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1 12:33: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中间的物体是(),()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后记:个别习题学生掌握地好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一做综合习题就犯糊涂。但总的来说,学生掌握地较好。

数学教学设计2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变的课堂活动设计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然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不少却露出浮华,流于形式。让人感受到了热闹,却很少让人心动、记忆深刻。究其原因,许多课堂的活动仅为活跃气氛而设计,缺少深刻的挖掘,没有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可以利用朴实的素材、朴实的课件、朴实的语言、朴实的评价演绎一堂堂让人赏心悦目的高效课堂。我更加深信朴实,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的真谛在于简而美,如何才能将朴实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与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体验,有以下粗浅的认识:如果让真、朴、诚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所谓的真就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简洁真实、朴指教学方法力求简朴实用,诚指教学评价中做到简明真诚。正是这三者可以支撑起朴实的数学课堂,让课堂更精彩。

  一、教学情境简洁真实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果牵强、盲目地应用教学情境效果会适得其反。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衔接性和连贯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数学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学生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的认识。同时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学习、交流活动中。为了实现简洁真实教学情景创设,需要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情景设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已有的知识从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是数学教学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已知是学生学习未知的基础。因此,联系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创设简单、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三张数字卡片:0、1、6,让学生自己任意摆一个三位数,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关注起点,让教学自然流畅。

  (二)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设计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两个瓶子,一个为矿泉水瓶,另一个为果汁瓶。课堂上,学生们很好奇,他们天天见的瓶子,但从未认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让学生看看两种饮料成分比例,并进行比一比。通过瓶子的标签认识,学生知道了百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应用。用两个瓶子为百分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设置问题探索情景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比如说,学习百分数的知识以后,创设这样的一个情节,首先需让学生明白商场促销打折的百分数含义,商场开展文具促销活动,购满30支笔打八五折,购满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学想买笔,请问如何购买最划算?这样联系教材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是喜欢的,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进行了数学的应用探索。

  二、教学方法简朴实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研究性教学法等等,这些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对提升教学效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适性,只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某堂具体课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数学的学科特性来说,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才真正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课程内容的制约,信手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从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教学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一些简朴实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以板书为主,课件为辅多媒体课件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反对课件的使用,但反对夸大课件的作用。事实上,数学课重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抓不清主次,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课件代替不了教师的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用板书一步步的推演,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过程体验,这是多媒课件无法比拟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板书往往比课件更具体,更有亲切感。数学课堂中,利用课件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别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学内容中。而朴实、有效的课堂却贯穿于普通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笔,一个推导,一句提问,就可将数学课堂演绎的十分精彩。

  (二)学具教具身边找越简单的学具和教具,学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试验和模仿,这对学生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数学的学具教具就在身边。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用到一张A4的打印纸,问学生这张纸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自然的想到长乘宽。当我用剪刀将打印纸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再试问学生,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学生很容易联想和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长乘宽除以二。一张纸简单的演示,学生轻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语言力求精炼简约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严谨和准确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数学课堂语言能规范、简洁和明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防止含糊不清,通过精炼简约的语言传递数学思想。如,对于描述定理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这样就会出问题。又如,关于倍数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与倍数一起搭配使用时要严谨,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总的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从细微入手,潜移默化,通过严谨的语言为学生规范的数学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简明真诚良好的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评价需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课堂中积极的教学评价不要吝啬,但也不要太多太滥,否则赞扬就会贬值,失去了激励功能。简明指出受表扬的行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从中挖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及思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能力,并真诚明确的点出来。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质的三角形,让他们计算三个角之和的度数,大部分同学用量角器,分别量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但也有同学将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同学将三个角按顺序分别描在一起。对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学生,需要表扬他们基础扎实;而对于撕下三角形的学生要赞扬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于通过画画来求和的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具体的能力与表现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和表扬,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强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用简明、真诚的评价语言需要指向学生优秀的品质,落在课堂关键的地方,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焕发,精彩不断。综上所述,针对数学简而美的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简洁真实的教学情境、简朴实用教学方法,以及真诚地实施教学评价,能让数学课堂实实在在,诚诚朴朴。朴实的课堂,不仅留个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也为教师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总之,多一份实在,少一份喧哗;多一份真诚,少一份敷衍,朴实,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习、铺垫,理清关系。

  上课伊始,通过做复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转化、类推,理解性质。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体验、总结,发现方法。

  教学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概括出化简比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新知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出示课堂活动卡。

  (3)观察、比较、发现。(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6∶8=(6×2)∶(8×2)=12∶16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4

  ↓↓↓

  6÷8=(6÷2)÷(8÷2)=3÷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九册64页及例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初步掌握并学会运用面积公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和小组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几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投影、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设计情趣

  拍卖公告

  拍卖:为了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本镇现有一块地皮欲拍卖,有意者请与新袁镇政府办公室联系。

  新袁镇人民政府

  20xx年11月1日

  问:1、如果你想参加竞拍,那你应该知道哪些条件呢?

  2、如果这块地是个正方形,那求它的面积应该知道那些条件呢?长方形呢?

  3、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应该知道什么呢?(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 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按照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让学生说出有多少?(让学生讨论如果不满一格应该怎么办)

  2、 出示一个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计算一下,说出结果。

  比较一下: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如果是拍卖的那块地你还能数嘛?那想一想,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那你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

  (2)、用割补平移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3、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到前边来演示。

  4、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是把从平行四边形左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这样好吗?在变边剪下的直角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呢?

  (1)、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3)、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3)、引导学生比较

  5、 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6、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7、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4)、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8、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9、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S=a × h (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 或S=ah

  (6)、应用总结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0、 回到课件首页,说一下那块地皮的底和高,引导学生想想根据什么列式?

  11、 完成后让学生看书第65页例1

  12、 测测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它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再求出面积。

  三、巩固、练习

  略

  四、作业

  课后练习题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

  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 = |a||b|cosq,(0≤θ≤π)。

  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 ”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 电子钟表的简单认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和读懂电子钟表上的时间,引导他们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时间,从而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2、 在学会规范认读时间的基础上,学生能正确写出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3、 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读出和正确书写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教学手段】

  教法:谈话、观察、讨论、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学情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钟表知识,一年级上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半时”这个概念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决定将电子钟表的简单认识提前至这个学期进行教学。在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机械钟表的钟面,并且能够读懂整点时间。而对于电子钟表,学生早已接触过,因此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非常适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若干教学卡片。

  学生:人手一张写有电子时间或机械钟表时间或(? )时( )分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

  (课件出示豆豆的图片)

  师:豆豆小朋友的生日已经来临,为了给她一个难忘的礼物,爸爸特意挑选了一件别致的礼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揭晓,它到底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一个精美的礼品盒, 打开后出现一块可爱的电子表)

  (学生自由回答)

  师:电子表我们又叫它为电子钟表。

  (揭示课题并板书:? 电子钟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电子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对,电子钟表可以让我们及时知道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子钟表。

  (师把板书填完整:认识电子钟表)

  (课件出示相应的出示课题:认识电子钟表)

  【设计意图:通过为新朋友豆豆准备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将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规范认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1、尝试认读,规范读法。

  师:豆豆最近买了一块智能手表,他非常喜欢这个新玩具。从此以后,每天早上醒来,他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记录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豆豆是如何安排他的一天的吧!

  (课件出示豆豆一天的安排表(6幅图) 无时间)

  师:现在谁知道豆豆的一天都做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那豆豆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事情的呢?

  (课件出示豆豆一天的安排表(6幅图) 有时间)

  师:你们认识这些时间吗?它们都是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师:你知道豆豆是什么时间起床的吗?

  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读取电子钟表上的时间。课件可以展示出规范的读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师随机板书:( )时( )分)

  (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师:你知道豆豆是什么时间去上学的吗?

  (学生先读,课件出示规范的读法是:师提示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时间,集体读。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

  (让学生先读,课件随机出示规范的读法,然后集体读)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豆豆在一天里所做的事情,然后出示豆豆做这些事情时的时间,让学生先尝试读,然后通过学生的纠正和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时(? )分来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读法上的冲突,让学生掌握规范读】

  2、自由认读,再次感知。

  (学生4人小组对剩下的三幅图进行小组自由读,然后集体订正)

  3、归纳总结

  师:看来大家都会认读电子钟表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电子钟表上显示的时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又是怎样读的呢?(引出电钟表的时间表示的特点和读法律)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完豆豆一天的安排,你觉得豆豆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再次巩固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读电子钟表上的时间,然后进行归纳总结,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完豆豆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让学生心中产生应该向豆豆学习,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4、寻找生活中的电子钟表。

  师:今天我们从豆豆的作息时间表里看到用电子钟表来表示时间,那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生活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吧。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钟表)

  【设计意图:首先,请学生们思考一下电子钟表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向大家分享一些具体例子。之后,老师会展示一些更加生活化的例子,以便让学生们理解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同时也能使孩子们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三、课间一分钟。

  小手操《巧巧手》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年纪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所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分钟的小活动,如手指操等,既可以让学生适度放松,又能迅速引起他们的注意。

  四、规范书写电子钟表上的时间

  1、尝试书写。

  师:现在有一个神秘盒子,只有猜对口令才能打开它。要猜对口令,你需要听老师读出一个时间,然后将这个时间写在练习纸上。举个例子,如果老师说"十点二十分",那么你就需要写下"10:20"。当你成功猜对口令时,神秘盒子将会打开。请注意,现在开始!

  (老师讲解时间写作规则时,同时展示一个范例。接着,老师提醒学生进行练习,着重强调10时8分的写法。)老师在教授时间写作规则时,同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范例。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开始练习写时间,并特别提到了10点8分的表达方式。

  师:电子钟表上是如何显示这个时间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该时间与上述时间的不同)

  师小结:当分钟不满10分时,则用0占十位,再在个位写几分。

  (集体订正,显示正确答案:10:08)

  2、师生小结时间的写法。

  师生:何时我们就在两点前面写几,几分就在两点的后面写几,但是当几分未满“10分”时,要在几分的前面使用“0”来填充位数。

  3、巩固练习。

  学生自己写一个电子钟表上的时间,然后互相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通过“解开宝箱—破译暗号—开始冒险”这些步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从而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

  五、应用提高。

  1、综合练习。

  师:好,现在口令对上了,我们看看有什么好玩的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一小小广播员 游戏规则: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拓展提升

  游戏二:啦 啦 车,大 家 开。

  (学生各拿一张写有电子时间或钟表时间或(? )时( )分的卡纸,找朋友,而后组成一辆啦 啦 车开走……首先教师和学生进行游戏的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最后让学生帮助老师找朋友。(老师手上出示半时的钟面))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环节实际上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升。通过第一个游戏的个人思考和第二个游戏的集体参与,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还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进行了拓展和延伸。通过轻松的学习状态,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的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七、儿歌结束。

  小小表作用大,去到哪里都不怕。

  学习作来两不拉(là),小朋友们喜爱它。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最后,为学生演唱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电子钟表的作用,同时也能加深对今天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数学源于我们的生活,也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认识电子钟表

  6:30~8:13

  7:28~4:12

  8:25~ 7:05

  ( )时( )分~ 10:08

数学教学设计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相交线》,我将按照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三种符号。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三种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比2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多于香蕉的数量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比4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4少,读作3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数学教学设计11

  目标:认识1元、5角、1角的硬币,能简单说出它们的特征。

  会用钱币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乐于参加游戏活动。

  准备:给幼儿准备足够数量的硬币等物品。

  过程:

  一、激趣引题:

  1、展示润发商场的购物宣传单。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润发商场有哪些商品?

  教师:你想买点商品回家吗?你想买什么?

  教师:你想把商品买回家,需要什么呀?(钱)

  二、认识硬币:

  1、教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钱:展示1元、5角、1角硬币。

  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说这些钱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了解这些钱币的特征:硬币中银色的最小的那个是1角钱的硬币,金黄色的那个就是5角钱的硬币,硬币中最的就是1元钱的硬币)

  教师小结:这些钱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硬币

  2、小朋友们认识这些硬币,森林里的动物们也认识这些硬币,还会用它们来买东西呢!不信,你们看------

  3、教师展示故事《小狗帖店》

  画面1:买巧克力豆。

  出现三种硬币,教师:我们来助小猴,哪个是1角钱的硬币?

  画面2:买牛奶糖

  出现三种硬币,教师:哪个是5角钱的硬币?

  画面3:买棒棒糖

  出现三种硬币,教师:哪个是1元钱的硬币?

  画面4:买巧克力糖

  出现三种硬币,教师:怎么办呀?谁来助小猴?

  三、进行简单的数钱活动:

  1、教师:刚才,故事里的小猴学会了把1元钱的硬币加上一个5角钱的硬币就能买到1元5角钱的巧克力糖了。那老师来考考你们:5角硬币加上1角硬币一共多少钱呢?那1元钱的硬币加上1角硬币一共多少钱呢?

  重点:引导

  幼儿进行简单相加。

  2、啊,讲了故事陈老师现在有点饿了,我需要买点八宝粥吃吃!

  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将饮料图片剪下来,贴在白纸上,用替代硬币的圆点进行粘贴。教师:小朋友看看这八宝粥需要多少钱?

  幼儿:需要1元2角钱。

  教师:我要付哪些硬币呢?老师这里有一些代替硬币的圆点,这个最是1元硬币,这个黄色的`是5角的硬币,这个白色的是1角硬币。首先需要把1元硬币粘上,再把两枚1角硬币粘贴在八宝粥的下面。)除了老师这种办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粘贴。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创设一个幼儿购物的情景,让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购物粘贴活动。

  3、进行简单的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游戏:预设数学区:进行剪贴游戏,继续活动课的内容。

  探索区:准备磁铁、硬币、螺丝等幼儿尝试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

  制作区: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进行拓印

  商场、娃娃家:商场进行帖的制作活动,娃娃家进行与商场的串联游戏,提供硬币材料。

  方案:

  游戏引出:讲述幼儿探索区、制作区的各游戏活动内容。重点介绍拓印游戏和商场的游戏的活动中钱币的使用情况。

  指导:陈老师指导教室内的区域游戏,重点指导幼儿的购物活动,并相应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进行重点辅导。胡老师指导教室外的区域游戏。

  评讲:1、让幼儿介绍数学区的活动情况,请个别幼儿讲出思路。

  看看幼儿拓印钱币的情况和请幼儿讲讲探索区的实验情况。

  2、请胡老师讲讲室外幼儿游戏情况。

数学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分析

  ①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宋明儒学内容及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其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逐步形成正确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分析本片断在本课和本单元中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影响”在本课的最后一段,对本课的内容起总结作用。而理学本身对于巩固专制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但其禁锢人性的消极思想也成为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对象,这就为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埋下伏笔。可以说本片断起了一个承上而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基于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人物评价、史实分析归纳已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逻辑归纳能力,因此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①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②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思想发展脉络的学习,正解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按“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讲解”模式进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

  (一)补充下列材料,比较理解上一子目有关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儒家伦理道德;对立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朱:“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二)过渡到下一片断“宋明理学的影响”,投影以下材料:

  名言名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避趋之”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

  “美丽 ”的三寸金莲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善如下:

  积极方面: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消极方面:①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

  (三)拓展提升:对宋明理学应持什么态度 ?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小结:宋明理学直承孔孟而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基本精神贯彻于实践之中。孔孟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程朱理学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宋明理学的作用。

  反思:分析学情,适当补充具体事例,复杂的理论通俗化,贴近学生要求,是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13

  学习内容

  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83页的例题1,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教具

  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教师用课件演示:

  (1)钟表的转动;

  (2)风车的`转动。

  提问:观察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1)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在转动;

  (2)钟表上的指针和风车都是绕着一点转动;

  (3)钟表上的指针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风车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

  教师:像钟表上指针和风车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这种现象就是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变换)

  2、提问:旋转现象有几种情况?

  生回答后板书。

  3、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旋转现象?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第83页例题1的钟面。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提问: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观察: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同桌互相说一说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提问: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描述的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运动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目标1: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归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目标2:引导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份数和数量的对应关系,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积累运用转化、迁移方法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

  目标3: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分数乘法的学习中,能借助已有知识和几何模型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归纳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分数除法》单元的前2个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再次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都为学生研究、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积累了学习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数除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会有进一步的理解,积累会更加丰富的数学经验。

  三、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分数的意义、份数和数量的对应关系,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活动中培养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积累运用转化、迁移方法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渗透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

  难点: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一、明确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

  二、创设情境,研究除法计算

  1、确定思路,列出算式

  (1)提问:比较谁装得快,需要知道什么?

  (2)怎样计算三人的工作效率,依据是什么?

  理解题意,尝试计算

  (1)÷2

  在上节课的研究中我们知道了÷2就是求的是多少。

  (2)150÷怎样计算

  它与前面我们研究的分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那么150÷又是求什么呢?解决分数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小李3/4小时装了150千克”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根据作答情况,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分析题意,检验作答结果。

  明确:也就是说其中的3份是150千克,4份就是1小时装的千克数。

  请同学们根据理解,自己试着解答150÷

  班内交流:

  追问每一种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说明:这几种计算方法都是在求小李的工作效率,所以可以把这些算使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150÷3/4=150×1/3×4=150×4/3=200千克)

  计算÷

  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150÷的计算的?

  请你仿照上面的方法和步骤,尝试解决÷

  归纳:这几种算法都是计算出了÷的商,所以也可以用等号连接算式(板书):3/25÷2/5=3/25×1/2×5=3/25×5/2=3/10吨=300千克

  现在问题解决了吗?

  问题解决后我们再回过头看看一看刚才研究的两个分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说一说: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

  再联系上节课研究的分数除以整数,现在想想可以怎样概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一)基础练习

  1、填空。(略)

  2、选择。(按点2)

  教师追问错因

  3、计算。(按点3)

  根据统计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计算(2)的练习。

  (二)提高拓展

  [说明:图片3]

  四、总结提升,谈谈收获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1-0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27

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12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备]07-05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04-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