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水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水教案 篇1
文章摘要:
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精品设计一公开课,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简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三自然段:人们的快乐一直延续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图文结合,内容充实。因为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必须多指导朗读课文,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教学重点:
第一、二自然段课文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的情景与快乐。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4个二类字,并理解有关的词语。
2、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风俗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目的要求:讲读课文
一、复习词语:
幸福、香水、泼水节、一年一度
吉祥、象征、湿淋淋、不肯离去
1、个别读
2、齐读
二、讲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一年一度举行一次。)
“一年一度”:一年只有一次,说明很难得。
3、齐读:
过度:你想知道泼水节的欢乐场面吗?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
2、理解:
(1)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准备——泼水——喜悦)
(2)说说人们准备的情况。
(准备桶和盆、清水、滴上香油、撒上花瓣。)
(3)从哪些词语说明大家的心情迫切,盼望着过节?
(早早地来到、早已准备好)
(4)找找:找出泼水节中的.动词?
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人们在泼水节时,非常快乐?
(追逐、灌、泼)
(5)个个身上湿淋淋的,为什么人们的脸上还笑开了花?
指导读句子:“清水是迹象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
3、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理解:
你从哪些看出人们在泼水节中的快乐?
(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深夜)
3、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词语。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
[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答案: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线,西接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②0℃等温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从大兴安岭斜向西南,经过张家口、兰州和拉萨附近,到达喜马拉雅山脉东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答案: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市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答案:东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顶坡度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砖瓦,并留有流水沟,易于排水。西北内陆地区房屋多为平顶,上面也没有流水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特点。)
[提问]从以上读图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
(可让学生讨论,然后再回答)
[归纳]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一、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对东亚、南亚降水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
[归纳]主要是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板书]1.原因: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11和图4·12,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答案:①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②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答案:①深居内陆,距海远。②地形闭塞,有山脉阻挡)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可辅以《中国地形图》,或使用叠加投影片效果会更好。)
(答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讲述]习惯上,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一般来讲,季风区内降水较多,非季风区内降水稀少。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此线西北是非季风区,此线东南是季风区。
[板书]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四个城市降水较多的各是哪几个月?
(答案:广州5~9月,武汉5~8月,北京7、8两月,哈尔滨7、8两月。)
2.比较四地降水量的年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答案: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两月降水多。不同点是广州、武汉雨季时间长,年降水量比较大;北京和哈尔滨雨季时间短,年降水量比较小。)
[小结]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个时期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讲,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二、降水集中夏秋两季
1.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承转]那么,为什么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长短不一样呢?
[板书]2.季风活动与锋面雨带
[讲述]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季风活动、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锋面雨带示意图”: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空气轻,冷空气重,较轻的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空气之上。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降低,水汽冷却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教师可边讲述边画出冷、暖气流交汇和锋面雨带形成的示意图。)
[板书]3.雨带推移与各地雨季
[读图填表]阅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图17~20),并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表:
[提问]说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进退和雨带移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归纳]一般年份,从五月中旬开始夏季风便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这里最早进入雨季。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强北进,锋面雨带随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我国由南向北开始进入雨季。九月,夏季风势力减弱南退,雨带随之迅速南撤,我国由北向南雨季雨带结束。因此,我国各地雨季长短差别很大: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板书]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读图]看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示意图,说出六月和七、八两月雨带的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关系。
[讲述]六月,夏季风北进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相持,使锋面雨带在这里徘徊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形成连绵细雨。这时正值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七、八月份,雨带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随之出现晴朗天气,降水相对减少,形成伏旱。伏旱时期,炎暑骄阳,蒸发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长旺盛
水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⒊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⒋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重点:
⒈品味文章诗意美。
⒉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教学难点:
⒈学习和尝试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⒉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
教学思路:
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⒉通过对文章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高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及仿写的能力。
课前布置:
⒈查找相关资料(桂林、新疆等地的旅游资源)。
⒉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快到寒假了,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些旅游景点。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后,我有点拿不定主意了,去哪好呢?想请同学们帮我拿个主意,看看到底去哪好。
(出示图片,让学生讨论)
有一位桂林的朋友也给我发来了邮件,说你看看这一篇文章吧。看了这一篇文章后,我决定,放假就直奔桂林。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文章有如此的魅力,让老师一下子就拿定主意了吗?
(《画山绣水》)
这篇文章的作者可是比较有名的,同学们想了解他吗?(出示杨朔的相关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正课:
⒈朗读课文,品味诗意。
杨朔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所以杨朔的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说说这篇文章的诗情画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文章的标题是画山绣水
说明:a桂林山水的自然美如画如绣,妙不可言。
b互文的手法使自然的山水更充满诗情画意。
②文章中有些景及故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
桂林山水(第二段)
漓江水色图(第四段)
鱼鹰捕鱼图(第五段)
⒉小组合作进行赏析和仿写。
四人一组有感情地朗读所选文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再用文字的形式为这段话写几句评语,并仿照例句描写一处景物?
例:写桂林的水时,作者说:“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作者先用一组叠词,突出水的碧绿,然后抓住水绿的特点,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最醇的青梅名酒”,并在此基础上将比喻伸展开去,不用去尝,只要看一眼也会醉人。
仿写:瞧瞧那满地堆积的棉花,洁白洁白的,白得像冬天覆盖大地的积雪,叫人实在不忍心玷污它。
(学生朗读,赏析并进行仿写,师生共评)
⒊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分析作者引用这些传说的目的。
桂林不仅有如诗如画的景色,还有优美动人的传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
(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媳妇娘岩)
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几个故事吗?
(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⒋拓展思维,丰富积累,学习如何运用间接材料。
你游历过哪些风景名胜区,你的家乡应该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与景点有关的优美的传说或诗句呢?
(学生说)
如果需要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你准备如何去使用这些材料呢?
(学生出谋划策)
三、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桂林如诗如画的景色,也倾听了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对桂林,你还了解多少呢?能不能再给老师推荐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呢?
(如:大象汲水的“象鼻山”,碧水潆回的“漓江源头”,刘三姐对歌的大榕树,桂海的碑林,千古灵渠,奇峰镇等)
四、总结:
是啊,祖国有着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着如此动人而凄美的传说故事,让我们用双眼去观赏,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悟,用笔去描绘祖国这
些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吧。
五、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
六、板书:
画山绣水
杨朔
标题:
景物:
传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重在让学生学会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两个重点:①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如此生动的,并学会这种写法。②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知道如何使间接材料合理而恰当地为自己的作文而服务。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游戏》教案06-26
精选水教案3篇08-17
精选水教案4篇08-11
《奇妙的水》大班教案05-25
水的教案及教学反思09-19
【实用】水教案3篇08-08
【精选】水教案范文六篇08-03
小班科学《水》教案05-23
【必备】水教案汇总10篇02-23
三月桃花水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