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景泰蓝高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景泰蓝高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景泰蓝高中教案1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由实验现象学生很难得出实验结论,且学生对此节内容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几乎没有,要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节内容中的规律不是十分可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采用了教师讲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后,再解释实验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请学生所及有关飞机的资料,用课堂演讲的形式来活化课堂、
教学重点:
老师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
按课本图8—43、图8—48、图8—49的要求准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在上一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一个作业——查找一些有关飞机的材料、
由乒乓球中的弧圈球和足球中的香蕉球引入新课,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力和运动来讨论上述实验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
河水在连续流动时,从上游流进多少水,就从下游流出多少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水通过任何截面的流量都是相等的;在河水深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宽的地方流速小,河面窄的`地方流速大,在河面宽度大致相同的地方,河水深的地方流速小,河水浅的地方流速大、在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上方的空气流速大,纸条下方的空气流速小,从纸条向上飘动可以得出,上方的压强小,下方的压强大、图8—48和图8—49中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把“空气流动快的地方压强小,空气流动慢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进行拓展,得出: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的结论、
用上述结论来分析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飞机的知识、
例如:飞机发展不懈的追求
景泰蓝高中教案2
【自学指导】
1、学习本文随笔式的表现形式,不必拘泥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及科学原理。
2、感受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学习在叙述故事中穿插议论、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了解“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勤学好问的观念。
【正音正字】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
呈勋爵稚愧疚忌讳
【积累词语】
一时语塞饶有兴味闻名于世源源不断训练有素不知不觉闭目塞听
止步不前失之交臂痛心疾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得而知难以信服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第1-9段),写拉曼巧遇一对母子,并为他们释疑解惑。这一部分以记叙为主,并为下面拉曼的质疑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10—15段),举例证明好奇心的重要性。这一部分以议论为主,两个反面事例论证有力。
第三部分(第16段),写拉曼的新探索、新贡献。这一部分以说明为主。
第四部分(第17—18段),写拉曼荣获诺贝尔奖。卒章显志,揭示文章的主题。
作者文笔生动,中心亦不难看出,但其中隐含的许多意思未必一下子都能注意到。
要在朗诵中感受文章的美,在朗诵中体会作者的深意,在朗诵中提高文学修养。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恐怕难以解释透彻,所以这部分虽然会成为阅读文本的`难点,利用课后自己搜寻资料的方式解决,课堂上只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不是为了介绍具体的科学原理,而是着重于表达认识就可以了。
【思维训练】
1、拉曼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奖?
①他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好奇心”将他领上了神圣的奖台。
2、概述课文内容,“好奇心”有什么作用?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呢?
拉曼受充满好奇感的稚童的触动,唤醒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机会。这就是失去“好奇心”带来的恶果,从而强调“好奇心”在探究科学知识中的重要性。
3、圈划课文的中心语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全文的末句。
要点:只有始终保持不断反思、孜孜以求、不倦探索的精神,我们才能获得成功。
4、列举中外科学家因好奇心而获成功的例子,进一步体会科学发明需要好奇心的道理。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进而创立万有引力定理。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产生好奇,进而发明蒸汽机。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拉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始终都要保持“好奇心”,“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家发现与发展中最大的忌讳。”
6、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拉曼效应”。
拉曼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7、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科学发现需要哪些精神品质?
科学发现需要有好奇心;有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不迷信权威、不自以为是,深入探究的精神品质。
8、你从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的经历悟出什么道理?
轻信和自以为是往往会扼杀科学家的好奇心,使他们不能深入研究,最终使他们与科学发现失之交臂。
9、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的经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反面说明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家发现与发展中最大的忌讳,同时与拉曼形成对比,衬托拉曼作为一名科学家而具有好奇心的难能可贵。
10、拉曼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拉曼的成功在于既有好奇心,又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方法,不自以为是、马虎松懈等素质。
11、用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好奇心的培养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12、举例说明“也许新的发现就在你‘已知’的‘未知’之中”这个观点。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诉衷情》。
景泰蓝高中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景泰蓝制作精巧,手工操作的特点,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错,有详有略,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绘制本文说明顺序结构图。
2、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加强体会。
3、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景泰蓝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要点:
1、解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初中已掌握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是因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不同的。
3、练习设计重在“双基”的落实,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二、简要复习初中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三、展示有关图片,指导学生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文章说明顺序,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重点与难点,把重点与难点部分标明,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叫景泰蓝?
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课文主体部分又分为几个层次?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介绍了工艺独特、工艺水平要求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高级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目的──说一说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一部分交待了写作的缘起,引出后文。
第二部分(第2~16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2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
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
第4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
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
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
第7段列数字作较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第8、9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点蓝也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一详写内容。
第10段介绍“点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
第11段说明色料的原料。
第12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
第13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14~16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镀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17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3、景泰蓝的制作分几道工序?
4、为什么用红铜作胎呢?
5、为什么有些景泰蓝掐丝要用繁笔?
6、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四、说明方法:
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作者运用了哪些种说明方法?
五、师生一起分析课文主体部分(2~16段)的第一层(2、3段)
铜胎原料是红铜
铜胎的打制方法举例
──圆盘(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花瓶(做法复杂,需要分段制作,再将它们拼接起来,所以详写。)
──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比较景泰蓝的制胎和铜器作坊的工作。
六、作业
1.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
2.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
七:表格:
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衔接词开头第二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电镀
主要动作打粘填烧磨镀
详略安排一般详详略略略
制作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答: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手工”,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
2.答: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所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完全是说明对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客观反映。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在六大工序中,详写掐丝和点蓝,因为这两道工序是决定景泰的独特风格和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详写这两道关键工序时,又能突出其中的重点。例如,写“掐丝”时,突出了“粘铜丝”(怎样粘铜丝,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写“点蓝”时,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烧了以后又如何填,一共填几回,烧几回)。
二、在同学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
1.在说明掐丝这道关键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比较说明法。第一句说明什么叫掐丝,是下定义。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如何掐丝,用的是举例。“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大右括号”,是比喻。最后把掐丝与刺绣比较,说明掐丝的对象和材料,则是比较。由于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和配合,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的说明比较完整、具体。
2.第6段中说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学道理是什么?
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有: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③“还有,一种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三条道理列述之后,作者以文艺常识“内容决定形式”作比较,指出“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3.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二)总结
1.归结中心意思
文章详细地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特点,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精湛技艺、劳动和智慧,从而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才能。
2.归结本文写作分析要点:
体裁为说明文。以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为说明顺序,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始终抓住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文风通俗平实。
三、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丝就是拿扁铜丝(截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区别:下定义:严格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作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解释、说明。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一种语言艺术。
⑵、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据)
⑶、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作比较)
⑷、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3、布置作文练习
安排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可单项说明,也可综合说明,可简单说明,也可作一般说明。
请以“红烧肉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安排好说明顺序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字数在500字左右.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景泰蓝高中教案4
教学目标:
1、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多少?[准确数为5―12,近似数为0.618]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三个重要环节是什么?
3、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找等量关系)
4、销售利润=-
[销售价][销售成本]
二、新授
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来解答。
1、讲解例题:
例2、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为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为多少元?
分析:
每天的销售量(台)每台的利润(元)总利润(元)
降价前84003200
降价后8+4×x50
400-x(8+4x50)×(400-x)
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5000元
如果设每台冰箱降价为x元,那么每台冰箱的定价就是(2900-x)元,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为(2900-x-2500)元。这样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进而解决问题了。
解: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根据题意,得:
(2900-x-2500)(8+4×x50)=5000
2900-150=2750元
所以,每台冰箱应定价为2750元。
关键: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做一做:某商场将进货价为30元的台灯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600个,调查表明这种台灯的售价每上涨一元,某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实现平均每月20000的销售利润,这种台灯的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台灯多少个?
分析:每个台灯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台灯的销售量=10000元
可设每个台灯涨价x元。
(40+x-30)×(600-10x)=10000
答案为:x1=10,x2=40
10+40=50,40+40=80
600-10×10=500600-10×40=200
三、练习:P68随堂练习1
四、小结:五、作业:P68习题2.91六、教学后记:
为什么它们平行
第六章证明(一)
3、为什么它们平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的认识,这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动手操作、猜想、说理、讨论等活动形式比较熟悉,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为什么它们平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数学能力: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茅台练习、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①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
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
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1+∠2=180°(互补定义)
∴∠1=180°-∠2(等式的性质)∵∠3+∠2=180°(平角定义)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
②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见相关动画)
生: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
师:很好、从图中可知:∠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
师生分析: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平角定义)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生1: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生2:由此可以得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
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
活动目的: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
教学效果:
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
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
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③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活动目的:
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教学效果:
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学生初学证明时,对于证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关系很茫然,有的学生尽管头脑中对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较清楚,但写出来的证明过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时,再三强调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推理方法,要保证推理有根有据,上一步的因与下一步的果的因果关系明确,保证证明过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景泰蓝高中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情绪教案12-19
高中体育的教案09-12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03-31
高中物理教案11-29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02-24
高中化学教案11-04
高中数学教案12-28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02-17
兰花高中作文07-24
追求高中作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