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条理性强、用语精确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运用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赵州桥”资料、图片,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古代建筑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回答如:长城、颐和园、故宫、河南少林寺等)今天我们来欣赏一座古代的桥梁建筑—-赵州桥。(板书:赵州桥)注意“州”的写法。 让我们听着这首歌走近赵州桥。(放河北的民歌小放牛)
二、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三个学生分别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一起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分享文中词语(看图片)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爪”的读法,前爪、爪子。
3.(出示图片)探究:
(1)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用横线画出来。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用波浪线画出来。
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找学生回答。
(板书:世界文明、雄伟、坚固、美观)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问:你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赵州桥的哪些信息呢 让学生回答。
2.资料提供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为什么叫安济桥 (出示图片)与学生交流“济”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找一找能感受出赵州桥雄伟的句子。学生读,与教室比较让学生实际感受赵州桥的长、宽和跨度,来体会赵州桥的雄伟。这里用到了什么 (板书:数字)
2.让学生找出能感受赵州桥坚固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语段: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指名读,正音
(2)这段中有没有你不懂的词语
理解“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前人没有这样做过。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里的“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呢 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就是这样的设计,使赵州桥非常坚固。
这句话中每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无法将任何一个删除。(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同学们,仔细地看看这座桥,开动你们的脑筋想一想,赵州桥这样的设计,有什么作用
(5)课文是怎么介绍这种设计的作用的
①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②课文的这一句话清楚地介绍了“这种设计”的作用。作者用什么词把几个作用连接在一起 (既……又……)
③“既……又……”是一组关联词语,它能把有关联的两方面内容连接起来。你能用“既……又……”说句话吗
感受“坚固”
(1)师:一种建筑物能在世上存留几百年,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赵州桥却存留了1400多年。想像一下,这1400多年的岁月里,赵州桥会经历哪些磨难
(2)交流想象
总结:据统计,这1400多年,它经历了10次大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1963年的特大洪水已经淹到拱桥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人们担心拱桥会毁,然而它依然安稳地横卧在洨河上。赵州桥如此坚固,这都得归功于它巧妙的设计啊!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叹桥的坚固,还在感叹什么 (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让我们怀着对桥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再来读读这句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我们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2.课文从哪方面来说明这座桥十分美观 (从桥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说明美观。)
3.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1)学生的回答: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这些都是“龙”的图案,再读一读这几幅精美的画面,相信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更多。
理解:“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2)这么美的石栏让我们来作出评价语:赵州桥栏板上的图案______,构思_______,雕刻技术_______,堪称______,让人_________(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真实__________(好到语言都无法形容)。
(3)能工巧匠们把龙雕刻活了,作者把石龙写活了,你能把这些文字读活了吗 读一读桥上这些精美的图案。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4.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坚固”而第三自然段写了桥的“美观”。文中哪句话把“坚固”和“美观”两个内容连接起来 请大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认识过渡句,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五)赞美劳动人民
1.(指板书:赵州桥历史悠久b、赵州桥雄伟坚固c、赵州桥造型美观,同学们,我们把着三段话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请把这一段话跟课文最后一段联系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读:所以,我们在赞叹赵州桥的巧妙设计和精致美观时,在赞美李春的了不起时,我们更应该赞美和感谢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就没有赵州桥。让我们自豪地说(读第四自然段);赵州桥,与其说是由一块块的石板和条石筑成的,不如说是一个个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让我们自豪地对全国人民说(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骄傲地对全世界说(读第四自然段)。
2. 同学们,凡是游览过赵州桥的人,无不赞不绝口,“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的名句。此时此刻,面对雄伟坚固,奇巧精美的赵州桥,你想怎么夸它 (指名说)
(六)总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历史、雄伟坚固和美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笋芽儿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题中的句子。
2.使学生知道笋芽儿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作业本》2比一比,组词。(2)听写个别生字词。
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课后1(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思考。
(2)讨论课后1(1),理解央求。
(3)想象表演:谁能来扮演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
(4)在这段中,春雨姑娘、笋芽儿、竹妈妈的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试读)
①指名读春雨姑娘的话,并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温柔、关心)(声音要稍低些)然后齐读。
②指名读笋芽儿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
(撒娇、畏缩)(声音要尖嫩些)指导齐读。
③指名读竹妈妈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
(担心、害怕)(声音要粗些、快些)指导齐读。
(5)齐读第一段,并选好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对话部分站起来读。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
(2)小结:①围绕课后思考题,理解内容。
②抓住对话部分体会,并感情朗读。
(3)自学并反馈学习情况。
①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做?(讨论)
②自愿扮演雷公公、笋芽儿和竹妈妈,朗读他们所说的话。其余学生进行评议。
③师生共同讨论本段中对话应采用的正确语气。
雷公公粗重(声音低沉)
竹妈妈不放心(理解唠叨)
笋芽儿坚决(音稍高、有力)
(4)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学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
(2)讨论,有感情朗读。
小草:坚强、不屈不挠
笋芽儿:勇敢、自豪
春雨姐姐、太阳公公:关爱。
分角色读,齐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把握与目标确定】
本文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育的极好材料。
从艺术上看,文章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文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
3、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语言的含义,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时数】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从网上查找《城南旧事》或找《城南旧事》影碟进行观看。
3、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环节与策略】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学生谈《城南旧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后,师作简要概括总结。
(将《城南旧事》简介、作者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
生阅读)
二、导入
1、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段,创设情境。
2、导语:母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而轻柔,让人夸赞和难忘,而父爱是“平静的水波深处的激流”,同样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背影》中的父亲如此,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父亲也是如此。
三、整体感悟
1、标题初探,屏幕出示问题:
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
(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 )
3、引导感知:
快速朗读全文,投影出示引导问题:
⑴ 谈谈你对文中爸爸的印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⑵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长大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相关内容作些具体分析。
提示问题的解决方法:
⑴ 问题⑴:先读出与爸爸有关的事,逐个分析,再归纳起来。
师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赖床不起时,爸爸打“我”。“我”上学去,爸爸给“我”送衣服、送钱。
分析: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由此示例引导,其他方面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总结出“重感情、特别爱花”。
⑵ 问题⑵:先思考“爸爸”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再思考这些事与“我”的成长有哪些联系?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组 合作,共同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作归纳总结:“我”长大了,是爸爸严厉背后的爱的结果。
4、体验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认识父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通过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引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得到了不少的教益,这只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何不来欣赏一番呢?请大家自己先谈谈对文章写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让大家学习学习。
二、研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问题,自由读文,进行探究:
⑴ 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⑵ 文章既写了眼前的事,又写了过去的事,文中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
的?
⑶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讨论点拨:
⑴ 问题⑴: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的“花”仅仅是指花吗?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花?细细思考一下它们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探究结果:标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语带双关。“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 问题②:共同读出眼前的事和回忆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示例引导:
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内容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明确(投影出示具体内容)。
⑶ 问题③提示:运用伏笔的方法进行暗示。
2、语句品析。
⑴ 细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联系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⑵ 读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说说它的含义。
⑶ 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
3、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谈谈体会,把自己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长中的师长”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 看图作文。
4、 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 讨论交流:
(1) 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 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 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 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 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简说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二、朗读感悟
1.比较课文插图,激发初读兴趣。
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树枝乱摆;小朋友关上窗户观赏雨景。
图2: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
2.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
如果你的同桌读得比你好,请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同桌哪里读错了,或者哪里没有你读得好,请你读给他听。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从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课文,想象图景。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
4.选读积累,研读交流。
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
从以上的词语中,你体会到雷雨前后有什么特点?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
5.汇报交流,欣赏评价。
小组表演读喜欢的那一部分,其余同学听读欣赏,品评读得好的词句。如:
(1)压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乌云来势很凶猛。
(2)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它十分美丽。
(3)垂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
(4)坐字用得好,读得也好,我能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6.再读课文,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积累运用
1.词语串串烧。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越()
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不()
2.你一言我一语。
(1)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2)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3)()了,()也()了。
3.完成课后读读抄抄练习。
(四)实践活动
1.创造情境,以我为你广播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学气象员向市民广播天气预报。市民可以通过打电话向气象台咨询不明白的问题。
2.课外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日记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葫芦岛小学 王倩 知识目标:
1.观察、认识春天动物、植物、人等显著的特征,从多个方面了解春天的变化。
2.歌颂春天的词语、诗歌。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春天动植物等变化细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亲手制作警示语、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体验等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欲望和情感。
2.通过对保护树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春天到来之后,动植物的变化,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关心和保护大自然的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你们听!(唱《春天在哪里》歌曲)
一、找春天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啊,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嘀哩,嘀哩嘀哩……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二、 汇报自己找到的春天
师:歌中的小朋友找到了春天,听说你们也去找春天了,你们找到了吗?
春天到了,你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在……发现了……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1、 图片:(学生自己照的照片)
这是**找到的春天,他很用心地把它们拍了下来!
2、 画春天:已经画好的
3、 写春天:写下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总结:我发现咱班同学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们找到的春天真美啊!
三、赞美春天
老师也非常喜欢春天,我也去找春天了,想不想一起看一下我找到的春天? 小草:小草也偷偷地从土地妈妈的怀抱里钻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特别可爱! 朗诵:《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迎春花:你们看,迎春花也开放了,金灿灿的,特别漂亮!
师:花儿草儿都赶集似的聚拢来了,小燕子也不落后,它们也来参加春天的聚会。 小燕子: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春天的百花园里看看?
(欣赏图片)
师:刚才你们为什么会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啊?
生:春天太美丽了!
四、课外延伸
春姑娘就像一位魔术师,把大地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用我们喜欢的春天的歌,在春风中尽情地享受春天吧!(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文中14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表演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构字特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方法,以掌握相应的识字方法。
4、感受汉字的有趣,激发识字的举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会相应的识字方法。
2、识记文中14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查找其它以“口”为偏旁的汉字。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识字课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汉字:叫 鸣 唤 吃 叶
2、引导发现:这五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这五个生字都是以“口”作偏旁,它们表示的意思大多与口有关。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添“口”歌
二、读文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课文。
3、从文中找出以“口”作偏旁的汉字,用铅笔圈一圈,读一读,记一记。
4、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问 味 吓 号 召 吐 哈 叽 吹 啥
5、指名学生扮演小老师领读生字。
6、引导学生发现:
(1)学生仔细观察。
(2)逐字分析字形,弄清以“口”为偏旁的汉字的组成特点。
门 + 口 — 问 未 + 口 — 味 下 + 口 — 吓
刀 + 口 — 召 土 + 口 — 吐 合 + 口 — 哈
几 + 口 — 叽 欠 + 口 — 吹 舍 + 口 — 啥
(3)练习用这些扩词或说话。
7、指导学生表演读第一句。
三、设疑结束
1、指名读、齐读课文第二句。
2、教师导言:还有哪些字能添“口”组成新字呢?请你想一想,看一看谁说得好、说得多。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
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试读通全诗。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想想:
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说说你的体会。由学生自由讲解,教师引导。
三、练习:
1、读背古诗。
2、讲故事《邯郸学步》,说清成语含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介绍健康小常识,知道一些健康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有关的健康小常识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入。
二、分组介绍:
1、以四人小组介绍,并记一记笔记。
2、小组搜集整理。
三、交流:
代表向全班介绍。
提示要求:
1、自己向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口齿清楚、简明扼要。
2、听别人介绍时要认真、有礼,如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的补充。
3、因为每一种“小毛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但注意说话要谦虚,不能引起争吵。
四、练习:
整理你本课了解的健康小常识。
补充资料:
①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休息,实在走不动,也应请同学扶着走一段。
②烈日下突然晕倒,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在太阳穴上涂风油精等。
③上体育课时扭伤了,应先立即用冷水敷,让血凝固,24小时后再用热水敷。
④课间不小心擦伤了,要及时用碘酒或双氧水消毒,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⑤要注意保护视力,课间一定要走出教室向远处看看,让眼睛作适当的调节。
⑥流鼻血时,不能仰头,而应把相反方向的手高高举起。
⑦春天的`时候不能到外面小摊上乱吃东西,因为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⑧咳嗽时,可用冰糖、贝母炖梨子汤喝;⑨黄瓜和西红柿都很有营养,但两样东西不可以放一起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写你想写的内容。
教学要求:
1、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
2、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要求,研讨习作提示。
最近,你有特别想和别人说的话吗?这次作文,就请你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一件有趣的事,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自己一个奇特的想像……总之,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写读后感、观后感都可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问:1、写什么内容?
2、要求是什么?
二、习作准备:教师介绍。
介绍本次习作在命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同学们可以任意写自己想写的人、事、物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各展其能,写自己特有的想法,写与众不同的经历,写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或事……关键是选材要新,角度要新,要让人有新鲜感,或出乎意料之感。
三、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四、写好后认真读一读,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习作。
教学要求:
1、通过评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内容要具体。
2、培养学生修改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
教师介绍:
1、有趣就是有趣味。写到有趣的地方,要把自己深藏于内心的高兴、激动反映出来,做到乐在其中。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既要把事情的全过程,即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么样,一一写清楚,还要把有意义、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3.要认真修改。文成于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从小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文章是否表现出有意义、有趣,事情经过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都要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二、抽生读习作,全班评议。
1、是否通顺?完整?
2、内容具体吗?
3、怎样改,提出方法。
三、学生修改习作。
四、抽读优秀习作,共同欣赏。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单元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本单元测试题。
佳作引路:
一天晚饭后
程方
上个星期六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三口在院子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呼拉圈比赛。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比赛开始前,我们先开始抽签。爸爸第1号,妈妈2号,我第3号。别看爸爸已到中年,性子可急啦。一上场,他就匆匆忙忙地拿起呼拉圈往身上套。准备工作还未做妥,就见他把手用劲一甩,呼拉圈转动起来,爸爸腆着肚子,弯着腰,越急越转不下去,越急呼拉圈越不听使唤。三次,总共只转了9下。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爸爸不服气地冲着妈妈说:“你比我好不了多少。”(爸爸在呼拉圈比赛中的表现。“腆”“弯”“越……越……”“越……越……”“笑得前仰后合”,写出了比赛的情趣。)
轮到妈妈了。妈妈虽然不像爸爸那样急,但也没有找准窍门,前后左右乱扭身子,呼拉圈一下子快,一下子慢。结果比爸爸稍好一点,共转了14下。爸爸还取笑妈妈:“我说你不行就不行吧!”妈妈说:“呼拉圈这玩艺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容易,这回我算领教了。”(“领教了”点明妈妈受到教育,表现了比赛的意义。)
该我上场了。因为我平时在学校练过,掌握一定的技巧,就是腰转动的速度要与呼啦圈的速度同步,所以我不紧张,信心十足。呼拉圈在我身上“唰唰”地飞转起来,十分有节奏,而且姿势十分优美,不时赢得爸、妈的叫好声。爸、妈在一旁数着数,一直数到421。这时,妈妈说:“行了,行了,别转了,你已经赢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停了下来,欢快地跳到爸、妈中间,一边一个吻。(“我”在比赛中的表现。“因为……所以……”再次表现了比赛的意义。)
一家人在欢笑中结束了这次有趣的比赛,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再次写出了比赛的情趣。)
点评:
《一天晚饭后》是写家庭呼拉圈比赛的事。写了爸爸“腆着肚子,弯着腰”转呼拉圈,逗得“我”和妈妈”笑得前仰后合”;爸爸取笑妈妈。整个比赛都是在“欢笑”声中进行、结束的。写妈妈“算领教了”。写“我”因掌握一定的技巧,所以一直转到421下,表现了这件事的意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都写得很具体。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6-1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7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5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15
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5篇01-01
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5篇)06-13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高中教学教学计划模板03-04
小学教学教学计划模板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