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2 23:21: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展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崇高形象。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2、3小节对詹天佑接受任务时的背景介绍,反映出其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4—6小节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选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内容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二、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掌握“庸、藐、蔑、毅”等字的音、形;理解“要挟、毅然”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课文的线索和找重点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3.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文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感悟人物当时的心理感受。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自主识字、解词、默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1.深入解读文本:查阅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资料、詹天佑的为人、事迹及成就。

  2.设计配套的课件:教学课件、人字形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初识人物。

  1.默写“要挟、嘲笑、毅然、有力回击”等词语,正音,解词。

  2.从板书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揭示课题。

  板书:詹天佑(工程师)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交流作者描写詹天佑这个人物时,所选取的材料,并概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或小节的开头进行有效概括。

  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3.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关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导品读1、2小节,了解詹天佑接受任务的背景,体会其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1)借助板书,体会“毅然”一词的本意及在文中的意思。

  (2)找到“毅然”一词所在的句子,了解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3)借助课文的1、2两个小节,了解詹天佑遭遇的困难和嘲笑,体会这“毅然”背后的不易和决心。 困难一:地势险峻

  ①简介“京张铁路”得名缘由。

  ②从“艰巨”一词出发,体会修筑铁路的艰难。

  困难二:帝国主义的要挟与嘲笑

  ①由“要挟”一词的本意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说清帝国主义以什么为要挟,目的`何在? ②联系上下文读懂帝国主义“嘲笑”背后的含义。

  ③用上“要挟、嘲笑、毅然”等词,简要说说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的,重点体会詹天佑在接受任务时的内心感受。

  ④总结:心理活动往往能通过人物的言行得以体现,这样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隐形的,需要我们认真体会,还有一种心理活动的描写为直接描写。

  2.学习4-6小节,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具体事例,重点体会其在修筑铁路时所表现出的杰出才能: 学习第四小节: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切入点,体会詹天佑在勘测路线时所表现出的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詹天佑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期间攻克了无数道技术难关,克服了众多意料中乃至意料外的困难,终于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的惊人速度完成了这条由中国人自行参与设计的京张铁路。又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2.联系上下文,以“这条铁路的成功修筑也向世人宣告……”为开头练习说话,体会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杰出的专业技能。

  3.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材料来体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5.布置作业:运用板书上的四个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总结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词语、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2、通过听、说、读、讲多种活动,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快速说出课文题目。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盘点词语

  1、出示“我会记”,学生开火车读、齐读,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

  2、出示“我会读”,学生自由读词语,比一比谁在1分钟内记得词语多。

  三、梳理课文

  1、回忆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巨人的花园》一课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仿照第九课学生自行整理10、11、12课的中心,汇报。

  2、分享语句

  童话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就把它和同桌分享吧!学生同桌之间读句子、交流,班内汇报,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特点

  这些童话你们喜欢吗?那你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拓展延伸猜童话

  师出示童话图片,学生猜名字或内容。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只因为它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课文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一幅情节生动的连环画,清新质朴,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只、窝、孤”等12个生字,认识部首“子、丷”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课文重点:

  会认“只、窝、孤”等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难点: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音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找朋友》

  1、师: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音乐游戏吧?(师生一起边唱歌曲《找朋友》边找到朋友并互相做自我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和朋友在一起的开心和快乐。)

  2、引入课文《树和喜鹊》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个小伙伴,它们也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让我们一起请出它们吧?(出示树和喜鹊的图片,让学生和它们打招呼。)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3、生质疑

  树和喜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师: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师出示自读要求:先给课文标自然段,然后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三、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师:在课文中有许多新的生字宝宝,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师出示生字,生认读。

  1、正音:前鼻音临lín,后鼻音静jìng

  2、多音字:只种都乐

  3、师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4、游戏识字

  给生字宝宝找朋友(小朋友们拿着带有生字宝宝的卡片,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一边找到可以和自己的卡片组词词语的生字宝宝。)

  5、师小结

  师:刚才看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是多么的开心快乐呀!可是我们的新朋友树和喜鹊这会还有点不开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出示多媒体图片,生在课文中找到和图片相对应的段落。读一读,找原因。

  2、学生交流自己在课文中发现的秘密。

  3、句子学习。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

  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只有……只有……只有,孤单,边读课文边感受,树和喜鹊因为没有朋友而显得很孤单,很不快乐。)

  4、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

  板书(没有朋友——孤单)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自己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亲人,自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树和喜鹊那么孤单,那么不快乐,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们吗?

  生:多种树

  生:再养好多好多鸟

  出示图片和课文的第二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看图,读课文,感受树和喜鹊因为有了邻居,有了朋友而变得开心快乐。(板书:有了朋友——快乐)

  2、通过集体读,个人读,教师引读,同桌之间挑战读,来读出树和喜鹊的开心和快乐。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1、师:树和喜鹊有了朋友,它们会和好朋友在一起做什么呢?

  生:做游戏,唱歌……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2、师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读课文,在读、想中感受树和喜鹊在一起的开心和快乐的场面。

  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喜鹊,或者是其中的一棵树,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完整地朗读课文,感受树和喜鹊心情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五、课堂小练笔(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

  六、音乐小结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心情变化,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快乐。喜鹊快乐的时候会一起叽叽喳喳地唱歌。小朋友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游戏,你们一定也是非常开心和快乐的,那让我们也用歌声把我们的快乐唱出来吧!

  2、师根据课文创编歌曲并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学唱。

  一只小小鸟,一棵小小树,小鸟很孤单,小树很孤独。

  许多小小鸟,许多小小树,大家在一起开心又幸福。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句子练习。_______,____也______。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

  3.体验诗人的情感、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古代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数百年来,无以计数的诗人用自己的才情将中华历史点缀的璀璨万分。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小诗。

  板书题目: 游园不值

  (2)学生简介叶绍翁。

  二、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也可以同桌比赛读。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然后学生交流。

  出示自觉提示:

  (1) 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插图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把自学中不能理解的句子写下来。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值:遇到。

  (2)怜:可爱。

  (3)小扣:轻轻敲。

  全诗大意: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轻轻敲了那柴门很久,也没有人开门,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色的`苔藓,怕木屐鞋底在青苔上留下脚印吧!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三、品词析句,想像意境

  1.师:刚才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那么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推开柴门,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满园春色真是十分浓艳,大家想一想其他描绘春天的诗句,试背一下。

  例: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比读诗句:

  出示:传说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初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今)

  请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句好在哪里?

  学生品读,分析,交流。(现在的诗句,内涵更有生命力)

  学生自由朗读。

  3.相关链接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虽然经久不衰,但也借鉴了前人诗句: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 吴融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

  师:看来,我们古诗,一方面要吸收古代文化,一方面一定要把他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啊!所谓“学以致用”!

  四、随堂练习:

  请填入适当的诗句

  1.春雨,古今多少诗人赞美你:“_________________”,你来了悄无声息,柳树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禾苗盈盈的散发春的气息。

  2.河边柳树亭亭玉立,点点冷光,就像一树绿色宝石,正如诗人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带露,柳树青翠,这样的景色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情景一样。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

  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简介季羡林。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怀念母亲》。 首先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中的几个片段。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旧知入手,直接引入,贴近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开篇方法。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与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我给学生介绍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为理解本课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组词(重点指导寝、聘、朦、凄的写法)

  (2)认读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丧的`写法,理解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的意思)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弃养、终天之恨、薄暗、怅望灰天等不常用词语的意思,有些词语最好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留下悬念在品读课文时理解)。

  3.教:

  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 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把引用内容和提示语看成一个自然段)

  4、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追问: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指名读最后一段,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哪部分集中写怀念生身母亲?哪部分是写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2、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中爸爸所说:“要实现这三个愿望还真不太容易呢!”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为什么说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儿子的采访》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3、读课文思考: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答: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2、读课文,思考:听了爸爸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点拨:儿子理解爸爸的愿望吗?为什么?

  3、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爸爸妈妈。

  点拨: (1)你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吗?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想想都是什么时候?

  (3)你的父母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你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2、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的爸爸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被种种事务束缚着,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磨难或重担使他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笑不出来,所以,我非常理解爸爸的愿望,同学们你们现在怎么看爸爸的愿望,怎么看你们的父母?

  3、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你怎样看自己的父母?

  五、总结本课教学。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明白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并不是在开玩笑。文中的儿子正如我们,年龄尚小,也许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吃得下、睡得着也笑得出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尝到人生酸甜苦辣时,相信文中的儿子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愿,也正如我们一定也会我们的父母。所以老师今天想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孩子我们应多体谅家长,尊敬家长,多和家长沟通,让爸爸的愿望能够实现,让我们的`父母能够真正地吃得下饭、谁得着觉、笑得出来。

  教学反思

  《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通过儿子采访爸爸,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即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儿子不明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其实是很实现的。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由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深层含义,学生就未必都能体会到。为此,我在设计这课时,主要考虑的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懂得父母身负多重压力与重担,这三个愿望真的很难实现。通过这个环节的展开,实施情感教育。从实际授课的效果看,学生基本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可以说情感目标实现得很顺利。但本课在设计上,我认为还可以在最后继续拓展,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父母亲身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更能深化本课的情感主题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在搭配词语、读“节气歌”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3、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出来。

  4、通过课内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同学们,我是感叹号。(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我是小圆圈--句号。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了我,话就是说个没完没了。

  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a.轻声读读8组形近字和生字带出的词语。

  b.小组交流识记10个生字的方法。

  c.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识字方法。

  d.变序抽取字卡,以竞赛的形式认读、扩词。

  2、我会连。

  a.明确。

  b.动手连一连。

  c.同桌交换,互相订正。补充练习:

  追赶 羽毛

  搅拌 羊群

  抖动 水泥

  晴朗的 馒头

  香甜的 财富

  宝贵的 天空

  3、读读背背。

  a.看课件或文字补充材料,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b.读节气歌和二十四个节气。

  c.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节气歌”的意思。

  d.背诵“节气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教师通过观察、说话、参观、演练等方法,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 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 依据画面的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3、 通过观察、说话、演练,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难点: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教学准备:放大的课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启发谈话。

  1、 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今天早晨来上学,是自己来的,还是家长送来的?

  2、 进一步导入:在学校门口,你看见了什么?(可以说看见的人,也可以说看见的物,还可以说看见的事。)

  (二)、仔细看图,指导观察。

  1、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联系实际说,也可以看图后比较说。)

  2、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3、 教师小结:小朋友来到学校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也爱老师。

  (三)、说话演练,体会感情。

  谈话:早晨,老师见到你们,说:“小朋友早!”你们应该怎样回答?平时见到老师,怎么说?放学时见到老师,怎么说?(找小朋友进行演练。)

  (四)教儿歌。

  上学校

  太阳公公起得早,

  花儿点头对我笑。

  背上我的小书包,

  高高兴兴上学校。

  第二课时

  (一) 出示图片2,引入激趣。

  出示图片2,教师引导:你知道他们在上什么课吗?你怎么知道?你认识这些字吗?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1、 观察图2:请你说说看到了什么?

  2、 整理:A、小朋友坐得很端正。

  B、小朋友听得很专心。

  C、桌上的学习用品只有铅笔盒。

  D、一个小朋友正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画下面。

  ……

  3、 培养学习习惯。

  (1)、提出要求。

  (2)、教师示范。

  (3)、学生演练,教师检查、指导。

  (三)、教学儿歌。

  上课了

  丁零零,上课了,

  快进教室来坐好。

  学习用品放整齐,

  等待老师来上课。

  老师说话认真听,

  提出问题多动脑。

  回答问题声音响,

  大家夸我学习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我从山里回》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首山歌热情地歌颂了山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的内心喜悦和留恋之情。第一节主要描写了山里的风光美,第二节描写了山里的生活美。诗中有山有水、有香有色、有画有歌、有情有趣,给人以全方位的审美体验,是一首读来上口、唱来动情的山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拓展延伸说话、写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了解“支”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读、悟、赏、画、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1、想象山里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的喜悦留恋之情。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激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小山村,游历了乡村里的大花园,乡村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老师也来自农村,今天来之前给大家拍摄了几张山寨的照片,您们想看看吗?边看边感受一下,和你心目中的乡村一样吗?(欣赏乡村图片)

  2、看过了山寨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山寨真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到大山里,仔细欣赏山里的景色,你们高兴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并与同桌交流。

  3、借助生字卡片,检查认字情况。重点学习“支”的字理。

  4、生字我们会认了,看一看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不会读。(放课件)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6、生字、词语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同学们会把文章读得更好。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7、文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这些词语。

  8、找人说理解词语意思。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用词语。说句话。

  9、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巩固识字,落实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老师示范,学生仿写,评议学生所写生字,再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手段,巩固识字成果,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并且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想不想听一听山歌呀?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首山歌。大家闭眼聆听。(放山歌,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分享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交流时做到语言简明,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学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3.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4.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对梗概进行修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2.借鉴本单元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学会写故事梗概,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2.表达运用通过分享交流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并以此修改总结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准备

  1.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提前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文学作品梗概,交流时做到语言简明,内容充实连贯。

  2.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了几篇外国文学名著,谁来简单说一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

  2.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阅读作品梗概,我们能更快地理清作品脉络,加深理解。会写故事梗概便于我们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别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交流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概括总结本单元课文,用所学课文的事例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写故事梗概要注意什么呢?

  2.交流明确:

  (1)不改变原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2)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故事梗概,然后总结自己的写作方法。

  4.小组内讨论交流,探讨交流写作方法。

  5.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去掉具体描写的部分,以及说明原文主要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将抽取出来的部分连接起来,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三、运用方法,书面表达1.通过交流分享,总结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2.我们清楚了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说一说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梗概。

  3.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评。(点评中要关注故事的主要内容、主题和语言)四、回顾写法,布置作业1.谈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写一写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梗概。

  写好作文,要选取适当的素材,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对梗概进行修改。

  1.范文赏析。

  《格列佛游记》故事梗概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人的注意力。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个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利立浦特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xiè)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都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海盗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勒皮他”飞岛上的人救起。飞岛上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幽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的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五个月后,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把他放逐到“慧骃(yīn)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骃”来给他解了围。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骃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些话使“慧骃”感到很震惊。

  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通过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骃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2.评一评:说说这篇作品梗概写得怎样。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4.学生交换欣赏习作:写好后读给同桌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书的大意。

  5.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根据同桌的反馈,对写得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

  6.二次交流分享: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再次交流分享。

  7.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8.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9.小结:鼓励学生课后多读课外书,坚持写作品梗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我首先回顾所学的知识,揭示课题;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方法;

  接着实战演练,拓展提升;

  最后总结收获,由课内到课外。这样设计的初衷是引导孩子们巩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依据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合理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易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注重语言表达,提升写作水平。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收获。课堂上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 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黄色、红色)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 教师范读,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 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 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2. 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铅、削、盒、术用红色区别)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用红色区别)

  3. 分辨翘舌音:术、惹、桌、注、皱。

  4. 分辨多音字:吐吞吞吐吐呕吐削铅笔剥削

  5. 比较形近字:术、木吐、土注、住盒、和削、消由、甲

  6. 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美术课绿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桌子盒子注意皱眉头风景

  四、指导写字

  1. 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 描红

  3. 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 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 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一()同学

  一()椅子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 “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她。

  二、朗读感悟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 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说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三,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李丽 林园园

  小声借 吞吞吐吐

  等借 怕 不要 不要 不要

  只画 皱着眉头 还要

  用心画 看(脸红了)

  (应该相互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分配:

  8分钟

  教学方法:

  录屏型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词句,体会深情。

  4..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结尾:

  (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周总理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你们看,我们的国家总理竟然来到了傣族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欢度泼水节。谁能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是啊,从周总理和人民欢乐的笑脸上,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边读边观察生字字形及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凤凰”一词。

  3、学生对照田字格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写字展评。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体会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2、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感悟

  1、设疑: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2)“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3)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3)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交际互动。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5)课件演示泼水的场面。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1)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语句展示读给大家听。

  2、假如周总理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呢?

  五、板书

  11、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爱周总理

  赶来、撒满、驶过身穿头上接过

  升上欢呼敲着踩着跳舞

  一边……一边……一手……一手……

  幸福难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这本书,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每天晚上,读书便成了必做的一件事。因为我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面。这本书,如雪中送炭一般,给我们所有的青年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的收获很多。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实现有效创新教育。鉴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一下,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因应该,学习新可标的精神以新理念武装自己,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的启发下,我精心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从网上搜到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录象资料,在资料片声情并貌的演说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纷纷举起了小手发表自己观后的感受,就连平时从不听讲的“双差生”都兴趣盎然去钻研课文去了。这一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那段历史,同时也能帮助同学们走进小红军的内心世界,认识小红军那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由“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变以“教”为中心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师要面向学生。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辅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自主的运用方法去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自己的家长、翻阅资料、上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长城的历史意义、结构布局、等资料,学生积极的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多种途径,自主的获取大量的资料。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学生“学”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的过程。其间,这一搜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长城高大雄伟、被称为世界的奇迹,象征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20xx年7月25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一、 出示《游子吟》古诗。指名读。

  二、 检查预习。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2、 他为什么写这首诗?(生:他想铭记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板书:铭记(什么叫铭记)生:永远记住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读一节,动笔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让学生练习背诵,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一组展示背诵(齐背)背得怎样?有感情吗?另一组挑战背。师小结:刚才两小组同学把最后一行诗句背诵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千古名句,要记住。那么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小组内讨论,看谁能做一个爱母亲的孩子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12-07

语文教学设计11-25

小学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范文03-24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01-24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0-24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2-15

小学教学设计03-2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09

语文教学设计15篇12-30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展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崇高形象。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2、3小节对詹天佑接受任务时的背景介绍,反映出其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4—6小节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选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内容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二、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掌握“庸、藐、蔑、毅”等字的音、形;理解“要挟、毅然”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课文的线索和找重点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3.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文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感悟人物当时的心理感受。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自主识字、解词、默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1.深入解读文本:查阅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资料、詹天佑的为人、事迹及成就。

  2.设计配套的课件:教学课件、人字形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初识人物。

  1.默写“要挟、嘲笑、毅然、有力回击”等词语,正音,解词。

  2.从板书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揭示课题。

  板书:詹天佑(工程师)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交流作者描写詹天佑这个人物时,所选取的材料,并概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或小节的开头进行有效概括。

  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3.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关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导品读1、2小节,了解詹天佑接受任务的背景,体会其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1)借助板书,体会“毅然”一词的本意及在文中的意思。

  (2)找到“毅然”一词所在的句子,了解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3)借助课文的1、2两个小节,了解詹天佑遭遇的困难和嘲笑,体会这“毅然”背后的不易和决心。 困难一:地势险峻

  ①简介“京张铁路”得名缘由。

  ②从“艰巨”一词出发,体会修筑铁路的艰难。

  困难二:帝国主义的要挟与嘲笑

  ①由“要挟”一词的本意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说清帝国主义以什么为要挟,目的`何在? ②联系上下文读懂帝国主义“嘲笑”背后的含义。

  ③用上“要挟、嘲笑、毅然”等词,简要说说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的,重点体会詹天佑在接受任务时的内心感受。

  ④总结:心理活动往往能通过人物的言行得以体现,这样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隐形的,需要我们认真体会,还有一种心理活动的描写为直接描写。

  2.学习4-6小节,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具体事例,重点体会其在修筑铁路时所表现出的杰出才能: 学习第四小节: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切入点,体会詹天佑在勘测路线时所表现出的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詹天佑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期间攻克了无数道技术难关,克服了众多意料中乃至意料外的困难,终于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的惊人速度完成了这条由中国人自行参与设计的京张铁路。又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2.联系上下文,以“这条铁路的成功修筑也向世人宣告……”为开头练习说话,体会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杰出的专业技能。

  3.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材料来体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5.布置作业:运用板书上的四个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总结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词语、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2、通过听、说、读、讲多种活动,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快速说出课文题目。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盘点词语

  1、出示“我会记”,学生开火车读、齐读,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

  2、出示“我会读”,学生自由读词语,比一比谁在1分钟内记得词语多。

  三、梳理课文

  1、回忆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巨人的花园》一课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仿照第九课学生自行整理10、11、12课的中心,汇报。

  2、分享语句

  童话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就把它和同桌分享吧!学生同桌之间读句子、交流,班内汇报,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特点

  这些童话你们喜欢吗?那你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拓展延伸猜童话

  师出示童话图片,学生猜名字或内容。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小鸟和小树由孤单到快乐,只因为它们有了邻居,有了朋友,一同玩耍,一同游戏,共同享受快乐的生活。课文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一幅情节生动的连环画,清新质朴,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朋友才会有快乐,有友爱才会有幸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只、窝、孤”等12个生字,认识部首“子、丷”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课文重点:

  会认“只、窝、孤”等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难点:

  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音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找朋友》

  1、师:开始上课之前让我们先一起来玩一个音乐游戏吧?(师生一起边唱歌曲《找朋友》边找到朋友并互相做自我介绍,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可以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和朋友在一起的开心和快乐。)

  2、引入课文《树和喜鹊》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个小伙伴,它们也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让我们一起请出它们吧?(出示树和喜鹊的图片,让学生和它们打招呼。)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3、生质疑

  树和喜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师: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师出示自读要求:先给课文标自然段,然后自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三、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师:在课文中有许多新的生字宝宝,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师出示生字,生认读。

  1、正音:前鼻音临lín,后鼻音静jìng

  2、多音字:只种都乐

  3、师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4、游戏识字

  给生字宝宝找朋友(小朋友们拿着带有生字宝宝的卡片,一边唱着找朋友的歌一边找到可以和自己的卡片组词词语的生字宝宝。)

  5、师小结

  师:刚才看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是多么的开心快乐呀!可是我们的新朋友树和喜鹊这会还有点不开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出示多媒体图片,生在课文中找到和图片相对应的段落。读一读,找原因。

  2、学生交流自己在课文中发现的秘密。

  3、句子学习。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

  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只有……只有……只有,孤单,边读课文边感受,树和喜鹊因为没有朋友而显得很孤单,很不快乐。)

  4、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树和喜鹊的孤单。

  板书(没有朋友——孤单)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自己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亲人,自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树和喜鹊那么孤单,那么不快乐,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们吗?

  生:多种树

  生:再养好多好多鸟

  出示图片和课文的第二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看图,读课文,感受树和喜鹊因为有了邻居,有了朋友而变得开心快乐。(板书:有了朋友——快乐)

  2、通过集体读,个人读,教师引读,同桌之间挑战读,来读出树和喜鹊的开心和快乐。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1、师:树和喜鹊有了朋友,它们会和好朋友在一起做什么呢?

  生:做游戏,唱歌……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2、师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读课文,在读、想中感受树和喜鹊在一起的开心和快乐的场面。

  3、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喜鹊,或者是其中的一棵树,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完整地朗读课文,感受树和喜鹊心情的变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五、课堂小练笔(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

  六、音乐小结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心情变化,感受到了树和喜鹊的快乐。喜鹊快乐的时候会一起叽叽喳喳地唱歌。小朋友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游戏,你们一定也是非常开心和快乐的,那让我们也用歌声把我们的快乐唱出来吧!

  2、师根据课文创编歌曲并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学唱。

  一只小小鸟,一棵小小树,小鸟很孤单,小树很孤独。

  许多小小鸟,许多小小树,大家在一起开心又幸福。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句子练习。_______,____也______。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

  3.体验诗人的情感、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古代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数百年来,无以计数的诗人用自己的才情将中华历史点缀的璀璨万分。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小诗。

  板书题目: 游园不值

  (2)学生简介叶绍翁。

  二、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也可以同桌比赛读。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然后学生交流。

  出示自觉提示:

  (1) 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插图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把自学中不能理解的句子写下来。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值:遇到。

  (2)怜:可爱。

  (3)小扣:轻轻敲。

  全诗大意: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轻轻敲了那柴门很久,也没有人开门,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色的`苔藓,怕木屐鞋底在青苔上留下脚印吧!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三、品词析句,想像意境

  1.师:刚才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那么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推开柴门,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满园春色真是十分浓艳,大家想一想其他描绘春天的诗句,试背一下。

  例: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比读诗句:

  出示:传说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初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今)

  请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句好在哪里?

  学生品读,分析,交流。(现在的诗句,内涵更有生命力)

  学生自由朗读。

  3.相关链接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虽然经久不衰,但也借鉴了前人诗句: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 吴融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

  师:看来,我们古诗,一方面要吸收古代文化,一方面一定要把他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啊!所谓“学以致用”!

  四、随堂练习:

  请填入适当的诗句

  1.春雨,古今多少诗人赞美你:“_________________”,你来了悄无声息,柳树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禾苗盈盈的散发春的气息。

  2.河边柳树亭亭玉立,点点冷光,就像一树绿色宝石,正如诗人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带露,柳树青翠,这样的景色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情景一样。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

  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简介季羡林。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怀念母亲》。 首先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篇写母亲的文章中的几个片段。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旧知入手,直接引入,贴近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开篇方法。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与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我给学生介绍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个片段,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体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为理解本课起到辅助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组词(重点指导寝、聘、朦、凄的写法)

  (2)认读重点词语(提醒学生注意丧的`写法,理解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频来入梦、 可见一斑的意思)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弃养、终天之恨、薄暗、怅望灰天等不常用词语的意思,有些词语最好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留下悬念在品读课文时理解)。

  3.教:

  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 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指导学生标出自然段。(把引用内容和提示语看成一个自然段)

  4、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追问: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指名读最后一段,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再次浏览课文,思考:哪部分集中写怀念生身母亲?哪部分是写作者对生母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2、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中爸爸所说:“要实现这三个愿望还真不太容易呢!”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为什么说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儿子的采访》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3、读课文思考: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答: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2、读课文,思考:听了爸爸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点拨:儿子理解爸爸的愿望吗?为什么?

  3、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爸爸妈妈。

  点拨: (1)你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吗?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想想都是什么时候?

  (3)你的父母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你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2、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的爸爸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被种种事务束缚着,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磨难或重担使他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笑不出来,所以,我非常理解爸爸的愿望,同学们你们现在怎么看爸爸的愿望,怎么看你们的父母?

  3、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你怎样看自己的父母?

  五、总结本课教学。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明白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并不是在开玩笑。文中的儿子正如我们,年龄尚小,也许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吃得下、睡得着也笑得出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尝到人生酸甜苦辣时,相信文中的儿子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愿,也正如我们一定也会我们的父母。所以老师今天想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孩子我们应多体谅家长,尊敬家长,多和家长沟通,让爸爸的愿望能够实现,让我们的`父母能够真正地吃得下饭、谁得着觉、笑得出来。

  教学反思

  《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通过儿子采访爸爸,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即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儿子不明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其实是很实现的。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由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深层含义,学生就未必都能体会到。为此,我在设计这课时,主要考虑的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懂得父母身负多重压力与重担,这三个愿望真的很难实现。通过这个环节的展开,实施情感教育。从实际授课的效果看,学生基本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可以说情感目标实现得很顺利。但本课在设计上,我认为还可以在最后继续拓展,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父母亲身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更能深化本课的情感主题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在搭配词语、读“节气歌”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3、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出来。

  4、通过课内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让三个同学扮演句号、感叹号、问号,介绍三种标点符号的形状特点,再各说一句话,表示自己扮演的标点应表达的语气。

  感叹号:同学们,我是感叹号。(手指头饰)这就是我的形状,小棒槌下加个点儿。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

  问号:(一副沉思状)我的`形状像只小耳朵,大家叫我小问号。当你写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我马上跟在句子的尾巴上。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句号:我是小圆圈--句号。当你写完一句话,就得把我放在句子末尾的右下角。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了我,话就是说个没完没了。

  2、自读句子,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3、组内读句子,比比谁读得好。

  4、说出发现。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游戏强化。每组派两个人参加比赛,俩人背对背,师指句子,一人读,另一个人写出标点,大家用掌声鼓励获胜小组。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a.轻声读读8组形近字和生字带出的词语。

  b.小组交流识记10个生字的方法。

  c.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识字方法。

  d.变序抽取字卡,以竞赛的形式认读、扩词。

  2、我会连。

  a.明确。

  b.动手连一连。

  c.同桌交换,互相订正。补充练习:

  追赶 羽毛

  搅拌 羊群

  抖动 水泥

  晴朗的 馒头

  香甜的 财富

  宝贵的 天空

  3、读读背背。

  a.看课件或文字补充材料,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b.读节气歌和二十四个节气。

  c.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节气歌”的意思。

  d.背诵“节气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教师通过观察、说话、参观、演练等方法,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 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 依据画面的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3、 通过观察、说话、演练,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难点: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

  教学准备:放大的课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启发谈话。

  1、 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今天早晨来上学,是自己来的,还是家长送来的?

  2、 进一步导入:在学校门口,你看见了什么?(可以说看见的人,也可以说看见的物,还可以说看见的事。)

  (二)、仔细看图,指导观察。

  1、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联系实际说,也可以看图后比较说。)

  2、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3、 教师小结:小朋友来到学校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也爱老师。

  (三)、说话演练,体会感情。

  谈话:早晨,老师见到你们,说:“小朋友早!”你们应该怎样回答?平时见到老师,怎么说?放学时见到老师,怎么说?(找小朋友进行演练。)

  (四)教儿歌。

  上学校

  太阳公公起得早,

  花儿点头对我笑。

  背上我的小书包,

  高高兴兴上学校。

  第二课时

  (一) 出示图片2,引入激趣。

  出示图片2,教师引导:你知道他们在上什么课吗?你怎么知道?你认识这些字吗?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1、 观察图2:请你说说看到了什么?

  2、 整理:A、小朋友坐得很端正。

  B、小朋友听得很专心。

  C、桌上的学习用品只有铅笔盒。

  D、一个小朋友正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画下面。

  ……

  3、 培养学习习惯。

  (1)、提出要求。

  (2)、教师示范。

  (3)、学生演练,教师检查、指导。

  (三)、教学儿歌。

  上课了

  丁零零,上课了,

  快进教室来坐好。

  学习用品放整齐,

  等待老师来上课。

  老师说话认真听,

  提出问题多动脑。

  回答问题声音响,

  大家夸我学习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我从山里回》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首山歌热情地歌颂了山里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的内心喜悦和留恋之情。第一节主要描写了山里的风光美,第二节描写了山里的生活美。诗中有山有水、有香有色、有画有歌、有情有趣,给人以全方位的审美体验,是一首读来上口、唱来动情的山歌。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因此,本文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词句,内化语言,适当拓展延伸说话、写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了解“支”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读、悟、赏、画、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1、想象山里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的喜悦留恋之情。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激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美丽的小山村,游历了乡村里的大花园,乡村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老师也来自农村,今天来之前给大家拍摄了几张山寨的照片,您们想看看吗?边看边感受一下,和你心目中的乡村一样吗?(欣赏乡村图片)

  2、看过了山寨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山寨真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到大山里,仔细欣赏山里的景色,你们高兴吗?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并与同桌交流。

  3、借助生字卡片,检查认字情况。重点学习“支”的字理。

  4、生字我们会认了,看一看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不会读。(放课件)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6、生字、词语我们都会读了,相信同学们会把文章读得更好。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7、文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这些词语。

  8、找人说理解词语意思。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应用词语。说句话。

  9、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巩固识字,落实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老师示范,学生仿写,评议学生所写生字,再练写。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手段,巩固识字成果,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并且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想不想听一听山歌呀?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首山歌。大家闭眼聆听。(放山歌,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分享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交流时做到语言简明,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学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3.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4.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对梗概进行修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2.借鉴本单元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学会写故事梗概,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2.表达运用通过分享交流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并以此修改总结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准备

  1.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提前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文学作品梗概,交流时做到语言简明,内容充实连贯。

  2.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了几篇外国文学名著,谁来简单说一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

  2.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阅读作品梗概,我们能更快地理清作品脉络,加深理解。会写故事梗概便于我们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别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交流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概括总结本单元课文,用所学课文的事例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写故事梗概要注意什么呢?

  2.交流明确:

  (1)不改变原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2)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故事梗概,然后总结自己的写作方法。

  4.小组内讨论交流,探讨交流写作方法。

  5.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去掉具体描写的部分,以及说明原文主要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将抽取出来的部分连接起来,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三、运用方法,书面表达1.通过交流分享,总结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2.我们清楚了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说一说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梗概。

  3.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评。(点评中要关注故事的主要内容、主题和语言)四、回顾写法,布置作业1.谈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写一写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梗概。

  写好作文,要选取适当的素材,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对梗概进行修改。

  1.范文赏析。

  《格列佛游记》故事梗概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人的注意力。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个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利立浦特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xiè)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都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海盗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勒皮他”飞岛上的人救起。飞岛上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幽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的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五个月后,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把他放逐到“慧骃(yīn)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骃”来给他解了围。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骃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些话使“慧骃”感到很震惊。

  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通过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骃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2.评一评:说说这篇作品梗概写得怎样。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4.学生交换欣赏习作:写好后读给同桌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书的大意。

  5.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根据同桌的反馈,对写得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

  6.二次交流分享: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再次交流分享。

  7.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8.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9.小结:鼓励学生课后多读课外书,坚持写作品梗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我首先回顾所学的知识,揭示课题;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方法;

  接着实战演练,拓展提升;

  最后总结收获,由课内到课外。这样设计的初衷是引导孩子们巩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依据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合理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易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注重语言表达,提升写作水平。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收获。课堂上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 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黄色、红色)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 教师范读,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 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 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2. 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铅、削、盒、术用红色区别)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用红色区别)

  3. 分辨翘舌音:术、惹、桌、注、皱。

  4. 分辨多音字:吐吞吞吐吐呕吐削铅笔剥削

  5. 比较形近字:术、木吐、土注、住盒、和削、消由、甲

  6. 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美术课绿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桌子盒子注意皱眉头风景

  四、指导写字

  1. 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 描红

  3. 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 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 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一()同学

  一()椅子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 “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她。

  二、朗读感悟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 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说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三,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李丽 林园园

  小声借 吞吞吐吐

  等借 怕 不要 不要 不要

  只画 皱着眉头 还要

  用心画 看(脸红了)

  (应该相互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分配:

  8分钟

  教学方法:

  录屏型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词句,体会深情。

  4..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结尾:

  (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周总理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你们看,我们的国家总理竟然来到了傣族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欢度泼水节。谁能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是啊,从周总理和人民欢乐的笑脸上,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指导写字

  1、学生边读边观察生字字形及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2、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凤凰”一词。

  3、学生对照田字格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写字展评。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体会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2、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感悟

  1、设疑: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2)“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3)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3)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4)交际互动。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5)课件演示泼水的场面。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1)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语句展示读给大家听。

  2、假如周总理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他说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呢?

  五、板书

  11、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爱周总理

  赶来、撒满、驶过身穿头上接过

  升上欢呼敲着踩着跳舞

  一边……一边……一手……一手……

  幸福难忘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这本书,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每天晚上,读书便成了必做的一件事。因为我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面。这本书,如雪中送炭一般,给我们所有的青年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我的收获很多。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新素质已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在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实现有效创新教育。鉴于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反思一下,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发展思维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因应该,学习新可标的精神以新理念武装自己,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设计小学语文》的启发下,我精心设计自己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从网上搜到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录象资料,在资料片声情并貌的演说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纷纷举起了小手发表自己观后的感受,就连平时从不听讲的“双差生”都兴趣盎然去钻研课文去了。这一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了解了那段历史,同时也能帮助同学们走进小红军的内心世界,认识小红军那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由“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变以“教”为中心为以辅导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师要面向学生。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重视辅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自主的运用方法去获得知识同时学会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长城》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咨询自己的家长、翻阅资料、上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长城的历史意义、结构布局、等资料,学生积极的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多种途径,自主的获取大量的资料。这一过程,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学生“学”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的过程。其间,这一搜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长城高大雄伟、被称为世界的奇迹,象征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关键的一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实施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然,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工作中不断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在不断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中发展自己、激励自己成长。

  20xx年7月25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一、 出示《游子吟》古诗。指名读。

  二、 检查预习。

  1、 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唐朝)

  2、 他为什么写这首诗?(生:他想铭记母亲对自己的慈爱)板书:铭记(什么叫铭记)生:永远记住

  3、 师小结:他就是想记住母亲的恩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学生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生共同板书师提示学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读一节,动笔画出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组内交流最感动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服。从一针针一线线体会到了母亲很关心很爱他,缝得很仔细,指名2-3人读中体会问:她在缝衣服时还会想些什么?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1说舍不得儿子走;生2说她想儿子早点回来)

  第二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深?指名说并读。(师点评你读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生2读(师点评你读出了依依不舍)生齐读。这时孟郊看到母亲头上怎样?他心里又会怎样想?生1她昨夜肯定没睡好,为我操心生2母亲昨晚睡迟起早生3:母亲为儿子操心把头发都弄白了。师:湿润是什么意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没流下来)

  师小结:母亲的恩情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一方面体现在语言上。板书

  四、 让我们轻轻地读这首诗,找出文中和诗句相对应的.句子,仔细听。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生:):

  师:有一天,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给他缝补衣服。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生;临行密密缝

  师让学生说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让学生练习背诵,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背上。一组展示背诵(齐背)背得怎样?有感情吗?另一组挑战背。师小结:刚才两小组同学把最后一行诗句背诵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千古名句,要记住。那么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小组内讨论,看谁能做一个爱母亲的孩子

  生1帮母亲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务。生3:洗脚。

  师: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落实到行动上今晚给母亲洗脚。

  板书: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