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 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仔细想,认真填。
(共17题;共43分)
1.(2分)写出一个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_______;_______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2.(4分)在24,120,75,78,210,105中,2的倍数有_______,3的倍数有_______,5的倍数有_______,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有_______。
3.(2分)在23、35、60、75这些数中,既是偶数又含有因数5的数是_______,既是奇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是_______。
4.(4分)39÷13=3,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
5.(1分)最小质数是最大的两位偶数的_______。
6.(1分)在20以内的自然数中,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_______。
7.(2分)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20,积是91,这两个数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8.(3分)里有_______个
;1
分数单位是_______,再增加___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等于最小的质数.
9.(2分)_______只有1个因数,_______只有两个因数.
10.(2分)A=2×2×5×7,B=2×3×5×7,A与B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
11.(5分)36的因数有_______,在这些因数中,质数有_______,合数有_______,奇数有_______,偶数有_______.
12.(7分)在0、、、3、4、17、30中,质数有_______、_______,合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数是_______。
13.(1分)两个自然数的和与差的积是41,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_______。
14.(2分)一个两位数,既含有因数2和因数5,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_______,最大是_______。
15.(1分)判断下列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2784+795的和是_______
16.(3分)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这三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分)100以内15的倍数有_______。
二、明辨是非。
(共10题;共20分)
18.(2分)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原数大。()
19.(2分)若ab=12,那么a与b是12的因数,12是它们的倍数.()
20.(2分)凡是3的'倍数都是奇数。()
21.(2分)判断对错.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22.(2分)质数都是奇数。()
23.(2分)两个不同奇数的积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24.(2分)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5.(2分)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26.(2分)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7.(2分)判断对错
两个数相除,商是5,那么其中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三、选一选
(共11题;共22分)
28.(2分)在算式15=3×5中,3和5是15的()。
A
.质数
B
.公约数
C
.质因数
29.(2分)一筐苹果,2个一拿,3个一拿,4个一拿,5个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没有余数,这筐苹果最少应有()。
A
.90个
B
.60个
C
.30个
30.(2分)48的全部因数共有()个。
A
.8
B
.9
C
.10
D
.无数
31.(2分)2不是()。
A
.合数
B
.质数
C
.偶数
D
.自然数
32.(2分)淘气最初面向东站立,听到第一声指令“向后转”就面向西站立,当他听到第17次这样的指令后,面向()站立.
A
.东
B
.南
C
.西
33.(2分)两个奇数的乘积一定是()
A
.质数
B
.合数
C
.偶数
D
.奇数
34.(2分)a,b和c是三个非零自然数,在a=b×c中,能够成立的说法是()
A
.b和c是互质数
B
.b和c都是a的质因数
C
.b和c都是a的约数
D
.b一定是的倍数
35.(2分)有1、2、3、4四张数字卡片,每次取3张组成一个三位数,可以组成()个奇数.
A
.2
B
.3
C
.4
D
.12
36.(2分)42÷3=14,我们可以说()。
A
.42是倍数
B
.42是3的倍数
C
.42是3的因数
37.(2分)421减去(),就能被2、3、5分别整除.
A
.1
B
.11
C
.21
38.(2分)一个数是合数,它的因数至少有()个。
A
.1
B
.2
C
.3
D
.4
四、按要求写一写:
(共4题;共20分)
39.(5分)在右面的6个
内填入不同的质数。使的和都等于30以内的同一个偶数,并把这个偶数填在中间的里。
40.(5分)下列各数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同时是2、3、5的倍数。54、35、48、72、99、27、108、9、126、91、120、1305、80、(5分)分一分。
1,2,11,18,23,45,73,87,128,20xx
42.(5分)如果一名同学的身份证号是xxxxxxxx0042,请给这名同学补全身份证号码。(她的生日是3月6号,出生于1999年。)
五、按要求组数。
(共1题;共5分)
43.(5分)笑笑和淘气用转盘玩游戏,如果转盘指针指向3的倍数就是笑笑胜,指向5的倍数就是淘气胜,如果是3和5的公倍数就是平局重新玩。你认为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说明理由。
六、请你来解答。
(共6题;共45分)
44.(5分)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5和7
18和54
29和58
45.(5分)请把下面的数填在相应的苹果里.
115
306
360
46.(20分)请你把5、4、0排成符合下面要求的三位数,你能想出几种排法?试一试。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47.(5分)找出质数和合数(按题中数的顺序填写)
23,35,47,24,51,63,72,91,111
48.(5分)指出下列各题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49.(5分)请你写出100以内9的所有倍数
参考答案
一、仔细想,认真填。
(共17题;共43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二、明辨是非。
(共10题;共20分)
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三、选一选
(共11题;共22分)
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四、按要求写一写:
(共4题;共20分)
39-1、40-1、41-1、42-1、五、按要求组数。
(共1题;共5分)
43-1、六、请你来解答。
(共6题;共45分)
44-1、45-1、46-1、46-2、46-3、46-4、47-1、48-1、49-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 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备 注
一、知识整理与基本练习
1、说说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2、说说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060.240.8751.084.0258.19
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纠错。
4、先判断下面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1又3/54/117/82又5/67/25又4/15
5/123/203又14/913/3611/4018/125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纠错。
二、综合练习
1、怎样比较5/7和9/21的.大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2,然后汇报交流。
师生归纳板书如下:
(1)用通分比较:5/7=5×3/7×3=15/21因为15>9/21,所以5/7>9/21。
(2)用约分比较:9/21=9÷3/21÷3=3/7因为5/7>3/7,所以5/7>9/21。
(3)因为5/7超过1的一半,9/21不到1的一半,所以5/7>9/21。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12和11/241又5/6和1又2/91又3/8、1又7/12和1又5/16
学生独立练习,另请四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然后集体讲评。
3、课本第114页第1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集体讲评。(师指出:用的时间越多,做的速度越慢)
4、课本第114页第18题,请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说说解题思路。
由同学确定解题步骤:先求蛋白质、淀粉、脂肪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备 注
然后比较这些分数的大校
5、课堂作业。
课本113页第15题(4)(5)(6),16题。
三、讨论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
2、引导学生分析。
3、由此得出结论。
四、课后作业《作业本》
以学生练习为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思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体积计算及应用打好基础。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学情分析: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一只,鸡蛋一个,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再把一个鸡蛋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从上述情况说明:水面上升是因为鸡蛋占一定的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板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首先请看学习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27至28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自主学习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生看书自学,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
四、检测反馈
(1)什么叫体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图片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4)练一练(课件出示)
a.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c.说一说1cm、1cm2、1cm3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先由后进生来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五、讨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完成作业
课本第44页1-3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这是两个立体图形的正面,(投影出示)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进行猜测。
师:其实这是两个圆柱体,看来只看一个面很难来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例1)谁来给大家读下题。
师:谁有想法了?
(学生举手,但不让学生回答)请同学们看要求:
(1)先独立思考,再动手摆一摆。
(2)在组内交流你的摆法和想法。
现在开始按要求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这一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摆法,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他们的摆法是否正确。
学生摆后,师:还有那些摆法?谁来做一下补充。
2、同学们太聪明了,有这么多种摆法,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得到的还是三个正方形,应该怎样摆呢,想一想,请不要动手,想象一下你可以怎样摆?
师:谁来摆一摆?
指名到前面来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那么,如果给你3个、5个、10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你能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吗?怎么摆?
板书:看一面,只要符合一个条件。
(二)教学例二
1、师: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发现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可以有很多种摆法,那么如果给你从三个面看到的图形,又会怎样呢?请看例2。(投影出示例2)
师:自己读题,你觉得兰兰所观察的几何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动手摆一摆,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后指名学生展示,并说明思考的过程。(多找几名学生说思考过程。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那你有什么发现?
2、看来我们同学真的很聪明,那我再给大家一组图形,你能摆出这个立体图形吗?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太厉害了!能用这样几个正方体就能得到这么多知识,那么你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吗?
请看下面几道题。
投影出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大家随便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第104页12~13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12题
读题,明白实践内容和要求,教师指导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调查和记录,课堂上交流个人设计的这份午餐菜单是什么?如何从各方面考虑的?根据市场情况,花费了多少人民币?
二、完成13题
提早一周布置学生到当地电信局去了解国内长途电话分时段收费标准,并记录整理下来。
课堂上教师组织先交流学生收集整理的国内长途电话分时段收费标准,弄明各标准的确切意义,讨论根据制定标准计算出书上表中三位同学应付的电话费。
三、评价反思
围绕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如实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补充练习
1、填空
①6分钟做12个零件,每分钟做()个零件,每个零件需要做()分钟。
②54.8连续减去()个5.48后得5.48
2、简便计算
4.2×99+4.2 17.8÷(1.78×2)
5.6÷2.7 25.4×13-254×0.3
136.9-(52.3+36.9) 12.5×3.2×25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2、例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设疑:18的因数有哪几个?根据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从而求出18的所有因数,由求一个数的因数有多少个过渡到求一个数的倍数,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上,同时深化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例2、例3中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化和条理化。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数和数之间存在着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下面这些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7,8,9,10,11,12,13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点名汇报、全班反馈。
师:从这些数中,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出这些数,你能找出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2(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你一定能找出18的因数有哪几个。(课件出示例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找法。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教师讲解:
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那些整数就是18的因数。
18÷1=18 18÷3=6 18÷9=2
18÷2=9 18÷6=3 18÷18=1
18的因数有1,2,3,6,9,18。
也可以像右面这样用图表示。
师:观察18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将这些发现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2.对应练习。
尝试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教学例3(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你能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倍数吗?
(1)课件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请一个小组组长代表汇报,全班同学反馈,教师讲解:
列乘法算式找。用2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即2×1=2,2×2=4,2×3=6,2×4=8,……
这里的积都是2的倍数,所以2的倍数有2,4,6,8,…
也可以表示为
(3)组织学生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用列举法,也可以用集合法。
4.对应练习。
(1)3的倍数有哪些?5呢?(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学会用两种方法表示一个数的倍数)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第(2)小题。
【巩固训练】
完成教材第7页第3~5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例2:18的因数有1,2,3,6,9,1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例3:2的倍数有2,4,6,8,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117~118页第24—2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能用计算器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提高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增强分析统计图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能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简单的统计,包括条形统计图和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同时复习用计算器计算。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加深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掌握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二、复习计算器计算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期末复习第24题前四题。计算后交流每题的得数。
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期末复习第24题后两题。计算后学生说说每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交流每题的结果。
三、复习条形统计图
1.这学期学过了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结果的?
2.做期末复习第25题。统计表里统计的是什么数据?统计的结果如何?你能在下面的横轴和纵轴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里的数据吗?请大家在课本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向学生提问题目下面的两个问题,指名回答。
提问:你认为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
四、复习求平均数
1. 解答下列各题。
(1)前进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九月份共出海捕鱼25天,上半月共捕鱼676吨,下半月共捕鱼584吨。按这个月出海天数计算,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
(2)前进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九月份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676吨;下半月出海12天,共捕鱼584吨。按这个月出海天数计算,平均每月捕鱼多少天?
指名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问:解答这两题都是求怎样的数?求平均数都是用怎样的数量关系?(板书数量关系)。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列式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指出:这两题虽然条件不同,但都是求平均数。求平均数都要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解答时要根据题里的`具体条件来列式。
2.做期末复习第27题。
提问:这一题和前面的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求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要怎样想?
让学生口答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这道题列式时和前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先求上半月的总数?
你认为求平均数要注意什么问题?(总数量和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指出:求平均数要弄清题里的每个条件的意思,根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列式。列式时要注意总数量和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求平均数要注意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26、28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4-0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2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3-16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5-0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7-2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08-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认识小数04-08
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优秀11-18
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04-09
初三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