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0 20:44: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

  2、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使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富于联想、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学习材料:

  有关生活日用品、课件、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活中的日用品五花八门,它的形状特点与各自的使用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这些日用品的造型,进行联想,将会多有趣?

  2、出示课题并提问:——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联想”这个词怎么理解?

  二、讲授新课

  1、了解生活日用品——洗漱用品、炊事用品、家具用品……

  2、观察日用品的外形,找到联想依据课件出示一双手套,再出示手套变水壶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异同。提问:看看手套是怎样通过联变成水壶的?

  3、组织学生小组探究联想的方法课件出示小草帽,提问:小草帽可以变成那些有趣的东西?——蜗牛、人、汽车……观察拟人化的茶壶和茶杯,发现它们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不同?——拟人化

  4、欣课件出示教材上的作业,师生共同分析作品。书上的`作品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装饰的?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你能联想到什么,讲给大家。

  5、课件演示创作过程,

  (1)外形一定要乎的准确,表现日用品的双重性。

  (2)合理利用日用品的组合展开联想。

  (3)合理利用日用品上的团进行添加。

  (4)添加简单的环境。

  三、艺术实践选择生活中的日用品,根据生活日用品的形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一幅作品。

  四、展示小结:小组展品。班级汇报展示。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

  2、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使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富于联想、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学习材料:

  有关生活日用品、 课件、 各种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生活中的日用品五花八门,它的形状特点与各自的使用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这些日用品的造型,进行联想,将会多有趣?

  2、出示课题并提问: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联想”这个词怎么理解?

  二、讲授新课

  1、了解生活日用品

  ——洗漱用品、炊事用品、家具用品……

  2、观察日用品的外形,找到联想依据

  课件出示一双手套,再出示手套变水壶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异同。

  提问:看看手套是怎样通过联变成水壶的?

  3、组织学生小组探究联想的方法

  课件出示小草帽,提问:小草帽可以变成那些有趣的东西?——蜗牛、人、汽车……

  观察拟人化的茶壶和茶杯,发现它们和生活中的用品有什么不同?

  ——拟人化

  4、欣课件出示教材上的作业,师生共同分析作品。

  书上的作品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装饰的?

  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你能联想到什么,讲给大家。

  5、课件演示创作过程,

  (1)外形一定要乎的准确,表现日用品的双重性。

  (2)合理利用日用品的组合展开联想。

  (3)合理利用日用品上的团进行添加。

  (4)添加简单的环境。

  三、艺术实践

  选择生活中的日用品,根据生活日用品的形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一幅作品。

  五、展示小结:

  小组展品。

  班级汇报展示。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日用品,它们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这些日常司空见惯的物品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学习观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以生活日用品为题材,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日用品的外形细节,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日用品的外形特征,进而引发学生对其外形产生有趣的联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创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已进入第二学段,部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由于表现力弱,出现羞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倾向,逐渐失去对绘画的`兴趣,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思想上的局限较少,非常愿意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正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的好契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日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欣赏、探究中感受联想的奇妙。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给人带来的乐趣,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一张照片,老师的宝宝戴着格格帽,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格格帽是用什么改造的?(衣架)

  2、播放动画片《锅碗也疯狂》,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有趣的餐具世界。

  3、引出课题: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二、探索发现

  1、探索教师的“饭勺小花”教具,如何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新形象。

  与学生探讨:“原来这是什么日用品?”、“老师怎么改造的?”、“用到了哪些材料?”、“老师根据什么把饭勺联想成了小花?”,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老师用多种媒材,工艺制作的方法,根据日用品的外形特征产生联想,创造出有趣的新形象。

  2、课件展示发现。通过播放课件中小木勺变身小吉它、小盘子变身钟表,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何把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日用品联想出生动有趣的新形象。再次展开讨论。

  3、教师演示木勺变身吉它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传授日用品联想后“变身”的步骤和方法。制作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的建议,与学生共同完成。

  4、请学生们分析自己带来的日用品,“可以联想成什么新造型?”、“你是依据什么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联想在一起的?”、“需要添加哪些内容,才能使日用品转变成你联想的事物?”、“你行希望用什么材料进行制作?”启发学生继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并引导学生掌握对生活日用品再创造的基本方法,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实践创新

  要求一:展开想象,把你自己带来的生活日用品改造出一个新的形象!

  要求二:可以和同桌一起对你们带来的的日用品进行联想改造。

  学生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辅导。

  四、评价学生作品评价要点:新颖有趣,有创意。

  设立多层次奖项:最佳有趣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有进步奖、

  五、课后拓展

  播放课件,欣赏造型新奇的生活日用品。引领学生感知充满想象的设计魅力,激励学生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中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的外形、功能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创造的愉悦。

  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生活日用品因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能根据生活日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并通过动手表现、装饰、使其形象生动有趣。

  2、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富于联想、敢于联想、勇于联想、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热情。

  难点: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

  有关生活日用品、课件、各种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老师这里有个短片,在短片中有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朋友们,看同学们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播放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日用品跳舞片断,学生欣赏。

  1、影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将我们身边的生活用品变得和影片中的一样有趣可爱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活中负数教学设计12-14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03-03

《牧童》教学设计11-24

《乡愁》教学设计12-08

《阳光》教学设计06-02

舞蹈教学设计10-20

称赞教学设计02-26

《跳水》教学设计04-2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2-21

《掌声》教学设计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