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京版实验教材第 12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写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注重体会句子,使学生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本单元的主题是“爱”,三篇中的表现出来的父爱母爱是那种悄无声息,用心良苦的爱。《我看见了大海》则表现的是一位继父对残疾女孩的爱,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感人至深。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由从不出家门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
课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继父,一个残疾女孩艰难坎坷(可)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容深沉的爱于平实的描写当中,在让人感到淡淡忧伤同时,继父的高大形象立于眼前。因此,这样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发掘语言背后的潜(前)台词,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看海这个中心事件,层层深入地记叙了河子走出家门——学做家务、学习文化——照顾继父——自食其力五方面,从这五方面介绍了继父对河子转变的过程。
(个性理解)再读这篇的时候,我觉得课文还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描写的:继父答应带河子去看海是事情的起因,为了看海河子而做的准备是事情的经过 。结果,河子看到了大海。本课教学设计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安排。
学情:
经过五年多的培养,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他们能读得入情入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掌握了批注的方法,且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力求在学法指导上有所突破。
就这节课的学习 将在“围绕中心事件安排材料”揣摩这种写作方法上给予重点指导。
目标:
鉴于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言行的词句,理解继父“看海”的意义。体会继父对我真诚、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围绕中心事件安排材料的方法。
3.能仿照课文最后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诚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看海”的意义。
归纳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注重体会句子,使学生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因此,学习课文的18-27自然段理解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真诚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就学习这篇课文而言,学生能读懂的是继父在一步步地帮助河子 实现看海的目标,很难读懂在实现看海目标的背后继父的良苦用心。能理解课文是写人记事的,很难理解课文围绕“看海”安排材料的方法。所以理解“看海”的意义就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难点。
课时分配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书的教学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层次,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并把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上,师生一起解决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继父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的,理解看海的意义,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通过变换角色、研词析句、想象体验和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情感;通过谈话法进行合作与交流。本说课为第二课时。
二、循流而下易以至,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为:
(一)、温故知新,迈“看海”第一步。
(二)、品词析句,悟“看海”意义。
1、抓动作神态,理解用意
2、以读代讲,升华感情
3、回读故事,理解意义
(三)、读中学写,学“看海”方法。
(一)、读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静心默读 ,探寻“看海”用意
课堂一开始,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18—23自然段。
思考:继父是怎样帮助河子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做好批注。
学生能静静的走进文本,去文本中探寻语言文字背后人物的情感,让“看海”的意义在学生品词析句的过程中逐渐被揭示。
课堂上学生抓住“拖着,带”等词语进行自主的理解,这些词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到继父对河子的爱。
投影出示对比两个句子
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但他仍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成天带我去这儿去那儿,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
继父带我去这儿去那儿,鼓励我独自进商店买东西,做家务活儿。
让学生在对比中,抓住 仍然, 成天等修饰人物动作的词语,补充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后面所表现出来继父博大的爱。
对于欣喜若狂的理解学生只能理解表面含义,而深层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我引导学生:什么叫欣喜若狂?为什么欣喜若狂?表现是什么?作者用这样一个词语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三步一回头的理解方法,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词语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效果和作者用词的精妙。
2、动情诵读, 感受“看海”用心
在经过学生品词析句探寻到继父对河子的爱,初步感受到继父的良苦用心的时候,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课文24-25自然段,转换角色,揭开了继父精心设计的这一个骗局,而且一骗就是7年,在这七年中,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学生可能会在这里走进河子的心灵,理解河子的委屈,而忽略继父骗局的意义,这个时候出示:
这是一个( )的骗局
又是一个( )的骗局
还是一个( )的骗局
引领孩子走进继父的内心世界,借助河子的委屈,衬托继父看海骗局的意义。这里以读代讲,调动学生的思维,调转学生思考的角度,时刻围绕中心人物,围绕课文的重点展开阅读。
3、整体回读, 理解“看海”意义
经过了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看海的意义已经跃然纸上,在学生心中呼之欲出,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读懂的内容批注在旁边。学生把前面理解的内容就会和
穿行于闹市,熟练地做着家务,受邻居的委托替她照看孩子,并得到每月40元的报酬。
内容联系起来,明白看海就是看到了生活的海洋,在生活的海洋中遨游,理解了看海的意义。仅仅进行到这里离还是不够的,怎么才能理解继父看海的良苦用心呢?这个时候让学生回读课文中继父给我讲的故事。
“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这不能称其为一个故事,但这是一个感人故事的开端,一个继父带领一个瘸腿的残疾女孩逐渐走进生活海洋的故事。继父的良苦用心不是最后的效果而是七年前的一个预设。河子理解了这一点,对继父的感激之情水到渠成.此时回顾河子7年的变化,出示
8岁的河子拥有( )没有( )。
15岁的河子拥有( )没有( )。
学生又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继父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而博大,比父爱有过之而无不及。抒发河子的无限感激之情。
顺势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理解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追问一个为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挖掘句子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随着板书的完成揭示了的主题,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作用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宋代作家王禹偁所写的一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它承接前两册的古文教学,拓宽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有利于积累更为丰富的文言知识;它骈散结合、质朴平易的文风是对本单元其他文章的补充;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对语言形式美的创造能力;加强朗读,积极评价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1.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古文的部分能力,我所执教的班级有不少学生喜欢民族传统文化,但因大多来自畲乡,深受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语言美的认识不足,探究能力明显欠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这样,根据本节课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单元教学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文安排一课时的教学,并从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素”、“胜”、“然”“宜”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古文中借景传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背景,知人论世;以情切入,对比想象;多样诵读,品析景语,提升探讨,在自主与合作赏析中理解竹楼景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化体验,评价作者遭遇坎坷,身处逆境,却保持恬淡从容、矢志不渝的品质,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难点
本文无一句抒情,但全文句句有情,传神景语表情怀,而且个别字词更是意蕴深远,因此我确立了:
2.1重点:细腻体会文章以形写神,借景传情所展示出的闲居之乐,寓居竹楼的视听之美。
2.2难点:理解“宜”字,评价小竹楼景致,深入探讨景致背后的心境品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
3.1 教法
著名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即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个过程意味着知识需经由自我体验得以建构,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我重视反复诵读、品析的教学方法。
3.2 学法
新课标指出:“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意味着理解文学作品不能没有朗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建议学生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3.3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为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我将配乐朗读、提供图景、诗文对比,而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在评价中提高素养的建构式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五个环节,安排如下:
引读事语
对比文体
品读景语
解读文士
配乐朗读激欲望
角色想象探情怀
评论撰联冷思考
发现曲折动恻隐
总结情语
积累挑战化能力
4.1 引读事语,发现曲折动恻隐
导入:每一座称得上建筑的房子,总是物化了一个人的人生观,总是物化了一个时期的思想和文化。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奥运精神的独特展现,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是奢侈象征,是皇权文化,今天我们登上一座小竹楼,看看住着是怎样的人,又展示着怎样的思想文化。(用多媒体展示鸟巢、水立方、阿房宫、小竹楼等图片)
引导之后认识作者:王禹偁对我们而言是一位陌生的作家,请自由朗读课文之后介绍作者以补充他的人生经历。
(设计意图:导入展示图片,强烈的画面对比有利于牵动学生的情感,引起阅读兴趣,加之以自由朗读、简要理解第四段的事件达到初步了解作者的目的,提高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意识。)
4.2 对比文体,配乐朗读激欲望
问题:学过序、赋,在预习的基础上请说说“记”与它们的不同,并请听老师读课文之后概括本文所记内容。
序:多样,也有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的“序跋”之序 赋:讲究铺陈,重视词藻 记:多写景记事
(设计意图: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通过教师的配乐朗读以文体对比引入内容的理解,既能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4.3 品读景语,角色想象探情怀
新课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因此,作为教学重难点所在,我注重品读二、三两段,注重体验,结合朗读,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安排三个小环节进行:
(一)抓文眼 话想象
(二)品绝句 探心境
(三)思矛盾 悟品性
(一)抓文眼 话想象
问题一:文中提到齐云等四大名楼,你认为作者对四楼与小竹楼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吗?作者因小竹楼“胜概”而喜欢它,你们在反复朗读这开头三段之后,你们也如此认为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预设:
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
及时根据学生对第一段语句的理解,我引入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也可以引入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来认识竹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以理解以竹修建,虽是普通,但暗示高洁。
(设计意图:本文文言语句不难理解,教学便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为切入口,抓住文眼,引发思考,同时将文言字词理解融入具体语境中。)
问题二:我们因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而做出多种回答,这是合理的,但如果设身处地地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登上竹楼那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你可以是山野村夫、登楼骚客,也可以是楼中主人,经过你们的合作讨论,请选择一种身份上竹楼赏景,要求是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心态,模拟一个情境大胆组合文中内容以进行想象。
预设:
我示范想象个别语句,并出示一些优美的乡村图片。
例如:宜下棋 烟云竹树
我是王禹偁的好友,傍晚时分,我与王禹偁边品茶边下棋,厮杀过后,直身远望,远山苍莽,烟绕雾迷,近水微漾,掠影生光;江山之外,炊烟袅袅升起,缠绕着是我的情感。不见鸟儿,却是鸟语盈耳;回望小小竹楼,感慨不已,它带给了我多少对自然贪婪的享受啊!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经过合作讨论与自主体会,在反复朗读中对文本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开始形成对话起点;再设置不同的角色进行想象,不仅有利于理解语句,积累文言字词,更是在多重的体验对比中深化情感的共鸣,这样人文知识易于在动态中生成。)
问题三:不同身份的想象带来异彩纷呈的体验,村野山夫应该无法感受到楼中主人、登楼骚客在楼中的生活情趣,一经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小竹楼所带来的美与快乐,有什么美?有什么乐呢?请小结。
〔结论〕:视听之美 闲居之乐
以竹修建 暗示高洁
环境荒芜 幽美清远
寒伧至极 淡雅有韵
读书 鼓琴 下棋 投壶 观景
(设计意图:适当的小结有助于整理想象所带来的认识,体验所带来的深思。)
(二)品绝句 察情意
问题:在想象中可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但还需要体会词语方深入作者的内心,你在想象中会发现作者的写景表达用了很多极其精妙的词语,你能仔细品味一番吗?(品析之后还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真切感受去朗读这两段。)
预设:
1.学生品析到“吞”、“挹”、“送”、“迎”等动词,我可以引入对比,例如:“吞”与望、“迎”与看等的对比。
突破难点:
2.学生品析到“宜”字。
为体会这六个“宜”字,我如此引导:在竹楼中可以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天籁之音和楼内人物活动之声,依据这些声音,这六个“宜”用得合适吗?并且,我将根据情况从这几个方面加以点拨:
1) 将前两个与后四个进行比较。
2) 联系宋代顾逢的诗句“宜凉宜月犹宜雪”和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加以理解。
3)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探求他如此表达的心态、胸怀。
3.品析到写景句的表达特点,我要求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以感受语言的亦骈亦散,音节和谐又具变化的风致。
(设计意图:散文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藏还露,便觉此中无限。”学生品味这空灵含蓄的意象和精妙的词语,将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更有利于深入探求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思矛盾 悟品性
问题:在此楼赏景,可以享受到这视听之美、闲居之乐,当然是“庶斯楼之不朽也”,但文中第四段却又说:“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是否矛盾?如此表达有何目的?
〔结论〕:一方面是“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另一方面又是幸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内心异常复杂。他四年之内 “升——降——升——降” ,“八年三黜”, 四处奔居无定所,如此仕途,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因此“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是对遭遇坎坷的嗟叹,对世事无凭的哀伤,但他不怕楼朽也是豁达心胸的表现。虽然未知的仕途前景令作者不能把握,但能把持的是自己的品格。如今盼遇上“同志”,遇上知己,楼就可不朽了,实际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理解他的“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的品格。因此,本文竹是他人格理想的象征,楼是他心灵的宅宇,作者如竹楼般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做到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作为谏官,王禹偁秉持坚硬的人格并将它转化成了一种伟岸的官格。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目标之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鉴赏文学作品关键在于“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者矛盾心态的深思是明确作者心境品性的重要一环,以此把握全文,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4解读文士,评论撰联冷思考
问题:站在竹楼里,面对黄州这块荒凉之地,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其他文人骚客跟王禹偁一样吗?例如苏轼他被贬黄州,甚至远至海南,柳宗元、韩愈等皆遭贬谪,不论是黄州还是海南,他们都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阶段,这对你们有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阅读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写一副对联以表达对作者或对被贬文人的感悟。(印发《东坡突围》一文)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对比不同文人的`人生经历思考如何面对挫折,面对遭遇,并借助对联的形式表达,可以培养文言语感。)
4.5 总结情语,积累挑战化能力
〔总结〕:本文形式清新自然,流畅跌宕;语辞雅丽,不事雕琢,亦骈亦散,如出天然;以实入虚,借景传情表达了古代文人对仕途遭遇的生活态度,即身处逆境,仕途坎坷,却秉持恬淡从容、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高洁狷介的高贵品格。
〔作业〕: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对自己的要求选做两题。
1.整理文中“素”、“胜”、“然”等文言词语的多种意义及用法。
2.学习文中第二、三两段,进行排比式段落的写作。
3:结合某个事物,模仿小竹楼用文言文写一篇能抒写自己情感的文章,字数不限,表达完整为好。
(设计意图:本文作业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提高性和发展性,它弥补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在挑战中深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视听之美 闲居之乐 读书 鼓琴 下棋 投壶 观景
以竹修建 暗示高洁 (多 比 省) 豁达心胸 高洁狷介
胜概 环境荒芜 幽静清远(吞 挹 宜)
寒伧至极 淡雅有韵 (送 迎) 恬淡从容 昂然不屈
托 物 言 志 骈 散 结 合
六.评价与反思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综合性,根据具体情况又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在能力迁移中体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还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与尺度,及时推行赏识教育,实现评价主体和形式的多元化。
但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所说的: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反思促我成长,而面对颇受争议的文言教学,我总是在尝试中不断发现文言教学的乐趣,例如本文教学重视情境品读,极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深入质疑探究思考,从体验到品析,从作者个体到贬谪文学,层层推进,以求在动态的活动中生成知识,建构局部的人文知识体系。这种多层次的对话体验与不同形式的朗读相结合便是我建构式教学理念的粗糙体现,但愿自己没有因此而淡去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还有很多不足,请指教。
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将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与同仁们一起前行。
说课稿 篇3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说课稿 篇4
本节课,主要进行字词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13个字,认识2个多音字,会写2个字。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三大块儿,每一块儿都贯穿了“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读课文”这一环节,表面上看,是我先“教”,实际上是学生前期已经进行了预习,我的范读只是为了进行听读识字;朗读词语、朗读生字时,所设计的不同形式的朗读也遵循了一个先自主学、同桌互助学,再进行检查、练习,这些都是为了落实“整体记忆”这一识字规律。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教师主导”这一理念。例如,识记生字时,我先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对本课一些有特点的字进行识记,再抛出问题“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吗”这一问题,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把这两个环节调换或是等学生随机说到了我再讲,就会浪费掉一些黄金时间,这部分是为了落实“分部件记忆”这一识字规律;有选择的扩词训练,也是为了节省时间,一节个对十几个生字都进行扩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不断地进行小组间的比赛,个人比赛,对出众的学生进行夸张的表扬,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章奖励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的板书只出现了要写的两个字,这是因为有课件的帮助,如果在教室,那些要朗读的词语、单字都是要板书的。
总结回顾和布置作业都是为了让这节课环节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逐渐养成经常“回头望”的好习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本课的第一框,开篇避开“自律”主题,通过《你已经长大了》短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突出长大“不应该逃避责任,不懂就去学,不会就去问,要学会自我教育”。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是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前一课学生学习了《新天地新感觉》,对全新的初中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长大了。
三、说教法
以“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为主,让学生自主构建学习讨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给予适当引导。
四、说学法
每个学生参与一个小组的学习讨论,通过阅读课本短文,体验长大带来的酸甜苦辣,思考长大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学会自我控制,抵御种种诱惑等。
五、说教学过程
1、回忆前一课《新天地新感觉》学习内容,回味长大的经历,引入新课。
2、让学生分组,阅读课本内容陈志刚和魏曼云的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作者对长大怎样认识?
②你怎样看待长大?
③你认为自己长大了吗?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代表讲述自己长大的经历,告诉大家自己对长大的理解。
4、感悟角,欣赏《我真的已经长大了》,感受作者对长大的理解,认识到长大不仅是身体的长高,年龄的增长,更多体现在自立自强,尊重理解他人,主动承担责任。
5、小结
通过本课学生,同学们都知道自己长大了,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自我教育,关注自己每天有没有进步,劝戒青少年不要在心灵上拒绝长大。要自立自强,尊重理解他人,主动承担责任。
六、说板书设计
我长大了
从小学生到初中生
从少先队员到向共青团组织靠拢
能底气十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人们惊异的眼神
小孩子们羡慕样子
自我约束
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己的事自己做
对自己言行负责
承担更多的责任
七、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都知道自已真的长大了。
2、由于学生初步涉及自主讨论式学习方法,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学习,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说课稿 篇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今天带来的说课题目是《张衡传》。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展示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课文讲授的考虑,特别要解决为什么重点讲这篇文章,怎么讲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讲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
一、说教材
首先是《张衡传》的地位和作用,《张衡传》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第13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目标是学习古代人物传记。
而我将这篇课文进行了进一步定位。《张衡传》是必修课本唯一一篇标准的人物传记。其次,《张衡传》这种传记模式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最普遍的形式。
这就是《张衡传》这篇课文的特殊性和他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弄懂张衡传本身,还要利用这篇范文介绍读基本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的基本考察的入手点,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重点讲这篇文章。
二、学情
高二上半年或高一下半年,经过三本必修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知识系统和方法尚未系统化,可以适当介入课外知识和高考的适当内容。
三、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我划分了三个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疏通文意,掌握古代官职调度的术语。
2、 了解张衡一生的经历、性格特征及其评价
3、 学习并学会使用三要素法读古代人物传记,使学生明确读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的入手点。
关于重难点前两点作为教学重点,最后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关于教学方法
回答法(训练学生推测并确定词义和特殊句式的能力)
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张衡生平、评价的梳理)
演示法(通过张衡传的解读演示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学过程阐述这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将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节课,简单导入,介绍张衡和范晔《后汉书》,时间约在5分钟左右
然后带领学生疏通课文,这里就采用回答法,给出问题有同学回答,为了解大多数同学的掌握情况要求同学采用一条龙式依次作答,推测词义判断句式,并解释原因,就是训练学生推测并确定词义和特殊句式的能力,同时避免单纯讲解或看注释的枯燥。
课下要求同学整理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并查阅书籍了解各代官职调动的知识。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介绍阅读古代人物传记和高考文言文考试的的三要素法
这种方法,要求从三个角度对古代人物传记进行梳理,即人物(籍贯家世性格),事件(时间地点过程),评价(时人评价,传者评价,后人评价(读者自己的评价))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学习表格的填充,最后进行提示,单纯阅读古代人物传记重要在于评价和史料价值,文言文阅读重点在事件,特别是细节事件。达到对《张衡传》的梳理,并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掌握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入手点。
最后是对作业的一个考虑,两个古文,一个是高考真题,还有一个是单纯的人物传记要求学生按照可上所讲的表格对这篇文章进行梳理。
这就是我将如何讲这篇文章,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同学们在学会这篇古文的基础上,掌握读人物传记或读史的方法和文言文阅读的入手点。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关于语文教学的感悟
我们承认语文课程无用之大用的价值所在,但现阶段学生们关注的是语文课程的有用性,从而涉及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关注度,所以我们要将语文课本之外的技能方法带到语文课堂上来,将语文所要求的基本素养整合讲授,得有用之尽用。
无用之大用,有用之尽用。
【【实用】说课稿集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