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吆喝》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吆喝》前承《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后领《春酒》、《世俗奇人》,共同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本文用散文的笔法写与现实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通过回忆并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并描绘了老北京城街头不同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课文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作者对旧时老北京民俗风情的愉悦、怀念之情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名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以期今后能留心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的享受,培养较高的审美情趣
2、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俗文化,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以及民俗文化,但编者的目地并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吆喝这一艺术,由此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①品味作者对旧时北京城吆喝的种类、内容、特点等不同方面的描述;②揣摩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新课标中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是想通过吆喝这一艺术让被现代文化包围的学生了解关注民风民俗,体味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因此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培养热爱祖国名俗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京城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②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课标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行动法——上集市收集、整理如今株洲市或龙头铺地区的种种吆喝;③情境体验法;②在教师恰当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读、讨论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的感情
3、本节课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①品京味语言,感民俗文化;②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难点:创造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大文化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节课的结构特点:
二、 说教学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等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本文教学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这种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堂课需要在反复的读和圈画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首先我班的学生处于农村,学习基础差,对于篇幅较长文章的学习、民风民俗的感悟是一大困难,但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对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浅层次的理解课文其次,作为九零后的青少年,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学生缺少正面的精神追求,他们要么对当前非主流津津乐道,要么对外国节日追捧有加,而对我们中华民族内涵丰富、质朴永恒的传统文化却兴趣索然因此,学习本篇文章,出让学生掌握一篇文艺作品应有的知识内容外,还要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
3、说教法:诵读体验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诵,读出吆喝的'古韵京味韵味和语音的幽默生动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体味、感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通过文字再造出当时北京街头热闹非凡的景像,通过吆喝声想象出物品的特点情境体验法:为帮助学生更好的体味吆喝的声乐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
4、说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四分钟)
学生导入课文:有几位学生手拿实物,模仿课文中出现的或在株洲地区常听见的吆喝声,营造一种热闹的街头场景【设计意图】:课文导语部分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直接体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表扬欣赏中轻松进入课堂,为感知课文内容做铺垫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想不想听一听地道的北京吆喝?此时用多媒体播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城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实践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之教学理念
版块二:整体感知,找吆喝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所写吆喝,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吆喝“说明书”
品名
产地
公用
特点
种类举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结构有整体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结句、段总领句),迅速熟悉课文内容,并且培养学生帅选筛选、整合长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试图达到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中的第一点,为教学重点的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块三:研读赏析、品吆喝
用圈点勾画法和跳读法重点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可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可以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声调的变化等方面谈谈理由),并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组成员要向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成果汇报,每组选出说得好的、吆喝出彩的同学来参加各组间的比赛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你分析的吆喝,你听到,看到或者闻到了什么?”着重分析要吆喝中平实或生动幽默的语言,如“喝了蜜的大柿子”,教师引导“蜜”和“喝”字,用拟人手法突出柿子味甜,汁儿多;“葫芦——冰塔”中的“冰”和“塔”分别突出葫芦晶莹剔透、脆的特点和由大到小的形状,用了比喻的手法最后教师小结:这小小的吆喝词,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形、色、味儿,平实中透着幽默,质朴又不失鲜活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我们也试着吆喝一下!【设计意图】: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追踪、妙点揣摩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再创造因为朗读时多种器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他能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是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对北京口约点形成敏锐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文中喜欢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能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和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课本此环节解决,了教学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竞赛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文中写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吆喝,可你们觉得杂乱无序吗?为什么呢?”(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设计意图】: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以后,能独立理清作者合理介绍纷繁事物的方法,不需要逢问题便言讨论引导学生把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写作之中,轻松解决教学重点
板块四:畅谈感受,体味吆喝
在此我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用ppt课件展示如下问题,用这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中生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样的场景中的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些吆喝声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根据问题提示,再一次采用你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作者的想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进到学生通过评析文章平实而又不发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以解决教学难点,也是教学情感价值观的重点体味,激起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
板块五:情思放飞,创吆喝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忧郁的地预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声也各有不同,现在你们还能时常听到吆喝声吗?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记录下来,为拯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请小组确定一个家乡特产,并且合作创造一个有关的吆喝广告!【设计意图】:让学生创造广告,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到课外,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依托课文设计生动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小结:吆喝本来发端于生活的无奈,那些有偿响亮的叫卖只是为了手中的冰糖葫芦、烤白薯可以找到更好的买家然而,吆喝之所以成为检索老北京记忆的关键词,自然还有更多的精神维系和精神内涵他就像一张老北京的名片,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最后让我们在瓷器皮肤的吆喝声中结束着这课!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课文简说。
《画家乡》这篇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我们展示了祖国蔚蓝无垠的大海,山清水秀的乡村,平坦辽阔的平原,一碧千里的草原以及现代化的繁华城市。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
2、教学目标: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2个字,会写"贝,虾"两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
3、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字,写好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说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找找,记记,读读等多种方式,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使课文的意境和语言都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分别是:
(一),谈话激趣,揭题引入
(二),认读生字,自主识字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指导写字,书写美观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谈话激趣,揭题引入
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祖国各地风光秀丽的图片,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介绍。有几位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的手,描绘出他们的家乡,想看吗这时引出课题。
〔在这里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初步感知祖国的美,为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同时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迫不急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认读生字,自主识字
让学生看动画朗读课文,看看他们的家乡是怎么样的听了介绍后,你想说什么再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圈出来的生字认读,通过"我会认,我会记,我会帮,我会读"这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学习。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课标》指出: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认认,记记,读读等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寓学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首先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写了哪些小朋友他们的家乡在哪里这些小朋友喜欢他们的家乡吗课文哪一段讲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段。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书中自悟自得,实现了教与学的整体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小朋友的家乡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山里,有的在平原,有的在草原,还有的.在城市。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呢赶紧找到那一段,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尊重学生的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课文,既优化了学习时间,又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家乡的美,感受语言的美。〕
(四),指导写字,书写美观
认读生字"贝,虾",组词。再让仔细观察生字,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生字,学生在书上写,这时我用儿歌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最后师生共同评议。
〔《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会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在写字时,我先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范写生字后,学生再写生字,写完后师生评议。这样不但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说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采用贴画配文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肯定有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背景知识
《雨天中的布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雨天中的布料》是继学生学习了《研究材料的特征》课文之后,继续引领他们从一个侧面深入探究材料的某一类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课选择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的吸水性、防水性及渗水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进而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控制条件的模拟实验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活动,使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生活化情境认识雨中的布料。教材中以“下雨了”这一生活化了的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描述淋雨后,衣服上出现的不同变化,进而思考:布料在雨中是否有不同的特性?怎么来研究?第二部分是模拟研究“毛毛雨”下的布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15cm×15cm大小的布料上,自主选择材料,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中对布料表面的水珠和布料背面的湿度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等上面的差异。同时,这个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连续观察,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部分使模拟研究“中雨”中的布料。学生借助观察雨量变化后布料不同变化的比较实验,来认识布料不同渗水性。这两个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布料的防水性或渗水性,所以在设计本课时也将两个可以并为一个环节,由学生来设计、完善和选择实验。第四部分是布料的使用。这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使用布料。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材料单元的要求、对五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将引领学生经历“雨天中布料”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下雨),了解模拟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的细致观察(水珠大小的变化,布背面干湿度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经历探究活动,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在今后应用时,作出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重、难点
第二部分模拟研究“雨中的布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的模拟实验,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能力的所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模拟的初识也使这部分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材料准备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参与到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中。从这一角度出发,准备了下列材料。
1、演示实验材料:
伞,喷雾器,各种布样一块;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套):
(1)、布料(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杯子,橡皮筋各四样;
(2)、洒水器、喷雾器(均装好水),放大镜,水槽,记录纸各一个。
六、设计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原则,结合本课的特点,选择采用由美国著名的自然教学法专家兰本达教授创造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按照科学探究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一、从生活现象中提出布料差异性的研究问题。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布料的具体差异性。三、利用所了解的布料的差异性,应用于生活。
七、教学板块
1、创设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产生期待心理,将对后续的探究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上课伊始,我出示雨伞,以“雨伞的作用”引入,激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接着问:“伞的作用是依靠什么实现的?”引入对棉布、毛料、丝绸、合成纤维等布料的认识。在这基础上,适时提出:“在毛毛雨下,这些布料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促使学生推测,提出种种假想。教师根据学生的预测,以简要的形式板书。
2、研究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创造是要自己去找路。”这是杨振宁教授的一句名言。本课中,在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假想这后,面临的就是怎么去证明?怎么从证明中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为此,我安排小组研究讨论实验的方案,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组织实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视情况以“参考意见”的形式,给出几点实验提示:
(1)、需要什么仪器、材料;
(2)、怎么模拟下雨;
(3)、雨量、下的时间怎么控制;
(4)、布怎样摆放;
(5)、实验中,观察布料的哪几个方面;
(6)、实验中怎么分工。
在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时,主要围绕模拟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展开,引导学生意识到控制实验的起止时间、“降雨”的水量、“降雨”的高低、布的松紧等问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实验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让他们思考如何在观察时对布料的变化进行细致的对比观察和记录等问题,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在一次次质疑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小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整理出比较合理模拟“毛毛雨”或“中雨”的实验方案,并作出方案的选择。
这里,为了让“雨”模拟实验起到帮助学生学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的作用,以问题“布上的水或者水珠变化有可能是很快的,四个人怎么协作?”引导学生作出细致的实验分工,让他们意识到科学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严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具整理的关注,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接下来由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你的猜测一致吗?它们说明了什么?”刚开始,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实验操作的,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帮助。对分组实验,尽可能安排每组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教师适当掌控实验时间,在小组操作了四、五次的时候停止实验。
在模拟实验后,学生收拾好实验器材,描述实验现象。对学生的描述要求有序,条理清楚,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在汇报中可作出辩驳和补充。描述主要是以下几个内容:
(1)、四种布料各自的变化情况(表面的水珠、布的湿润情况、背面的渗水情况等);
(2)、对比猜测和现象,从中想到什么;
(3)、比较四种布料的变化,做出小组的结论。
学生描述时,教师简要地把内容记录到黑板上,并及时对照预测的板书作出评价。
收集到各种现象后,分析是比较关键的环节。此时,要鼓励和启发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要讲自己的结论,还要讲自己是怎么思考的。这样的目的在于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作出解释的能力,同时也使得许多相关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发展他们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
4、联系实际,应用知识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围绕“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展开分析后,学生已能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让他们了解布料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布料特性的兴趣。这里,我设计了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具体如下:
选择什么样的布料来做雨衣更合适些?为什么?
打翻了一杯水,你考虑用什么布来擦,为什么?
课后请同学们关心一下身边的布料,运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在课外继续研究,选用什么样的布料做内衣最合适。从而把本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使上下课铃声不再成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5、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而科学课的则更能体现学生探究事物的一个过程。本课的板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具体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提出问题——预测——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作出解释——应用”。通过板书强调了主观预测和科学实验的差异,从而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认识方式。
板书: 雨中的布料
预测:观察到的现象:
1、……1、……
2、……2、……
3、……3、……
…………
不同的布料在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差异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钟声说课稿09-01
贝壳说课稿09-18
杠杆说课稿09-19
散步说课稿07-18
故乡说课稿10-24
说课稿《雷雨》07-21
数轴说课稿10-12
《左右》说课稿08-15
《长城》说课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