看,效果较好,课后还有待于继续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 会用较小面额的钱币去购物。
3、教育学生懂得爱护人民币,珍惜人民币。
4、增加学生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初步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份。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10元以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商店买东西吗?你买过什么?都用什么去买?(用钱去买)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每个国家的钱都有自己的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呢?(人民币)。
对,在我们购物的时候,都会用到人民币。(板书:购物)
二、认识、感受:
(一) 认识人民币。
1、问:小朋友,你都了解人民币的哪些知识?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2、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人民币,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3、下面,老师说人民币的面值,你们拿学具演示。
小结:在人民币大家族里,有的钱币上有元,有的钱币上有角,还有的钱币上有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我们的人民币上有国徽,它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不要随意损坏它。
(二) 人民币的进率。
1、换钱游戏:小朋友,我这儿有1元的纸币,想换你手中的角币,可以怎么换?请把想换的角币放在桌面上。(10张1角、2张5角、5张2角、1张5角5张1角、1张5角1张2角1张1角、1张5角2张2角1张1角)小朋友真能干,换的方法可真多,不管怎么拿,角币一共有10角。
所以: 1元=10角
2、我用1张1角的.纸币来换你的1分硬币可以换几个?
得到: 1角=10分
3、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到银行去换换钱吧:
5元能换( )张1元。
2角能换( )张1角。
5角能换( )张2角和( )张1角。
(三)人民币的组合:
小朋友们,你知道屏幕上有多少钱吗?
⑴4张1元
⑵2张2角
⑶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元2角
⑷2张1元、2张2角、1张1角
(四)购物游戏。
1、 开学已经有5周了,学校门外文具店又购进一批文具。我们一块儿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商店画面)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文具?这么多漂亮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就把钱拿出来给同桌小伙伴看。
笑笑有1元钱,她可以买多少块橡皮。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3、买1个卷笔刀,还差多少元?
4、想买1块橡皮,2支铅笔,1本练习本,1元钱够吗?你能拿出买这三种文具的钱吗?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付钱时,可以把钱进行合理的组合。
三、货币欣赏:
小朋友,每种货币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货币吧。(介绍:韩国、泰国、美国、欧元、港币的货币)
四、 总结。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尝试了有计划的购买商品。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堂课的表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在手指游戏中以旧引新
教师与一学生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其余学生观察两人各出了几个手指。(如5和2)
师: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并像这样说一句话吗?(指名说,齐说)
( )比( )多( ),
( )比( )少( ),
( )和( )相差( ),
算式是( )。
与学生再玩一次(如:2和0),师:你会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吗?同座互相说说看。
师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两个数相比,如果不是同样多,必然有大有小,我们通常把较大的叫做大数,较小的叫做小数,两个数之间的差叫做相差数。那要求大数比小数多几,或小数比大数少几,也就是要求两个数相差几,用什么方法?对,求相差数用减法。那求大数或小数该用什么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这类问题。(板书:大数 小数 相差数 5-2=3 2-0=2)
二、在手指游戏中初建数学模型
1.求较大数。
师:老师伸出几个手指?(5)请你们伸出跟老y币同样多的手指。比老师多伸出1手指,是几个?可见:比5多1是几?怎样列式?(5+1=6)请小朋友边比划手指边齐说:比5多1是6,5+1=6。
师:比5多2、3、4、5又各是多少呢?同座边比划边齐说。后让四大组依次边比划手指边观察边口述:比5多( )是( ),( )+( )=( )。
师:大胆猜想一下:比5多的数肯定是大数,还是小数,用什么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我们不妨再用手指游戏验证一下!
师与男生合作,示范比划:比10多1是 ,算式是 。师与女生合作比划:比10多2是 ,算式是 。比10多3,4,5,等等呢?同座合作边比划边说说看。(边观察手势边思考边口述边倾听。)集体交流后,师小结:求较大数用加法就行了。
2.求较小数。
师:既然求较大数要用加法,那求较小数会用什么方法呢?请小朋友再大胆猜想一下。(减法)让我们同样用手势游戏来验证一下。师做手势边问:比10少1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一、二大组齐说。)比10少2是( ),算式是 。(指名说,,三、四大组齐说。)比10少3、4、5呢?(请同座合作,一人做手势,一人口述。)
猜一猜:师做比5少4的手势,让学生猜是什么意思,口述:比5少4是( ),算式是: 。(同座互相玩我做手势你来说的游戏。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比划游戏。)
师小结:求较小数用减法就行了。
三、实际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大胆猜想和实际验证,我们知道了: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掌握了求大数和小数的方法,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许多有趣的问题。
1.教学例题。(出示幻灯片)
(1)师:图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干什么?老师扮演小英,男生扮演小华,女生扮演小平,将他们摆花片的情况读出来。
师:如果要求小华要摆多少个,该抓住哪句话来分析?(板书比字句:我比小英多摆3个)在这个比字句中是谁跟谁比,谁多谁少?(我与小英比,我的多,小英的少)所以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
学生说出(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后画批:
我比小英多摆3个
大 小
师:谁能连起来说是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指名说,齐说:我与小英比,我摆的是大数,小英摆的是小数。)
师:既然小华摆的是大数,求小华的该用什么方法求?怎样列式?(11+3=14(个))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哪几步求得小华摆的?(先找与问题相关的比字句,然后画批出谁和谁比,谁大谁小,最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板书: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
(2)师:如果要求小平要摆多少个?,你会用以上3个步骤解题吗?试试看!
指名板书:我比小英少摆3个
小 大 11-3=8(个)
师:这个比字句是指谁跟谁比,谁的是大数,谁的`是小数,为什么用减法?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是通过怎样的步骤来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怎样确定加减?(找比字句,画批大小,确定加减;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想想做做1。
要求学生读题,找比字句,画批,列式计算。后交流思路:我与你比,我的是大数,你的是小数,求我的就是求大数,用加法。
3.想想做做2、3。(步骤同上,指2入板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比多比少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在解题时,要抓住比字句认真画批,准确判断谁和谁比,谁大谁小,然后根据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来正确列式解答。
五、拓展创新
师:最后,老师想给小朋友看一道更有挑战性的题目,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立定跳远比赛中,洋洋眺了110厘米,周周跳了140厘米,蒙蒙比周周少跳20厘米,奇奇比洋洋多跳2厘米。 ?(屏幕显示)
生提问题,屏幕同步显示出来,指名口答列式。
[教后反思]
1.借助手指游戏巧妙建模。
我让学生边比划手指边看边想边说边听:比多(少)是,算式是+(),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并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充分经历、感受、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大脑中生成了丰富的数形表象。借助丰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以及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他们很容易就感悟到:比多的数是大数,用加法,比少的数是小数,用减法。此时的抽象概括是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后必然的理性飞跃!数学模型的有效生成,使学生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复习什么是大数、小数和相差数,以及求相差数用减法,为新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接着通过比划比10多几是几和比5多几是几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多几的数是大数,用加法算;最后通过比划比10少几是几和我做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比几少几的数是小数,用减法算。整个建构过程流畅自然而富有变化,学生始终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2.借助画批深悟数量结构。
其实,让学生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求相差数用减法并不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认知直觉就能感悟到;但让学生由比字句掌握其中的数量结构,准确地分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相差数,却并不容易。因为从来没有谁带领他们这样理性地分析过,而且由于生活经验的负面影响,他们常将牛比羊多3只机械错误地理解为羊多(因为生活中我们进行比较时常说省略的比字句,例:谁多?我多)。由于读不懂比字句的含义,他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感知层面,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以至于到了五、六年级,还有学生分不清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这就是低年级教学时没有将学生的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层面而造成的恶果。所以借助画批帮助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比字句的数量结构和数量关系非常重要。北京特级教师马芯兰就一直主张借助画批来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当学生能借助画批准确地分析比字句的数量关系后,比多比少应用题的解答就易如反掌。把这类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全部学完,不仅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能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功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起点用全局眼光整体建构知识,提高所学知识的通识性,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融会贯通,并为后继学习注入无穷动力。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教案08-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2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6-30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8-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6篇09-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6-1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