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09:51: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课件展示比赛情景),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1、师:怎样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情况统计图, 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静静地欣赏);

  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 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老师也是这样想的。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③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

  ④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

  算一算。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

  28÷4=7(分)

  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

  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

  7表示什么?

  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说是6、9、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

  2、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并在课题后板书: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

  3、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以下?(小组合作)。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①生在老师统计图上演示移的过程。

  移完后师问:他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女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也就说明:10、4、7、5、4这一住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②还有人用其他的方法验证自己的估计吗?

  算一算。

  师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出::10+4+7+5+4=30(分)

  30÷5=6(分)

  追问:10、4、7、5、4分别指什么?30指什么?6指什么?这儿为什么又除以5呢?

  ③“6”也就是10、4、7、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平均数6是比最小数大,比最大数小吗?

  (4)两个组的平均分数都算出来了,奖杯奖给谁?(全班一起为男生组喝彩)

  三、趣味练习

  1、你猜我猜。

  聪明的`孩子们,向大家展示你的聪明才智吧。

  课件出示:你猜我猜。

  (1)老师先露一手:师猜学生期中考试分数,故意说成就是平均数,最后再猜:肯定有人比平均分高,肯定比平均分低,并说:别灰心,好好努力,你会很棒的。

  (2)老师平均每月支出1000元,猜一猜:

  一月 二月 三月 ……

  元 元 元 ……

  指名猜,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

  2、看,篮球队员们的比赛多么激烈呀,请看(课件出示P94,T3)你能解决出这里的数学问题吗?

  3、球迷们非常佩服篮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他们准备亲手扎花献给他们。看,(课件出示P94,T2),快来解决小丽的问题吧。

  3、争当辩论家。

  (1)课件出题P95,T1。

  学生思考后全班出现两方:认为小明说的对和认为小明说的不对。两方展开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小明可能会有危险。

  (2)某服装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开工资时只拿到600元,他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这位员工能赢吗?

  学生思考后以“能赢”和“不能赢”两方展开辩论。

  4、生活中的平均数。

  看来,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中的应用很广泛,你还知道哪里用到平均数的?

  (1)生举例。

  (2)师出示:

  ①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西部最缺水的地区每人每天平均用水只有3千克。(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②五一黄金周期间,连云港旅游胜地花果山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万人,平均每天门票收入141万元。

  5、你知道吗?出示歌咏比赛图和评委打的分数,学生先算平均分,电脑亮出最后得分,过渡到教材第97页的“你知道吗?”学生再次算平均分。

  说明:求平均数,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灵活解决。

说课稿 篇2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的第一框 《体味文化》。 本次说课分为四个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 说学情学法、 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说教材口包括三个内容: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口

  1、 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 3)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生活》n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感受文化的力量, 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臼觉参与积极的文化生活, 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 在 《文化生活》中起着探究引导作用, 后面三个单元的知识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并深入的, 因此本单元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而 《体味文化》 作为第一课第一框则是基础中的 基础 口

  本课内容从文化 “万花筒” 入手, 从具体到抽象, 由浅入深, 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 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以此为基础,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o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的力量囊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 如校园、 社区、 网络等, 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 通过全面、 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g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客 憧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3教学的重、 难点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文化的内涵即 “文化是什么”。 之所以文化的内涵是重点是因为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 具备一定文化素养、 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 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 其次, 通过 《经济生活》 与 《政治生活》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 有助于了解文化现象, 但要从本质上把握文化还有很大难度n

  教学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文化的作用即 “文化的力量”。 把握文化的作用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口

  2、 接着说说教法o

  在启发式教学法思想的指导骗 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情景教学法: 提出 “文化是什么” 的问题, 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 思考, 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2)案例分析法: 分析感悟具体事例, 归纳新理念=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日己的生活体验, 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n(3) 综合探究法: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增强互动, 提高学生求知欲o在初中阶段, 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 对文化的意义、 作用还不了解D 因此在教学时, 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 理信息的过程, 让他们去发现, 去感悟, 再提炼, 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口

  在此学情的前提下,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臼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因此, 鼓励发现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 切身感受文化。

  (2) 分析归纳法= 学生通过对图片感受和材料以及对生活中有关文化现象的分析归纳材料所体现出的要点, 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发现现象o

  4、 教学过程

  采用情景教学法,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基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口” 引出文化是什么这一疑问n 让同学们进行思考讨论n

  经过五分钟的导入后, 将进入本节课的新课教学。

  问题情景1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o

  引导学生分为从时间、 空间、 地域上来思考文化有什么特点d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从时间上看, 文化现象无处不有客 从空间上看,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从地域上看,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问题情境2

  课件展示三幅自然景观图片, 让学生判断屈于文化现象的是。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 文化活动是社会现象, 而不是自然现象。

  课件展示= “狼孩” 资料, 让学生判断狼孩是否具有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 不是犬生的, 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口 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 离不开生活、 实践和教育n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口

  问题情境3:

  给出两幅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的图片。 并引导学生: 文物、 艺术品、 书籍、 光盘、互联网中承载着大量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 除此以外, 还衍生出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o

  学生结合课本得出: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o

  由以上归纳出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o

  3、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人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n

  4、 本质: 是精神现象D

  过渡: 让学生思考,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当我们看电视、 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 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 这是为什么n

  案例探究2:

  课件展示: 视频于丹论 《子贡问政》

  通过视频思考讨论得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而信仰就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d 这就是: 文化的力里: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里,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d这种影响 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口 〔双重性)

  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而不是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不是自然现象n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对个人、 民族、 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n 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 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q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这个回忆又由飘飞的雪花、宁静的早晨等现实形象组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这样的体裁的课文容易接受。读通顺,掌握生字词速度较快,但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入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质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相机板书:下雪――夏天的树林)

  (二)、目标启动(见课件,请阳光帅气的男生朗读)

  1、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把真实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合作释疑:1、闭上眼睛听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男女生分小节读。探究点: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了什么?在冬夏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勾画出重点的词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自学4分钟。(课件出示:组学要求)组学5分钟。

  (四)、展示提升(课件出示展示要求):重点句段点拨:1、第一小节范读,并让学生配乐读,充分感受雪的“静”(板书:安静、洁白,课件出示第一小节,指导朗读)仿写“雨下着,下着……”,描述雨景图。2、点拨学习第二小节中描写小孩子的句子,展开想象,描绘雪天小男孩的情景。(课件出示描写小男孩的诗句,相机板书:小孩天真、活泼)3、组内朗读感悟后全班男女生分别朗读体会。4、提升感悟:作者回忆中的这个小男孩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活泼,如此的可爱,那么大家想想,作者在写他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依据发言板书:喜悦等)5、限时背诵第三小节,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当堂检测:小练笔,文中这个在夏天如此可爱的小男孩,在这个下着雪的粉妆玉砌的`早晨会做什么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想到的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描写雪的诗歌。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描写雪的成语或者诗词。(贴在黑板上学生共享)

  (七)、反思收获:生自我反思(一分钟),指名总结发言,继而进行学科班长总结。

  (八)、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木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四、教学反思:

  1、课前只顾自身准备,忽略了学生的情绪调动和心理安抚,致使孩子们一上课就特别紧张,没有进入状态,这是上诗歌的大忌。

  2、课堂气氛沉闷,回答问题的学生结结巴巴,许多平时上课时的积极分子也“呆若木鸡”,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分配不均,解决问题时随机应变的能力需加强,出现意外情况时不能及时引导,导致气氛更加紧张,致使教学效果不良。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八学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从本节课起,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何推理等内容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四个概念已经了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辨别能力, 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一定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虽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力目标:会用判定方法1得出判定方法2和3,会用判定方法1,2得出方法3,会用判定方法1.2.3进行简单推理。

  情感目标: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理解“转化”的思想。

  五、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所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可突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有利于师生角色转化。为体现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和评价。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定如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独立自主,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巩固训练,反思归纳——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现有一本书,一条彩带,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两边会平行呢?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平行线的判定》。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自然的.。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独立自主,探究新知

  追问思考:

  做一做:三根木条相交成∠1, ∠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 观察∠1, ∠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画一画: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直线平行线。

  这种方法根据什么条件去画的?

  得出:“同位角相等二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

  “三线八角”有几种?其它两种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使二直线平行?

  你能证明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推导判定二、三。

  意图: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发现、分析、推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其证明过程,师生互动,进一步修正二、三的具体证明过程,并强调步骤的书写。 引导学生思考课本173页想一想。老师补充这里作平行线的道理。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

  在平行线的判定中,学生对三种角的观察视角上容易出问题,补充形象识别三类角的方法:同位角的形象大使“F”;内错角的形象大使“Z”;同旁内角的形象大使“U”;只不过它们有时不是很规则:倒立着、 反向着、躺着的??这种方法很方便于寻找哪两条线平行。

  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使说理、推理作为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对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用自然语言结合图形进行说明“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阶段逐步提高。

  (四)、巩固训练,反思归纳

  1. 如下图所示,填上一个适合的条件______________,可使AB∥CD。

  (第一题) ( 第二题)

  2、如图,E是AB上的一点,F是DC上的一点,G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1)如果∠B=∠DCG,__ ∥ 根据是 (2)如果∠DCG=∠D, ∥ 根据是 (3)如果∠DFE+∠D=180?,__ ∥ 根据是—。

  (五)、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1。你能说出几种判定平行的方法?填空:

  ①______________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③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

  ④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作业:

  必做:课本习题7.41、2、3、4 2、选做:请将你学习这节课的体会记录写在数学日记中。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钟声说课稿09-01

贝壳说课稿09-18

杠杆说课稿09-19

散步说课稿07-18

故乡说课稿10-24

说课稿《雷雨》07-21

数轴说课稿10-12

《左右》说课稿08-15

《长城》说课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