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时间:2024-04-24 17:31:45 教案 我要投稿

黄鹤楼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鹤楼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1、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多读几次,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2.指名初读课文,师生合作读。

  3、自学诗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1、理解“西辞”。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2、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那是烟花爆竹,这里是指“花太多,太繁茂了。”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花太多,太繁茂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播放课件)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生读

  师:烟花三月的美景,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一)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1、师:故人,老朋友走了,谁都会感到不舍。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孤帆碧空

  长江

  3、“孤帆”也就是——(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板书:目光送)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看到的只有这——;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看到的只有那——,他的心都跟着——(板书:心相随)

  6、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7、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来读

  (二)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1、师: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却仍然久久地伫立着,伫立着,谁能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再也没有人与我……再也没有人……再也……)

  师: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在看,后来一直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补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后的第二年写的《江下行》。

  4、指名读全诗

  5、齐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师: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吟诵到,男生读——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对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感人啊!让我们再用情地读读诗歌吧!(配乐朗诵)

  四、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五、拓展,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1、自古多情伤离别,送别时刻以诗相赠,寄以深深的情意,让我们走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折杨柳》(留与“柳”谐音“)

  2、每首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3、积累:背诵抄写

  4、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教案2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空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教案4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作者根据古诗,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

  赏景,此处无声胜有声;

  送别,萋萋满别情;

  目送,展现的是无尽的思念之美。

  作者三幅画面的描述,很多都是结合诗句展开的想象。想象,让诗情在画间流淌。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诗人间的依依惜别情,还有对朋友的祝愿,不仅仅是伤离别,更有对相见的盼望。在教学中还应该懂得如何读悟一首诗,即要学会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知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的。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安排:

  1、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句,谁来背几句?

  (生交流)

  2、老师这儿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请同学们读读。(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指名读。

  知道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

  4、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文一起来到黄鹤楼,一起去感受那深厚的友谊。

  板书:黄河楼送别

  (读题,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二、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画出不懂的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生字词正音。

  出示生字词语:

  孟浩然 暮春 饯行 暂时 友谊 唯一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四、质疑,初读课文,一定有不少疑难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质疑)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内容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诗人用一首诗记述了此情此景――

  2、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

  二、品读诗文

  1、读了李白的诗,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这次送别的那些信息?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黄鹤楼,送别方式:饯行

  2、那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呢?――

  读课文有关的描写: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朗读,这样美丽的景色,你又能用什么四字词语去描写它?

  (告诉学生,在一段话中能够合理的恰当地用上几个成语或者四字词语,不但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而且读起来也更加上口,更有节奏感。)

  3、师: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站在黄鹤楼上,居高临下,可以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春光景色了。

  画出描写他们“欣赏”春景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出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交流:一对好友马上就要分别了,离别是他们心中最不愿意触动的弦,此次一别,相见无期,所以此时的心中充满的是离情别绪。

  看似悠闲的欣赏着风景,其实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那一份不舍,那一份无奈。)

  朗读,体会此情此景。

  4、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出示对话: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指名朗读。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白对诗人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恋之情)

  感情朗读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是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作为兄长和老师的孟浩然,是如何宽慰好朋友李白的呢?出示:

  “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朗读:指导朗读孟浩然的话。

  注意孟浩然说话是的动作: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动作的豪爽,掩盖住内心的不舍,送君千里总有一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心朋友,即使相距遥远,也如近邻。因为心在一起。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坐船走了,顺江东去的船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此刻――

  出示: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

  朗读。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从“伫立”、“凝视”、“浩浩荡荡”等词语中感受到李白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

  质疑:这一节一开头两句话,写景,用的是什么修辞?为什么在这里要写“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呢?

  (借物抒情)

  6、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质疑:“孤帆”什么意思?长江里只有这一条船吗?

  “过尽千帆全不见,――

  眼里只有孟夫子”啊。

黄鹤楼教案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教案6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设计理念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教案7

  一、导入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2、师:真棒!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4、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3)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黄鹤楼教案8

  学习目标: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宁寺宝塔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将注释中字音标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你不熟悉的重点字词.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读,注意字音.(隅、憩)

  3、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5、俗话说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顿对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课文一半.(出示不带标点的课文),指生阅读.

  6.齐读课文,注意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画出文中描写“黄鹤楼”的语句.

  2、(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3﹑根据文字以及图片的阅读,能用一个字概括黄鹤楼给你的印象吗?

  四、抓住特征描写,品味语言之妙。

  1、黄鹤楼很高,你是从文中哪些词看出的?

  耸、高、巍峨、巃嵸

  2、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疑问了,作者写高为什么连用几个同样的词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3.能从学过的课文中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黄鹤楼很高很高,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将描写黄鹤楼高的句子背出来吗?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楼,你能用1—2个句子描写楼的高么?

  7、黄鹤楼很高,面对这样的.一座高楼,作者的评价是什么?(板书)

  五、有人说,黄鹤楼不仅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帮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六、黄鹤楼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谈到现在,老师还不知道黄鹤楼在哪儿呢?你能告诉老师吗?

  七、请听题:将黄鹤楼一文中讲课时老师遗漏的一句话读出来。

  八、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九、诗词中的黄鹤楼,并进行比较阅读.

  十.自助餐:

  1.课外网上收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名流对联等,互相交流。

  2.有人认为重修可以使具有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有人却又认为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美感,你认为呢?

  

黄鹤楼教案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在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诗人对友人无限的依依之情,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李白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余味无穷。

  在教学这首诗前,我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他们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文中的有关注释,自己尝试着逐步理解诗歌中的字词以及句子的意思,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诗歌描绘的静态画面具体化,活跃课堂,激发想象。

  如在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时,以“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他望到了些什么?”这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学生回答:“李白站在江边,望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以及滔滔的`江水。”也有学生提到了诗歌中的“孤帆”一词,为此,我马上提问:“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用这样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并且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引领学生感同身受,与诗歌达到共鸣.

  课后我想,古诗教学只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促进他们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和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学习古诗也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将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教后感: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黄鹤楼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教案13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教案1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故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看看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竟能令李白折服。(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3、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借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

  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7、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x,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xxx,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鹤楼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优秀12-13

中班美术教案跳舞的小人教案06-08

美术教案08-13

[精选]中班教案12-26

【经典】美术教案12-10

合唱教案07-29

《桥》教案02-09

《夜色》教案02-22

《影子》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