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案>化学教案设计

化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4-05-06 16:30:3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化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教案设计

化学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铁的冶炼知识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炼铁的反应原理,了解高炉炼铁的简单反应过程;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评价、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

  2、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

  3、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鸟巢。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焦点,鸟巢被视为是北京“起飞”的象征。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鸟巢的上面都是钢筋,泰晤士报曾经评价鸟巢是21世纪最强悍的建筑工程,归根到底它是聚集了力与美的“钢铁之城”。大家知道自然界中没有钢铁,只有矿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让外表普通的矿石变成美丽的“天鹅”——钢铁。

  1、铁的冶炼(板书)

  我们以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对比氧化铁和铁组成上的区别,请大胆猜测:如何实现从氧化铁到铁的转变。

  阅读:P120

  归纳:可在一定条件下,使Fe2O3直接失去氧,转变为铁。可加入某中物质,让其与Fe2O3中氧结合,夺取Fe2O3中的氧,使Fe2O3 转变为铁。

  学生观看动画,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

  通过观看动画,我们以对整个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能否完整的描述出实验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板书}

  至此大家已经了解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个反应,如果让你单独完成这个实验,你能否顺利完成?如果你们没有疑问,那老师有问题要提。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练习:学生讨论,回答。

  工业上炼铁虽然和上述的反应原理相同,但规模、条件、装置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观看视频

  以图片形式归纳工业炼铁的设备和反应以及原料的作用。

  2、生铁和钢

  由于工业生成的转化率达不到百分之一百,所以最后得到的并不是纯净的铁,而是生铁。生铁经过进一步冶炼就可以得到更优的钢。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的`介绍并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请大家完成下表。

  学生阅读,回答。

  要求学生在回答到应用时举出生活中例子。对图片做适当的讲解。

  不管是生铁还是钢都是由矿石冶炼而成的,而矿石本身是混合物,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讲解相关计算,并适当的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

  你的收获:

  (1)工业炼铁是在高炉里用一氧化碳与铁矿石中氧化铁(或其他铁的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生铁。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

  (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的性能比生铁更优越。

  (3)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学效果评价

  在“铁的冶炼合金”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写出了简短的学习小结。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畏惧感,没有了上课的压力,网上查找资料更是将他们带入了一种新的学习领域,在这中间老师只是起了引导作用。

  为出色完成本组的课题,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平时成绩不好、总觉抬不起头来的同学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发表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与同学一起制作演示课件,感觉到了自己的学习潜能,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同学们学会了与人合作,锻炼了表达能力;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我们平时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化学教案设计2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化学教案设计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化学教案设计4

  学习目标

  1.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2.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3. 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4. 弄清强弱电解质及其溶液导电性的关系。

  知识梳理

  1. 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水的离子积常数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升高,Kw_________。在一定温度下的稀水溶液中,[H+][OH-]等于_______________。

  2. 水溶液的酸碱性与[H+]和[OH-]的大小关系:[H+]=[OH-],溶液呈_____性;[H+]______[OH-],溶液呈酸性,且[H+]越_______酸性越强;[H+]______[OH-],溶液呈碱性,且 [OH-]越___碱性越强。

  3. 人们常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表示为: pH___________;常温下中性溶液[H+]___[OH-]=________,pH =______;酸性溶液[H+]___[OH-], [H+]_______, pH _____;碱性溶液[H+]____[OH-],[H+]_______,pH_____。

  4. 强电解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电解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_____(强、弱)电解质。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溶剂化作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导航

  1. 方法导引

  (1) 弄清水的离子积的涵义是完成本节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对水的电离特点的分析,才能认识在中性、碱性或酸性的稀溶液里,水的离子积在一定温度下是个常数,才能对溶液酸碱性有本质的认识,并为认识溶液pH打下基础。

  (2) 有关pH的计算,可根据下面几个问题,阅读课文相互讨论解决。为什么要引进pH的概念?什么是溶液的pH值?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对任何浓度的水溶液,用pH表示溶液酸碱性都是方便的?测定溶液pH的方法有哪些?

  (3) 从平衡的角度理解弱电解质的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离子和分子。

  (4) 回忆复习电离、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引出导电性的强弱跟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有什么关系?电解质在溶液里的电离程度跟它们的化学键有什么关系?

  2.例题解析

  例1.90℃时水的离子积Kw=3.8×10-13mol2.L-2,该温度时纯水的PH是

  A 等于7 B小于7 C 大于7 D 无法确定

  解析.25℃时,在纯水中[H+]=[OH-]=1×10-7 mol.L-1, pH=7, Kw =[H+][OH-]=1×10-14 mol2.L-2;当温度升高时,纯水的'电离度增大,[H+]=[OH-]>1×10-7mol.L-1, pH=7,Kw=[H+][OH->]1×10-14 mol2.L-2。

  中性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在任何条件下,中性溶液一定有关系[H+]=[OH-]。

  例2. 为更好地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科学家提出了酸度(AG)的概念,AG=lg[H+]/[OH-],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性溶液的AG=0

  B.酸性溶液的AG<0

  C.常温下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AG=12

  D.常温下0.1 mol.L-1盐酸溶液的AG=12

  解析.中性溶液[H+]=[OH-],则AG=0;酸性溶液[H+]> [OH-],则AG>0;0.1 mol.L-1盐酸溶液中,[H+]=0.1 mol.L-1:,[OH-]=1×10-13 mol.L-1:可求得AG=12,同理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的AG=_12。

  例3. PH=5和PH=3的两种盐酸以1:2体积比混合,该混合液的pH为 ( )。

  A.3.2 B,4.0 C.4.2 D.5.0

  解析. 混合后[H+]=(10-5 V+10-3×2V)/3V=6.7×10-4 mol.L-1,PH= —lg[H+]=3.2

化学教案设计5

  1、复习引入:《掌握化学》234/1 ;238/4

  引问:分别观察三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从名称、化学式和电离出的离子有

  何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及用通式表示电离方程式

  酸 = m H+ + 酸根离子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提问:1.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一定是酸吗?如:NaHSO4 = Na+ + H+ + SO42-

  酸根离子一定是原子团吗?如: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2. 《掌握化学》235-236

  练习:《掌握化学》237-238

  常识性介绍:生活中的酸、碱、盐

  醋酸、胃酸、乳酸、柠檬酸、果酸

  熟石灰、氢氧化铝(胃药)、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

  食盐、纯碱、石膏

  【板书设计】:

  一.溶液的导电性

  1.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 的离子

  2. 判断物质能否导电的依据:

  看物质是 固体:除金属外一般不导电(不管物质中有无离子)

  液体 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如:酒精、蔗糖等)

  有离子且能自由移动,能导电(如:酸碱盐溶液)

  3.电离:物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意:电离是在物质溶于水时就发生的过程,与通电与否无关.

  4.电离方程式:

  书写方法:

  (1)写:正确写出化学式。

  (2)拆:离解发生在正价与负价元素(或原子团)之间的连接处;

  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相同;

  原子团不能拆开;不溶于水的物质写不出电离方程式。

  (3)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否相等来检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二.酸、碱、盐的电离

  1.酸: 酸 = m H+ + 酸根离子

  2.碱: 碱 = 金属离子 + m OH-

  3.盐: 盐 = 金属离子 + 酸根离子

化学教案设计6

  一、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对非金属元素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在初中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金刚石、石墨和C60,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碳的单质;2、碳的化学性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钻石、无轨电车等。本课题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管碳等,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许多内容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了解,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3、知道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种物质,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3、C和CuO的化学反应。

  四、教法建议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让学生充分利用对实物的感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的教学中,可采取谜语,引出碳族“三兄弟”,通过猜谜语,对“三兄弟”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师出示实物钻石、石墨等,学生自己观察、触摸、实验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区别,从而引出用途的不同原因,教师设问:二者组成相同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那么大的差异?出示结构模型,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有的学生有错的认识,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评价,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突出实验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

  (1)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在加强直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反应发生的条件、现象,进一步理解反应的规律,顺利形成要领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为了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明确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讨论设计方案──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另外,还要强调实验操作安全及应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如在探究C还原CuO反应的实险中,教师先对学生提出问题:①C和CuO都是什么颜色?②加热,试管中粉末颜色有什么变化?③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加强其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现象的'本质得出: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

  (2)开展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既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使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兴趣,如木炭吸附性,先让学生猜测红墨水中加入木炭的现象,过滤后看到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两个对比实验,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木炭具有吸附性,使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

  (3)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生活中的实验,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身边,学到书本知识,可以自己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学法指导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不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采用:1、对比讨论法;2、实验探究法;3、自学阅读法;各种方法并用。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六、应用与拓展

  1、金刚石失踪案;

  2、猜真假李逵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用科学”、“做科学”的探究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化学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 、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液态氧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 淡蓝色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____色___味的_____不易_溶解于水,比空气____。

  2.液态氧为__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_变化。

  什么是化学性质?

  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看课本第14页、记录

  做课堂练习

  回答: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思考、猜想

  加深记忆

  及时反馈

  复习提问,引出新知识。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氧气与带火星的木条反应

  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如何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实验来检验一个集气瓶中是否是氧气

  记录

  观察、记录。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疑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会检验氧气的简便方法

  2.氧气与硫反应

  展示硫粉

  1观察硫粉的色态 2 点燃硫粉后放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3 把点燃的硫粉伸入纯净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4 生成物有气味吗

  这种气体对空气有污染吗?

  这种气体叫做二氧化硫,近年业我国禁止燃放鞭炮,是因为放鞭炮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污染环境,所以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思考、猜想。

  观察并记录。

  硫粉是淡黄色固体,点燃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生成物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并回答:有

  倾听

  怎样写出硫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写出文字表达式、记录:

  加强记忆。

  3.氧气与铝箔反应

  1.观察铝箔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铝箔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防止高温的生成物落到瓶底而炸裂集气瓶

  怎样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铝 + 氧气 —— 氧化铝

  倾听。

  猜想。

  观察、记录。

  铝箔是银白色的固体,一端裹着火柴。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粉末状的固体。

  加强记忆。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1.氧气能与木条、硫、铝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氧气是不是活泼气体?

  2.物质在空气中与纯氧气中燃烧哪个剧烈?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讨论并回答:

  自由回答。

  回答:氧气

  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化学反应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1 什么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变化

  2什么是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两者:前者为过程,后者为结果。

  回忆

  分析、归纳并回答。

  例子: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煤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

  石蜡的熔化、水蒸发成水蒸气、木材变成桌子等都是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明确各知识点要达到的目标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在化学反应中,还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课后记: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起,初中化学开始具体研究物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有何用途。而物质的性质主要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起,因此,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化学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是要求学生熟记的。

化学教案设计8

  单元教材地位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 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

  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2 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 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

  第2节 2 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第3节 2 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第4节 3 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哪杯糖水更甜;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复习、

  测试 2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③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⑵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关知识 ⑴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

  ⑵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

  ⑶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重点 水的净化

  难点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方法、技巧

  与规律小结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

  ⑵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

  ⑷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思维误区

  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

  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

  本节知识

  结构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题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课 型 新 授

  第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

  重 点

  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 点

  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关 键 点 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

  教学媒体 多媒体、挂图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化学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学会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测试一些物质的pH。

  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让学生自主测试,拓展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疑点:

  不同生长时期的水果和蔬菜pH是否相同,建议测不同生长时期番茄pH进行了解。

  观察头发光泽需要哪些条件,建议增强光线和利用放大镜观察。

  头发耐拉力,用手拉能否准确感知?建议用测力计去测更科学。为使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引导学生取几次的平均值。

  重点和难点:

  测试方法。

  活动方式:

  学生主持;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

  ①分组准备:每组有5个烧杯分别装20 mL pH为1、4、7、10、13的溶液,头发五束(同一个人的头发)。

  ②稀硫酸、稀盐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

  ③洁厕精、醋、洗洁精、石灰水、牙膏、西红柿、牛奶、鸡蛋、萝卜、纯碱溶液、草木灰水、泡菜水、橘子、苹果、造纸厂排放的废水、点滴板、pH试纸、玻璃棒、镊子、小刀、纱布、放大镜、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师:先请同学们将5束头发分别放进盛有不同pH(1、4、7、10、13)溶液的小烧杯中,等会观察。

  师:再请同学们看61页内容,回答,我们从书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溶液的'pH<7显酸性,ph>7显碱性,pH=7显中性。

  生2: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H试纸。

  反思: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做主持,本身就是对能力的训练,把讲台让给学生,同学们相互理解与支持,合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行为和表达更具有学生自身的特点。但主持人和同学们是处于同一知识平台,随时需要老师的指点,老师在课前要帮助主持人理好提纲。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用pH试纸来测一些物质的pH。今天的主持人为A(男)同学和B(女)同学。(主持人上台)

  A:说是主持,我们会和同学们一样,也要做实验,我们一起做,一起讨论。

  B:各组还要把结果写在黑板上,看哪组做得最好。(两位主持人在讲台上做)

  学生分组实验:测稀硫酸、稀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pH。(老师在黑板上画表)

  (学生自由上台在黑板上板书实验结果)

  A:有11个组的数据都一样,请问第八组的数据为什么有差别呢?

  第八组同学:我们是按照要求做的,所得出的就是这个数据。

  B:你们坚持这个结论吗?

  第八组同学:坚持,我们同组同学刚才讨论过,可能是我们所测的液体和大家的不同。

  A:是不是这回事,这可要问老师了。

  师:我要向第八组同学表示钦佩,这组的液体和大家的确实不同,我向其中多加了水。他们做学问能置疑,能尊重事实。我们要向他们表示祝贺(鼓掌)。

  反思:测pH的实验操作并不难,如果用灌输的方法,几分钟就可以解决,可是以上对方法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学生乐学,印象深刻。学生容易做的就更要让学生自己做,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是抓住机会,让学生易快乐的地方更快乐,把学习这种劳动变成乐事。

  B:这个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同是某一种液体,浓度不同, pH不同。即同一物质的溶液因浓度变化pH也会发生变化,酸变稀了则pH上升,酸性减弱。碱变稀了,则pH下降,碱性减弱。

  A:这个解释让我们明确了更多的知识。再请第十组同学说一下,你们得出稀盐酸的pH为1。5是怎么回事?

  第十组代表:在测的时候,我们发现pH试纸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就取了中间值。

  B:那就是说是想像出的一种颜色了,颜色是能想像出来的吗?

  第十组代表:好像又不能。

  生1:既然不能,那么用最接近的颜色反而更准确了。

  生2:说明用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量。

  生3:书上说,用pH试纸测是最简单的方法,我知道医生给人看病时也常用pH试纸,而给人治病,应该是要求很高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冷场)

  A:老师,请您回答。

  师:这就如托盘天平也是粗略地称量,大多数情况,所得到的值已足够达到要求。现在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把已用过的pH试纸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一下有没有变化。

  生1:和先测的值比较,有变化。

  生2:说明时间长了pH试纸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生3:要求我们在测pH时,把液体滴在pH试纸上后,要立即与比色卡比较,才能反映出液体的pH。

  师:请同学们任取一种刚测过pH的液体,放在小烧杯中,用pH试纸放在里面看看。

  生1:液体变颜色了。

  生2:取出试纸读数,液体的pH与我们刚才的数据有区别。

  A:我和小B同学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那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个纸不是普通的纸,是pH试纸(笑声,谁不知道),我是说上面有药。

  生2:对,就跟我们的衣服上沾上污物,放入水中,污物会扩散到水中一样。

  生3:如果把pH试纸直接放入药品里,药品可就被污染了,并且也测不准。

  B:同学们观察和分析得很好,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你们真棒。

  反思:及时归纳与总结。

  A:现在我们归纳一下用pH试纸测pH的方法。

  B:还有,在测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老师边听边板书)

  方法

  注意事项(主要原因)

  1用玻璃棒取液滴在pH试纸上

  不能把纸放在试剂瓶里(防止污染药品)

  2立即读数

  准确读数(时间一长,pH试纸会变色)

  3取整数值

  更符合实际

  4酸的pH<7,碱的ph>7,中性的pH=7

  对书本知识进行了验证

化学教案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两条原则,能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配合阅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O2

  〔设疑〕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否只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可以呢?请看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板书〕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改成化学式)

  P+O2P2O5

  〔组织讨论〕这个式子能称为化学方程式吗?为什么?(由学生回答。)

  怎样才能把上式改为化学方程式呢?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提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具体的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然后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板书〕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化学式

  P+O2─P2O5

  2.配平化学方程式 用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系数。(根据是质量守恒守律)。把短线改等号。

  4P+5O2===2P2O5

  3.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4P+5O22P2O5

  (介绍“△”’“↑”“↓”等符号表示的意义,及“↑”“↓”符号的使用范围)。

  〔讲解〕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强调要防止随意乱标)

  〔板书〕例如:

  CuSO4+2NaOH===Na2SO4+Cu(OH)2↓

  〔小结〕书写化学方程式具体步骤(韵语)

  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方程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要注明

  生成气体或沉淀,上下箭头来分清,化学教案《化学方程式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并要注意其规范化。

  〔板书〕三、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和读法

  〔讲解〕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质和量方面的涵义

  〔板书〕4P+5O22P2O5

  质的方面:略

  量的方面:略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可以用于化学计算,这将在下一节讲。

  〔总结〕略

化学教案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

  六、板书设计

  绪言

  1、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观察实验的方法: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反应)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七、教后反思:

  对于上面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时的教案知识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哦。

化学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了解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液体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教学重点:

  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物质有关,与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思考]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呢?

  [实验]活动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老师指导]

  [相互交流](分别叫几个同学起来描述现象以及结论,其它同学提出异议)

  [最后教师概括出结论,并投影板书]

  1、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氢氧化钙等等。

  [实验]活动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老师指导]

  [相互交流](分别叫几个同学起来描述现象以及结论,其它同学提出异议)

  [最后尝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并投影板书]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实验]活动与探究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实验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发言]

  [老师总结并投影板书]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讲解]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它物质而言并非饱和,因而,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思考]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投影板书]

  3、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即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问题讨论]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稀溶液有何联系与区别?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对不同溶液来说无必然关系)

  2、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相同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上课内容结束,练习巩固。

化学教案设计13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的电离,会书写水的电离方程式。

  2、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定义,记住25℃水的离子积常数。

  3、会分析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课前预习】

  1、回忆常见弱电解质的类型。

  2、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

  3、纯水的组成微粒有哪些?

  【课堂教学】

  作为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受哪些外界因素影响?

  在水中投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

  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应如何表示?

  【课堂巩固】

  1、0.05mol/L 的硫酸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多少?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为多少?

  2、1mol/L的氨水中(已知氨水的电离程度为1.0%)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多少?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浓度为多少?

  【问题解决】

  1、25℃时,某溶液中,c(H+)=1×10-6 mol/L,问c(OH-)是多少?

  2﹑25℃时,某溶液中, c(OH-)=1×10-9 mol/L,问c(H+)是多少?

  3、常温下,0.1mol/L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和c(OH-)各是多少?

  4、常温下,0.1mol/L的盐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和c(OH-)各是多少?

  【交流与讨论1】条件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及Kw的影响

  1、温度对水的电离平衡及Kw的影响?

  2、温度不变,加入溶质对水的电离平衡及KW的影响。

  (1)加入酸(如:HCl)或碱(如:NaOH)对水的电离有什么影响?(促进还是抑制?)Kw呢?

  (2)加入NaAc或NH4Cl对水的电离平衡又有什么影响?Kw呢?

  (3)加入NaCl呢?

  【交流与讨论2】溶液的酸碱性跟H+ 和OH-浓度有什么关系?

  【活动与探究】阅读P63 资料卡

  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第一步电离大于第二步电离,第二步电离远大于第三步电离……

  如何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

  【课堂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盐酸溶液中没有氢氧根离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没有氢氧根离子,也没有氢离子

  D、常温条件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且Kw = 10-14

  2、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氢钠固体(温度不变),则该溶液的 ( )

  A、c(H+)变大 B、c(OH-)变小 C、c(H+)c(OH-)变大D、c(H+)c(OH-)变小

  3、25℃时下列溶液中C(H+)最大的是 ( )

  A、c(H+) =10-5 mol /L的溶液 B、c(OH-) =10-5 mol /L的溶液

  C、稀释1ml1 mol/L的NaOH 溶液到1L后所的溶液 D、0.1 mol/L的NaOH 溶液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化学教案设计1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课始检测】 (1)烷烃 、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 、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导入】】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 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_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_________;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板书】苯的分子式: 凯库勒结构式: 结构简式:

  【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 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教材第69页实验3-1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提问】实验现象是?

  【归纳小结】

  实验 现象 结论

  水 分层 苯不溶于水

  溴水 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思考与交流】(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强调】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结论】苯分子的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归纳小结】

  [板书]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_______或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苯的结构简式用哪种形式表示更为合理?

  注意:凯库勒式不科学,但仍被使用。

  2、结构特点

  (1)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键角为1200

  (2)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六个键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通过实验结合预习请说出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苯的物理性质. 无色、特殊气味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重要溶剂,沸点:80.1℃易挥发,熔点:5.5℃

  【思考】 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请预测这种特殊结构决定它的特殊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苯在酒精灯上引燃。

  【提问】现象是?

  火焰明亮,伴有大量浓烟。

  【思考】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

  含碳量高

  【思考与交流】你能写出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注意】苯不能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回答问题

  [板书]2、苯的取代反应

  (1) 苯与液溴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 ①反应条件纯液溴、催化剂,即溴水不与苯发生反应

  ②只引入1溴原子,即只发生单取代反应

  ③产物为溴苯,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的无色,油状液体,能溶解溴,溴苯溶解了溴时呈褐色

  【动画模拟】观看动画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苯与硝酸反的取代反应:

  注意:①.反应条件:50-60℃ 水浴加热

  ②混合时,要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浓硝酸中,并不断振荡。

  ③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硝基苯是无色有苦杏仁味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有毒。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化学方程式:

  【板书】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苯的用途: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苯也常用于有机溶剂

  【自主学习2】

  1、 教材“资料卡片”,知道什么叫芳香烃?查阅资料了解其性质。

  2、 教材第“科学视野”,了解四氟乙烯的功能。

  【当堂检测】:

  1、将苯加入溴水中,充分振荡、静置后溴水层颜色变浅,是因为发生了( )

  A.加成反应 B.萃取作用 C.取代反应 D.氧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加成为环己烷

  3、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4下列关于苯的化学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取代反应 B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 能发生加成反应 D 能燃烧

  【答案】B、D、B、B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静置,不出现分层的是( )。

  A.三氯甲烷 B.酒精 C.苯 D.CCl4

  2.能通过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苯 B.甲烷 C.乙烷 D.乙烯

  3、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B.乙烯通入溴水中

  C.在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D.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

  4、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

  【答案】B、D、AD、B

化学教案设计15

  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呼吸(知识性目标:理解水平)。

  2.探讨其原理的应用〔情感性目标:经历(感受)水平〕〕。

  学习提示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来掌握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及其产物等。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如何进行的?

  答案: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糖元、淀粉等。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的水解。

  4.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太阳光能→电能→ATP与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知识链接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ATP含量稳定、可再生和移动迅速、供能高效,因而成为细胞内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中间物质。

  光合作用为几乎所有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来源。

  教材分析

  汽油的燃烧是一个物质氧化的化学反应过程,C由还原态转变为氧化态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在这一能量的转变中是一个由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物理能的过程(如放出大量的光和热)。

  与此相似,生命的运动过程也有一个能量形式的转变。而在细胞内的能量是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这相当于汽油这种燃料,例如: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些“燃料”中能量必须被氧化分解,变成氧化态,能量就可以释放出来,并且转变成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被生命活动直接利用。要点提炼

  与汽油这种形式的能源物质相似——在细胞内的能量也是贮存于还原态的碳元素中,能量的释放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碳元素被氧化的过程。

  1.细胞呼吸的类型

  无论是自养生物还是异养生物,细胞必须将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需。细胞氧化葡萄糖、脂肪酸或其他有机物以获取能量并产生CO2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

  探究活动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目的要求: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细胞呼吸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均能正常生存。有氧呼吸是在有氧气条件下进行的,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多。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能量较少的一种呼吸方式。全析提示

  释放能量多少的显示方法:用温度计测量保温瓶内的温度变化。

  材料器具:酵母培养液;液体石蜡油(用于培养液面与空气进行可靠的隔离)、0.1g/mL葡萄糖液;保温瓶(可以有效地控制内部温度尽可能的不受外界影响)、温度计、棉花(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但空气可以进入)。

  活动程序:(1)取3只保温瓶,编号为A、B、C。将少量的酵母菌放进由蒸馏水、纯糖和酒石酸铵组成的培养液中,经过一夜的培养,便可以产生出千千万万的酵母菌。

  (2)A瓶注入煮沸冷却(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B、C瓶注入未经煮沸的质量分数为0.1g/mL的葡萄糖溶液1L。

  (3)向A、B瓶中加入等量的酵母培养液,C号瓶中不加入酵母菌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

  (4)向A号瓶中注入液体石蜡。煮沸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排出氧气,气体于100℃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其二是杀死微生物。

  (5)3个瓶中同时放入温度计,并用棉团轻轻塞上瓶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通入空气,并且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的进入),插入温度计并保证保温瓶通气。

  (6)2h后观察并记录3个保温瓶温度数据。

  结果预测及分析:B号瓶中温度最高,A号瓶次之,C号瓶的温度最低并且接近室温。液体石蜡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可以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膜,从而有效地使空气与培养液隔开。

  高一生物教案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B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有氧呼吸。A号瓶中的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需要大气中的氧。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必须生活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几种专营体内寄生的动物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猪肉绦虫等。部分微生物也必须进行无氧呼吸才能生存,这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被称为专性厌氧,除了书上的两种微生物外,还有甲烷杆菌、链球菌等。

  2.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要点提炼

  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①有氧呼吸时产物是CO2和H2O,并有大量能量释放;②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释放少量能量。

  线粒体,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器是1857年利用光学显微镜在昆虫的肌肉细胞中看到的一种颗粒状结构,直到1897年Benda才把这种线状和颗粒状结构称为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线粒体成颗粒状或短杆状,横径约0.2~1μm,长约2~8μm,相当于一个细菌的大小。全析提示

  线粒体的形态与其名称来历有关,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线状和颗粒状。

  线粒体在电镜下呈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形成增加了线粒体内膜的面积。线粒体内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外膜多得多,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的所有的'酶都分布在内膜上。第二阶段的酶在线粒体基质中。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它的主要使命是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在能量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就比较多,如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相比较,心肌细胞消耗的能量比骨骼肌细胞多,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比骨骼肌多,而且每个线粒体中嵴的数量也比骨骼肌中多。要点提炼

  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基质(第二阶段)和内膜(第三阶段)上。

  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需要能量多的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多。

  在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和RNA,线粒体在细胞中可以进行自我增殖,如细胞从低能量代谢转到高能量代谢时,线粒体的数量就会增加,所以线粒体在遗传上不完全依赖于细胞核,有一定独立性。全析提示[Ks5u.com]

  线粒体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是因为:①增殖不与细胞同步;②能够自主合成部分蛋白质。

  3.细胞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氧化的有机物最多的是葡萄糖(约占全部的70%)。如果选择适当的催化剂使葡萄糖燃烧,一步就被氧化成CO2和水,而在细胞中葡萄糖的氧化是要经过许多步骤才产生CO2和水的。

  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要点提炼

  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最大特点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出来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第一阶段可称为:葡萄糖的分解。

  第二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2C3H4O3+6H2O6CO2+20[H]+2ATP第二阶段可称为:丙酮酸的彻底分解。

  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反应,与氧结合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34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线粒体内膜(嵴)上进行的。第三阶段可称为:水的产生。

  24[H]+6O212H2O+34ATP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全析提示

  总反应式两侧的水不可以约掉,因为不是在一个阶段中参与的反应。

  综合上述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生成6摩尔的二氧化碳和12摩尔的水,同时生成38摩尔ATP。每氧化1摩尔葡萄糖释放出来的总能量是2870kJ,其中只有1161kJ转移至ATP的高能磷酸键上,能量转变效率只有40%左右,其余部分(1709kJ)的能量就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

  (2)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也包括许多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氧气不参与反应,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终形成的产物有酒精、乳酸等。左栏中的一组数据是一定要掌握的。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的丙酮酸(C3H4O3),同时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2分子ATP。这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C6H12O62C3H4O3+4[H]+2ATP要点提炼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相同,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并不需要氧气存在。

  第二阶段:生物种类不同,终产物有两种。

  ①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都以酒精无氧呼吸的形式进行呼吸。全析提示

  无氧呼吸全过程中,这是唯一的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气存在时,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脱羧成为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第一阶段产生的[H]还原为酒精(乙醇)。这些反应可以用下列的反应式来表示:

  2CH3COCOOH2CH3CHO+2CO2

  2CH3CHO+2[H]2C2H5OH思维拓展

  这一过程可以看出,[H]中贮存的能量随之进入了酒精。

  酒精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②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无氧呼吸也不需要氧的参与,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乳酸,并且产生2分子ATP。ks5u.com全析提示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物质在反应前后依然是平衡的。

  2CH3COCOOH+2[H]2CH3CHOHCOOH

  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

  C6H12O62C3H6O3+能量

  此外,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左栏中的反应式中也有丙酮酸被还原的过程:羰基被还原成了羟基。

  总之,无氧呼吸的效率虽然远比有氧呼吸低,但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是必要的。从生物的进化历史来看,无氧呼吸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绿色植物出现之前没有光合作用,因而大气中没有氧气。这时的原始生物必然是靠无氧呼吸获得它们所需的能量。

  在无氧呼吸中,分解葡萄糖时释放的能量是196.65kJ/mol,本章第一节中ATP水解时,释放能量的值是30.54kJ/mol,所以无氧呼吸中产生的2molATP中的能量是61.08kJ。

  细胞呼吸释放出来的能用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细胞生长、分裂时需要合成许多物质,因而都要耗能。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也需要能。在低温下,生物生长非常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之一就是呼吸作用十分低微,生物合成十分缓慢。细胞的主动运输也是一种耗能过程。植物根系在氧分压很低的情况下对K+的吸收大大减少,就是因为在氧分压低时呼吸作用微弱,不能产生足够的自由能之故。某些特殊的生物,如萤火虫、电鳗等的光能、电能等都是由ATP中的化学能转换而来的。动物的机械活动所消耗的能,也都来自呼吸作用中产生的ATP。要点提炼

  ①只需相应的酶,不需O2,在有O2存在时,无氧呼吸会受抑制。②物质变化:由于缺氧,C6H12O6不能彻底氧化分解,而产生不彻底氧化产物,如C2H5OH或C3H6O3。③能量变化:因为分解不彻底,氧化产物中还贮存着能量,所以释能少。

  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形式的转变: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活跃的化学能(ATP)生物能(萤火虫、电鳗的光能等)。

【化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设计03-02

化学说课稿11-25

化学教学总结07-12

化学教学反思01-15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03-03

狐假虎威教案设计07-31

化学说课稿范文06-30

化学电源教学反思03-28

化学教学设计15篇04-10

高二化学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