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4段。
(1)理解“感激”、辨析“感激”和“感动”。
(2)通过朗读,体会赖宁获得好成绩的喜悦心情。
2、正确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齐读课文2-3段,说一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4段。
1、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赖宁苦练跳绳,结果怎样?哪个词写出了他很高兴?
2、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齐读两句话,找出不同点。
(2)讨论:加上“连蹦带跳”和“感激”有什么好处?
(3)“感激”换词理解。(课换成“感谢”)讨论:“感激”能否换成“感动”,为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那句话。
3、赖宁为什么能在跳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口头回答
4、教师小结:
只要勤学苦练,肯下苦功夫,学习才会进步,成绩才会提高。
三、齐读全文,有感情。
四、看图复述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结合半数,用自己的话把赖宁学跳绳这件事说一遍。(各自准备,指名说,评价。)
五、总结全文。
以来宁学跳绳这件事中,你觉得应该向赖宁学习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六、练习:选词填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会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词语神气、惊天动地、功利、奉献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奉献牺牲精神的博大,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孝xio 子部孝顺(孝子孝心孝顺)
教jio 给人讲授知识(教室教师教学)
室sh 屋子(教室浴室密室)
擦cā 抹掉(擦掉擦地擦灰)
粉fěn 细小的颗粒(粉笔粉红粉色)
虹hng 雨后天空中七色光的折射(彩虹)
奉fng 无偿给予(奉献奉承奉告)
2.多音字:
教jio(教室)jiāo(教书)
虹hng(彩虹)jing(义同虹hng)
3.区别字:
以(以后)老(老师)红(红色)
已(已经)孝(孝顺)虹(彩虹)
4.解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
奉献:恭敬地交付;奉献出的东西,贡献。
功利:工效和利益;功名利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歌曲。
2.欣赏后回答: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欣赏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简单说词语意思。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组自学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学习向他人求助。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真理和功利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表达的意思上是相对的,从而突出教师职业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彩虹一词,表面上是说教师绘出的画,实际上是指学生心目中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片课文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本课课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相同,语句工整,相互对应,节奏分明,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规律、明确朗读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避免雷同,寻求抑扬顿挫、启承转和的变化,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
关于朗读:因为课文两个部分结构相同,学生容易读得雷同,缺乏变化,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于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到词语的表面意义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咀嚼品味,也可以准备歌曲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后练习。
1.读词语,写词语。读后马上听写,及时反馈。
2.填空。
老师,你很美丽,因为你。
你有学问,因为你。
让学生自由填写,不拘泥于课文。
二、完成课后活动。
这两个活动内容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如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语文教案 篇3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录音新闻—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录音新闻—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二、能力培养: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具准备:
收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教师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互动二: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互动三: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教师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引子,交代通迅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互动四: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教师明确: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互动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教师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互动六:精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教师明确: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互动七: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八:设置活动,模拟播音,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速度。
四、达标反馈:
1、现场采访一同学,并根据录音写成录音新闻的稿件。
2、改正错字:波光鳞鳞喜型于色拨地而起萤光屏运栽
五、小结: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方法小结: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报道条理清楚。3、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色。
六、资料补充: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识记并积累以下词语,学会运用:
拘谨 颀长 健谈 熹微 悉意
寥寥可数 干净利落 孔武有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本文叙述故事、安排情节方面的特点。
(三)理解勇气的内涵,体味幸福的深意,感受人性美的光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登陆前,美、英、法盟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战争局势,掌握了主动权,开始决定性反攻。英军第6空降师,美军第82空降师、第101空降师被运到22个机场,做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降的准备。主战场硝烟弥漫,正义之师势如破竹。和任何风暴来临前一样,登陆的前一天,诺曼底近旁的一个法国小村笼罩在大战前的平静中。一个美国伞兵的降落,惊破了这里的平静。
(二)正音释义
颀(qí)长 熹(xī)微 寥(li2o)寥可数
拘谨:言行过于谨慎、拘束。
悉意:尽心尽意。悉,全,尽。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
(三)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1)文题是“勇气”,从全文看,哪些人有勇气?你认为最有勇气的人是谁?
(2)你在预习时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四)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说说自己对小说中某一人物形象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五)交流活动
1、从全文看,哪些人有勇气?你认为最有勇气的人是谁?
明确:美国伞兵和法国夫妇都很有勇气。
(1)美国伞兵有勇气。
是什么使美国伞兵由“单枪匹马”,完全落在了“敌人控制的土地上”,到最终摆脱了德军的搜捕呢?是勇气。
他孤身陷入险境而能临危不惧,积极求生,向法国妇女求救。在被捕后不绝望,勇敢逃生。在被围捕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机智地折回小屋再次向法国妇女求救,连德国士兵也想不到回来搜捕。他最终成功脱险,他的勇敢与智慧令人钦佩。
(2)法国妇女的丈夫有勇气。
当妻子接纳了美国伞兵后,他没有犹豫,“迅速地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丝毫没有考虑到此举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3)法国妇女有勇气。
战争是残酷的,生活在德国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法国土地上的人民,对于德国士兵的凶残、暴力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法国妇女不会不清楚藏匿盟军士兵可能给她的一家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她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救毫不犹豫:“哦,当然啦。”这是基于对侵略者的痛恨,对凶残、暴戾的侵略者的蔑视,对正义力量的支持,对正义必胜的坚信。但她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丈夫被杀死,她成了寡妇,三个小孩子成了孤儿。但当她再次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救时,仍然没有犹豫,还是那句质朴的话:“哦,当然啦。快!”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是何等的无私啊!美国伞兵的勇气带有人求生的本能,当然也不排除“为正义而生存”的因素,但法国妇女身上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对正义力量无私的支持,同美国伞兵相比,更可贵,更值得崇敬。
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出了人物超凡的勇气。
2、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持之有故、据之有理地阐述观点。见解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六)深思探究
1、联系全文看,本文写了几种勇气,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两种。一种是美国士兵求生的勇气和智慧,一种是法国妇女为了正义而敢于牺牲的勇气。
2、面对灾难和死亡,这位法国妇女为什么有这样的勇气?
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和必胜的信念给了这位法国妇女以无比的力量。凶残和暴力吓不倒人民,非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失败,这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七)设疑激趣
也许会有许多同学认为法国妇女更有勇气,因为她的勇气更崇高、更伟大,也更值得钦佩,她应该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是文章为什么对法国妇女采用的是略写的手法呢?
活动策略:设疑激趣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以引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法国妇女的句子。
思考:从全文看,为什么描写法国妇女的笔墨并不多,却很感人?
2、讨论交流
明确:神态: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第一次)
满脸苍白,泪眼模糊(第二次)
语言:哦,当然啦。(第一次)
哦,当然啦。快!(第二次)
动作: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第一次)
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第二次)
作者对法国妇女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课文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当美国伞兵问她愿不愿意把他藏起来时,她的回答十分简单而干脆:“哦,当然啦。”而且“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仅仅十几个字就把法国妇女在危急时刻镇定勇敢的精神表现出来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刚刚被敌人杀死,这时美国伞兵又一次来到她家请求庇护,她又一次面临生死的考验,可是她“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说明她已伤心至极。但她此时一点也没有犹豫,甚至“没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就立即答应了美国兵的请求,语言同样是那样简洁有力。其实她的语言越是简洁,就越能显出她的勇敢坚强。她的行动同样快捷:“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她一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危险,可见她勇气之大。
作者抓住典型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神态、语言、动作,以简胜繁地描写,把这位法国妇女刻画得光彩照人。
3、活动策略
(1)诵读、感受、比较、交流。
(2)默读品味。
(二)深思探究
1、除了以简胜繁外,本文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安排情节方面显得非常独特。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写一次午餐会上遇到美国伞兵,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9-2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选材的语文教案06-08
小学语文教案09-29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02-10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木兰从军》教案09-13
《欢庆》语文教案09-23
【精选】语文教案四篇05-30
礼物小学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