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22 15:04: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3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学内容

  1、运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神奇的中国民间越剧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简单导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2、涉及两个名词解释⑴曲式⑵协奏曲;涉及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对交响乐有一个初步认识,学好必要有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3、用故事中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贯穿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由难到易掌握音乐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个部分,降低学生欣赏音乐难度,在轻松愉悦中体验音乐。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1、地位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多方面艺术技巧的探索过程,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2、作用

  在国内外演出均引起良好反映,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曾改编为高胡协奏曲、清唱剧、舞剧,外国舞蹈家将它改编为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国际乐坛的“彩蝶”。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唱音乐片断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大纲

  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的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要突出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欣赏中外优秀具代表性作品,开阔学生音乐视野,选择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弘扬祖国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什么是曲式和协奏曲

  2、掌握奏鸣曲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风格交响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教法

  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创设良好问题情景,让学生获得知识。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不同节奏速度变化中,培养学生对不同主题能正确区分判断。

  4、创设实践,发挥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小提琴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设计:组织教学----传授新课----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小提琴演奏《梁祝》爱情主题曲。让学生简单讲述《梁祝》故事情节,激起学生回忆、进入“角色”,学生兴趣进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

  2、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结合多媒体出示板书。

  3、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板书

  4、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5、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六、评价分析

  1、主体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采用启发方法,尊重学生情感和心理,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2、全体性

  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在听赏中力求面向全体,营造学生共同欣赏氛围。

  3、创新性

  大胆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发挥思维空间,多动脑、动口、动手、参与音乐课堂。

  4、高效性

  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收获,成功的体验了音乐作品;同时采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播放,达到视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增进学生对学习音乐极浓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 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

  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进入第五步: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 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 画一个半径为2.5cm的圆,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5厘米 r=24厘米 d=9分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教科版教材第四册第11课《快活的小河》。

  2.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四册教材第七单元“与人合作”为主题中的课文。《快活的小河》这篇课文通过写一条快活的小河在泉水、瀑布的带动下,由软弱、怯懦变得坚强、勇敢的过程,说明了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可以使人增长力量,合作可以使人成长的道理。 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3.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难,从小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4.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多媒体出示小河在丛林、山间快活流淌的画面 。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河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它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欢快地唱着歌,穿过丛林,越过山岗,快乐的流淌着,为了奔向大海,它要做一次长途旅行,在旅行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快活的小河》,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读,指名分自然段读的形式让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检查学生是否读的正确、通顺。其次,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提出问题:通过读课文,你们认为小河一直都这么快活吗?引导:小河开始快乐吗?后来呢?最后呢?抓住“快活”两个字进行教学,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板书:快活——不快活——快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读读描写小河快活的语句。 一条小河,唱着歌,流呀流呀,多快活呀!通过朗读来体会小河的快活。

  2.这么快活的小河,怎么又变得不快活了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难?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读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实用的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实用的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三篇

2.实用的说课稿4篇

3.实用的说课稿5篇

4.实用的说课稿范文10篇

5.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6.实用的幼儿说课稿四篇

7.实用的说课稿汇总五篇

8.实用的说课稿合集7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

实用的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3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学内容

  1、运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神奇的中国民间越剧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简单导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2、涉及两个名词解释⑴曲式⑵协奏曲;涉及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对交响乐有一个初步认识,学好必要有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3、用故事中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贯穿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由难到易掌握音乐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个部分,降低学生欣赏音乐难度,在轻松愉悦中体验音乐。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1、地位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多方面艺术技巧的探索过程,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2、作用

  在国内外演出均引起良好反映,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曾改编为高胡协奏曲、清唱剧、舞剧,外国舞蹈家将它改编为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国际乐坛的“彩蝶”。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唱音乐片断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大纲

  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的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要突出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欣赏中外优秀具代表性作品,开阔学生音乐视野,选择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弘扬祖国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什么是曲式和协奏曲

  2、掌握奏鸣曲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风格交响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教法

  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创设良好问题情景,让学生获得知识。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不同节奏速度变化中,培养学生对不同主题能正确区分判断。

  4、创设实践,发挥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小提琴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设计:组织教学----传授新课----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小提琴演奏《梁祝》爱情主题曲。让学生简单讲述《梁祝》故事情节,激起学生回忆、进入“角色”,学生兴趣进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

  2、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结合多媒体出示板书。

  3、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板书

  4、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5、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六、评价分析

  1、主体性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采用启发方法,尊重学生情感和心理,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2、全体性

  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在听赏中力求面向全体,营造学生共同欣赏氛围。

  3、创新性

  大胆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发挥思维空间,多动脑、动口、动手、参与音乐课堂。

  4、高效性

  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收获,成功的体验了音乐作品;同时采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播放,达到视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增进学生对学习音乐极浓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圆的面积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 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

  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进入第五步: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 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 画一个半径为2.5cm的圆,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5厘米 r=24厘米 d=9分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教科版教材第四册第11课《快活的小河》。

  2.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四册教材第七单元“与人合作”为主题中的课文。《快活的小河》这篇课文通过写一条快活的小河在泉水、瀑布的带动下,由软弱、怯懦变得坚强、勇敢的过程,说明了朋友间的相互鼓励可以使人增长力量,合作可以使人成长的道理。 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3.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难,从小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4.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多媒体出示小河在丛林、山间快活流淌的画面 。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河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这是一条弯弯的小河,它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欢快地唱着歌,穿过丛林,越过山岗,快乐的流淌着,为了奔向大海,它要做一次长途旅行,在旅行的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快活的小河》,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通过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读,指名分自然段读的形式让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检查学生是否读的正确、通顺。其次,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这时有必要初步了解文章的完整形象,为深入理解课文提供条件。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提出问题:通过读课文,你们认为小河一直都这么快活吗?引导:小河开始快乐吗?后来呢?最后呢?抓住“快活”两个字进行教学,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板书:快活——不快活——快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读读描写小河快活的语句。 一条小河,唱着歌,流呀流呀,多快活呀!通过朗读来体会小河的快活。

  2.这么快活的小河,怎么又变得不快活了呢?它遇到了什么困难?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是有目的读的效果的1/3。阅读课文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能帮助学生纳入正确的学习轨道。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读指导朗读相关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