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3 12:33: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满眼绿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样的吗?出示图片。 2、将这寸草不生的黄土改造成满眼绿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 读:指名读,齐读。 ⑵ 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 667*3700=2467900平方米=246.79平方千米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环境的险恶。)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汉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学生回答。读第三自然段。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汉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错。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以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略到了——青山不老(齐读)

  五、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课堂,及时反馈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在我看来,“有效练习”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有效作业”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记载

  铁锹绿波劲挺

  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老师板书:险恶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习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

  【基础知识积累】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 青山不老

  二、学习课文 ,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习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文字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 我能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 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难点:我会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从中受到启发。

  知识宫阅读闯关探新知

  闯关一:初读 ,扫清字词障碍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肆虐 盘踞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领悟 不紧不慢

  闯关二:再读,知大意、理脉络

  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 )和生活条件的(),义无反顾地( )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地区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赞扬了( ),( )的精神和( )的情怀。

  闯关三:三读,细品味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走进青山,欣赏风光美

  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青山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1、 我发现作者是通过这些景物依次描写出了青山的美丽风光: 等。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2、作者是为什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我要找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3、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我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背诵下来。

  闯关四:四读,有提升(默读全文)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青山是不会老的”的意思?

  通关卡:(检测)

  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达标,时间为5分钟)

  听写词语

  知识宫闯关须知:

  1、自学闯四关,闯过一关,画一个笑脸。

  2、没有完成任务先与同桌一起探究。

  3、最先闯过四关的

  同学帮助没有完成导学案的同学闯关;同桌不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过关小组组长报到得分。

  反思栏:

  我的不会、易错点是:

  已解决:

  待解决:

  欢迎来到演练场大显身手,相信你的大胆展示会给小组带来荣誉,给课堂带来精彩生成!加油啊!

  演练场展示提升秀技能

  演练一: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演练二:

  1、朗读PK秀。我能找出描写景色美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形式可以多样:小组比赛,还可以发起挑战)

  2、背诵大比拼。青山的美景令人陶醉,我想把优美的句子、段落积累背诵下来。

  演练三:读后抒怀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演练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检测:同学们,让我们来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吧!(分层达标,时间为5分钟)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青山不老 课文原文(附全文注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课文分析】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青山不老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⑴ 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青山不老》词语解释

  ⑵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教学反思: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NextPage第二则]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检查自学情况,播放幻灯片,出示词语。

  三、配合录音轻声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语调和停顿)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发音,停顿及朗读感情。

  四、播放音乐,学生配乐轻声朗读,解决问题。并哟个自己的话概括总结。

  1、这位老人创造了一个生么样的奇迹?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3、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因音乐的带动联系课文内容,加强理解与体会,帮助学生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为第六单元配乐诗朗诵奠基基础。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说说本课的.大致内容?”要求一眼简练,重点突出。

  (1)学生总结回答,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七、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八、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九、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十、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十一、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十二、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

  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板书:青山不老)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3分钟

  2、引导学生勇于讨论和交流对文章首次感性认识,尝试地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钟

  (先介绍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晋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岁、瘦小、孤单一人) ( 板书:人物、特征)

  通过初步的了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觉得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板书:事件)

  (先让每个学生牛刀小试,问题由浅入深)

  3、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5分钟

  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肆虐、盘踞、淤泥、归宿、风雨同舟

  〔1〕阅读“课文提示”,带着提示的问题自读课文

  ①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说说文章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为什么?

  〔3〕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课时总结——2分钟 师:通过对文章信息的提取,我们基本上整体感知了课文;同时同学们还就作者的叙事意图进行了大致的品论,好,下节课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表达语言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要点,并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板书:16、青山不老)

  1、朗读第1段,展开想象并思考段中两个“全”字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刻什么样的感情。 3分钟

  2、朗读第2段:5分钟

  ①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三个“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体会“竟”字的意义。

  3、浏览第3——6自然段:15分钟

  ①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种树是选择,青山是归宿”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情?

  ②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里除了告诉我们这里的山改变了形貌,更蕴藏着什么?(老人们的精神在祖国各地无处不在,我们的自然环境也在逐渐改善。)

  ③ 理解第3、6段省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板书:…… ——)

  ④ 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周边像老人一样的人。

  使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感悟和敬仰为环保事业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题——7分钟

  1、“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终有一天,老人会不再出来,那我们保护环境、绿化环境的事业该何去何从?

  让学生自主产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

  2、学习课文以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认识,同时也产生哪些问题?(板书:青山不老)

  三、课堂小练笔(6分钟):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点:81岁、瘦小、孤单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师:同学们,老人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这片林,可是老人总有一天会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这片森林还会绿吗?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句,学习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关键习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习,所以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习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 ,做了什么事, 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晋西北那里的环境怎样?)

  (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被干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

  “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

  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

  无人能及 )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2

  一、先学导航

  1.这篇课文我读了( )遍。我认为自己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写字词。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盘( ) ( )泥

  3.在括号里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风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参天的( ) 险恶的( ) 感人的`(

  4.课文内容我知道。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 ),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 ),用15年的时间在( )。

  二、重点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划出。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划出。找好后再读读句子,写上体会。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当堂小检测

  1.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四、知识链接

  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去相毗邻,自然条件恶劣。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作业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老人精神

  奇迹

  山沟、绿洲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4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学生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简单易懂,我是按照学习提示中的问题设计这节课的,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注重点拨,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由老人年龄的“老”到老人精神的“不老”,始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略读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

  谈话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同学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老人年岁老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重点词语:离世、过世、出不来了。紧接着把话题转移到“奇迹”上,再读课文,找出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那个概括性的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为了让学生感受老人功劳之大,让他们计算一下3700亩相当于49358个教室的面积,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充满对老人的敬佩之情的基础上,再读概括性的句子,重读“了不起”,学生读得相当有激情。接下来再找出具体描写这个“奇迹”段落,围绕这两个段落,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林的美观、壮大,作用多(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蓄养水源)。并闭眼想象林海之美,借助课件加深感受,深深体会老人创造奇迹的不平凡。而后又转移话题,让学生找出这一奇迹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课件展示晋西北恶劣自然环境,并想象老人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一个场景,明白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

  最后,从作者感触较深的句子中,理解“另一种东西”,“青山不老”的含义,让学生谈感想或思考宣传口号,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学习老人绿化家园、美化荒山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9-19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4-21

安慰教学设计01-21

《贝壳》教学设计12-04

《松鼠》教学设计03-29

《风筝》教学设计03-30

《aoouiu》教学设计04-04

《冰花》教学设计06-09

《松鼠》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