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2 09:59:3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集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6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外面的世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十二单元安排了《外面的世界》(开放识字单元),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观察完成识字任务。

  设计理念

  母语教学的第一个特点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个特点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机会无时不有。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打开语文课堂的天窗,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理念。学生将到“外面”去实践,到外面去学习,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和“问一听一读”的方法,自己在“外面的'世界中识字”。

  教学设计

  (一)实践与交流——激趣导入

  1.实践。结合学校两周一次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带领同学走出校门,到外面看一看。

  (1)布置这次语文实践的活动要求:①边走边留心观察路牌、商店名、广告牌等,如果有注拼音的,自己拼一拼,读一读;如果没有注拼音的可以问一问老师或周围的同学,(想一想,我们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些什么?)。

  ②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讲文明礼貌。

  (2)老师组织带领同学从学校出发,经涂门街,百源路、来到工人文化宫,让同学在文化宫内自由活动几分钟后,再从文化宫出发,经过打锡街、中山路、涂门街、回到学校。

  2.交流

  (1)分组讨论。以“从出发,来到,我看到”句式在小组中说一说,我经过哪里,看到了些什么,因为有亲身的体验,学生的兴致高昂,表达欲强各小组讨论十分激烈。

  (2)全班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请同学上来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所见,在同学表达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法:看拼音读;问同学或老师;上学放学经过问家长,看特殊标志等。老师趁机把一些学生熟悉的地名板书出来,使同学在畅谈中识字。

  (3)总结方法,激发兴趣。

  3.导入新课《外面的世界》。理解“外面的世界”指的是在“家门”、“校门”外。

  (二)观察与指导——快乐识字

  1.指导观察图画,在课堂上快乐识字。

  (1)指导学生先读读丁丁的话,认读“告诉”“图”这几个字,了解看图的目的。

  (2)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观察画面,再要求学生不看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小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词语:航天大厦、邮局、农业银行、新华书店、光明小学、中山路、植物园、人民医院、幸福餐厅、欣欣商店。让同学在看图中识字。

  (3)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找出这些词语,在图中相对应的位置,让同学生在巩固中识字。

  (4)小组合作讨论:你怎么知道这是医院,那是学校?引导同学深入观察,进一步巩固识字,并认识医院、邮局、银行等这些单位的特殊标志。

  2.掌握识字方法,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1)读读冬冬说的话,激发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生活的兴趣。

  (2)交给学生金钥匙,归纳识字的方法:①有拼音的看拼音识字;②没有拼音的可以问别人。③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猜一猜,找家长求证求证。使学生树立从生活的海洋中学习的观念,能跳出书本,跳出课堂学习的人,是会学习的人。

  (3)请家长带学生走出家门,到外面去看一看,留心看,在生活发现新奇有趣的东西,在生活中识字。

  (4)小组合作交流。以“星期,带我去,我看到”的句式说说学生在家长陪下,观察到什么,并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扩大了学生识字的范围,使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三)拓展与延伸——不断积累

  1.根据需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识字的途径。

  (1)认识钱币,鼓励学生在使用钱币时识字,认的字越多越好。

  (2)认读词语,在认读的过程中总结生活中识字的途径:①从上学放学途中识字;②从电视,电脑等媒体上识字;③从课外书报上识字。

  (3)从没用的报纸,广告或说明书上剪下自己新认识的10个字,贴在课本指完的位置上。

  2.设计练习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识字。

  (1)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结合学校的语文实践课,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语文的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设立课外识字本,组织学生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生字剪贴或抄写在该识字本上,定期检查,交流、评比,(小组长负责制),养成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雪猴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2、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雪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边防战士与雪猴之间的深厚感情,树立爱护动物,与动物建立和谐关系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以及作者是如何抓住雪猴的特点来写的。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客人,你们看他是谁。(出示雪猴的图片)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有关于它的知识吗?

  请学生结合课前找的资料介绍一下雪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雪猴这一课,看看课文写了有关雪猴的什么事? (情境的创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拼音和汉字对照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接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哪些字、词在读课文时要特别注意。

  (3) 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雪猴初次相识,并写出了它的可爱?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边防战士和雪猴相处的事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分层次的读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每一遍的读都有不同的目的,这样就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通过本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雪猴的可爱之处,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把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作为指导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雪猴的哪几件事?

  再想一想,课文写了雪猴许多可爱之处,你觉得哪处最可爱,怎么可爱?作者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引导,用多媒体出示:只见一只毛色鲜亮的猴子,回头看了我一眼,还点了点头,然后转过屋角,闪进丛林,蹿到树上消失了。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雪猴,文中有几个描写雪猴动作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让学生再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在读中体会雪猴的可爱,并且体会到了作者抓住了雪猴的样子和动作进行描写,把雪猴机灵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总结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参与评价,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雪猴和边防战士的深厚感情,边读边画出句子或段落。读完后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中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雪猴与边防战士相处的和谐景象,体会他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浓厚感情。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汇报后多媒体出示填空:( )的雪猴 ( )的边防战士 这个训练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

  (让低年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有步骤的训练,在阅读中由“扶”到“放”,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这两个环节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说一说雪猴和边防战士之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仿照课文,实践练笔。

  让学生想一想课文中是抓住了雪猴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仿照课文,写一篇你与小动物亲密相处的小练笔。

  (这一个环节在朗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同时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总结全文

  谈话: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用简短的语言点明本课的内涵。

  (低年级的语文课要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语言训练,体会理解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3

  师:说明你们能边读边去想象,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去看看这一幅画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生读。

  1、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如何感受到水的珍贵?)

  生:我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出。因为我们这里酒比水贵,他们缺水,所以水比酒贵。

  生:我从“十公里”“一小时”“一担”这几个词感受到水的珍贵。

  师:你直接找到了这几个词,让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指名读(2生)。

  师:假如这是电影里远远的镜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人们纷纷排队去挑水。

  生:我看到了人们满头大汗。

  师:这是近镜头,看到了人们满头的大汗。

  生:我看到人们排着很长的队。

  生:我看到泉眼里的水快要挑完了。

  师:我们将镜头渐渐推进,老师读,你们听,看你们看到了镜头中的什么。

  生:看到一个农民艰辛地挑水回家。

  生:看到一位农夫挑水在很窄很小的路上。

  生:很小的泉眼里一分钟只流出一点水。

  师:真是滴水如油啊。

  生:流出来的都是泥水。

  生:排这么长的队,只是为了这一担泥水。

  师:谁再来读,把你们的想象化成朗读。

  指名读。

  师:注意数量词,看到它,留心它,再读。

  师:小小的泉,长长的路,炎炎的日,沉沉的担,这便是村里人的日子,我们再来读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体会村里人的艰苦。

  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生读。

  师: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三)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1、读读第二小节,这小节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吃来自天空的水可以看出,不卫生还吃。

  生:大人们也参加,知道水在村里很珍贵,在这里只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会,而他们那大人也会在雨中洗澡。

  生:从“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可以看出。

  生:从“家家户户都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可以看出。

  师:很长一段时间,有多少时间?你猜。

  生:两三个月。

  师:也许还要长。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读。

  师:你能体会村里孩子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兴奋……

  师:假如你是村里的孩子,你会用什么举动来表现你的兴奋、高兴呢?

  生:跳跃

  生:用盆积水

  生:跳舞

  ……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欢声笑语

  师:怎么笑?怎么说?

  生:奔跑声

  生:叫喊声

  生:尖叫声、欢呼

  师:直接说出话语。

  生:我总算可以好好地洗一回澡了!

  ……

  齐读。

  师:雨水对村里孩子来说是什么?

  生:享受。

  4、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就请你痛痛快快地来读一读。

  5、让我们再次重温那缺水的苦涩,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的(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呢?

  师:其实他们比你们读的更沉重。我再请一个同学读第三个小节。

  生读。

  师: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这般痛快、高兴、激动了吗?

  师:我们生活在细雨菲菲的江南水乡,怎能体会他们的心情。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来进入孩子们的家乡。

  播放录像。

  师:乌云过去了,太阳又伸出了它炽热的手,碗里一滴水也没有。

  师:谁再把这段话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背后品出了什么?仅仅是欢欣与快乐吗?

  师:再读课题,还是司空见惯的水吗?这水是什么?

  生:是农民辛苦换来的水。

  生:是村里人的幸福。

  生:象征了每个人的生命。

  生:这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

  三、小结课文。

  长期缺水的山村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天,那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下节课我们将从那一勺水里再去感受水的珍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板书:

  水 挑水

  最珍贵 洗澡 尽情享受

  浇水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

  第1课时

  内容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第2课山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用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山林雨景图;积累好词佳句。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对山林雨景的那份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想像课文所描绘的山林雨景。

  难点

  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解决字词问题

  四、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山雨的

  2、小组内展开讨论

  3、自由发言

  4、分段学习课文

  ⑴读第一部分,想想山雨来时有什么特点,在书上画出

  ①来得突然②下雨的范围大③雨声由小变大

  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⑵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①自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最喜欢的句子

  ②学习写雨中的景物时抓住了什么特点

  ③全班讨论

  ④这变化给我的感觉是怎样的?⑤这雨中的绿色到底是什么样的?

  ⑥读这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⑶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①这部分内容你感受到什么?

  ②全班讨论。

  ③闭上眼睛感受

  5、带着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读课文

  6、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美

  颜色鲜

  课后反思记载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层次清晰,语句优美,所以学生学起来不是很难,所以还是以感情朗读为主。效果不错。但一些学生对一些想象句和比喻句还是易混淆,看到“仿佛”就以为是比喻句。

  第3课

  草虫的村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情感教育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师生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②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课件出示)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

  ——

  游侠

  小圆虫

  ——

  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 ,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12 桥 之 美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第 二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教学后记:学生对桥与具体环境和谐一致才产生美术美这一不同的审美方法及从不同的角度

  去欣赏美这一审美观点有较好的理解,但对具体的意境的想象有些欠缺。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 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设想:

  1、 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 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 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 预习要求:

  (1) 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 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 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

  1、 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 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 分析总体结构

  1、 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 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 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 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 8节:图案美 9节:色彩美 (板书)

  5、 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第 二 课 时

  四、 精读4、5两节:

  1、 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 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 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 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 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的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的谐美

  总 分

  教学后记: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把握得还不错,对文章的写作层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园林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境界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14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 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 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 )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 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板书设计:

  总:位置、整体布局、总体特点

  故宫博物院 分:具体说明故宫主要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总: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点

  教学后记:学生对故宫的博大雄伟有较好的理解,但对本文使用的空间顺序理解得还不是那么透彻。

  15 说 屏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三、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 研读赏析

  1、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三、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板书设计:

  避免直视

  屏的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说屏 屏的分类:按屏风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巧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教学后记:学生对屏的知识把握,审美情趣的培养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不是很深刻。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活动目标

  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课时安排 5课时。

  ●活动准备

  让学生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做摘抄并做成知识卡片;学生查找当地各种桥梁、世界名桥的资料,建立桥梁档案;每人将收集资料装入资料袋,交给老师打分后,同学相互间交流。

  搜集有关中外名桥的一些图片或照片,做成课件,上课备用。

  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课件,教师参与安排指导。

  课后以桥为内容,各小组自办一份手抄报,做材料上积累,班内做成果展示。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充分准备)

  活动步骤

  四小组擂台,各子小组各选派一名主持。利用课余时间先装饰教室,美化黑板写上

  标题桥之旅。上课时由老师导人,桥梁竞赛活动开始。

  ■导入活动

  宋范与求诗云: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

  唐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每首诗中都提到了一座古桥,一处景致,一个动人的故事。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

  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向我们真情诉说今天就让我们步人桥的世界,一起来感受

  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

  ■展开活动

  第一轮

  由知识小组选派一个主持向大家提问,四小组同学抢答。(对一个加10分)

  桥从形式的角度主要分几类?(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桥从功用的角度主要分几类?(公路桥、铁路桥、公路两用桥、立交桥)

  建桥的常用建材有哪些?(石头、木材、竹、钢筋水泥、钢铁)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是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第二轮

  请文化小组派一个同学主持,做必答题。

  请四小组各选一名同学,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2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宝带桥、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杜甫

  我欲追寻万里桥,山花风叶暮萧萧--苏轼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欧阳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长桥卧波、船到桥头自然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将桥名与其命名方式连接起来,记时2分钟连线。(对一个加5分)

  a.表扬:安济桥、绩麻桥

  b.纪事:兰亭桥、虎渡桥

  c.抒情:销魂桥、思乡桥

  d.神异:圣女桥、白鹤桥

  第三轮

  四小组各派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每个故事10分)

  a.当阳桥的故事,

  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

  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

  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

  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

  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

  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b.洗耳桥

  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

  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 .

  c.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d.万里桥

  第四轮

  由中外名桥小组选派主持出示名桥图片,学生抢答桥名、国别、特点或著名的原因。

  (答对桥名、国别,一个加5分,如能说出特点或著名原因再加5分)

  桥名国别 特点或著名原因

  明石海峡桥 日本连接四国和本州岛,是世界上最长的双层桥,跨度 1990米。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中国位于靖江,是中国第一大斜拉索桥,现排名世界第四。有 世界第一大沉井之称,埋A地下部分有20层楼深。

  旧金山金门大桥 美国连接旧金山市与Marin县,不是世界最长却是最著名 一的斜拉索桥

  博斯普鲁斯大桥 土耳其是世界十大名桥之一,跨欧亚两洲。是欧洲第一桥,狭 长如机翼,长1074米。

  宝带桥 中国位于江苏苏州,是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

  第五轮

  请桥梁设计组选派一名同学主持。

  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并说明设计的宗旨。(每人次给所在小组加15分)

  小组内交流,推荐高水平有创意的,在班内口头介绍。当堂设计图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无阂桥:这是一种用微电子锌片设计的小装置,以解除人们彼此间的隔阂。适用于

  那些性格内向和外界交流极少的人。将此装置安装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几秒钟后,人真

  实的想法就会被采集整合,不会涉及人的隐私。对方只要输入简单密码,就可掌握被了

  解人的信息,对方可同时收录自己的信息,另一方也可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洞察其精神世界,沟通变得更简单。

  地月桥:到22世纪,月球将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在地球与月球间要修筑空间轨道,设计成螺旋折叠式,不阻碍空中日常航行,便于宇宙飞船通行,方便人们走亲访友和到月球旅行。

  ■活动小结

  答案由各主持人评判,做必要的补充介绍,决定优胜组。

  同学评出桥梁小博士和最佳桥梁设计师各一名。

  老师小结: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谈说桥: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历经2500多年,那些凝聚智慧和汗水、林林总总的板凳,仍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们也孕育了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的桥文化。

  今天我们坐在一起领略了无数名桥风采,十几年后,或许我们同学设计的桥梁,将入围世界名桥画廊。就让我们一起去跨越时代的桥梁,去构架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桥梁吧。

  第三单元复习 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内容: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课时:5课时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吧,能不能说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都看了一些什么?

  生1:我去过苏州,那里的园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拙政园、留园等。

  生2:有一年暑假,我爸带我去卢沟桥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生3: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了首都北京,在那里我们游览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真是美不胜收。

  师:是呀,旅游能增长知识。你们所说的拙政园、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它们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且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体。

  生:什么文体,老师,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师:别着急,你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文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师: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示本质

  生: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师: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生: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师: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

  生:老师,谢谢您的点拨。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本文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解答: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解答: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 理清顺序 条理清楚

  生: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师: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师: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生:老师,我明白了。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范例1 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

  分析:

  《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先通读全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a. 石拱桥的外型 。

  b. 石拱桥的结构。

  c. 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

  d. 赵州桥的历史 。

  e. 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 卢沟桥的特点 。

  g. 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

  h. 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

  i. 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 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介绍的

  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明确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再有: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

  解答: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根据说明内容从中归纳总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更重要的这是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钥匙,常常使用,有助于提高阅读说明文的水平。

  范例2 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

  苏州园林蜚声中外,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的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点中找出相同点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

  因此,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这些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共性的取得,还得益于合理安排文章的说明顺序。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非常巧妙。

  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言其共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样就明确说明中心。

  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亦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主到次,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由上所述,反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印象自然会更为深刻,使人不仅获得游玩的乐趣,还得到了美的陶冶。

  解答:

  文章对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略而不提,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这些园林中找到了它们的共性所在。在先概括后具体,先主要后次要的说明顺序中,其个性的光彩已寓于共性的氛围之中了。

  解题方法链接

  艺术的感觉是共通的。《苏州园林》就是将造园艺术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本文安排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就将这种如在画中的艺术的感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不仅说其形,更是明其神。

  范例3 试分析《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

  分析:

  研习《故宫博物院》,重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的。《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把握本文的几个重要段落入手。如课文第2、21自然段以及第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所起的作用来获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的认识。就第2、21自然段而言,它们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就第4、11自然段而言,它们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第11自然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就显得一目了然了。

  解答: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空间顺序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解题方法链接

  从把握文章的重要段落,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入手,深入探究,是理清说明顺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难点问题3 辨识方法 多种多样

  生:老师,你曾经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都需要恰当的运用一些方式方法,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呢?

  师:好,请看下面的相关知识链接。

  相关知识链接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范例1 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分析: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一)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二)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三)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四)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鷟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再看,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卢沟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之、轮”等9个生字,会写“之、令、布、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之、轮”等9个生字,会写“之、令、布、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万兽之王”可是现在它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都选谁了呢?请看(出示三幅图片: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当大王图片)这样换来换去,现在究竟谁成为森林里的新首领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1课——《从现在开始》(板书课题)

  sh 始。加注拼音、认读,然后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对于本节课出现的生字,你有没有不认识的?

  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后桌4人一组)

  方法:可问同学,也可问老师,借助拼音,字典等。

  3.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可领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4.这些字,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例如学生可能答出:

  用加一加方法识字“眯”:目+米——眯

  用编顺口溜方法识字“郑”:把耳朵关起来就是郑。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想说的,就让学生同桌,前后桌再说一说。

  5.巩固字词:

  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到森林去,那里有许多小动物,你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不过有一个条件,只有把小动物后面的词语读对,才可以交朋友。

  三.正确读文,感悟内容。

  1.谁能给大家读一遍课文?

  边听边想:狮子都选谁做大王了?最后谁成为了森林里的新首领?

  然后指名评议读文情况,指名说问题答案。

  老师板书。

  2.根据学生评议情况,让学生再自由读文。

  四.赛读课文,探究感情。

  1.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对这篇课文,已能达到正确朗读,那么你还能感情地朗读吗?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出来。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再读。

  为了进入情境,指名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读一段。

  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3.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谁还想读,课后再读一读,好吗?

  五.比一比,把生字写好。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之”。

  3.在教师指导下,临摹书写。

  4.看一看,其它同学写的如何,结合优秀的,再书写一遍。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ān bù xiàn zài lún liú dì yī mìng lìng xīng qī

  ( ) ( )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今( ) 直( ) 弟( ) 观( )

  令( ) 真( ) 第( ) 现( ) ,

  三、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喊起来

  可怕极了 跑来跑去 立刻欢呼起来

  ________极了 _______来_______去 立刻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句子,再读一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从现在开始,你们要_______!

  从现在开始,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教案07-28

《欢庆》语文教案09-23

小学语文教案09-29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02-10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01-02

语文童年的回忆教案08-15

《梅花魂》语文教案11-04

礼物小学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