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28 12:33: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认识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认识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平面图形,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一种互动的拼图形式手工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对于图形的好奇心,并通过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思 想

  动手

  操作

  感知

  “面在

  体上”

  1.导入新课。(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看到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呢?快来认一认、指一指吧。(例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请用中文回答。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你们桌上有四个图形在藏着哦!快来找找看吧!我来告诉你们我是从哪里找到这些图形的。第一个图形是一个正方形,我在书本上找到了它。第二个图形是一个三角形,我在铅笔盒上找到了它。第三个图形是一个圆形,我在水杯上找到了它。最后一个图形是一个长方形,我在橡皮擦上找到了它。快快一起来找找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图形藏在哪些物体里呢?

  各组合作操作。小组汇报。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如何从三维图形中找到相应的二维图形。例如,在长方体上我们可以找到上面是长方形的面;在正方体上我们可以找到是正方形的面;在圆柱上我们可以找到是圆形的底面;在三棱柱上我们可以找到是三角形的侧面。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课件演示来展示给学生们。教师可以总结这个过程并在课件演示中呈现。

  师:从长方体的顶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矩形;从正方体的侧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正方形;从圆柱的底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圆;从三棱柱的侧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三角形。

  b、师:老师想将这些几何体上的四个图形拿下来,放在纸上展示,你有什么好主意吗?(生:可以在边缘处画出图形的轮廓,然后将其剪下来。)

  师:那请你们四人小组一起合作,每位成员画一个独特的图形。完成后,请将它们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四个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首先,立体图形具有多个面,而这些图形只有一个面。此外,立体图形可以站立,而平面图形不能。以上所述为原创内容。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种薄薄的形状,类似于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为了满足一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知需求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了一个创意的学习活动。我们展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并要求学生找出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这个活动旨在引入新课程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今天所学的图形其实是来源于我们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在上一步“寻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从形体出发”的理解,并在思考如何搬运的过程中展开了设计。在绘制图纸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亲身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异。

  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认识比》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2、例3(二上)

  二、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行探究能力。三、教具准备:圆片、小棒、画图纸四、教学过程:

  一)课外完成,课堂反馈(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1)☆☆☆ ☆☆☆这是()个()

  (2)○○ ○○ ○○这是()个()

  2、动手操作:

  1)第一行画了2个0,第二行画出4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有()个(),第二行是()个()。

  2)第一行画了4个□,第二行画出3个4。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有()个(),第二行是()个()。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红带子是黄带子的倍),问:

  老师这里有两条彩带,哪条彩带长?

  2、演示: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操作: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以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3、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这节课就来探讨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追问:

  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2、进一步认识“倍”的含义——投影出示复习题2:

  1)老师在第一行画了两2个0,你们在第二行画了4个2。如果把第一行的2个圆看作一份,那么第二就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说()是()的()倍。

  2)老师在第一行画了4个□,你们在第二行画出了3个4。果把第一行的4个□看作一份,那么第二就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说()是()的()倍。

  3、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和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实际上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倍”的知识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来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也就是谁是一份数)

  b、再看有几个几,就有几倍

  四)巩固练习

  加深对倍\的理解

  1、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口答):

  1)△△△△△☆☆☆☆☆ ☆☆☆☆☆ ☆☆☆☆☆ △有()个,☆有这样的()份,()是()的()倍

  2)□□□ □□□ □□□ □□□ □□□ □□□ □□□ ○○○○有()个,□有这样的()份,()是()的()倍

  2、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两○,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②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的○的小数是的`5倍。

  ③第一行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的3倍,想→想,怎样摆?

  3、动手拍一拍: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4、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5、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4只小熊猫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这熟悉的音乐和画面告诉大家,即将播出的电视节目是?老师从这个节目中收集到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信息,并用温度计表示出来了(如下)

  (2)观察汇报:仔细观察这些温度计,你知道了什么?

  (上海是零上4℃,南京0℃,北京零下4℃)

  (3)比较,产生冲突。

  引导学生任选两个城市的温度做比较。

  当有比较上海和北京时,师故作狐疑:北京和上海的温度不一样吗?让学生再次强调,一个是零上4摄氏度,一个是零下4摄氏度。

  质疑: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表示和区分这种意义相反的量?

  (4)认识+4和-4,学习读写法。

  (5)练一练,及时巩固。

  【说明:零上4℃和零下4℃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和区分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有局限性,从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需求,在这种积极的内驱指引下,主动学习开始了】

  2、从海拔中相反的量的表示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介绍吐鲁番和珠穆朗玛峰,引出海拔的认识。

  用逐层揭示谜底的方法介绍这两个地方。

  珠穆朗玛峰:这是一座山峰,这是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吐鲁

  番盆地:这是一个盆地,这是全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因为海拔的原因,这儿一天当中的温差特别大,所以那儿的哈密瓜特别甜……(一直揭示到学生能猜出答案为止)

  联系课件中的图,采用闪烁虚线的效果让学生认识海拔。

  (2)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海拔。

  学生自主探索,用刚才学的数学方法表示出海拔。

  交流,认识到可以用+8844和-155分别表示它们的海拔。

  (3)巩固练习。

  3、比较发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1)观察比较,发现共同的地方。(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交流后认识:每组的两个量都是相反的关系,如果把其中的一个量用正数来表示,那么另一个数就用负数来表示。

  (2)拓展认识,深化理解。

  引导讨论:生活中除了温度和海拔当中有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其他地方也会有吗?他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比如(课件出示,让学生思考汇报)

  引导拓展:同学们也有“如果”对吗?先小组里说一说,再交流、共享成果。进一步体会:生活在中一些意义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从而全面理解负数的意义。

  二、分类整理,深入认识。

  1、分类,认识正、负数。

  (1)让学生移动帖纸分类

  +4 4 -4 +18 -10 -8 +8844 -155 +3193 -400

  (2)交流分法和标准,在交流中,认识正、负数,并板书数轴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正、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

  (1)自主拓展:实际上,不管是正数还是负数,并不是只有这些,还能再说几个吗?

  (2)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5 +26 8 -40 - -88.3 +103 0 12.4

  提问:

  ① 0为什么不写?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

  【说明:让学生根据提示(冷了或热了)猜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样安排充分挖掘习题功能,把静态的读、写转化成动态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很好的渗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

  (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xx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xx人。

  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四、 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

  了解些什么呢?

  五、数学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吗?介绍负数的来源

  谈感想,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反思】:

  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认识层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发现,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温度和海拔层面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丰富理解。

  练习素材的开阔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厚,理解更深刻,参与更主动。

《认识比》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现代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

  教学难点:

  认识“倍”.

  教具:

  电脑及教学软件、图片、投影片.

  学具:

  判断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8里面有( )个4

  12里面有( )个3

  18里面有( )个6

  (二)第一排有( )个▲ ▲▲▲

  第二排有( )个3 ■■■ ■■■ ■■■

  二、新授部分: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

  出示:两只黄蝴蝶

  师:把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

  再贴六只粉蝴蝶.

  问:粉蝴蝶有几个2只?

  师:粉蝴蝶有3个2只.我们说,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板书)

  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倍)

  粉蝴蝶有3个2只

  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

  让生看一遍,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一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

  (二)出示3个桃子,12个梨

  师:如果把3个桃子看成1倍(出示),梨有几个3?

  出示:梨有( )个3

  ( )的个数是( )的( )倍.(讨论)

  (三)出示:

  ●●●●

  ★★★★ ★★★★

  问:谁能用3句话说出五角星和圆片的倍数关系?

  先讨论,再回答.

  生口述,师出示:

  把4个圆片看作1倍

  五角星的个数有2个4

  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

  师:再加上4个五角星.(贴图)

  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师:再取下两组五角星,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上面几个题,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首先看把谁作为一倍,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看有几个一倍,就是它的几倍.

  问:谁还有不明白的'?

  师: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练习:1.第一排摆2根小棒作为一份

  第二盘摆3个2根

  问:看你摆的小棒,谁能说说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为什么?

  2.第一排摆3根小棒

  第二排摆的是第一排的4倍

  问:怎样摆?为什么?

  3.拿12根小棒

  师:把12根小捧摆或二排,要使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应怎样摆?(先讨论,再摆)

  三、巩固练习

  (一)电脑演示3道填空题(略)

  (二)判断

  1.有3只黑兔.白兔有5个3只,我们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

  表示:▲的个数是●的4倍.( )

  3.说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倍数关系?(书上)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6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吨的认识》(三上,第11、12页)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力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导入新知,层层相扣,注意课堂的生成性。对于1吨有多重学生是无法进行直接和亲身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帮助学生去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吨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千克、克,并知道1千克=1000克的数量关系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知道另外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本节课通过主题图中的“限重1吨”导入新知,从通过什么是“限重1吨”到知道什么是“1吨”来认识吨,并通过学生可能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得到千克和吨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展开教学。本课是学生掌握大计量单位,理解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概念教学课,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这些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克、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也初步感知他们之间的进率。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对其抽象的概念、数量关系的建立较为困难,但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间接感受和想象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体会大数据,感受吨的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估计物体的重量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了解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材料】

  准备20千克的桶装水一桶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而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新课导入

  引导: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问4个小动物可以同时过桥吗?有几种过桥的方法?

  ①提问:限重是什么意思?

  解释:限重的意思是最重不超过多少重量。

  ②那么“限重1吨”就是指?那么“吨”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吨”,再来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吨”的初步认识

  1、引导:老师这里准备了大约是20千克的一桶水,请我们同学来提提这桶水,感受感受20千克的重量。

  问:感觉重不重?(适当可增加至两桶水)

  2、引导:同学们,我们觉得2桶水已经很重了,那我们想一想3桶水,4桶水??50桶水,我们还提得起来这样的50桶水吗?

  请同学们来算算50桶20千克的水,一共多少千克?预设:50×20=1000(千克)

  3、引导:那同学们知道1000千克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吨”之前有什么联系吗?预设:1000千克=1吨。

  既然1000千克=1吨,1000千克又相当于50桶水的重量,那么通过刚才的感受,我们对1吨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呢?(很重)

  三、“吨”的重量感受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重量是1吨的?(ppt展示)

  ①一头牛大约重500千克,两头牛就是1吨。②小汽车总重约1吨。

  ③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2、1吨的延伸

  引导:已知鲸的体重是4吨,那一共是()千克?

  已知大象的体重是6吨,那一共是()千克?这里我们用到的知识点是什么呢?(1吨=1000千克)

  3、总结:你发现“吨”一般用在什么地方?A、计量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Ppt展示称的器具。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三、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引导:现在这4只动物可以过桥了吗?已知熊老弟400千克,马大哥300千克,牛大伯500千克,鹿妹妹100千克。

  问:能一起过去吗?你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四、回顾旧知,深化新知

  1、引导: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呢?

  预设:克、千克(他们之间存在哪种数量关系?)1千克=1000克

  2、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叫—吨。你能来给他们从大到小排排队吗?预设:吨、千克、克

  3、我们已经学过三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但是这三个单位的用途各不一样,都在自己的领域大显神通。

  (1)一个苹果、一枚硬币等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

  (如:①一个苹果重120克;②一枚硬币约重6克;······)(2)小朋友体重、小型动物体重等,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如:①小诗体重是32千克;②一只鸡约重3千克;③熊猫体重约为70千克;······)(3)大型动物体重、大型交通工具重量、载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如:①大象体重约为4吨;②鲸鱼体重约为125吨;③一架飞机重约300吨;④卡车载重量约为8吨;······)

  习题——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习题——简单单位转化(见ppt)小明体重35()一枚硬币大约重2()两头牛大约重1()四袋大米大约重100()

  五、习题巩固,延伸新知

  1、书本练习三第一题,做一做第二题。

  2、请同学们来当当小小检查员。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3、我是火眼金睛纠错员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六、总结课堂

  引导: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常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学得扎实了,才会减少像犯小明这样的错误。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重量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认识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出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1、认识圆

  (1) 你会用你带来的.物品画圆吗?动手画圆, 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2)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学生再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教师板书:圆心。

  2、探索半径和直径

  (1) 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名称。

  (2) 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 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画圆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2)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3)电脑出示同心圆,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4)出示不同位置的等圆,请同学观察:圆心变了,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a基本练习

  (1)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2)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c、直径

  b、提高练习找出圆心和直径(p58的3题)

  c、拓展练习讨论生活实际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比》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中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以及0、1的倒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合作交流、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板书“呆”)呆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呆”字如果上下颠倒就成了“杏”,语文中的文字有许多这样的构字规律,比如(杏——呆;吞——吴;音——昱;士——干……)那么在数学中的数也有这种规律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算式。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3/8×8/37/15×15/75×1/51/12×12

  小组汇报交流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能举例吗?

  4、倒数的表达方式。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

  4、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A:2/3是倒数。()

  B: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C、7/15和15/7乘积是1,所以7/15和15/7互为倒数。()

  D、0的倒数还是0。()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1:写出其中3/5和7/2两个分数的倒数。

  (1)学生试做并讨论。

  (2)生汇报:

  (3)师生共同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怎样求整数(0除外)的倒数?请求出6的倒数是几?(出示课件)

  3、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是几?

  (1)学生试做并讨论。

  (2)生汇报:

  (3)师生共同小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小结。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116/97/84/1535

  2、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的倒数是0,1的倒数是1。()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

《认识比》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

  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一”意义的认识。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及挂图

  学生准备:

  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月饼。

  (课件出示4个月饼,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月饼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梳理: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一起说(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个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个。)

  (3)如果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该分多少?(一半)

  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

  1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2)一起读一读。师:如果把这句话藏起来,你还能像刚才这样说说吗?先让生默看一遍,然后课件隐去这句话。谁能说?指名说。(同时教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短横线下面,最后把表示其中的份数写在短横线的上面(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一起读,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同时贴在黑板上)

  (3)提问: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得到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1)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同样分的2份,涂色的也是2份中的1份,为什么涂色部分不是它的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 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下面关于1/2的说法对吗?

  2

  水占杯子容量的1/2运动员跑了全程的1/2乐乐的身高是妈妈的1/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判断,渗透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做分数。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以1/4为例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发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

  (4)提问:还有表示别的分数的吗?

  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大家学得真不错,还想继续挑战吗?请看: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三)课堂练习: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初步认识了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大家还想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情况

  2、能够输入字母和数字

  3、学会几个常用的控制键

  教学内容

  1、键盘的分区

  2、主键盘区的字母键、双字符键和控制键

  3、编辑区内的光标方向控制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

  Enter、Backspace、Shift和Caps Lock。

  难点:双字符键、Shift和Backspace键。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教材按“认识键盘→了解键盘的正确操作姿势→掌握基本指法→练习数字、字母和符号的输入”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键盘的介绍应简单明了,没有必要让小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对键盘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练结合,强调实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来控制计算机了,实际上,除了鼠标之外,键盘也是我们使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输入设备。我们可以通过键盘将命令、数字和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因此,熟练地操作键盘,是使用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键盘(板书)

  二、演示观察,认识四区

  (出示键盘分区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键盘是我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幅键盘图,你能看出它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四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指出相应键盘分区区域,让生分别在出示的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名称中对应的作选择。(指名说)

  生1:主键盘区;

  生2:小键盘区;

  生3:功能键区;

  生4:光标控制区。

  师让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和同桌学生合作认识四区的位置和名称。

  三、讲练结合,尝试自学,掌握重点键

  1.主键盘区

  (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让生看主键盘区的第一段文字,读读、划划、议议。

  师:通过读这一段,你学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键盘区主要由字母键、数字键和符号键组成;

  生2:我了解了英文字母键有26个,数字键有10个,还有许多双字符键。

  生3:(补充说)我知道双字符键共有21个;

  生4:我学会了怎样输入双字符键上的“上一个字符”的方法。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师作适当的表扬。

  师:同学们在学习字符键时,有没有发现主键盘区的其他键?

  生:发现了很多。

  师:你们也想一起认识它们吗?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写字板”命令,打开“写字板”窗口。)

  师让生分别输入自己姓名的汉语拼音,然后敲“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键”,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敲“回车键”后光标就到了下一行。

  组2:我们组在敲一下CapsLock键时发现键盘右上方的一个指示灯亮了,再敲又灭了。

  生:(补充说)我发现灯亮后,我再输入我名字的拼音字母都是大写字母,而我再把灯灭了后,输入的字母又回到了小写的状态。

  组3:我们组发现敲退格键删掉了刚输入的名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

  组4:我们组发现Shift除了配合双字符键输入上面字符外,还可以输入大写字母。

  生:(补充)我发现Shift有两个,作用是一样的。

  师让生根据汇报结果,让生练习操作:练习输入26个字母,先输入小写字母,再输入大写字母,看谁最先输入完。

  2.光标控制区

  (出示课件演示各个键的名称及功能)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打开一个课前准备好的文档,生操作各键,观察光标位置的变化,让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各键的作用。

  师:试将光标移动到文档上的任意两个字符之间,分别敲删除键、退格键,看看这两个键的功能有何区别?

  生操作。

  师指名说。

  生1:敲一下删除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

  生2:敲退格键,删除的是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

  3.小键盘区

  (出示小键盘区图)

  数字键位于小键盘区的左上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NumLock”信号灯。

  师让生动手操作小键盘,试检验一下数字锁定键有什么功能?

  生动手实践操作。

  师指名说。

  生1:当我敲数字锁定键时,“NumLock”信号灯亮了,我发现小键盘和我们用到的计算器的功能很相似。

  生2:我也发现灯亮时输入的是数字,而灯灭的时候,我又发现小键盘上的2、4、6、8键和光标控制区中的方向键作用是一样的。

  生3:我也发现灯灭时,小键盘上的0、.键也和光标上的Insert、Delete键的作用是一样的。

  生4:我知道了当敲数字锁定键,灯亮时,小键盘区中的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能用,而敲一下数字锁定键,灯灭时,双字符键下面的字符能用。

  四、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着做,教师检查纠正)

  (1)坐姿端正,身体正对键盘,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

  (2)肩部放松,上臂的肘部轻轻靠近身体,手腕自然放平,不要弓起,不要接触键盘。

  (3)上身稍向前倾,胸部与键盘距离一般在20厘米左右。

  (4)坐位高低适当,屏幕中心略低于水平线。

  五、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问题,反思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操作,你学会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的内容及学会的操作。

  3.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键盘(生齐说),了解了键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功能,希望同学们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以后更好地和这个新朋友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初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键盘操作姿势的好坏和是否运用正确的指法进行输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眼睛健康和输入的速度。由于相关内容比较枯燥,而熟练使用键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正确操作,所以这个过程是乏味的学习,在教学时多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或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这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具有建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接口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敲键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本课学生学习的是标准的104键键盘,其中3个是Windows专用键。学生已经学习了鼠标操作的能力,在第一课安排学生认识键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面的`指法练习和画图等简单的学习。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安排了四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其中主键盘区是本课重点,掌握使用方法,初步识记字母键位。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

  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认识事物,因此,教学认识键盘四区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将键盘上的四区分别设为四种颜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熟知各区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知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情来确定。因此,教学主键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分别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教学主键盘区

  ⑴教学字符键: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⑵教学特殊控制键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发现法”教学生学习。学习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在打开的写字板中分别按这些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汇报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键位和使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教学光标控制区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

  3.教学小键盘

  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以略作介绍,学生对照教材自主实践加以练习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生生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键盘的认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认识比》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且基本上已能数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数序的同时,了解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如何按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这也是接下去进一步学习百以内写数、比较大小的基础。本堂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星星为主线,从"数星星--摆星星"在学生活动中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得到和谐地统一和发展,并力求体现数学课堂的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艺术性、生活性和综合性。

  1、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每个教师都深有体会的,但是合作不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势,而是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合作的时机和情境,并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本堂课我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各小组数星星的活动,因为数星星的方法是多样的,所以这里有必要按排小组合作,而且在这里小组成员间还要注意分工和合作,如果不注意方法,合作得不好,就会出现错误,所以这里我认为合作是很有必要。第二次是按规律填数,这个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这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如在数数中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的,虽然要求选用合适的方法,但对方法不作统一、硬性的规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目标

  1、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10,知道100里面有10个10。

  3、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学习准备:准备12瓶星星,里面放着不同数量的星星;一套课件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的年龄引出数数

  一、情境引入

  师: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小星星,喜欢吗?你们能一眼看出哪一瓶星星的颗数最少?哪一瓶星星最多吗?

  学生猜:(1号最少,5号最多)板书(1)少(5)多

  大家估计得是否正确,每只瓶子里的星星到底有几颗呢?想知道,怎么办?(数一数)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数星星,好吗?板书(数星星)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小组分工合作数星星:每一小组一瓶星星,喜欢用什么方法数就用什么方法数。

  (2)汇报

  A、汇报数的结果

  B、对刚才的估计进行验证

  C、汇报数的方法:数数方法的多样化

  D、数数:全班数,一个一个地数,从35数到42 ,两个两个地数从20数到42。同桌对数,一个同学先从56数到63,另一个同学再从63数到72

  (3)比较11号和12号两瓶星星的多少,然后通过数数进行验证(5颗5颗地数和10颗10颗地数)

  2、数的组成

  (1)两堆星星一样多,你能一眼看出是几颗吗?(24颗)

  (2)为什么要数右边一堆?(右边十个一堆十个一堆摆放整齐,能一眼看出来)

  (3)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板书)

  三、巩固与发展

  1、按规律填数

  ( )( )35( )( )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有几种方法,是按怎么样的规律填的?后反馈。

  2、方块游戏(百格方块图)

  (1)能用很快的速度数出有几个方块?(100个,有10行,每行10个,板书:100=10个十)

  (2)能一眼看出方块里出现了几颗星星?(38是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

  (3)现在方块里有多少颗星星了?(83是由8个十和3个一组成)

  (4)如果这样一颗一颗数下去,第98颗星星在哪个方块上?你是怎么想的?

  四、结题

  今天我们全班小朋友都是数星星的孩子,(课件出示星星两个字由一百个星星组成)知道这两个字是由几颗星星组成的吗?(100颗)如果不信,下课的时候你们可以上来数一数。今天这堂课我们是数星星,长大以后我们要去研究星星,好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12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认识比》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在开始上课之前,你可以在身边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当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儿就更好了。

  说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啊,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啦。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也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书中相遇,,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哪儿入手呢?有个成语啊,叫名正言顺,我们就先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跟随老师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这是面,这是棱,这是顶点?你都找到吗?

  师: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用上面、棱、顶点,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生:(A.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B.长方体有12条棱,有八个顶点)。

  师:这两位同学呀,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的数量,他们数的对吗?我们一起跟随视频中的同学数一数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组相对的面,一共是六个面。

  师:这位同学呀,他数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面,那正方体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数,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那长方体棱的数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组。首先,我们来数最长的一组。1、2、3、4。一共有四条。然后我们来数与我垂直的一组。1、2、3、4。也有四条。最后我们来数竖着的一组。一、二、三、四。还是四条,那么一共有12条棱。

  师:这位同学是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三组来数的。我们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了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数棱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个三一共是12条棱。

  师:那顶点的数量呢?

  生:一共有八个顶点,上面有四个顶点。下面有四个顶点。

  师:这位同学呀,他把顶点看做了上面四个,下面四个,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个,右面四个,或者前面四个,后面四个。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的顶点。前面有四个,后面也有四个,也是八个顶点。

  师:刚才呀,同学们数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那我们现在把这些数量记录在表格里吧。表格儿是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好帮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讲。

  生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用呢?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呢?

  生3:正方体好像也是一种长方体,但是它比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为什么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发言中啊,关注了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从面的形状、大小关系以及棱的长度关系,这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吗?让我们看看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这个长方体中12条棱的长度,其中这四条棱,长度是22厘米。这四条棱,长度是14.5厘米。而这四条棱,长度是7.5厘米。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长度一样。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这个正方体魔方的一个面躺在那张纸上,是个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发现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 :这位同学把正方体的魔方的面画在纸上,她发现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那同样也就说明了每个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 :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剪下来,放在它的相对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上下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别与右面和前面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拆、剪、重合的方法,说明了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那不拆不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

  生:我分别记录了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的长度,而且相对的面都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六个面的长和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听听下面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是推导出来的,在我的长方体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两个长是相等的,所以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是相同的,所以这四条棱是一组相同的棱。我们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出第二组、第三组相同的.棱。我们现在要证明这个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我发现他的长正好是同一种相同的棱宽,也正好是同一组相同的棱,所以这两个相对的长方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呀,他利用长方形边的特点推导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刚才同学们呀,利用测量、誊画、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我们把它写在表格中吧。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都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对同学们得出来的这些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的。

  生:长方体中会不会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吗?会有几个呢?请你想一想。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讨论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个正方形,因为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生B:可以是两个,像这个牙膏盒或者这个海绵坐垫儿。

  生C:那四个呢?

  生D: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正方体啦。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是不是和刘老师一样更加清楚了长方体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学呀,还对这样的长方体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生E:老师,我发现,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条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两个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个长方形的侧面也是完全一样的。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席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认识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认识比》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

  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03-31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6-10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01-15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07-02

《0的认识》教学设计06-2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4-25

认识角教学设计及反思05-06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7-03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8-22

《认识比》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比》教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设计意图:把个级上的数移到万级上,使学生感到两级上数的读法有练习,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 10030040 650006 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设计意图:在读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0的读法,通过找哪儿的0读了,哪儿的没读,引导学生发现0的读法,并把0的读法还归结到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上数的读法来读。便于学生掌握】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 万 )级,再读( 个 )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设计意图: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要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分级是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读数后交流方法,进而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材第10页第14题是较灵活的题目,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方法。】

《认识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平面图形,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一种互动的拼图形式手工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对于图形的好奇心,并通过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思 想

  动手

  操作

  感知

  “面在

  体上”

  1.导入新课。(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看到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呢?快来认一认、指一指吧。(例如:矩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请用中文回答。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你们桌上有四个图形在藏着哦!快来找找看吧!我来告诉你们我是从哪里找到这些图形的。第一个图形是一个正方形,我在书本上找到了它。第二个图形是一个三角形,我在铅笔盒上找到了它。第三个图形是一个圆形,我在水杯上找到了它。最后一个图形是一个长方形,我在橡皮擦上找到了它。快快一起来找找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更多的图形藏在哪些物体里呢?

  各组合作操作。小组汇报。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如何从三维图形中找到相应的二维图形。例如,在长方体上我们可以找到上面是长方形的面;在正方体上我们可以找到是正方形的面;在圆柱上我们可以找到是圆形的底面;在三棱柱上我们可以找到是三角形的侧面。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课件演示来展示给学生们。教师可以总结这个过程并在课件演示中呈现。

  师:从长方体的顶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矩形;从正方体的侧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正方形;从圆柱的底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圆;从三棱柱的侧面上找到了一个平面三角形。

  b、师:老师想将这些几何体上的四个图形拿下来,放在纸上展示,你有什么好主意吗?(生:可以在边缘处画出图形的轮廓,然后将其剪下来。)

  师:那请你们四人小组一起合作,每位成员画一个独特的图形。完成后,请将它们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四个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之处。首先,立体图形具有多个面,而这些图形只有一个面。此外,立体图形可以站立,而平面图形不能。以上所述为原创内容。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种薄薄的形状,类似于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为了满足一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知需求以及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了一个创意的学习活动。我们展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并要求学生找出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这个活动旨在引入新课程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今天所学的图形其实是来源于我们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在上一步“寻找”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从形体出发”的理解,并在思考如何搬运的过程中展开了设计。在绘制图纸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亲身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差异。

  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认识比》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2、例3(二上)

  二、教学目的: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行探究能力。三、教具准备:圆片、小棒、画图纸四、教学过程:

  一)课外完成,课堂反馈(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1)☆☆☆ ☆☆☆这是()个()

  (2)○○ ○○ ○○这是()个()

  2、动手操作:

  1)第一行画了2个0,第二行画出4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有()个(),第二行是()个()。

  2)第一行画了4个□,第二行画出3个4。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有()个(),第二行是()个()。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红带子是黄带子的倍),问:

  老师这里有两条彩带,哪条彩带长?

  2、演示: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操作: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以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3、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这节课就来探讨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追问:

  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2、进一步认识“倍”的含义——投影出示复习题2:

  1)老师在第一行画了两2个0,你们在第二行画了4个2。如果把第一行的2个圆看作一份,那么第二就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说()是()的()倍。

  2)老师在第一行画了4个□,你们在第二行画出了3个4。果把第一行的4个□看作一份,那么第二就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说()是()的()倍。

  3、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和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师:对,实际上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倍”的知识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来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也就是谁是一份数)

  b、再看有几个几,就有几倍

  四)巩固练习

  加深对倍\的理解

  1、看图回答下列问题(口答):

  1)△△△△△☆☆☆☆☆ ☆☆☆☆☆ ☆☆☆☆☆ △有()个,☆有这样的()份,()是()的()倍

  2)□□□ □□□ □□□ □□□ □□□ □□□ □□□ ○○○○有()个,□有这样的()份,()是()的()倍

  2、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两○,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②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的○的小数是的`5倍。

  ③第一行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的3倍,想→想,怎样摆?

  3、动手拍一拍: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4、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5、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4只小熊猫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这熟悉的音乐和画面告诉大家,即将播出的电视节目是?老师从这个节目中收集到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信息,并用温度计表示出来了(如下)

  (2)观察汇报:仔细观察这些温度计,你知道了什么?

  (上海是零上4℃,南京0℃,北京零下4℃)

  (3)比较,产生冲突。

  引导学生任选两个城市的温度做比较。

  当有比较上海和北京时,师故作狐疑:北京和上海的温度不一样吗?让学生再次强调,一个是零上4摄氏度,一个是零下4摄氏度。

  质疑: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表示和区分这种意义相反的量?

  (4)认识+4和-4,学习读写法。

  (5)练一练,及时巩固。

  【说明:零上4℃和零下4℃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和区分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有局限性,从而产生了学习新数的需求,在这种积极的内驱指引下,主动学习开始了】

  2、从海拔中相反的量的表示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介绍吐鲁番和珠穆朗玛峰,引出海拔的认识。

  用逐层揭示谜底的方法介绍这两个地方。

  珠穆朗玛峰:这是一座山峰,这是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吐鲁

  番盆地:这是一个盆地,这是全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因为海拔的原因,这儿一天当中的温差特别大,所以那儿的哈密瓜特别甜……(一直揭示到学生能猜出答案为止)

  联系课件中的图,采用闪烁虚线的效果让学生认识海拔。

  (2)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海拔。

  学生自主探索,用刚才学的数学方法表示出海拔。

  交流,认识到可以用+8844和-155分别表示它们的海拔。

  (3)巩固练习。

  3、比较发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1)观察比较,发现共同的地方。(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交流后认识:每组的两个量都是相反的关系,如果把其中的一个量用正数来表示,那么另一个数就用负数来表示。

  (2)拓展认识,深化理解。

  引导讨论:生活中除了温度和海拔当中有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其他地方也会有吗?他们可以怎么表示呢?

  比如(课件出示,让学生思考汇报)

  引导拓展:同学们也有“如果”对吗?先小组里说一说,再交流、共享成果。进一步体会:生活在中一些意义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从而全面理解负数的意义。

  二、分类整理,深入认识。

  1、分类,认识正、负数。

  (1)让学生移动帖纸分类

  +4 4 -4 +18 -10 -8 +8844 -155 +3193 -400

  (2)交流分法和标准,在交流中,认识正、负数,并板书数轴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正、负数和0的关系。

  2、练习。

  (1)自主拓展:实际上,不管是正数还是负数,并不是只有这些,还能再说几个吗?

  (2)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5 +26 8 -40 - -88.3 +103 0 12.4

  提问:

  ① 0为什么不写?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

  【说明:让学生根据提示(冷了或热了)猜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样安排充分挖掘习题功能,把静态的读、写转化成动态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很好的渗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

  (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xx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xx人。

  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四、 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

  了解些什么呢?

  五、数学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吗?介绍负数的来源

  谈感想,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反思】:

  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认识层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发现,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温度和海拔层面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丰富理解。

  练习素材的开阔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厚,理解更深刻,参与更主动。

《认识比》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现代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

  教学难点:

  认识“倍”.

  教具:

  电脑及教学软件、图片、投影片.

  学具:

  判断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8里面有( )个4

  12里面有( )个3

  18里面有( )个6

  (二)第一排有( )个▲ ▲▲▲

  第二排有( )个3 ■■■ ■■■ ■■■

  二、新授部分: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

  出示:两只黄蝴蝶

  师:把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

  再贴六只粉蝴蝶.

  问:粉蝴蝶有几个2只?

  师:粉蝴蝶有3个2只.我们说,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板书)

  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倍)

  粉蝴蝶有3个2只

  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

  让生看一遍,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一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

  (二)出示3个桃子,12个梨

  师:如果把3个桃子看成1倍(出示),梨有几个3?

  出示:梨有( )个3

  ( )的个数是( )的( )倍.(讨论)

  (三)出示:

  ●●●●

  ★★★★ ★★★★

  问:谁能用3句话说出五角星和圆片的倍数关系?

  先讨论,再回答.

  生口述,师出示:

  把4个圆片看作1倍

  五角星的个数有2个4

  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

  师:再加上4个五角星.(贴图)

  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师:再取下两组五角星,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上面几个题,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首先看把谁作为一倍,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看有几个一倍,就是它的几倍.

  问:谁还有不明白的'?

  师: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练习:1.第一排摆2根小棒作为一份

  第二盘摆3个2根

  问:看你摆的小棒,谁能说说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为什么?

  2.第一排摆3根小棒

  第二排摆的是第一排的4倍

  问:怎样摆?为什么?

  3.拿12根小棒

  师:把12根小捧摆或二排,要使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应怎样摆?(先讨论,再摆)

  三、巩固练习

  (一)电脑演示3道填空题(略)

  (二)判断

  1.有3只黑兔.白兔有5个3只,我们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

  表示:▲的个数是●的4倍.( )

  3.说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倍数关系?(书上)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比》教学设计6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吨的认识》(三上,第11、12页)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力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导入新知,层层相扣,注意课堂的生成性。对于1吨有多重学生是无法进行直接和亲身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间接体验和想象帮助学生去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吨的认识》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千克、克,并知道1千克=1000克的数量关系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知道另外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本节课通过主题图中的“限重1吨”导入新知,从通过什么是“限重1吨”到知道什么是“1吨”来认识吨,并通过学生可能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得到千克和吨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展开教学。本课是学生掌握大计量单位,理解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概念教学课,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这些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克、千克这两个计量单位,也初步感知他们之间的进率。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对其抽象的概念、数量关系的建立较为困难,但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间接感受和想象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体会大数据,感受吨的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估计物体的重量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了解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材料】

  准备20千克的桶装水一桶

  【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而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新课导入

  引导: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问4个小动物可以同时过桥吗?有几种过桥的方法?

  ①提问:限重是什么意思?

  解释:限重的意思是最重不超过多少重量。

  ②那么“限重1吨”就是指?那么“吨”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吨”,再来帮小动物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吨”的初步认识

  1、引导:老师这里准备了大约是20千克的一桶水,请我们同学来提提这桶水,感受感受20千克的重量。

  问:感觉重不重?(适当可增加至两桶水)

  2、引导:同学们,我们觉得2桶水已经很重了,那我们想一想3桶水,4桶水??50桶水,我们还提得起来这样的50桶水吗?

  请同学们来算算50桶20千克的水,一共多少千克?预设:50×20=1000(千克)

  3、引导:那同学们知道1000千克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吨”之前有什么联系吗?预设:1000千克=1吨。

  既然1000千克=1吨,1000千克又相当于50桶水的重量,那么通过刚才的感受,我们对1吨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呢?(很重)

  三、“吨”的重量感受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1吨=1000千克,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重量是1吨的?(ppt展示)

  ①一头牛大约重500千克,两头牛就是1吨。②小汽车总重约1吨。

  ③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2、1吨的延伸

  引导:已知鲸的体重是4吨,那一共是()千克?

  已知大象的体重是6吨,那一共是()千克?这里我们用到的知识点是什么呢?(1吨=1000千克)

  3、总结:你发现“吨”一般用在什么地方?A、计量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Ppt展示称的器具。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三、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引导:现在这4只动物可以过桥了吗?已知熊老弟400千克,马大哥300千克,牛大伯500千克,鹿妹妹100千克。

  问:能一起过去吗?你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四、回顾旧知,深化新知

  1、引导: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呢?

  预设:克、千克(他们之间存在哪种数量关系?)1千克=1000克

  2、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叫—吨。你能来给他们从大到小排排队吗?预设:吨、千克、克

  3、我们已经学过三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但是这三个单位的用途各不一样,都在自己的领域大显神通。

  (1)一个苹果、一枚硬币等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

  (如:①一个苹果重120克;②一枚硬币约重6克;······)(2)小朋友体重、小型动物体重等,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如:①小诗体重是32千克;②一只鸡约重3千克;③熊猫体重约为70千克;······)(3)大型动物体重、大型交通工具重量、载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如:①大象体重约为4吨;②鲸鱼体重约为125吨;③一架飞机重约300吨;④卡车载重量约为8吨;······)

  习题——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习题——简单单位转化(见ppt)小明体重35()一枚硬币大约重2()两头牛大约重1()四袋大米大约重100()

  五、习题巩固,延伸新知

  1、书本练习三第一题,做一做第二题。

  2、请同学们来当当小小检查员。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3、我是火眼金睛纠错员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六、总结课堂

  引导: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常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学得扎实了,才会减少像犯小明这样的错误。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重量

  1吨=1000千克1000千克=1吨

《认识比》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 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出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1、认识圆

  (1) 你会用你带来的.物品画圆吗?动手画圆, 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2)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学生再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 表示.教师板书:圆心。

  2、探索半径和直径

  (1) 请同学们打开圆形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并在圆形纸片上标出这个圆各部分名称。

  (2) 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3) 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3、 画圆

  (1)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2)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3)电脑出示同心圆,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4)出示不同位置的等圆,请同学观察:圆心变了,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三、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a基本练习

  (1)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2)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c、直径

  b、提高练习找出圆心和直径(p58的3题)

  c、拓展练习讨论生活实际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比》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P28页中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以及0、1的倒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合作交流、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板书“呆”)呆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呆”字如果上下颠倒就成了“杏”,语文中的文字有许多这样的构字规律,比如(杏——呆;吞——吴;音——昱;士——干……)那么在数学中的数也有这种规律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算式。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3/8×8/37/15×15/75×1/51/12×12

  小组汇报交流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能举例吗?

  4、倒数的表达方式。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

  4、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A:2/3是倒数。()

  B: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C、7/15和15/7乘积是1,所以7/15和15/7互为倒数。()

  D、0的倒数还是0。()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1:写出其中3/5和7/2两个分数的倒数。

  (1)学生试做并讨论。

  (2)生汇报:

  (3)师生共同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怎样求整数(0除外)的倒数?请求出6的倒数是几?(出示课件)

  3、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是几?

  (1)学生试做并讨论。

  (2)生汇报:

  (3)师生共同小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小结。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116/97/84/1535

  2、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3)0的倒数是0,1的倒数是1。()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

《认识比》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

  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一”意义的认识。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及挂图

  学生准备:

  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月饼。

  (课件出示4个月饼,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月饼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梳理: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一起说(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个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个。)

  (3)如果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该分多少?(一半)

  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两份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

  1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2)一起读一读。师:如果把这句话藏起来,你还能像刚才这样说说吗?先让生默看一遍,然后课件隐去这句话。谁能说?指名说。(同时教师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月饼的1/2。)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短横线下面,最后把表示其中的份数写在短横线的上面(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一起读,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同时贴在黑板上)

  (3)提问:同样的长方形,折法不同,得到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1)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同样分的2份,涂色的也是2份中的1份,为什么涂色部分不是它的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 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下面关于1/2的说法对吗?

  2

  水占杯子容量的1/2运动员跑了全程的1/2乐乐的身高是妈妈的1/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判断,渗透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做分数。

  1.提问:除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跟后面的老师说说。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以1/4为例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发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

  (4)提问:还有表示别的分数的吗?

  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大家学得真不错,还想继续挑战吗?请看: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

  (三)课堂练习: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初步认识了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大家还想了解分数的哪些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比》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情况

  2、能够输入字母和数字

  3、学会几个常用的控制键

  教学内容

  1、键盘的分区

  2、主键盘区的字母键、双字符键和控制键

  3、编辑区内的光标方向控制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主键盘区的四个控制键;

  Enter、Backspace、Shift和Caps Lock。

  难点:双字符键、Shift和Backspace键。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本课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教材按“认识键盘→了解键盘的正确操作姿势→掌握基本指法→练习数字、字母和符号的输入”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键盘的介绍应简单明了,没有必要让小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对键盘的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练结合,强调实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鼠标来控制计算机了,实际上,除了鼠标之外,键盘也是我们使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输入设备。我们可以通过键盘将命令、数字和文字等输入到计算机中,因此,熟练地操作键盘,是使用计算机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键盘(板书)

  二、演示观察,认识四区

  (出示键盘分区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键盘是我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这幅键盘图,你能看出它由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四个部分。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老师给出了它们的名称,你能把它们对号入座吗?

  师指出相应键盘分区区域,让生分别在出示的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名称中对应的作选择。(指名说)

  生1:主键盘区;

  生2:小键盘区;

  生3:功能键区;

  生4:光标控制区。

  师让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和同桌学生合作认识四区的位置和名称。

  三、讲练结合,尝试自学,掌握重点键

  1.主键盘区

  (出示主键盘区图)

  师让生看主键盘区的第一段文字,读读、划划、议议。

  师:通过读这一段,你学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键盘区主要由字母键、数字键和符号键组成;

  生2:我了解了英文字母键有26个,数字键有10个,还有许多双字符键。

  生3:(补充说)我知道双字符键共有21个;

  生4:我学会了怎样输入双字符键上的“上一个字符”的方法。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师作适当的表扬。

  师:同学们在学习字符键时,有没有发现主键盘区的其他键?

  生:发现了很多。

  师:你们也想一起认识它们吗?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单击“写字板”命令,打开“写字板”窗口。)

  师让生分别输入自己姓名的汉语拼音,然后敲“回车键”、“退格键”、“大小写字母锁定键”、“Shift键”,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然后让各小组分别选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的结果。

  组1:我们组发现敲“回车键”后光标就到了下一行。

  组2:我们组在敲一下CapsLock键时发现键盘右上方的一个指示灯亮了,再敲又灭了。

  生:(补充说)我发现灯亮后,我再输入我名字的拼音字母都是大写字母,而我再把灯灭了后,输入的字母又回到了小写的状态。

  组3:我们组发现敲退格键删掉了刚输入的名字拼音的最后一个字母。

  组4:我们组发现Shift除了配合双字符键输入上面字符外,还可以输入大写字母。

  生:(补充)我发现Shift有两个,作用是一样的。

  师让生根据汇报结果,让生练习操作:练习输入26个字母,先输入小写字母,再输入大写字母,看谁最先输入完。

  2.光标控制区

  (出示课件演示各个键的名称及功能)

  让生根据师指导步骤操作打开一个课前准备好的文档,生操作各键,观察光标位置的变化,让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各键的作用。

  师:试将光标移动到文档上的任意两个字符之间,分别敲删除键、退格键,看看这两个键的功能有何区别?

  生操作。

  师指名说。

  生1:敲一下删除键,删除光标后面的一个字符。

  生2:敲退格键,删除的是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

  3.小键盘区

  (出示小键盘区图)

  数字键位于小键盘区的左上角,与之对应的是右上角的“NumLock”信号灯。

  师让生动手操作小键盘,试检验一下数字锁定键有什么功能?

  生动手实践操作。

  师指名说。

  生1:当我敲数字锁定键时,“NumLock”信号灯亮了,我发现小键盘和我们用到的计算器的功能很相似。

  生2:我也发现灯亮时输入的是数字,而灯灭的时候,我又发现小键盘上的2、4、6、8键和光标控制区中的方向键作用是一样的。

  生3:我也发现灯灭时,小键盘上的0、.键也和光标上的Insert、Delete键的作用是一样的。

  生4:我知道了当敲数字锁定键,灯亮时,小键盘区中的双字符键上面的字符能用,而敲一下数字锁定键,灯灭时,双字符键下面的字符能用。

  四、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

  (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着做,教师检查纠正)

  (1)坐姿端正,身体正对键盘,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

  (2)肩部放松,上臂的肘部轻轻靠近身体,手腕自然放平,不要弓起,不要接触键盘。

  (3)上身稍向前倾,胸部与键盘距离一般在20厘米左右。

  (4)坐位高低适当,屏幕中心略低于水平线。

  五、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问题,反思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操作,你学会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的内容及学会的操作。

  3.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键盘(生齐说),了解了键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功能,希望同学们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以后更好地和这个新朋友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是初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键盘操作姿势的好坏和是否运用正确的指法进行输入,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眼睛健康和输入的速度。由于相关内容比较枯燥,而熟练使用键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正确操作,所以这个过程是乏味的学习,在教学时多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或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这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具有建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键盘是计算机最基本、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通过键盘接口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敲键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本课学生学习的是标准的104键键盘,其中3个是Windows专用键。学生已经学习了鼠标操作的能力,在第一课安排学生认识键盘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面的`指法练习和画图等简单的学习。教材根据教学重难点安排了四个学习板块,分别是键盘分区,主键盘区,光标控制区和小键盘区。其中主键盘区是本课重点,掌握使用方法,初步识记字母键位。每个键区上的键位的认识和使用,不能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和实践来掌握。

  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地认识事物,因此,教学认识键盘四区时,我做了一个课件,将键盘上的四区分别设为四种颜色,并用“找朋友”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熟知各区的名称。然后再让学生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到四区,加深了学生对键盘分区的认知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和学情来确定。因此,教学主键区、光标控制区、小键盘区分别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教学主键盘区

  ⑴教学字符键: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材上叙述的也较为清楚,我采用“尝试自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具体流程为:尝试自学(让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反馈交流(让学生汇报学懂了的什么?)。让学生觉得自学这段我能行!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⑵教学特殊控制键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发现法”教学生学习。学习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在打开的写字板中分别按这些键,说说你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汇报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键位和使用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2.教学光标控制区

  这部分内容需要的文本页较多,且内容简单明了,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学。让学生先观察课件演示,然后再自主实践。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Delete和BackSpace键的功能区别,

  3.教学小键盘

  这部分内容十分简单,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以略作介绍,学生对照教材自主实践加以练习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生生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领悟键盘的认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认识比》教学设计11

  设计理念: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且基本上已能数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数序的同时,了解数数方法的多样化及如何按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这也是接下去进一步学习百以内写数、比较大小的基础。本堂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星星为主线,从"数星星--摆星星"在学生活动中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得到和谐地统一和发展,并力求体现数学课堂的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艺术性、生活性和综合性。

  1、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每个教师都深有体会的,但是合作不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流于形势,而是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合作的时机和情境,并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本堂课我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各小组数星星的活动,因为数星星的方法是多样的,所以这里有必要按排小组合作,而且在这里小组成员间还要注意分工和合作,如果不注意方法,合作得不好,就会出现错误,所以这里我认为合作是很有必要。第二次是按规律填数,这个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这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2、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如在数数中请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自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的,虽然要求选用合适的方法,但对方法不作统一、硬性的规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目标

  1、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百以内的数,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10,知道100里面有10个10。

  3、通过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6、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习重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学习准备:准备12瓶星星,里面放着不同数量的星星;一套课件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的年龄引出数数

  一、情境引入

  师: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小星星,喜欢吗?你们能一眼看出哪一瓶星星的颗数最少?哪一瓶星星最多吗?

  学生猜:(1号最少,5号最多)板书(1)少(5)多

  大家估计得是否正确,每只瓶子里的星星到底有几颗呢?想知道,怎么办?(数一数)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数星星,好吗?板书(数星星)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小组分工合作数星星:每一小组一瓶星星,喜欢用什么方法数就用什么方法数。

  (2)汇报

  A、汇报数的结果

  B、对刚才的估计进行验证

  C、汇报数的方法:数数方法的多样化

  D、数数:全班数,一个一个地数,从35数到42 ,两个两个地数从20数到42。同桌对数,一个同学先从56数到63,另一个同学再从63数到72

  (3)比较11号和12号两瓶星星的多少,然后通过数数进行验证(5颗5颗地数和10颗10颗地数)

  2、数的组成

  (1)两堆星星一样多,你能一眼看出是几颗吗?(24颗)

  (2)为什么要数右边一堆?(右边十个一堆十个一堆摆放整齐,能一眼看出来)

  (3)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板书)

  三、巩固与发展

  1、按规律填数

  ( )( )35( )( )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有几种方法,是按怎么样的规律填的?后反馈。

  2、方块游戏(百格方块图)

  (1)能用很快的速度数出有几个方块?(100个,有10行,每行10个,板书:100=10个十)

  (2)能一眼看出方块里出现了几颗星星?(38是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

  (3)现在方块里有多少颗星星了?(83是由8个十和3个一组成)

  (4)如果这样一颗一颗数下去,第98颗星星在哪个方块上?你是怎么想的?

  四、结题

  今天我们全班小朋友都是数星星的孩子,(课件出示星星两个字由一百个星星组成)知道这两个字是由几颗星星组成的吗?(100颗)如果不信,下课的时候你们可以上来数一数。今天这堂课我们是数星星,长大以后我们要去研究星星,好吗?

《认识比》教学设计12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数数

  ①、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猜一猜多少根?

  ②指名来数一数,

  ③你猜对了吗?

  ④、探索有什么好主意可以让自己和别人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

  ⑤、集体交流:总结出好方法。

  ⑥、数出10根小棒,十个一是( ),捆成一捆,一个十是( )。

  接着数到20根,同桌互数,指名数。

  ⑥、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物体有多少。

  2、数的组成

  摆小棒,说说是十几,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①指名说11

  ②、添上1根,同桌互说后交流。

  ③、13-18各数任选一个跟同桌说一说,再交流。

  ④摆19说一说再添一根有几个十是几根。

  3、数的顺序

  ①看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10,再从10读到20

  ②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6的前面是多少?11比13大还是小? 17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③指名数数,从七数到十三,从十二数到二十,从十八倒数到九。

  ④P87 练习十四,连一连,看看会有什么惊喜?

  三、巩固延伸

  1、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谁翻得快

  找出数学书第8、12、17、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认识比》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在开始上课之前,你可以在身边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当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儿就更好了。

  说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啊,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啦。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也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书中相遇,,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哪儿入手呢?有个成语啊,叫名正言顺,我们就先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跟随老师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这是面,这是棱,这是顶点?你都找到吗?

  师: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用上面、棱、顶点,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生:(A.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B.长方体有12条棱,有八个顶点)。

  师:这两位同学呀,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的数量,他们数的对吗?我们一起跟随视频中的同学数一数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组相对的面,一共是六个面。

  师:这位同学呀,他数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面,那正方体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数,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那长方体棱的数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组。首先,我们来数最长的一组。1、2、3、4。一共有四条。然后我们来数与我垂直的一组。1、2、3、4。也有四条。最后我们来数竖着的一组。一、二、三、四。还是四条,那么一共有12条棱。

  师:这位同学是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三组来数的。我们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了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数棱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个三一共是12条棱。

  师:那顶点的数量呢?

  生:一共有八个顶点,上面有四个顶点。下面有四个顶点。

  师:这位同学呀,他把顶点看做了上面四个,下面四个,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个,右面四个,或者前面四个,后面四个。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的顶点。前面有四个,后面也有四个,也是八个顶点。

  师:刚才呀,同学们数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那我们现在把这些数量记录在表格里吧。表格儿是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好帮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讲。

  生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用呢?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呢?

  生3:正方体好像也是一种长方体,但是它比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为什么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发言中啊,关注了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从面的形状、大小关系以及棱的长度关系,这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吗?让我们看看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这个长方体中12条棱的长度,其中这四条棱,长度是22厘米。这四条棱,长度是14.5厘米。而这四条棱,长度是7.5厘米。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长度一样。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这个正方体魔方的一个面躺在那张纸上,是个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发现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 :这位同学把正方体的魔方的面画在纸上,她发现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那同样也就说明了每个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 :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剪下来,放在它的相对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上下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别与右面和前面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拆、剪、重合的方法,说明了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那不拆不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

  生:我分别记录了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的长度,而且相对的面都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六个面的长和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听听下面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是推导出来的,在我的长方体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两个长是相等的,所以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是相同的,所以这四条棱是一组相同的棱。我们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出第二组、第三组相同的.棱。我们现在要证明这个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我发现他的长正好是同一种相同的棱宽,也正好是同一组相同的棱,所以这两个相对的长方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呀,他利用长方形边的特点推导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刚才同学们呀,利用测量、誊画、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我们把它写在表格中吧。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都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对同学们得出来的这些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的。

  生:长方体中会不会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吗?会有几个呢?请你想一想。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讨论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个正方形,因为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生B:可以是两个,像这个牙膏盒或者这个海绵坐垫儿。

  生C:那四个呢?

  生D: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正方体啦。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是不是和刘老师一样更加清楚了长方体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学呀,还对这样的长方体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生E:老师,我发现,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条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两个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个长方形的侧面也是完全一样的。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席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认识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认识比》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

  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