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4 21:29: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页118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挂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一)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引导总结:

  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数=间隔数+1

  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

  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巩固练习

  (一)书第118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二)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

  2)分组看图讨论。

  3)尝试列式计算。

  4)交流:603=200间隔数

  两端不栽树:20-1=19(棵)

  192=38(棵)

  5)质疑:

  为什么减1?为什么乘2?

  比较例1与例2的不同?小组讨论,再交流

  例1两端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大1:例2两端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少1。

  巩固练习二:

  教科书第119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1、操作中发现物体不同的组合方法,发展幼儿的初步推理能力。

  2、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重点:发现不同的'组合方法。

  难点:根据提示进行简单推理。

  二、活动准备

  1、动物头饰小猴、小松鼠各一张。

  2、每组一个小筐,每人10颗纸糖。

  3、3个果冻壳、4张糖纸、5个饼干袋。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小猴。

  (1)教师:小猴弟弟过生日,要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许多糖果。为

  了让每个朋友都可以吃到,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一个或者两个糖果。朋友来了,小猴真开心!可是直到朋友走了,它也没有搞清楚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在整理房间时发现,小客人在废物筐中剩下10张糖纸。

  (2)教师提问:客人一共吃了几个糖果?

  (3)帮小猴弟弟算一算,今天可能来了几位小动物?请小朋友想想?

  (4)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一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5)如果客人每人吃两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6)如果每个客人可以吃一个糖果也可以两个糖果,那来了多少个客人?

  (7)幼儿操作。请小朋友每人拿10颗纸糖,算一算来了几个客人?

  (8)比较三种分法,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2、再次出示图片小松鼠。

  (1)现在小松鼠也要请客了。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两个或者三个食品,

  直到客人都走了,小松鼠也不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它发现废物箱里有3个果冻壳、4张糖纸、5个饼干袋。

  (2)现在请小朋友猜猜看来了多少客人?

  (3)客人一共吃了几个食品?我们一起来数数?

  (4)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两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教师操作。

  (5)如果每个客人都吃三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我们也来算算,请幼儿操作。

  (6)现在请小朋友想想还有没有有另外的分法,如果每个客人有的吃两样有的吃三样食品的话,那来了几个客人呢?现在请小朋友动动脑,算一算。请幼儿上前操作。

  (7)请小朋友比较一下,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帮小猴和小松鼠解决了难题,他们都夸小朋友聪明,下次有困难还请你们来帮忙,如果小朋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算。

数学教学设计3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校园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特别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老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意图: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化,它是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和现象非常的普遍,例如:规则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公共建筑、脸谱、风筝等,他们左右两边的图形、大小、花纹、颜色完全一样,这样的特性能够激发孩子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通过让孩子观察描述、概念熟悉、动手实践、理解延伸这四个环节来掌握对称的科学性的概念。同时秉承了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动手操作、激发浓厚的探索欲望为核心的中心思想,将第三环节作为活动的重点,让孩子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称的实际含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感受生活当中对称物的对称美。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对称性,加深对对称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具:对称的蝴蝶示范图片、活动猜测、记录图

  学具:人手一份对称图形(金鱼、风筝、建筑、京剧脸谱)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对称

  1、教师出示沿对称轴折叠的半个对称的.蝴蝶

  ------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总结对称的概念、特性。

  ------蝴蝶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

  把这种形式叫作对称,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

  (环节分析:用隐藏一半的蝴蝶作为对称的典范,既能很好地诠释对称的概念,又能以折痕明示对称轴;而且

  一半一半揭示,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又能着重比较左右两边的蝴蝶翅膀的大小、颜色、形状和

  花纹,并以重叠的方式检验对称。)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对称

  1、教师出示操作的材料,并介绍记录图表。

  ------那么….是对称图形吗?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并在这个画有问号的空格里填上你的猜测,认为对称打上

  勾,认为不对称则打上叉。

  2、介绍操作要求

  ------试着对折,看看它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是否完全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寻找对称轴,并沿着对称轴对折。

  4、总结

  ------金鱼和风筝的大小、颜色、形状、花纹完全一样,它们是对称图形,房子的窗户不一样,脸谱眼睛的

  花纹不一样,它们两个不是对称图形。

  ------你们都猜测对了吗?很多小朋友用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说明只用眼睛看是很容易犯

  错误的,只有动手做过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千万不可胡乱猜测。

  (环节分析:通过先猜测后操作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而非只用观察的盲目判断;在验证对称的操作中难度有简到难,鼓励幼儿细致观察,发现它们在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巩固对对称的理解。)

  三、找对称,相关经验的延伸

  1、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很多很多的对称图形,请你根据半边图形找出对称的另一半

  2、幼儿找对称,教师引导对称的要点:大小、颜色、形状、花纹都得一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是对对称的概念理解的逆向运用,通过寻找对称的翅膀,加深对称的概念。)

  四、寻找生活当中的对称

  ------生活当中还藏着许许多多对称的秘密,请小朋友去仔细找一找。

  (环节分析: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本次活动对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数学教学设计7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9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小结:刚才出现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应该怎样正确地读和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三年级时对一位小数的直观认识和刻画,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点。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例1,初步感知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1.出示例1三幅图。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会读吗?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这些物品,该怎样付钱呢?

  生1:0.3元就付3角。

  师:很好,你会把元转化成角来考虑。那0.05元和0.48元呢?

  生2:0.05元就是5分。

  生3:0.48元就是4角8分。

  帅:对,也可以说成48分。

  2.师:把3角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是多少呢?

  生:3角=3/10元。(一元=10角,1角就是1/10元,3角里面有3个1/10,是3/10元)

  师:3角=3/10元,也可以写成0.3元,读作零点三元。(板书)

  师:5分、48分也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你们会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回答。

  生:5分=5/100元,48分=48/100元(1元=100分,每份是1/100元,5分有5个1/100,就是了5/100元;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元,48分就是48/100元(板书:5分=5/100元48分=48/100元)

  师:5/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05元,读作零点零五;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继续板书读写)

  小结:0.3、0.05、0.48都是小数,0.3的小数部分有位,是一位小数,0.05和0.48小数部分有两位,是两位小数,当然,还有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0.3元该怎么付?学生把元转化成角,进而追问3角钱以元为单位用分数表示?得出0.3元=3角3/10元,即0.3=3/10。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为下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得出分数之后,告诉学生3/10还可以写成像0.3这样的小数,再教给读法】

  三、教学例2,揭示意义

  1.师:刚才从1元:100分,我们想到了用分做单位的数都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都能写成小数,在其他情境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瞧,(课件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我们截取了一部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那么,(出示)4厘米、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尝试完成。

  师:请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4厘米=4/100米=0.04米

  9厘米=9/100米=0.09米

  师小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那前面对应的这排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师:对,他们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

  2.我们继续观察刚才那把米尺,把他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板书1厘米=1/1000米=0.001米)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板书:1毫米=1/1000面米=0.001米

  7毫米=7/1000米=0.007米

  9毫米=9/1000米=0.009米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总的观察:三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0的分数得到的,两位小数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得到的,那位小数0.3呢?{是由分母是10的分数得到的)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生: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屏搭上出示这句话)

  师:我们再从右往左看,0.3表示3/10,0.05表示5/100,0.48表示48/100,0.001表示1/1000,0.004表示4/1000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指着省略号):四位小数呢?(表示万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教师抓住展示和交流这一时机,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达成了对小数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四、练习拓展,巩固提升

  (一)说说做做这个练习分4个层次进行。

  师: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7/1033/1009/1000

  0.70.330.009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用小数米表示分别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师:阴影部分是0.7,淮能用小数表示出空白部分?它又表示什么意义?

  3.出示空白图形和0.9、0.07、0.52这三个分数,分别动手涂色表示出这三个小数。

  4.个人自由在空白图形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在新课结束后,书上安排了练一练,教材的目的在于巩固小数的意义,但如果这样,题目的价值就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将练一练进行适当处理,使书上分散的练习融为一个整体,由浅入深地对一道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应用,使题目增值。第一层次是对教材目标的基本达成;第二层次是对习题的进一步开发,渗透辩证统一思想;第三层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第四个层次由个体智慧到合作交流,对习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升华:,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伴随着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也就从画出来想出来说出来,逐渐明了】

  (二)快速抢答。练一练1、2和书上练习第4题。

  (三)我说你写。老帅报几个小数,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下来。

  0.390.60.1080.0080.80.80

  问座位互相检查一下,写的对不对?

  (此时有同学争论:0.8和0.80,是不是老师重复报了个?)

  师(故意):大家争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1:我认为0.8和0.80一样大,所以是重复写了;

  师:0.8表示什么:意义?0.80又表示什么意义?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份,00.8表示一百分之八十,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0份。

  师指出:0.80很特别,末尾是0,虽然末尾是0,但它表示两位小数,这个。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以后再学习。(为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打下伏笔)

  (四)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擦皮8分直尺5角9分

  (五)开放题:把6毫米用小数表示出来,你有几种方法?

  (六)出示姚明照片:认识吗?准来介绍介绍他?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米26。(板书2米26)

  师:2米26是口头话,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应该说成多少米?(2.26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猜猜老师的身高。(1.63米)这些数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还有点不同(整数部分不是0)。关于这些小数的知识,我们以后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所学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注意细节的处理,0.8和0.08的比较,6毫米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姚明身高2.26米的表述,既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学知识,又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数学教学设计11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大连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对课程的开发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大连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教学流程的构思

  1、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伊始,我就利用海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大连风光,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积极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出谋献策,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租房、吃饭、门票等问题。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房、租车吃饭、门票4个活动情境,去大连那么远的地方,学生首先考虑的是租房问题,所以我创设租房情境,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计了这个问题:租房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及各种房间的价格。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怎么样租房最合算以上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五、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

  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

  师:这节课王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是哪?

  生:大连

  师:想去吗?

  生:想去

  师:可是要去大连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生:随意回答

  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们打算怎么去?

  生:做火车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车票,请你仔细观察,在车票上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生:哈尔滨开往大连的车票,起车时间为9:00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车票和老师一起踏上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吧。(出示课件,播放信息)

  师:在列车员的介绍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晚九点从哈尔滨发车,第二天早上六点到达大连站,列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

  师:那你能不能利用你得到的信息算一算我们从哈尔滨到大连需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生:九个小时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晚九点到早九点经过十二个小时,再减去三个小时就是九个小时

  师:你的回答真不错。我们需要坐这么久的火车,大家想不想知道从哈尔滨到大连到底有多远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练习本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生:103*7=927

  师:同学们的回答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听听列车员的回答。(播放课件)

  师:大连站到了(播放课件)

  师:坐了这么久的火车,你们一定很累了是吧?现在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找个地方休息

  师:好,现在王老师就带大家找住的地方好不好?

  生:好

  师(播放课件)来到旅店,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4人间80元,3人间66元

  师:由于我们人数太多,只能安排13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住在旅店的一层,既然是租房,我们就要考虑怎样租房合算,你们对合算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合算就是便宜

  师:你的理解没有错,那么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看一看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好不好?

  师:在考虑男生租房问题之前啊,王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表格,(课件)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不能读懂表格?

  生:(说明表格的意思)

  师:理解了表格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表格在小组内设计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注意思考,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

  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小组派大表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租房方案

  生:汇报方案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

  生:第四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最便宜

  师:请大家再结合表格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种方案,只有这种方案最便宜?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

  师:也就是说,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的价钱最便宜,也就最合算,是吗?

  生:是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有道理,现在你们知道怎样租房最合算了吗?

  生:只要没有空床位就可以了

  师:好,知道了这个道理,现在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来设计一下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

  生:思考

  师:你认为怎样设计女生的租房方案最合算?

  生:租两个4人间,一个3人间最合算

  师: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1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最合算

  师:同学们可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设计出了男生和女生的租房方案,那剩下的15名男生和18名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请男女生分别进行设计

  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是啊,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大胆去探索,努力去解决,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时间远远不够我们欣赏大连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大连之旅,最后,让我们一起提前来欣赏一下大连的美丽风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结束这四十分钟的旅行。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 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 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 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 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 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 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学情分析:

  1、 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 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 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 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 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天平教具。

  【情景导入】

  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或“=”。

  3×6○19 7○1.8+5.2

  2.5÷5○2×0.25 24+11○11+24

  3.9-3○4÷5 15×8+2○120+2

  小结:像7=1.8+5.2,2.5÷5=2×0.25,24+11=11+24,15×8+2=120+2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等式的问题。

  【新课讲授】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多媒体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画面)如果两端的小朋友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平衡。

  2.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

  出示简易天平、砝码。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用天平来称物品的重量呢?

  师:这是一台天平,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天平的左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就是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体的重量。

  (2)实验演示,引出方程。

  师: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

  演示实验一: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提问:天平平衡了吗?这说明一只空杯子重多少克?

  板书:一只空杯子=100克

  演示实验二: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显示)。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100+x>100

  演示实验三:增加100克砝码。

  提问: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板书:100+x>200

  演示实验四: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提问:现在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100+x<300

  演示实验五:把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是平衡的吗?

  板书:100+x=250

  (3)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出示多幅天平图。

  提问:这些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板书:40+x=100,2x+50<180,80+70=100+50,3x=180,65+30>80,100+2x=50×3。

  教师指出:像2x+50<180,65+30>80这样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像40+x=100,80+70=100+50这样用等号连接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相等,就叫做等式。

  师:观察以上有几个是等式,你能不能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80+70=100+50。

  第二类:40+x=1003x=180100+2x=50×3

  讲解:像第二类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老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如:

  20+80=100 3×78=234 13-8=5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方程有什么特点?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说。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63页的“做一做”。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方程。()

  (2)4m-9=0不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方程和等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只要等号两边数值相等即可,所以等式包括方程,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数学教学设计15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一般应该看教学过程中是否强调了下面四个基本要素,是否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环节,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特征

  分析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3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4 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此点必须周密考虑,做出评价设计。做到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明确,评价内容和目标必须具体,制定出评价标准。还要充分的获取定性,定量的资料,最后进行价值评判。

  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3检查和评价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节好课的特征必须照顾到教学的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

  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如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些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评价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评价教学设计好坏应看是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数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7-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2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备]07-05

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12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04-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经典15篇)10-10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页118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挂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一)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引导总结:

  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数=间隔数+1

  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

  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巩固练习

  (一)书第118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二)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

  2)分组看图讨论。

  3)尝试列式计算。

  4)交流:603=200间隔数

  两端不栽树:20-1=19(棵)

  192=38(棵)

  5)质疑:

  为什么减1?为什么乘2?

  比较例1与例2的不同?小组讨论,再交流

  例1两端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大1:例2两端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少1。

  巩固练习二:

  教科书第119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1、操作中发现物体不同的组合方法,发展幼儿的初步推理能力。

  2、感知数学活动的有趣。

  重点:发现不同的'组合方法。

  难点:根据提示进行简单推理。

  二、活动准备

  1、动物头饰小猴、小松鼠各一张。

  2、每组一个小筐,每人10颗纸糖。

  3、3个果冻壳、4张糖纸、5个饼干袋。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小猴。

  (1)教师:小猴弟弟过生日,要请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许多糖果。为

  了让每个朋友都可以吃到,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一个或者两个糖果。朋友来了,小猴真开心!可是直到朋友走了,它也没有搞清楚今天来了几位小客人,它在整理房间时发现,小客人在废物筐中剩下10张糖纸。

  (2)教师提问:客人一共吃了几个糖果?

  (3)帮小猴弟弟算一算,今天可能来了几位小动物?请小朋友想想?

  (4)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一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5)如果客人每人吃两个糖果,那来了几个客人?

  (6)如果每个客人可以吃一个糖果也可以两个糖果,那来了多少个客人?

  (7)幼儿操作。请小朋友每人拿10颗纸糖,算一算来了几个客人?

  (8)比较三种分法,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2、再次出示图片小松鼠。

  (1)现在小松鼠也要请客了。它为每一位客人准备了两个或者三个食品,

  直到客人都走了,小松鼠也不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它发现废物箱里有3个果冻壳、4张糖纸、5个饼干袋。

  (2)现在请小朋友猜猜看来了多少客人?

  (3)客人一共吃了几个食品?我们一起来数数?

  (4)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两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教师操作。

  (5)如果每个客人都吃三样食品,那来了几个客人?我们也来算算,请幼儿操作。

  (6)现在请小朋友想想还有没有有另外的分法,如果每个客人有的吃两样有的吃三样食品的话,那来了几个客人呢?现在请小朋友动动脑,算一算。请幼儿上前操作。

  (7)请小朋友比较一下,最多来几人。最少来几人?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帮小猴和小松鼠解决了难题,他们都夸小朋友聪明,下次有困难还请你们来帮忙,如果小朋友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算。

数学教学设计3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校园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特别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老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数学教学设计5

  设计意图: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化,它是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对称的物体和现象非常的普遍,例如:规则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公共建筑、脸谱、风筝等,他们左右两边的图形、大小、花纹、颜色完全一样,这样的特性能够激发孩子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通过让孩子观察描述、概念熟悉、动手实践、理解延伸这四个环节来掌握对称的科学性的概念。同时秉承了科学活动重在让孩子动手操作、激发浓厚的探索欲望为核心的中心思想,将第三环节作为活动的重点,让孩子在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对称的实际含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感受生活当中对称物的对称美。

  2、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体的对称性,加深对对称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具:对称的蝴蝶示范图片、活动猜测、记录图

  学具:人手一份对称图形(金鱼、风筝、建筑、京剧脸谱)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初步感知对称

  1、教师出示沿对称轴折叠的半个对称的.蝴蝶

  ------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总结对称的概念、特性。

  ------蝴蝶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

  把这种形式叫作对称,这条折痕叫作对称轴。

  (环节分析:用隐藏一半的蝴蝶作为对称的典范,既能很好地诠释对称的概念,又能以折痕明示对称轴;而且

  一半一半揭示,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又能着重比较左右两边的蝴蝶翅膀的大小、颜色、形状和

  花纹,并以重叠的方式检验对称。)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对称

  1、教师出示操作的材料,并介绍记录图表。

  ------那么….是对称图形吗?请小朋友来猜一猜,并在这个画有问号的空格里填上你的猜测,认为对称打上

  勾,认为不对称则打上叉。

  2、介绍操作要求

  ------试着对折,看看它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是否完全一样。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寻找对称轴,并沿着对称轴对折。

  4、总结

  ------金鱼和风筝的大小、颜色、形状、花纹完全一样,它们是对称图形,房子的窗户不一样,脸谱眼睛的

  花纹不一样,它们两个不是对称图形。

  ------你们都猜测对了吗?很多小朋友用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说明只用眼睛看是很容易犯

  错误的,只有动手做过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千万不可胡乱猜测。

  (环节分析:通过先猜测后操作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判断,而非只用观察的盲目判断;在验证对称的操作中难度有简到难,鼓励幼儿细致观察,发现它们在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巩固对对称的理解。)

  三、找对称,相关经验的延伸

  1、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很多很多的对称图形,请你根据半边图形找出对称的另一半

  2、幼儿找对称,教师引导对称的要点:大小、颜色、形状、花纹都得一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是对对称的概念理解的逆向运用,通过寻找对称的翅膀,加深对称的概念。)

  四、寻找生活当中的对称

  ------生活当中还藏着许许多多对称的秘密,请小朋友去仔细找一找。

  (环节分析: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将本次活动对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综合算式10×3×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8×3×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名节约之星。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四、回顾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这节课你们开心吗?那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祝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数学教学设计7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课标修订后关于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在图形与几何一节中新增了一部分内容,比如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1.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除了立足教材,还需了解学生。

  3.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从而会好动,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

  第二,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

  第三,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钟表,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的方向为(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 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之后的交流很重要,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画变换后的图形,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为了达成目标,设置了教学重难点,为了攻破重难点,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逆)时针旋转(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花开,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地培育。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便可静静等待学生知识之花盛开!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9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第二课时: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图片若干、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

  (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

  (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页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能合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

  教学准备:

  情境挂图、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

  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发现新的规律,并找出和原来的规律的不同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究,进一步了解这些规律的特点,最后再设计活动,创造性地利用规律,巩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

  1、2、3、5、8、13、21、()、55

  (2)96、()、24、12、6、3

  [设计意图]:在例2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规律,并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谈谈你了解到了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小结:刚才出现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它们表示什么意义,应该怎样正确地读和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起点是三年级时对一位小数的直观认识和刻画,这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点。通过找身边的小数,引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激起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例1,初步感知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

  1.出示例1三幅图。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会读吗?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这些物品,该怎样付钱呢?

  生1:0.3元就付3角。

  师:很好,你会把元转化成角来考虑。那0.05元和0.48元呢?

  生2:0.05元就是5分。

  生3:0.48元就是4角8分。

  帅:对,也可以说成48分。

  2.师:把3角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是多少呢?

  生:3角=3/10元。(一元=10角,1角就是1/10元,3角里面有3个1/10,是3/10元)

  师:3角=3/10元,也可以写成0.3元,读作零点三元。(板书)

  师:5分、48分也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分数,你们会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回答。

  生:5分=5/100元,48分=48/100元(1元=100分,每份是1/100元,5分有5个1/100,就是了5/100元;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100元,48分就是48/100元(板书:5分=5/100元48分=48/100元)

  师:5/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05元,读作零点零五;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继续板书读写)

  小结:0.3、0.05、0.48都是小数,0.3的小数部分有位,是一位小数,0.05和0.48小数部分有两位,是两位小数,当然,还有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较为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0.3元该怎么付?学生把元转化成角,进而追问3角钱以元为单位用分数表示?得出0.3元=3角3/10元,即0.3=3/10。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类比,迁移,为下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得出分数之后,告诉学生3/10还可以写成像0.3这样的小数,再教给读法】

  三、教学例2,揭示意义

  1.师:刚才从1元:100分,我们想到了用分做单位的数都表示1元的百分之几,都能写成小数,在其他情境中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瞧,(课件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我们截取了一部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那么,(出示)4厘米、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尝试完成。

  师:请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4厘米=4/100米=0.04米

  9厘米=9/100米=0.09米

  师小结: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那前面对应的这排分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师:对,他们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吗?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

  2.我们继续观察刚才那把米尺,把他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板书1厘米=1/1000米=0.001米)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板书:1毫米=1/1000面米=0.001米

  7毫米=7/1000米=0.007米

  9毫米=9/1000米=0.009米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学设计二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3.总的观察:三位小数是由分母是1000的分数得到的,两位小数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得到的,那位小数0.3呢?{是由分母是10的分数得到的)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生: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屏搭上出示这句话)

  师:我们再从右往左看,0.3表示3/10,0.05表示5/100,0.48表示48/100,0.001表示1/1000,0.004表示4/1000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指着省略号):四位小数呢?(表示万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意义的具体分析后,教师抓住展示和交流这一时机,通过清晰直观的板书,从左往右又从右往左地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推理,最后达成了对小数意义的系统认识和理解】

  四、练习拓展,巩固提升

  (一)说说做做这个练习分4个层次进行。

  师:上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7/1033/1009/1000

  0.70.330.009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用小数米表示分别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师:阴影部分是0.7,淮能用小数表示出空白部分?它又表示什么意义?

  3.出示空白图形和0.9、0.07、0.52这三个分数,分别动手涂色表示出这三个小数。

  4.个人自由在空白图形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在新课结束后,书上安排了练一练,教材的目的在于巩固小数的意义,但如果这样,题目的价值就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将练一练进行适当处理,使书上分散的练习融为一个整体,由浅入深地对一道习题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应用,使题目增值。第一层次是对教材目标的基本达成;第二层次是对习题的进一步开发,渗透辩证统一思想;第三层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第四个层次由个体智慧到合作交流,对习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升华:,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这种直观的操作活动,伴随着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也就从画出来想出来说出来,逐渐明了】

  (二)快速抢答。练一练1、2和书上练习第4题。

  (三)我说你写。老帅报几个小数,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记下来。

  0.390.60.1080.0080.80.80

  问座位互相检查一下,写的对不对?

  (此时有同学争论:0.8和0.80,是不是老师重复报了个?)

  师(故意):大家争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1:我认为0.8和0.80一样大,所以是重复写了;

  师:0.8表示什么:意义?0.80又表示什么意义?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份,00.8表示一百分之八十,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80份。

  师指出:0.80很特别,末尾是0,虽然末尾是0,但它表示两位小数,这个。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以后再学习。(为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打下伏笔)

  (四)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擦皮8分直尺5角9分

  (五)开放题:把6毫米用小数表示出来,你有几种方法?

  (六)出示姚明照片:认识吗?准来介绍介绍他?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2米26。(板书2米26)

  师:2米26是口头话,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应该说成多少米?(2.26米)你的身高是多少米?猜猜老师的身高。(1.63米)这些数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还有点不同(整数部分不是0)。关于这些小数的知识,我们以后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在拓展提升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不断巩固所学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注意细节的处理,0.8和0.08的比较,6毫米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姚明身高2.26米的表述,既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学知识,又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数学教学设计11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大连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对课程的开发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大连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教学流程的构思

  1、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伊始,我就利用海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大连风光,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积极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出谋献策,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租房、吃饭、门票等问题。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房、租车吃饭、门票4个活动情境,去大连那么远的地方,学生首先考虑的是租房问题,所以我创设租房情境,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计了这个问题:租房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及各种房间的价格。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怎么样租房最合算以上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五、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

  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

  师:这节课王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是哪?

  生:大连

  师:想去吗?

  生:想去

  师:可是要去大连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生:随意回答

  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们打算怎么去?

  生:做火车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车票,请你仔细观察,在车票上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生:哈尔滨开往大连的车票,起车时间为9:00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车票和老师一起踏上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吧。(出示课件,播放信息)

  师:在列车员的介绍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晚九点从哈尔滨发车,第二天早上六点到达大连站,列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

  师:那你能不能利用你得到的信息算一算我们从哈尔滨到大连需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生:九个小时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晚九点到早九点经过十二个小时,再减去三个小时就是九个小时

  师:你的回答真不错。我们需要坐这么久的火车,大家想不想知道从哈尔滨到大连到底有多远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练习本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生:103*7=927

  师:同学们的回答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听听列车员的回答。(播放课件)

  师:大连站到了(播放课件)

  师:坐了这么久的火车,你们一定很累了是吧?现在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找个地方休息

  师:好,现在王老师就带大家找住的地方好不好?

  生:好

  师(播放课件)来到旅店,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4人间80元,3人间66元

  师:由于我们人数太多,只能安排13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住在旅店的一层,既然是租房,我们就要考虑怎样租房合算,你们对合算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合算就是便宜

  师:你的理解没有错,那么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看一看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好不好?

  师:在考虑男生租房问题之前啊,王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表格,(课件)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不能读懂表格?

  生:(说明表格的意思)

  师:理解了表格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表格在小组内设计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注意思考,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

  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小组派大表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租房方案

  生:汇报方案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

  生:第四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最便宜

  师:请大家再结合表格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种方案,只有这种方案最便宜?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

  师:也就是说,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的价钱最便宜,也就最合算,是吗?

  生:是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有道理,现在你们知道怎样租房最合算了吗?

  生:只要没有空床位就可以了

  师:好,知道了这个道理,现在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来设计一下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

  生:思考

  师:你认为怎样设计女生的租房方案最合算?

  生:租两个4人间,一个3人间最合算

  师: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1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最合算

  师:同学们可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设计出了男生和女生的租房方案,那剩下的15名男生和18名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请男女生分别进行设计

  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是啊,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大胆去探索,努力去解决,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时间远远不够我们欣赏大连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大连之旅,最后,让我们一起提前来欣赏一下大连的美丽风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结束这四十分钟的旅行。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 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 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 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 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 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 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学情分析:

  1、 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 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 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 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 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天平教具。

  【情景导入】

  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或“=”。

  3×6○19 7○1.8+5.2

  2.5÷5○2×0.25 24+11○11+24

  3.9-3○4÷5 15×8+2○120+2

  小结:像7=1.8+5.2,2.5÷5=2×0.25,24+11=11+24,15×8+2=120+2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等式的问题。

  【新课讲授】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多媒体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画面)如果两端的小朋友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平衡。

  2.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

  出示简易天平、砝码。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用天平来称物品的重量呢?

  师:这是一台天平,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天平的左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就是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体的重量。

  (2)实验演示,引出方程。

  师: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

  演示实验一: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提问:天平平衡了吗?这说明一只空杯子重多少克?

  板书:一只空杯子=100克

  演示实验二: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显示)。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100+x>100

  演示实验三:增加100克砝码。

  提问: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板书:100+x>200

  演示实验四: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提问:现在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100+x<300

  演示实验五:把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是平衡的吗?

  板书:100+x=250

  (3)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出示多幅天平图。

  提问:这些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板书:40+x=100,2x+50<180,80+70=100+50,3x=180,65+30>80,100+2x=50×3。

  教师指出:像2x+50<180,65+30>80这样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像40+x=100,80+70=100+50这样用等号连接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相等,就叫做等式。

  师:观察以上有几个是等式,你能不能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80+70=100+50。

  第二类:40+x=1003x=180100+2x=50×3

  讲解:像第二类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老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如:

  20+80=100 3×78=234 13-8=5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方程有什么特点?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说。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63页的“做一做”。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方程。()

  (2)4m-9=0不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方程和等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只要等号两边数值相等即可,所以等式包括方程,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数学教学设计15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一般应该看教学过程中是否强调了下面四个基本要素,是否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环节,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特征

  分析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3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4 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此点必须周密考虑,做出评价设计。做到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明确,评价内容和目标必须具体,制定出评价标准。还要充分的获取定性,定量的资料,最后进行价值评判。

  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3检查和评价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节好课的特征必须照顾到教学的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

  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如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些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评价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评价教学设计好坏应看是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