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大班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31 00:27:1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幼儿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在活动中以促进幼儿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氛围,让幼儿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幼儿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幼儿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活动中从幼儿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拼一拼、剪一剪、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探究拼角和数角的方法。

  2、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3、 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活动准备:

  教 具:三角板10对、三角形(任意)5个、长方形10个剪刀、直尺 学具: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长方形每人一个、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 复习

  认识各种图形。

  下面各个都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二、 拼角

  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平图的游戏,把两个图拼在一起,看看会变成什么图形,有那些变化?从几个角变成几个角?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小朋友自己取图形,想一想,拼一拼。”幼儿操作。

  总结操作结果:教师:“刚才你们都用这些图形平成了那些图形?”幼儿回答:(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等)三、剪角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了这么多的图形,真是聪明极了。

  三、 剪角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如果剪一刀,剪去一个,会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个故事:有一天,兔爸爸带他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了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动脑,如果剪一刀,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下,抢着说:“4-1=3,还有三个。”白兔姐姐拿起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说:“我觉得应该是5个。”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先折了折,说:“妈妈,我认为还是4个角。”(边讲故事边出示三张长方形和灰兔弟弟白兔姐姐 黑兔哥哥4-1=3个 5个 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师:同学们,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它们的答案谁是正确的。幼儿先动手折、剪、讨论,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讨论,幼儿上台演示自己的剪纸法。看了同学们的结论,我想兔妈妈肯定会笑着对它的三个孩子说:“孩子们,你们不必争了,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是你们以后考虑问题要全面。”教师:现在我们知道,长方形剪一刀剪去一个角,可能有3个、4个、5个,那三角形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也先请同学们先折一折,再剪一剪。师生讨论、贴图、板演。

  拓展活动:刚才长方形剪一刀,剪去一个角,有三种情况,那如果把长方形的角剪去两个,剩下的图形中还有几个角呢?由于时间关系,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文具小超市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看情景图列出7以内的加减算式并运算。

  2、尝试编简单应用题。

  【教学准备】

  1、情景图:小鸡4只,苹果6个,小鸟6只,气球7个。

  2、有趣的'数学,笔。

  【教学过程】

  1、复习7以内的分解组成。

  师幼一起玩“碰球游戏”。(集体碰、个别碰、分组碰)

  2、学习看情景图列算式并编应用题。

  (1)看图一提问: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幅图。

  看第一副:草地上有2只小鸡,又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小鸡?请幼儿先回答有4只,再问怎样列出算式2+2=4,教师记录。

  (2)看图二提问:树上原来一共有6个苹果,掉下来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请幼儿先回答得数,再追问怎样来列出算式。教师记录。(6—2=4)

  (3)看图三提问:看看这幅图,谁会看这幅图,把它编成一道问题呢?

  引导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有几只鸟?又飞来几只鸟?最后问问,一共有几只鸟?

  (4)在看这一幅。谁会编成一道问题呢?小朋友一共有几个气球,破了几个,最后还剩几个气球?

  3、幼儿练习7以内加减运算题。

  打开有趣数学P21~22,鼓励幼儿边看图编题,边列出算式。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尝试在操作中学会测量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在看、比、说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视频展示仪;操作材料1和操作材料2;

  2、公主、王子舞台各一、卡片;记号笔人手1支。

  3、幼儿有过测量的经验与方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一位小客人,她叫小灯笼,她将带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聆听她身边发生的事。

  二、初步比较物体的大小

  1、老师讲述故事: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你们仔细看看,老村长在哪呢?是不是他?这位老村长非常聪明,任何问题都能想到办法解决。他的旁边就是小灯笼,常常帮助老村长做一些事情。有一天,村长收到一封信,说公主殿下将要来村庄玩几天。大家都知道,公主是国王的女儿,都很喜爱她。村民们决定要将家里最大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公主使用。瞧,他们都带来了些什么呢?(老师拖动鼠标点村民带来的东西)

  师:村民都带来了什么?(镜子、毯子、桌子、椅子,还有床。)

  师:东西有了,可令人头疼的事发生了。村民们都坚持自己家的物品是最大的最好的,他们都吵了起来。这时,老村长站出来大声说:安静,安静,我们一样一样来比较一下。

  2、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师:村民们搬来了两张床,哪边的床大可以给公主使用呢?谁来说说看?能不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说出:左边床的大,可以给公主使用)

  师:你们同意吗?那左边的床大,就留下给公主使用。

  师:接下来比较的地毯,你觉得哪张地毯可以给公主使用?(我觉得右边的大,可以给公主使用)

  师:同意吗?那右边的地毯也留下来。

  三、学习用物品来测量物体大小。

  1、初步学习用物品来测量物体大小。

  师:村民们还给公主准备了两面明亮的镜子,这两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呢?你觉得那种形状的镜子大?

  师:小朋友意见不统一了,有的说正方形的大,有的说长方形的大,这可怎么办?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测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尺子,有的可以用手,有的可以用脚等等,可村长会想出什么样的好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村长说,小灯笼,小灯笼,赶紧回家去找一些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小手帕来,我们来测量比较。

  师:这些小手帕怎样来测量呢?(请一幼儿示范操作)

  师:这些手帕把镜子铺满了,我们怎样就知道哪面镜子大呢?(手帕数量多的大)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小方块,用它来代替小手帕,一起来测量是正方形的镜子大还是长方形的镜子大?铺满之后数一数小方块的数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2、幼儿操作。

  3、师:谁来说说哪面镜子大?为什么?

  4、师小结:原来我们在测量一些物体大小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大小、形状相同的物品来比较。

  四、选择合适的物品来测量比较大小。

  1、师:冬天到了,村民们担心公主殿下会受凉,于是就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垫子。看,都有什么形状?(三角形、四边形还有梯形)这几块垫子。谁大谁小呢?

  2、选合适的物品测量。

  师:瞧,小灯笼拿来了一些小纸片,有的是正方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刚才我们知道了,在测量的时候,要用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物品来测量,那这次我们应该选哪一种小纸片测量比较合适呢?(请一幼儿说一说)

  师:有的小朋友说三角形,有的说正方形。到底是哪种纸片合适呢?

  3、讲解操作要求。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块垫子和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片,3人一组去试一试,觉得哪种纸片合适,就用哪种纸片测量,测量好了后并统计好数量后再用笔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1)幼儿分组合作测量,老师巡视指导。

  (2)师:刚才你们用的是哪种纸片测量呢?为什么不用正方形的?你们也跟他是一样的吗?

  师:哪一块垫子是最大的呢?(梯形的垫子)为什么?

  (3)师小结:原来在测量的时候,不仅要选择一模一样的物品来测量,还要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帮忙。

  五、游戏活动。

  1、师: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看,谁来了?

  小公主终于来了,她邀请全村的小朋友去她那玩,她们一起野餐、一起郊游,玩的可开心啦,走的时候送他们一个公主舞台和王子舞台。猜猜看,哪个舞台大?

  2、老师讲解操作要求。

  师:老师这也有公主舞台和王子舞台,这边是公主舞台,那边是王子舞台。你们看看哪一个舞台大?现在我们要玩个游戏,我数到3你就站到那个舞台上去,并拿卡片将舞台铺满,不能重叠,拼完后将卡片的数量记在心里。

  3、幼儿游戏

  师:准备好没有,一、二、三,让卡片将舞台铺满,记好了,卡片不能重叠哦,拼完后将卡片的数量记在心里。

  师:公主舞台、王子舞台都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用了多少张卡片?

  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东西看似不一样大,需要我们测量后才知道原来它们一样大。小朋友,今天玩了许多比较大小的游戏。老师再给你们一个任务,比一比,是你们班的教室大还是隔壁班的教室大?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运用表格、绘画、简单文字等形式,学习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

  2、获得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经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具:铅笔,幼儿用书第29页(学会计划)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教师:我们每天在幼儿园都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

  教师:你们最喜欢在幼儿园玩什麽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每天玩的游戏内容一样吗?你都参加过哪些游戏?

  2、学习制定一周游戏计划。

  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一个星期有几天玩游戏?这5天你都玩了哪些游戏呢?

  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在记录单上制定出自己下个星期5天的游戏计划。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怎样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计划有5天?每天自己都想玩些什麽游戏?计划不仅要让自己看得懂,而且还要让别人看得懂。

  幼儿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3、展示结果。

  展示幼儿的记录单,让幼儿说说自己能够看懂哪几张游戏计划,鼓励幼儿学习同伴清楚地记录方式。

  集体观察1份游戏计划。

  请一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游戏计划,集体检查其是否按要求完成。

  找一找记录单上有哪些不同的记录策略(如星期、日期、空格等)。

  4、幼儿再次活动。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迁移新经验修改自己的游戏计划。

  效果检查:

  通过本节课使幼儿知道了自己在幼儿园每天都有玩不同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学会了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使幼儿从此养成了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好习惯。本节课效果很好。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在9格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2、对思维训练活动感兴趣,愿意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白板课件《找规律》、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移动白板、6组小动物图片、白板笔。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9格及小动物学具。

  【活动过程】

  一、复习游戏,唤醒已有经验。

  1、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位好朋友,它们在哪呢?”

  2、游戏“排队”,复习ABAB模式。

  二、学习按规律进行4格间隔排序。

  1、出示2个小动物图片和两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帮老虎和狮子分房间。

  要求:横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也不一样。

  三、学习按规律进行9格间隔排序。

  1、出示3个小动物图片和3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按幼儿的要求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横排的房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的排列顺序。

  3、请幼儿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竖排的房间。

  四、幼儿操作,展示作业。

  1、出示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1)横排住的3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3个小动物也要不一样。

  (2)谁住第一间房间自己决定。

  (3)分房间时要注意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幼儿操作。

  4、改错。

  教师出示一个错误的操作结果请个别幼儿改错,集体检查。

  5、探索发现其规律:斜着的房间里住的小动物是一样的。

  6、展示幼儿不同的排序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正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体验4-8块正方体的数形关系,理解它们的空间组合。

  2.借助实物操作,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3.能与同伴共享材料,体验合作游戏的愉快。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了正方体,了解它的主要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7个相同大小、颜色的正方体积木,实物图两张(图1、图2)

  学具:数积木封塑操作单(图3、图4)两组每组6套,水彩笔,相同大小的红、黄、蓝、绿正方体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图1,数一数积木的数量。

  (1)教师将6个正方体积木相互重叠地堆放再一起(图1),引导幼儿观察积木的数量。教师边出示图1边提问:“我们用积木搭建了一座城堡,请你帮助数一数,用了几块积木?”

  (2)请个别幼儿说出积木的数量。

  (3)讨论到底用了几块积木建造了这座城堡。

  (4)教师用实物正方体积木,与幼儿一起集体验证积木的数量,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2、观察图2,猜一猜积木的数量。

  (1)教师边出示图2边提问:“我们设计了另一座城堡,请你帮助看一看,这次需要用几块积木?”

  (2)请个别幼儿说出积木的数量。

  (3)教师请个别幼儿用积木按提示搭建,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进一步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3、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数积木(图3)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请幼儿数数每堆积木有多少,先在方框中记录用数字记录,再用相应颜色的实物积木摆放出相同的造型,最后请他们再数一数,验证自己的记录结果。

  (2)数积木(图4)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每堆积木要放8块积木,请幼儿数数每堆还缺几块,请将缺少的相应颜色和数目的积木放在这堆的旁边。

  当幼儿感到困难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实物来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4、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天的活动较为顺利的开展了,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和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排序经验完成“运货”。

  2、学习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块操作底板,操作材料一套(如:颜色、大小不同的回形针,颜色、粗细不同的吸管,颜色、质地不同的牙签),教师按ABCC模式排列不分物品。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排好的模式,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观察(ABCC模式卡片)

  ——“我要给火车装货,按照规定,所有的日用品都必须按1个1个2个的顺序来装车,可是我装着装着就糊涂了。你们能不能告诉我,接下去该怎样排呢?”

  师生集体商量如何完成装货任务,确认ABCC的.模式。

  2、幼儿操作,掌握ABCC模式: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进行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幼儿介绍排序的结果,用自己的话来一下ABCC模式的规律。

  3、按规律装货:

  教师。

  ——“今天,你们装运了以货车的物品,还有许多的货物也需要装运。你们还能想出其他有规律的装货方式吗?”

  教师鼓励幼儿举一反三,运用不同的排列模式来装运货物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2、集中。提问,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集中提问。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把能向不同方向滚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滚的

  玩具分别放在两个筐中。(集体检查)

  4、丰富幼儿有关知识: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还有什么东西是球体?圆柱体?

  三、实验活动(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

  1、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2、老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木板表面平与不平,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不一样;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样,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也不一样。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模板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30

大班数学教案05-10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三篇08-24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8-22

大班数学教案4篇07-24

大班数学教案3篇06-26

超市购物大班数学教案07-27

大班数学教案四篇10-23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3篇05-26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三篇09-28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大班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幼儿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在活动中以促进幼儿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氛围,让幼儿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幼儿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幼儿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活动中从幼儿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拼一拼、剪一剪、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探究拼角和数角的方法。

  2、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3、 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活动准备:

  教 具:三角板10对、三角形(任意)5个、长方形10个剪刀、直尺 学具:三角形、正方形、梯形、长方形每人一个、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 复习

  认识各种图形。

  下面各个都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二、 拼角

  教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平图的游戏,把两个图拼在一起,看看会变成什么图形,有那些变化?从几个角变成几个角?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小朋友自己取图形,想一想,拼一拼。”幼儿操作。

  总结操作结果:教师:“刚才你们都用这些图形平成了那些图形?”幼儿回答:(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等)三、剪角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了这么多的图形,真是聪明极了。

  三、 剪角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如果剪一刀,剪去一个,会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个故事:有一天,兔爸爸带他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了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看谁会动脑,如果剪一刀,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下,抢着说:“4-1=3,还有三个。”白兔姐姐拿起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说:“我觉得应该是5个。”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先折了折,说:“妈妈,我认为还是4个角。”(边讲故事边出示三张长方形和灰兔弟弟白兔姐姐 黑兔哥哥4-1=3个 5个 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师:同学们,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它们的答案谁是正确的。幼儿先动手折、剪、讨论,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讨论,幼儿上台演示自己的剪纸法。看了同学们的结论,我想兔妈妈肯定会笑着对它的三个孩子说:“孩子们,你们不必争了,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但是你们以后考虑问题要全面。”教师:现在我们知道,长方形剪一刀剪去一个角,可能有3个、4个、5个,那三角形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也先请同学们先折一折,再剪一剪。师生讨论、贴图、板演。

  拓展活动:刚才长方形剪一刀,剪去一个角,有三种情况,那如果把长方形的角剪去两个,剩下的图形中还有几个角呢?由于时间关系,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文具小超市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看情景图列出7以内的加减算式并运算。

  2、尝试编简单应用题。

  【教学准备】

  1、情景图:小鸡4只,苹果6个,小鸟6只,气球7个。

  2、有趣的'数学,笔。

  【教学过程】

  1、复习7以内的分解组成。

  师幼一起玩“碰球游戏”。(集体碰、个别碰、分组碰)

  2、学习看情景图列算式并编应用题。

  (1)看图一提问: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幅图。

  看第一副:草地上有2只小鸡,又来了2只,一共有几只小鸡?请幼儿先回答有4只,再问怎样列出算式2+2=4,教师记录。

  (2)看图二提问:树上原来一共有6个苹果,掉下来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请幼儿先回答得数,再追问怎样来列出算式。教师记录。(6—2=4)

  (3)看图三提问:看看这幅图,谁会看这幅图,把它编成一道问题呢?

  引导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有几只鸟?又飞来几只鸟?最后问问,一共有几只鸟?

  (4)在看这一幅。谁会编成一道问题呢?小朋友一共有几个气球,破了几个,最后还剩几个气球?

  3、幼儿练习7以内加减运算题。

  打开有趣数学P21~22,鼓励幼儿边看图编题,边列出算式。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尝试在操作中学会测量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在看、比、说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视频展示仪;操作材料1和操作材料2;

  2、公主、王子舞台各一、卡片;记号笔人手1支。

  3、幼儿有过测量的经验与方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一位小客人,她叫小灯笼,她将带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聆听她身边发生的事。

  二、初步比较物体的大小

  1、老师讲述故事: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你们仔细看看,老村长在哪呢?是不是他?这位老村长非常聪明,任何问题都能想到办法解决。他的旁边就是小灯笼,常常帮助老村长做一些事情。有一天,村长收到一封信,说公主殿下将要来村庄玩几天。大家都知道,公主是国王的女儿,都很喜爱她。村民们决定要将家里最大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公主使用。瞧,他们都带来了些什么呢?(老师拖动鼠标点村民带来的东西)

  师:村民都带来了什么?(镜子、毯子、桌子、椅子,还有床。)

  师:东西有了,可令人头疼的事发生了。村民们都坚持自己家的物品是最大的最好的,他们都吵了起来。这时,老村长站出来大声说:安静,安静,我们一样一样来比较一下。

  2、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大小。

  师:村民们搬来了两张床,哪边的床大可以给公主使用呢?谁来说说看?能不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说出:左边床的大,可以给公主使用)

  师:你们同意吗?那左边的床大,就留下给公主使用。

  师:接下来比较的地毯,你觉得哪张地毯可以给公主使用?(我觉得右边的大,可以给公主使用)

  师:同意吗?那右边的地毯也留下来。

  三、学习用物品来测量物体大小。

  1、初步学习用物品来测量物体大小。

  师:村民们还给公主准备了两面明亮的镜子,这两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呢?你觉得那种形状的镜子大?

  师:小朋友意见不统一了,有的说正方形的大,有的说长方形的大,这可怎么办?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小朋友,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测量的方法,有的可以用尺子,有的可以用手,有的可以用脚等等,可村长会想出什么样的好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村长说,小灯笼,小灯笼,赶紧回家去找一些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小手帕来,我们来测量比较。

  师:这些小手帕怎样来测量呢?(请一幼儿示范操作)

  师:这些手帕把镜子铺满了,我们怎样就知道哪面镜子大呢?(手帕数量多的大)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小方块,用它来代替小手帕,一起来测量是正方形的镜子大还是长方形的镜子大?铺满之后数一数小方块的数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2、幼儿操作。

  3、师:谁来说说哪面镜子大?为什么?

  4、师小结:原来我们在测量一些物体大小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些大小、形状相同的物品来比较。

  四、选择合适的物品来测量比较大小。

  1、师:冬天到了,村民们担心公主殿下会受凉,于是就准备了不同形状的'垫子。看,都有什么形状?(三角形、四边形还有梯形)这几块垫子。谁大谁小呢?

  2、选合适的物品测量。

  师:瞧,小灯笼拿来了一些小纸片,有的是正方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刚才我们知道了,在测量的时候,要用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物品来测量,那这次我们应该选哪一种小纸片测量比较合适呢?(请一幼儿说一说)

  师:有的小朋友说三角形,有的说正方形。到底是哪种纸片合适呢?

  3、讲解操作要求。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3块垫子和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纸片,3人一组去试一试,觉得哪种纸片合适,就用哪种纸片测量,测量好了后并统计好数量后再用笔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1)幼儿分组合作测量,老师巡视指导。

  (2)师:刚才你们用的是哪种纸片测量呢?为什么不用正方形的?你们也跟他是一样的吗?

  师:哪一块垫子是最大的呢?(梯形的垫子)为什么?

  (3)师小结:原来在测量的时候,不仅要选择一模一样的物品来测量,还要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帮忙。

  五、游戏活动。

  1、师:准备工作终于完成了,看,谁来了?

  小公主终于来了,她邀请全村的小朋友去她那玩,她们一起野餐、一起郊游,玩的可开心啦,走的时候送他们一个公主舞台和王子舞台。猜猜看,哪个舞台大?

  2、老师讲解操作要求。

  师:老师这也有公主舞台和王子舞台,这边是公主舞台,那边是王子舞台。你们看看哪一个舞台大?现在我们要玩个游戏,我数到3你就站到那个舞台上去,并拿卡片将舞台铺满,不能重叠,拼完后将卡片的数量记在心里。

  3、幼儿游戏

  师:准备好没有,一、二、三,让卡片将舞台铺满,记好了,卡片不能重叠哦,拼完后将卡片的数量记在心里。

  师:公主舞台、王子舞台都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用了多少张卡片?

  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东西看似不一样大,需要我们测量后才知道原来它们一样大。小朋友,今天玩了许多比较大小的游戏。老师再给你们一个任务,比一比,是你们班的教室大还是隔壁班的教室大?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运用表格、绘画、简单文字等形式,学习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

  2、获得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经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具:铅笔,幼儿用书第29页(学会计划)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教师:我们每天在幼儿园都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

  教师:你们最喜欢在幼儿园玩什麽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每天玩的游戏内容一样吗?你都参加过哪些游戏?

  2、学习制定一周游戏计划。

  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一个星期有几天玩游戏?这5天你都玩了哪些游戏呢?

  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在记录单上制定出自己下个星期5天的游戏计划。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怎样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计划有5天?每天自己都想玩些什麽游戏?计划不仅要让自己看得懂,而且还要让别人看得懂。

  幼儿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3、展示结果。

  展示幼儿的记录单,让幼儿说说自己能够看懂哪几张游戏计划,鼓励幼儿学习同伴清楚地记录方式。

  集体观察1份游戏计划。

  请一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游戏计划,集体检查其是否按要求完成。

  找一找记录单上有哪些不同的记录策略(如星期、日期、空格等)。

  4、幼儿再次活动。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迁移新经验修改自己的游戏计划。

  效果检查:

  通过本节课使幼儿知道了自己在幼儿园每天都有玩不同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学会了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使幼儿从此养成了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好习惯。本节课效果很好。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在9格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2、对思维训练活动感兴趣,愿意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白板课件《找规律》、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移动白板、6组小动物图片、白板笔。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9格及小动物学具。

  【活动过程】

  一、复习游戏,唤醒已有经验。

  1、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位好朋友,它们在哪呢?”

  2、游戏“排队”,复习ABAB模式。

  二、学习按规律进行4格间隔排序。

  1、出示2个小动物图片和两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帮老虎和狮子分房间。

  要求:横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也不一样。

  三、学习按规律进行9格间隔排序。

  1、出示3个小动物图片和3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按幼儿的要求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横排的房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的排列顺序。

  3、请幼儿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竖排的房间。

  四、幼儿操作,展示作业。

  1、出示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1)横排住的3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3个小动物也要不一样。

  (2)谁住第一间房间自己决定。

  (3)分房间时要注意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幼儿操作。

  4、改错。

  教师出示一个错误的操作结果请个别幼儿改错,集体检查。

  5、探索发现其规律:斜着的房间里住的小动物是一样的。

  6、展示幼儿不同的排序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正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体验4-8块正方体的数形关系,理解它们的空间组合。

  2.借助实物操作,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3.能与同伴共享材料,体验合作游戏的愉快。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了正方体,了解它的主要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7个相同大小、颜色的正方体积木,实物图两张(图1、图2)

  学具:数积木封塑操作单(图3、图4)两组每组6套,水彩笔,相同大小的红、黄、蓝、绿正方体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观察图1,数一数积木的数量。

  (1)教师将6个正方体积木相互重叠地堆放再一起(图1),引导幼儿观察积木的数量。教师边出示图1边提问:“我们用积木搭建了一座城堡,请你帮助数一数,用了几块积木?”

  (2)请个别幼儿说出积木的数量。

  (3)讨论到底用了几块积木建造了这座城堡。

  (4)教师用实物正方体积木,与幼儿一起集体验证积木的数量,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2、观察图2,猜一猜积木的数量。

  (1)教师边出示图2边提问:“我们设计了另一座城堡,请你帮助看一看,这次需要用几块积木?”

  (2)请个别幼儿说出积木的数量。

  (3)教师请个别幼儿用积木按提示搭建,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进一步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3、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数积木(图3)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请幼儿数数每堆积木有多少,先在方框中记录用数字记录,再用相应颜色的实物积木摆放出相同的造型,最后请他们再数一数,验证自己的记录结果。

  (2)数积木(图4)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每堆积木要放8块积木,请幼儿数数每堆还缺几块,请将缺少的相应颜色和数目的积木放在这堆的旁边。

  当幼儿感到困难时,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实物来理解重叠堆放的正方体之间的遮挡关系。

  4、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天的活动较为顺利的开展了,也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大班的孩子,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不仅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合作互动和思考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排序经验完成“运货”。

  2、学习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块操作底板,操作材料一套(如:颜色、大小不同的回形针,颜色、粗细不同的吸管,颜色、质地不同的牙签),教师按ABCC模式排列不分物品。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排好的模式,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观察(ABCC模式卡片)

  ——“我要给火车装货,按照规定,所有的日用品都必须按1个1个2个的顺序来装车,可是我装着装着就糊涂了。你们能不能告诉我,接下去该怎样排呢?”

  师生集体商量如何完成装货任务,确认ABCC的.模式。

  2、幼儿操作,掌握ABCC模式:

  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幼儿进行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幼儿介绍排序的结果,用自己的话来一下ABCC模式的规律。

  3、按规律装货:

  教师。

  ——“今天,你们装运了以货车的物品,还有许多的货物也需要装运。你们还能想出其他有规律的装货方式吗?”

  教师鼓励幼儿举一反三,运用不同的排列模式来装运货物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叫出球体、圆柱体的名称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其观察、比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能滚动及不能滚动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1、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要求在玩的时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样玩的?还发现了什么?”(幼儿选择空地玩玩具,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

  2、集中。提问,你玩了什么东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幼儿根据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乐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将能滚的和不能滚的玩具放在两个筐中,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1、让幼儿再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2、集中提问。在玩会滚动的东西时,你发现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又如:“我玩的是可乐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类:请幼儿分别把能向不同方向滚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滚的

  玩具分别放在两个筐中。(集体检查)

  4、丰富幼儿有关知识:能向不同方向滚的叫做球体,两端是圆形且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的叫圆柱体。

  5、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一讲:还有什么东西是球体?圆柱体?

  三、实验活动(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

  1、幼儿用球体和圆柱体分别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滚一滚,看有什么不一样?

  2、老师和幼儿共同小结:木板表面平与不平,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不一样;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样,东西在上面滚的速度也不一样。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