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能力
联系生活理解、运用词句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
感受武夷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运用词句,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表述。
方法
情景感悟、以读促讲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一、 导入
长寿老人彭祖茹芝饮瀑的古老传说让武夷山变得神秘,而独特的风景让武夷山拥有了美丽。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武夷山,寻找美丽、感受美丽,继续学习课文《美丽的武夷山》。
二、复习旧知
1、指名领读生字
2、回忆第一段内容:美丽的武夷山在哪里?课文哪句话总体描述了武夷山的风景?
(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三、 新授
明确集中描写山水美景的段落(二、三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体现山美、水美的句子。
(一)山之美——第二段
1、 山的奇:“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1) 指导学生按照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读出山的奇特各异。
朗读时注意处理好长句子的停顿、轻重,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 仿句造句:根据挂图上其他造型奇特的山峰形状,按照“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造句,并能有感情地表达清楚。
2、 山的险:“最险的是大王峰……一直通向峰顶。”
(1) 抓住重点词语“险”、“一直通向”,理解山峰的险。
(2) 变换角色,想象游人登上石阶的感觉。
(3) 图片感知大王峰的“险”
(4) 指导朗读,尤其要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处理。
3、 学生自主总结武夷山山峰的.特点——险、奇
(二)水之美——第三段
1、如果说山美在它的险和奇,那么这里水的美又应该怎样概括呢?(清、静)
2、学生读文,说出九曲溪名字的由来。
3、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体现水清、水静的句子,依据文中情境选择正确的语调朗读,注意朗读的情景交融。
(2)配乐自读练习
(3) 齐读
4、想想生活中形容水清、水静的句子还可以怎样说?
(三)入诗入画,整合提升——第四段
1、我们到武夷山游览,可以选择哪些方法?
2、理解竹筏在水中漂行的情景。(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3、播放视频(入诗入画)
4、出示宋代朱熹《九曲棹歌》
5、入诗入画——齐读此段,指导朗读。
四、 总结
同学们,感受武夷山美丽的风光,我们对武夷山产生出无限的向往。同时武夷山也为国人赢得了一份自豪,它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独有的诗画之美,成为我国壮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丽。最后让我们带着所有对武夷山的向往,齐读课题《美丽的武夷山》。
板书设计:
美丽的武夷山
山美 水美
︱ ︱
︱ ︱
入诗入画
险、奇 —————— 清、静 课件出示课题
板书武夷山美在“山、水”
板书“奇”
挂图出示其他山的造型和排比、比喻的句式
概括水美的体现,板书“清、静”
出示水的插图、配乐
多媒体视频播放武夷山风光。
板书“入诗入画”
课件出示古诗
配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设想:
1、《窗》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2、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让其去实践。
3、需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小说
教学用具:题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质疑-探讨
授课类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平常观察生活的媒介多有好多种,通过我们的眼睛,通过广播 电视、新闻报纸------当然,通过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百 态。本节课就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 来观赏一下资本 主义 社会的风景。(1分钟)
板书课题:窗 (0.5分钟)
二、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这篇课文,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个问题--通过泰格特的这扇窗, 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0.5分钟)
三、指导学习(约10分钟)
1、指名朗读。(5分钟)
2、提出问题:从这扇窗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1分钟)
3、明确体裁
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你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吗?答:小说。1分钟)
4、指导分析小说的途径
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板书:三要素
问:三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显然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来展现的。(1分钟)
问:通过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粗略了解,你能断定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答:另一个病人。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另一位病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四、学生自学(15分钟)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5分钟)
①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另一位病人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②独立阅读思考,用铅笔圈画,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标注。
2、检验效果(3分钟)
⑴、交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心理描写 ②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⑵、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一个病态的畸形的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挖掘主题(1分钟)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呢?你有什么感悟?
4、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3分钟)
⑴、开头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特定的环境。
⑵、病人讲述的公园景象的作用。
①、虚景。病人憧憬病房外的美好生活。
②、借以打发时间,同时安慰对方病友;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总结经验(5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过这篇小小说,再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小小说谈谈小小说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作答。
⑴篇幅短小; ⑵以小见大; ⑶构思巧妙。
表现:①以病人作为主人公; ②结尾寓意深刻。
六、巩固练习(10分钟)
阅读短文<<共同的秘密>>,领悟思想内涵。
板书设计:
窗
泰格特
体裁:小小说
三要素:人物形象(中心) 披露了那些为
故事情节 反映社会生活 满足一己私利
具体环境 (主题) 而不顾别人死活的人
七、布置作业(1分钟)
以《日》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小说。
注意: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主题思想。让人物形象 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成熟丰满起来。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二、教学要求: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三、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引读第四段
问:“果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见
又看见
还看见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问: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出示脚印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问: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样说?
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
(2)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
板书: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为……所以……”说话
填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
幻灯:
(3)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树叶的牙齿印
出示树叶图片
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什么?说明什么?
句式练习:(同上)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样指点商人的?
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作者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至于)
讨论: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读出语气)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观察插图,叙述图意。
(四)朗读全文。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处理课后作业2、3题。
(三)指导造句。
详细
1.理解“详细”这个词的意思(细密完备)
2.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练习词语搭配
4.练习造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数:2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诗中内容,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从《望庐山瀑布》导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记得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知道的同学一起吟诵。(师生一起吟诵)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怎样的气势?
3、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写的关于瀑布的一篇文章,在叶老笔下的瀑布又是什么样呢?打开书第九课,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
1、听老师读思考:作者观察瀑布的地方有什么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读课文,试着口头填写下表。
三、指导字词的学习。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自主抄写字词。
第 2 课时
教学要求: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象,了解诗中内容,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读析句,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以师生对读的形式交流。(教师读观察点,学生读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1、通过我们刚才读课文,你觉得瀑布怎么样?(雄伟 壮丽……)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瀑布雄伟 壮丽?再读课文,批 画 勾 注
3、交流,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指导朗读。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1)想象一下,浪涌岸滩,风吹松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
(2)“浪涌岸滩”是怎样的情形呢?谁见过,给大家说一说。“涌”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翻滚 奔腾……)
(3)比较着读读下面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在对比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描摹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声音,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4)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读出不同的感受。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
(1)“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呢?(瀑布)为什么把瀑布比喻成一道白银呢?
(2)看录象,把诗变成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出示句子: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趁着一道白银。读出自己的感受。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1)珍珠的屏指的是什么?(仰望瀑布,看到的瀑布像珍珠的屏)
(2)看录象,理解珍珠的屏。
(3)把看到的读出来。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1)想象“如烟,如雾,如尘”的感觉,把想象到的读出来。
4、朗读全文,感受瀑布的声势磅礴,色彩艳丽,形状奇特的美景。
三、作业
1、摘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词串描绘的是天安门广场国庆大典盛大场面,具有时代气息。全课共有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天安门城楼的景色。第二组词语表现国庆阅兵场面。第三组词语表现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第四组总结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联系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10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字和一个偏旁。
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理解本课词语。
感受北京天安门广场节日的欢庆气氛以及神州大地的欣欣向荣,体会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长长的暑假结束了,在暑假里你们出去旅游了吗?都去过哪些地方?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指名说后,教师总结过度到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引出新课,因为学生中有的在暑假里去过北京,见过天安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出示天安门图片:这就是天安门,美吗?我们书上就有一篇课文介绍了北京天安门,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三、初读:
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读:借助书上的拼音边看图边读,读准字音,读正确词语。
四、细读学习:
1、再次出示天安门图片:谁能看图说一说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通过学生的具体描绘引出第一行词语的教学。)
师:你喜欢这里吗?
出示词语:城楼红灯金水桥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反复读几遍。
过渡:庄严美丽的天安门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有许多重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2、出示词语:大典检阅海陆空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出示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部分图片:这就是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我们的人民军队和各界群众。看,一队队雄壮威武的海陆空三军战士正从天安门前通过。看到这些,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再读词语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对当时的大典盛况所知不多,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会,在朗读的时候才能读出感情来。)
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我们中国真了不起,做一个中国人真自豪!不光老师这样想,所有的中国人都自豪极了。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
出示焰火图片:这是什么?
出示狂欢夜图片:人们的心情怎样?
出示词语:礼炮焰火狂欢夜
师:那这几个词语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试试。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试着把这三行词语连起来读读试试。
通过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知道我们中国还叫什么吗?(华夏神州)过渡:老师现在的心情激动极了。我们的心情这么激动,那这几个词语应该怎样来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词语:神州腾飞中国龙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五、再读体会,升华感情:
课文写得多好呀!我们连起来读读好不好?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自己的味道。
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小组内开展比赛,看谁先背过。
(因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不会有困难。也能在再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7-28
《语文园地》教案07-12
(精选)语文教案08-18
语文教案(通用)04-29
实用的语文教案12-23
语文教案《蒲公英》01-29
《欢庆》语文教案09-03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08-03
(荐)语文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