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5 06:39: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

  ②设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

  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由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关于稀释液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稀释液”的意思。

  2、利用课件出示例2。

  (1)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汇报,并集体订正。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7)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3、 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课前分卡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2、课件出示练习题1,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练习题与例题

  的异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练习题2,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比较本题与例题及练习1的异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四、拓展延伸

  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知道吗”,教师介绍“黄金比”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以谁作单位1的`量。

  (1)三好学生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几?

  (2)台湾岛面积是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几?

  (3)已生产的水泥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二)、新授。

  1、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读题。

  (2)怎样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这句话?

  (3)画出线段图。

  (4)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5)、将题目中的 改成12%该怎样解答呢?

  (6)、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7)、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A: 140012%=168(册) 168+1400=1568(册)

  B: 1400(1+12%)=1400112%=1568(册)

  2、练习。

  练习二十二 ,第1题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过程:

  [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思考、讨论、回答]

  [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

  [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两步除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活动,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

  1、用两种解答方法解答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3×690÷380÷5÷340÷4÷548÷(2×4)

  2、投影出示复习题: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她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0人,一共有多少人?

  3、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4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4、引出课题(板书:连除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策略

  1、探究例4的解答方法

  (1)读例题,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思考讨论

  2、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3、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4、引发思考,巩固解题方法。三、巩固提升。

  1、独立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判断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解题策略的讲解,用线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用不同的说的方式展示自己,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每列出一个算式,就要求说出求的是什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材解读】

  自读:例5教学面积公式的应用。求出学生最熟悉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并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去测量课桌的面积。

  做一做,用学生身上的尺子来测量长度,进而求出教室的面积。(反思:知道了这样做,要再深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细读:例5的编排意图与前面“做一做”的编排意图基本相同。在计算数学书封面面积后,又安排利用计算结果估计桌面面积的活动,一方面体现了上面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提示,可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作为“非标准”的面积单位,估计其他面积,从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

  “做一做”利用学生自己的“步长”作为单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估测教室面积。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含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公式的计算;

  【教学流程】

  一、面积公式的复习

  1.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如果满铺是这样的 如果半铺又是怎样的 你会选择铺吗?

  2.完成练习第2题

  出示:两个信息,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题目

  读题计算

  468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熟悉的数学书封面是500平方厘米,估计一下我们的课桌面积大约有多少?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呢?

  小结:我们可以用尺子量出长和宽计算出桌面面积的大小;但当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已知的数学书封面面积来测量桌面面积。

  2.做一做

  如果没有尺子,如何测量我们教室的面积呢?

  生预:用课本面积;

  生预:用课桌面积;

  生预:用身上的尺子。(脚步的“尺子”)

  小结: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标尺”,随时随地地认识更多的事物。

  3.目测实物面积和测量计算面积

  黑板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地面方格的面积。

  猜测 依据 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7题,面积和周长(练习本上)

  2.第9题,知道周长,如何求面积?

  3.第8题,选择。1.全部的面积;2.正方形的面积;3.剩下的面积

  四、拓展题

  练习第10题:面积减去后,面积相等,周长变了。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学解应用题工程问题思路指点

  工程问题是研究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程问题”,一般是把工作总量作为单位“1”,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们的基本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程问题是小学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下面列举有关练习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分别进行思路分析,并加以简要的评点,旨在使同学们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修建需要12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乙队修建需要20天,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20。甲、乙两队共同修建1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2+1/20=2/15,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2/15,就是两队共同修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要的天数。

  1÷(1/12+1/20)=1÷2/15=15/2(天)

  ②设这项工程的全部工作量为60(12和20的最小公倍数),甲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12=5,乙队一天的工作量为60÷20=3,甲、乙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为5+3=8。用工作总量除以两队合建一天的工作量,就是两队合建的天数。

  60÷(60÷12+60÷20)=60÷(5+3)

  =60÷8=15/2(天)

  评点这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基本题,也是工程问题中常见的题型。上面列举的两种解题方法,前者比较简便。这种解法把工作量看作“1”,用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的倒数作为工作效率,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可以求出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工程问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求解。

  练习: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2天完成,丙队单独修要15天完成,甲、乙、丙三队合修,需要几天完成?

  例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全部工程的3/4?

  [思路说明]①把这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队独做8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乙队独做10天完成,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甲、乙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8+1/10=9/40,工作总量“1”中包含多少个甲乙效率之和,就是甲乙合做所需要的天数。甲乙合做所需时间的3/4,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

  1÷(1/8+1/10)×3/4

  =1÷9/40×3/4=10/3(天)

  ②把甲、乙两队合做的工作量3/4,除以甲、乙两队的效率之和1/8+1/10=9/40,就是甲乙合做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要的时间。

  3/4÷(1/8+1/10)=3/4÷9/40=10/3(天)

  评点思路①是先求出两队合做一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再用乘法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思路②是把“3/4”看作工作总量,工作总量除以两队效率之和,就可以求出完成全部工程的3/4所需的时间。两种思路简捷、清晰,都是很好的解法。

  练习: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需8天,乙队需12天。两队合干了一段时间后,还剩这项工程的1/6没完成。问甲、乙两队合干了几天?

  例3东西两镇,甲从东镇出发,2小时行全程的1/3,乙队从西镇出发,2小时行了全程的1/2。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才能相遇?

  [思路说明]①由甲2小时行全程的1/3。可知甲行完全程要2÷1/3=6(小时);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行完全程要2÷1/2=4(小时)。求出了甲、乙行完全程各需要的时间,时间的倒数便是各自的速度,进而可求出两人速度之和,把东西两镇的路程看作“1”,除以速度之和,就可求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2÷1/3)+1/(2÷1/2))

  =1÷(1/6+1/4)=1÷5/12=12/5(小时)

  ②由甲2小时行了全程的1/3,可知甲每小时行全程的1/3÷2=1/6;由乙2小时行全程的1/2,可知乙每小时行全程的1/2÷2=1/4。把东西两镇的路程“1”,除以甲、乙的速度之和,就可得到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相遇时间。

  综合算式:

  1÷(1/3÷2+1/2÷2)

  =1÷(1/6+1/4)=1÷5/12=12/5(小时)

  评点本题没有直接告诉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所以求出甲、乙行完全程各需的时间或各自的速度,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练习:打印一份稿件,小张5小时可以打完份稿件的1/3,小李3小时可以打完这份稿件的1/4,如果两人合打多少小时完成?

  例4一项工程,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思路说明]把一项工程的工作总量看作“1”,甲、乙合做6天可以完成,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6,甲独做18天可以完成,甲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8。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的工作效率1/18,就可得到乙的工作效率:1/6-1/18=1/9。工作总量“1”中包含了多少个乙的工作效率,就是乙独做这项工程的需要的时间。

  1÷(1/6-1/18)=1÷1/9=9(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知识及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工程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独做的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然后用工作总量“1”除以一个队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一个队或个人独做的工作时间。

  有的同学在解这道题时,由于审题马虎,而且受基本工程问题解法的影响,错误地列成:1÷(1/6+1/18),这是同学们应引起注意的地方。

  练习:一批货物,用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运送,5小时可以运完。如果用小卡车单独运,15小时可以运完。问大卡车单独运几小时可以运完?

  例5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乙要15天完成,丙要12天完成。如果先由甲、乙两人合做5天后,剩下的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题目要求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必须知道剩下的工作量和丙的工作效率。

  加工一批零件,单独1人做,甲要10天完成,甲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0;乙要15天完成,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5;丙要12天完成,丙一天加工一批零件的1/12。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10+1/15=1/6,合做5天完成这批零件的1/6×5=5/6,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做5天的工作量,就得到剩下的工作量。把剩下的工作量除以丙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工作量由丙1人做还要几天完成。

  综合算式:

  [1-(1/10+1/15)×5]÷1/12

  =[1-1/6×5]÷1/12

  =1/6÷1/12=2(天)

  评点这是一道较复杂的工程问题,是工程问题中的主要题型之一,也是升学或毕业考试中最常见的试题之一。它的特点是求剩余部分的工作量完成的时间。关键是正确求出剩余部分的工作量。从工作总量“1”中减去已完成的工作量,就是剩余部分的工作量。有的同学由于审题不细,又受前面几例工程问题的解法的影响,容易错误地列成:[1÷(1/10+1/15)×5]÷1/12.

  练习:加工一批零件,甲独做要8天完成,乙独做要7天完成,丙独做要14天完成,三人合作2天后,甲因病休息,乙、丙两人继续合做还要几天完成?

  例6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合作2天后,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又用8天正好做完。这件工程如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天完成?

  [思路说明]一件工程,甲、乙合作6天可以完成,可知甲、乙合作1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甲、乙合作2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6×2=1/3。用工作总量“1”减去甲、乙合作2天的工作量1/3,所得的差1-1/3=2/3,就是余下的工作量。又知余下的工程由乙独做用了8天正好做完,用余下的工作量除以8,就可以求出1天的工作量,即乙的工作效率。把甲、乙工作效率之和减去乙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的工作效率。求出了甲的工作效率,只要把工作总量“1”除以甲的工作效率,就可得到甲独做这件工程所需要的天数了。

  综合算式:

  1÷[1/6-(1-1/6×2)÷8]

  =1÷[1/6-(1-1/3)÷8]=1÷[1/6-2/3÷8]

  =1÷[1/6-1/12]=1÷1/12=12(天)

  评点这也是一道复杂的工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的工作效率,解题的步骤较多,只有熟悉和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熟练掌握前面5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技能、技巧,才能正确顺利地解答本题。

  练习: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9天完成,乙、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合做了3天,接着乙、丙两队又合做了6天,最后由丙队单独12天完成了整个工程。如果整个工程由甲、丙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相关数据在excel中的建立数据表格,并能创建相应的图表。

  2.通过对excel图表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图表(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类型的选择。

  过程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方法,掌握表格的建立、图表的创建。

  2.通过在项目活动中的学习,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excel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的操作。

  2.图表类型的选择(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3.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难点:图表类型的选择与图表源数据的选择。

  教学关键:对图表所要表现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回顾对比引入

  回顾ppt中图表的插入方法以及图表的作用,强调excel中首先建立数据表格,其次借助图表来更直观地展示。

  此外,教师演示下载并交代本节课任务。

  2.操作交流领悟

  类比ppt中插入图表的方法,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在excel中绘制如下数据的图表,要求:绘制的图表位置在工作表任务1中,操作试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a:运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共有几步骤?

  问题b:图表向导的几个步骤分别完成哪些工作?

  问题c:在创建图表的步骤中,可跳过不做的步骤有哪些?

  问题d:倘若当前图表类型选择有误,怎样修改?

  使用数据为:

  世界大河水量径流模数比较

  河流名称

  尼罗河

  长江

  亚马逊河

  密西西比河

  刚果河

  径流模数

  0.79

  17.6

  17

  5.8

  10.6

  达成目标:基本掌握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图表类型、源数据、选项和图表位置以及各步骤的功能作用及注意事项。

  3.设问探究巩固

  a、要求根据给定表格数据,自行选择图表类型绘制图表,并说明理由。

  20xx年世界人口(单位:亿)

  人口

  亚洲

  52.68

  北美

  3.92

  欧洲

  8.28

  拉美

  8.09

  非洲

  17.68

  教师引导提问:你选择了什么图表类型?这种类型的图表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归纳得出选择图表类型的原则:为了对比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时可选择柱形图;为了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可选择折线图;而饼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根据以上结论,将上题补充完整,制作柱形图和饼图。

  b、绘制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世界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亿)

  年份

  人口

  1957

  30

  1974

  40

  1987

  50

  1999

  60

  20xx

  80

  20xx

  90

  此处为学生常犯错误之所在,学生习惯性全选数据,而忽略有效数据的选择。图表中真正有效数据需要分析得出,此处由教师重点展开讲解(数据选择方面问题,系列选项卡中的“分类(x)轴标志”)。

  达成目标:理解并掌握基本图表类型的选择以及图表数据源的选择(步骤1和步骤2)。

  4.练习评价互助

  利用教师给定的数据进行图表的创建。

  此部分内容具体图表类型不指定,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并制作。

  某地一天气温变化

  时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25

  24

  23

  25

  26.5

  29

  30.5

  33

  30.5

  28

  26

  25.5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

  大洋州

  欧洲

  南极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亚洲

  6%

  7.10%

  9.30%

  12%

  16.10%

  20.20%

  29.30%

  操作完成后提交作业至电子档案袋平台,并借助平台开展同学间互评,推荐优秀作业,展示交流。

  互评尺度:任务1(10分)+任务2(2x10分+10分)+任务3(20x3分)=100分

  图表类型错一处扣10分,图表源数据选择错一处扣10分,少做漏做不得分。

  此外,可根据同学情况酌情加分,并说明加分理由。

  达成目标:当堂开展学生检测,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五、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立和编辑图表,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教学难点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教学准备

  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准备工具

  物体名称周长

  半径

  面积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板书设计:

  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R=d÷2

  R=c÷π÷2

  S=πr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步理解一步应用题的结构。

  2。会联系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有图有文字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3。培养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有图有文字应用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减法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8页例5的两幅图的图画,独立作业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教科书第88页数学游戏的口算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6+2=9+4=9+9=

  9+3=3+5=4+6=

  9+7=9+6=9+5=

  2+7=9+2=9+8=

  统计2分钟以内做完的人数及正确率。指名说一说计算9+3和9+7应该怎样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教师出示例5的左图(小鸟图),3只小鸟落在树枝上,再出示一幅图,上面画有6只小鸟。

  师:图中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图中先告诉我们树上有3只鸟,又告诉我们又飞来6只。

  师:求一共是多少只该怎样算呢?

  引导学生回答: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教师取下后贴上的第二幅图,在第一幅图的下面贴上用文字写出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左边的题。

  (2)揭示课题。

  像这样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应当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5左边的加法应用题。

  (1)学生讨论:题里告诉了什么?还告诉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题里告诉了树上有3只小鸟,还告诉了又飞来6只,让我们求一共是多少只?

  教师说明,已经告诉我们的树上有3只小鸟和又飞来6只都叫已知条件,让我们求的一共是几只叫做问题。在这道题中,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问题也是用文字表示的。我们学过的应用题一般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指名让学生到前边指一指。

  (2)求一共是多少只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是多少只,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鸟和又飞来的6只合起来,把3和6合起来是9,列式为3+6=9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左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左边的加法题(小兔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填书上的空。

  3、教学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1)出示例5右边的图(梨图),盘子里有10个梨,再用纸盖住其中的4个,并在原来位置用虚线画出4个形状。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盘子里有10个梨,吃了4个,求还剩几个?也就是从10个梨中去掉4个,从10中去掉4剩下6,列式为10-4=6

  (2)拿走盖着4个梨的纸,出示例5右题的用文字叙述的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成为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题,找出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盘子里有10个梨,是用图画表示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吃了4个梨,是用文字叙述的。问题是:还剩几个?也是用文字叙述的。

  师:求还剩几个应该怎样想,怎样列式呢?

  引导学生说出,求还剩几个,就是从盘中的10个梨里面去掉吃了的4个,也就是从10里面去掉4还剩6,列式为10-4=6

  (3)让学生把教科书第88页例5右边的减法应用题的算式补充完整。

  (4)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右边的题(汽车图)。

  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说一说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填书上的`空。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4、集体讨论: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用题比较,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引导学生汇报:

  相同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从一个数里去掉另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较简单。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画表格,表格中有图有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题难一些。

  5、看书,质疑。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一个已知条件是用图画表示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是用文字表示的,做题时,先看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想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列式计算。

  四、随堂练习。

  1、练习十九第1题(图片:练习3)。

  先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然后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2、比比看哪组先夺得红旗(图片:练习4)。

  把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分别做红旗两边的两组题,全组同学全部完成,速度快,正确率高的获得红旗。

  3、游戏“你争我抢”【详见探究活动】。

  布置作业

  (投影片出示)

  让学生写到作业本上,独立完成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板书设计

  应用题

  教案点评:

  教学开始抓住图画应用题与表格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新知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体验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做好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其实从教1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开始。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汉字还不认识,因此不会出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对于“应用题”、“已知条件”及“问题”也难以理解,主要是与加减法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意义进行理解,即通过具体事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运算的意义与应用,并将直观的动作及语言有意识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量关系的概念。

  此外,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教学重点,不能交给学生一些死办法及解法公式,不然,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套的习惯。为了给学生打好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让学生逐步能把应用题里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可适当做一些文字题的练习。如:把5和3合并起来是多少?3个4是多少?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借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图片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叙述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演示及叙述的事物都是常常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也让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与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会动手操作,可根据教师的引导复述题里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对算法加以选择,写出算式,口述答案即可。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逐步向半文半图的应用题过渡,可训练学生看着题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题里说了什么?先告诉了什么?又告诉了什么?问的是什么?然后通过教师的帮助对应用题进行复述。在此基础上,再出现完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已知条件”、“问题”及“应用题”等术语了。之后再教学生如何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及解题步骤与方法。让学生对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步骤进行了解非常重要。在教学之初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有步骤地分析及解答应用题的良好习惯。

  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1.认识“炭”一个生字,会写“紫、炭“2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破晓、微细、漂横、流萤“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1.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2.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课题)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下文中的“四时“是什么意思?

  2.本文并没有壮观浩大、强烈动感的景色,而是一些细物微景,清淡物象,让我们带着想象的翅膀来更好的体会这四季的情趣。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找出“四时”藏在课文中的哪些句子里?请同学们找出并画下来,读出每句话。

  2.(多媒体展示四句话)这些句子在每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

  4.把四个句子连在一起看,这四个句子构成了什么句式?

  5.全文是按什么顺序额描写的?

  6.回顾一下四个清晰的段落。

  7.结合课文解释一下“情趣”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时如何来写四时的情趣的?

  三、精读品悟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下的秋天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的?

  1.轻声读描写秋天的段落,看一看作者写出了秋天傍晚哪些地方有趣。找一找,画一画,品味一下其中的趣味。

  2.学生汇报,师板书:秋天 傍晚 :乌鸦归巢,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师:(1)(多媒体展示乌鸦归巢的画面)我们如果把乌鸦归巢拟人化可以怎么说呢?

  (2)大雁变得越来越小可以用几何中的变化来形容一下 ,是由什么变化成什么?

  (3)寂静的夜里有了这些风响虫鸣,像是他们在做什么呢?

  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词或句子能体现出情趣。(生汇报)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样的情趣。

  4.(多媒体出示这一段落,伴乐朗读)再出声读一读,不同形式的读,去深刻的体会这里面的情趣。

  (二)总结学法:师生共同回顾第三自然段的学法进行总结:

  读、找、品、诵

  (三)自学

  师:运用这种学法小组交流学习其他三个季节哪些地方有趣,哪些词、句能体现出情趣,找一找,画下了。

  1.生汇报第一自然段:春 破晓 :漂横的紫色云(板书)

  师:(1)(多媒体展示破晓的.画面)文中都出现了哪些色彩?这些色彩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早晨?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云的情趣?

  (3)不同形式的读,想象画面的情趣所在(多媒体出示这一段落,伴乐朗读)

  2.生汇报第二自然段:夏 夜里 :流萤(板书)

  师:(1)(多媒体出示流萤的画面 )在这样黑夜里,闪闪发光的萤火虫,想象一下这些萤火虫像什么?用一些形象的词来比喻一下。

  (2)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流萤是有趣的?用你的体会去读读这句话。

  3.生汇报第三自然段:冬 早晨:生火送炭

  师: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忙碌着,还会寒冷了吗?会变得怎么样呢?想象一下人们在分炭时会有什么交流呢?

  (多媒体出示此段,伴乐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这寒冷的冬天了的那份温暖的情趣。

  四、回读赏析

  欣赏过这些清淡,细小的画面后,再通读课文,你发现“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吗?

  五、续读升华

  下面我们看看在我们的古代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四季的?大屏幕展示。

  春 晓 [唐.孟浩然] 暮江吟 白居易

  春 眠 不 觉 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处 处 闻 啼 鸟。 半江瑟瑟半江红。

  夜 来 风 雨 声, 可怜九月初三夜,

  花 落 知 多 少。 露似真珠月似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 岑参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北风卷地白草折,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胡天八月即飞雪。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忽如一夜春风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设计:

  四时的情趣

  时 春天 破晓:漂横的紫色云

  间 夏天 夜里:流萤

  顺 秋天 傍晚:乌鸦归巢,大雁南飞,风响虫鸣

  序 冬天 早晨:生火送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掌握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时应用题的解答也有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道题。

  李大伯跑1.5千米,用了11.7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是用除法计算,

  那么是:1.5千米÷11.7分钟

  还是:11.7分钟÷1.5千米呢?老师介绍几种方法。

  一、同学们可以这样想:看要求的量的单位。这道题是求“多少分钟”,应把11.7分钟平均分到1.5千米里,看看每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所以算式是:11.7分钟÷1.5千米。如果是求“李大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

  算式为:1.5千米÷11.7分钟

  二、同学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题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李大伯跑2千米,用了12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很容易理解为:12分钟÷2千米

  即解答方法为:时间除以路程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和公式归纳

  姓名

  一、概念: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8、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二、计算公式:

  长方体公式:棱长和=(长+宽+高)×4

  底面积(占地面积、横截面积、上面积)=长×宽

  侧面积(左面、右面)=宽×高 前(后)面积=长×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体积(容积)=长×宽×高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体积(容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体积÷高高=体积÷底面积

  正方体公式:

  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

  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

  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三、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22

《牧童》教学设计11-24

《乡愁》教学设计12-08

《阳光》教学设计06-02

舞蹈教学设计10-20

称赞教学设计02-26

《跳水》教学设计04-2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2-21

《掌声》教学设计01-12

《贝壳》教学设计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