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4-05 11:19: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请不要》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第三册“读课文边读边想”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诗歌共4小节,每一节都以“请不要”开头,四节分别以“森林”“草原”“河流”和“天空”为内容,介绍了这些地方遭受滥垦滥伐和严重污染的后果。诗歌用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强调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劝告人们保护大自然。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使我们身边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人更健。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给课堂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另外,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字记忆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两个途径学习生字。在生字教学时不必逐个详细讲解,每个字应有侧重,以自学生字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起到引导归纳、复习的作用。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按标点停顿。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朗读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班级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继续落实本单元要求——训练学生“边读边想”。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翠、辽、阔、愉、污、染”8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阔、愉、污”6个生字。尤其是“雀”字,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学生较易写成“少”。

  3、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4、能学习课文的样子编几句诗。树立基本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教学设计:

  我根据教学目标、意图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

  第一环节: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课文呼吁人们不要伐光树木、垦光草原、污染河流及天空。在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了出示森林、草原、河流、天空图,让学生留下一个森林茂密、草原苍翠、河流清澈、天空蔚蓝的美好印象。然后出示“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绿茵”等相关词语,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偏正词组,同时与生字教学有机结合。识字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词组的同时学习生字,学生们就不会感到枯燥。因为,学生一次次读词组、读句子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然后,我出示这些美丽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配合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被破坏之后的严重后果,这一环节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起始,教师指名读文。这样再一次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课文加深了印象,这样就为从整体出发,层层推进地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而且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读文时,教师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前一天预习的内容,及时正音,也是对生字教学滚动复现,同时对未养成预习好习惯的学生给予了预习的机会。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随文识字,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由于这首儿童诗的四小节结构相同,句式相仿,只是内容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重点指导了第一小节后,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通过“读一读,学一学,说一说,背一背”的方法思考、讨论、理解课文的后三节。前者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则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专心听、用心记、说完整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主要问题,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悟、体验,读出诚恳劝告的语气,并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巩固识字,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加深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背一背。背诵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在后面的说话环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表达,达到知识的积累与迁移作用。在阅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好词好句,通过背诵,达到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目的。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并要求学生学编几句诗。

  说话是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最好途径之一,因为读懂课文内容仅是浅层次的感知目标,语文课不能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更需要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拓展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一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的放矢地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延续。二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说完整。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编几句诗,把说话训练与课堂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内容,就能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训练学生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确定。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课标要求。

  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

  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

  当神州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

  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 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

  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

  教师讲解:像刚才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30。

  3.情境三:盐水配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的知识。

  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学生探究。

  本节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从而建构比的意义这一概念。

  (四)深入了解。

  1.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结合42000︰90=42000÷90=1400/3向学生介绍比号、前项、后项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结合例题30÷20=30︰20=3/2,并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五)练习设计。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一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得到:a︰b=a÷b=a/b(b≠0)。

  课堂练习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解读,更是对前面各个教学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第1题: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这是一道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填空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第2题:判断。

  (1)小强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 )

  (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 )

  (3)90班收看“神七”直播人数和未收看人数的比是6︰1,那么未收看人数是收看人数的1/6。 ( )

  设计这一道题是 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小刚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一列特快火车5小时可行800千米; 一辆汽车8小时可行640千米。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第4题: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介绍黄金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六)总结升华。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学习方法指导

  1.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经验储备,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提高及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鉴于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的主体环节中,我准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指导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从健身体育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自我锻炼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互评能力,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选择

  双长绳是本单元教材四,跳绳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内容,经常进行跳绳,对于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和内脏机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尤其能够对发展弹跳力和提高灵敏、协调、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本课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五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将跳绳教材游戏化,培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通过游戏提高团结、协作、竞争以及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开始与准备部分:采用英语谈话的方式开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体育课不是单一存在的。利用音乐烘托课堂气氛,改变队

  枯燥、单调的练习方式,巧妙地利用队形变化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队列真正成为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动作整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用节奏欢快的乐曲进行韵律操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达到热身的目的。

  2.基本部分:主教材是《双长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检查作业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双长绳。教师将主要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模仿──分组练习──巩同提高──自由创编,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设充分展示的空间,来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为了发展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教师设疑引导,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尝试。在自主创新练习中,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学会的动作,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帮助发挥各自的才智与创造力,去创造新跳法。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意识地挖掘和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学会做课堂的小主人。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并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3.结束部分:在本课的最后,一首《感恩的心》把学生带入轻松舒缓的氛围之中,逐渐恢复身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四、教学特色

  l.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勇于创新与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学生自我练习、自主评价,实现了师生、生生间教学评价与反馈及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交往。

  4.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双长绳课时计划(5─4)

  深东小学五年级一班人数:40人上课教师:张妍指导教师:白胜清

  课时设计点评(5—4)

  本单元教材是小学体育【水平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等特点,精心设计了五节以绳为特色的单元课程,用不同的跳法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把跳绳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创新,分组合作创编出各种新的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这节双长绳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策略这一重要问题,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如何思维创新,做了详细的描述。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将深受学生喜爱、传统枯燥的跳绳教材游戏化,巧妙利用长绳、短绳的特点,组合成一种新的跳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意识地挖掘和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如:在学会跳双长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创新,跳出双长绳中跳短绳的新跳法,适应了不同体能学生的需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及成功感。

  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不同层次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教师将教材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

  教学手段设计合理。教学步骤层层深入,有复习有新授、有练习有展示、有个人练法、有小组练。相互探讨、相互评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在游戏中(体能大比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场地,让学生们感觉十分亲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活动。

  跳绳教材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进行尝试,本教材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教学资源的利用: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科技篇”中的第3课。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

  本课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它们虽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小鸟直到告别始终不知道这棵“小树”是谁。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小驯鹿,知道了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一家。全文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可以领略到小鸟与驯鹿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类似的科普童话,如《小动物过冬》、《云房子》、《猴子种果树》等,这类童话有情有趣,学生很乐意去阅读。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初次接触的这棵“会走路的树”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好奇,学生很想知道“树怎么会走路”、“会走路的树长什么样”,而且已经具有初步独立思考能力的二年级孩子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更想体会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深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这样处理教材:第一课时除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正确初读课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解疑外,还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驯鹿的样子与生活习性,这为第二课时体会驯鹿的热情友善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课时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文本背后的深意,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文本以外的拓展,当然这种拓展是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基础的。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力求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鸟与小树、小鸟与小驯鹿的对话,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重逢时的激动,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在黑板上板书“23、会走路的树”,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小鸟树小驯鹿)

  [设计意图]:这里之所以将提问由最初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改为“知道了什么”或是“感受到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若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时空里驰骋一番,并且对其从文本中捕捉的点滴信息都能以赞赏、鼓励来给予肯定的话,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必定更为自由、舒展。

  过渡:让我们跟随可爱的小动物们一同走进这个美妙的故事吧!

  轻轻地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1~ 4小节。

  二、品读第1至4小节,体会小树和小鸟间的美好交往

  (一)创设情境,指导读好小树和小鸟的对话

  1、课文一开始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春天的早晨)。

  2、你瞧,(多媒体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3、师:就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早晨,七彩的阳光洒向幽静的树林,雾气渐渐散去,树林从一夜的沉睡中醒过来了。你听,(多媒体播放鸟叫声)树林里的鸟儿叫得多欢快;你看,小溪流哗哗地唱得多开心啊!咦,——(多媒体出示会走路的树)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画,清脆悦耳的鸟鸣,引人入

  胜的导语,给孩子们美的享受,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

  4、有一只小鸟看到了这棵金色的而且会走路的小树,也和你们一样好奇,它想问什么?谁愿意来做这只小鸟问一问?

  5、哪棵会走路的树来回答可爱的小鸟?

  6、金色的小树已经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小鸟们,你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去和小树交个朋友吧!

  7、分角色读第1 ~ 2 小节。

  [设计意图]:这里设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情,读出爱,读出文字的精彩,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鸟的好奇与小心翼翼,以及驯鹿爸爸热情友善的态度。既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二)引导想象,指导学生体会小树和小鸟的美好交往

  引读过渡:这一天,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安全地送回家,而且,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提问:它们会去哪些地方,看到哪些有趣的东西呢?(思考、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总结过渡:因为小树的热情友善,使小鸟增长了许多知识,它们天天在一起,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相处得多么快乐呀!可是,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开的一刻。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它不得不与小树告别,此时此刻,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在读书中思索,在思索中读书,使语文学习实践化、生活化。我们认为,相处的快乐带来了分别的不舍,依依不舍的分别更是从另一方面反衬了相处的快乐。我们抓住“美好交往”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想象“快乐的相处”与“不舍的告别”情景,一详一略两环节的说话训练,充分利用文本生动有趣的特点,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把学习引“深”。

  三、精读第5至9小节,感受小驯鹿和小鸟相见时的惊喜与激动

  过渡:小鸟依依不舍地向小树告别,飞往了远方。在分别的日子里,小鸟十分想念那棵会走路的树,你瞧,春天一到,小鸟便迫不及待地飞了回来。这时,它遇见了谁?(小驯鹿)它们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接着往下读一读第5~ 9小节。

  1、提问:它们说了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吗?先找一找,再和同桌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看看哪对同桌第一个读好这段对话。

  2、哪对同桌有这个自信第一个来读好这段对话?

  其他小朋友一边仔细听,一边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看看谁能第一个发现这段对话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对话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两生试读,师帮读旁白)

  3、(多媒体出示文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语出现在话的后面或是中间)

  4、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小朋友们就能把这段对话读得更好了,谁来读小鸟的话,谁来做小驯鹿,谁来代替我读好剩下的话?

  其他小朋友竖起小耳朵认真听,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驯鹿父子)

  5、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6、当小鸟知道小驯鹿的爸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好朋友时,小鸟叫起来。(试问一位学生)小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份激动,你来读读小鸟的话。

  7、听了小鸟的话,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驯鹿也很激动?

  (抓住“是的!是的!”和“快步”)

  8、是呀,遇到爸爸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高兴!谁愿意来分角色读好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对话让学生感受小鸟与驯鹿间的深厚情谊。由于这段对话的形式特殊,所以我设计先让学生找出对话读一读,接着帮助学生简单了解对话形式,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有句话叫“文贵自得”。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自己读懂,这比教师灌输的要记得牢。教学不应是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凭借“自力”对所学东西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积极主动地发挥文本的含义和感情,甚至超越文本创造意义。

  四、感情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故事,感受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的友好与快乐。我好想把这个美妙的故事永远记在脑海里,你们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掌握了文本的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这样的欣赏读。这不光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让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高潮。

  五、拓展训练

  你瞧,激动的小驯鹿让可爱的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家,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既然文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生活,结合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读懂文本的字与词、文与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文本的情与感、头与尾、内与外,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切实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点感受:

  在整堂课的筹备阶段,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从中慢慢感受到一篇不满三百字的童话却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斓、熠熠夺目,更如一本连环画,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与和谐。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想法:让学生学出情趣,学有思想。

  童话的字里行间永远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们注目,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内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努力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层面上。为使孩子们真正读懂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我借助文本本身,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关键。如果学无思想,只认认字读读文,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教书,要教有灵魂的书;育人,要育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给孩子们的精神发展打好一点生命的底色,我在教学中致力于“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这不仅是我们的课程观,也是我们的教育观。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出示课件重点难点)

  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在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出示课件)“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又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地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互动探究法”(出示课件)一读二说三问四帮,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渲染情境。

  为了渲染情境,把孩子拉进历史中去,在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画面中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默默地注视着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人们极力抑制着自己的巨大悲伤,一片哭泣呜咽声和低沉的哀乐回旋在教室,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凝重。我由此导入课题:“这举国哀悼的场面令人感动,为什么总理能赢得这么多的爱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人,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一边读一边思考: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说,当孩子从文中找到“劳苦”“简朴”等词语后,我又引导他们向课外延伸,用“一丝不苟、鞠躬尽瘁、通宵达旦”等词语来表达,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我鼓励孩子边读边思考,用“圈、点、画、勾”等符号作标记。鼓励孩子敢想敢问敢说。孩子在对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交流时,即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但又要善于把握本文的重点,引导孩子从“简朴”与“劳苦”两方面来谈感受。在“生活简朴”方面,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进行比较,让学生想象:“宫殿”这个词该和什么人联系在一起?“宫殿”里头应该有什么样的摆设?你觉得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又该布置些什么?由想象拉回到现实,教师话锋一转: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金银珠宝吗?没有!看到古玩玉器吗?没有!看到豪华的陈设吗?也没有!那么,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教师及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由“极其简单”的摆设感受总理高尚品格的“极其不简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工作劳苦”方面,我抓住“他一句一句的审阅……”(出示课件)这段话,从“审阅”“思索”两个词入手,让学生讨论如何审阅,思索什么?我用导读法让学生反复读,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创设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而体会总理的高贵品质,在读中力求体现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4、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了周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出示课件),教师快速读,让学生感受到总理在病危之际,仍然抢时间,为祖国、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接着又播放了在总理诞辰100年之际,由诗人宋小明作词、三宝作曲、戴玉强演唱的歌颂总理的一首mtv《你是这样的人》,(出示课件)歌声荡气回肠,总理生前的点点滴滴又出现在屏幕上,师生无不动容,这时一句“你想对总理说什么?”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受。为了让孩子的感情找到一个宣泄口,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体会到作者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也体会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最后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如下:

  13、一夜的工作

说课稿 篇6

  教材解读

  第五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显得文采斐然。

  文章以“美丽”为主线,为此教学中我按照质疑美丽、初识美丽、解读美丽、升华美丽、抒写美丽五大环节来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

  设计思考点: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这节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说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用心倾听的能力,乐于表达的能力,用多种读书方法阅读的能力,用语言写的能力,当然还有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在每堂课中尽力地去引导,训练,学生就不会害怕说,害怕写,害怕与人交流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基于这个思考,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何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走进文本,读、思、感、议、悟人物的品质,教师只做引导、点拨,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设计时,我尽量让多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中展现。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速读,画出赞美居里夫人的中心句;精读课文,画出重点句细细品味并做批注;感情朗读,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总之,整堂课中,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

  二、如何训练学生乐说、善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教学生会说话。平时,我们往往苦恼于学生课堂上不发言,要么站起来蹦出来的是一个词语,或是半句话,语言生硬、不流畅。反思一下,是因为我们忽视课堂上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在课堂中乐说、善说,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留给学生充足的说话的时间。

  六年级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抓重点的句子品读,体会居里夫人的精神美,人格美是本课的重点。为此,教学中要舍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更多学生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基本上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让多个学生谈,当然不是重复,教师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角度层层引向深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2)指导学生将话说通顺,流畅。

  我们经常听课,发现很多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语病很少帮其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上肯定有问题,因而他们会很少站起来说话了。作为教师,这节课中,除过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外,在学生说话的时候,我会用心的倾听,其他的学生也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重复等问题都会和学生一起帮其指出,改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说话时问题会越来越少,他们在表达时才会越来越精彩!

  三、如何做到课内外结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学本课前,我先让学生借助书本、网络查找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中理解重点句子的时候,让学生将课外资料加进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其他的学生也会受益的。这样做使得学生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如何让读写结合体现在课堂中。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重阅读,轻写作,阅读与写作处于脱节状态。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并通过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学完课外之后,居里夫人伟大的精神、人格将永远定格在历史,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居里夫人说,也有很多的感受,让学生写下来。虽然只是一个小片断,却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作习惯,也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上阅读与写作,走进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的境界。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9课《两只鸟蛋》。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清新流畅的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故事。在这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本课及本单元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肩负的环保责任,让环保意识逐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发芽。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逐渐熟识诗歌,热爱诗歌。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情感目标: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3、教学重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2)识字教学。

  4、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词语的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5、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读中感悟,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拓展延伸,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6、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鸟鸣声、配乐朗读)、大树贴图、鸟蛋实物、小鸟破壳的图片(小鸟贴图)、鸟妈妈头饰、生字卡片(果子)、词语卡片。

  二、说学生。

  1、知识背景: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两个课时的单元集中识字教学,因此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我会认”圈出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2、情感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都具有“真、善、美”的美德,知道保护鸟类是好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养鸟、爱鸟。鸟是宠物,观赏物,靠人来喂养。但也免不了吃鸟蛋。对大自然的“鸟捉虫--虫迫害庄稼--从而鸟保护庄稼”的知识链不甚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为具体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富活力,让儿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通过“摘果子”、“开火车”“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记忆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遵循新课标的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

  2、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发展性创造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以读为本、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情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学会表达;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比较法、探究法、表演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特别重视朗读感悟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赏读、表演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在课堂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欣赏音乐,展开想象。播放《百鸟朝凤》片段,学生欣赏各种模拟的鸟叫声,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说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进行说话训练。

  2、欣赏图片,创设情景。播放课件,教师同时用语言描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教师趁机提问: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新课。

  3、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欣赏课件(配动画课文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正音,互帮互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安排学生分段细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一段:(感受实物)

  本段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男孩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爱不释手。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鸟蛋的喜爱之情,才能感受后来他送还鸟蛋的爱鸟之心。所以,在教学本段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实物,观察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鸟蛋的喜爱,随后进行感情朗读。同时,在教学中学习词组的比较,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段:(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本段中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懂得了珍视生命。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却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及时地引发学生想像:“鸟妈妈的鸟蛋被拿走了会怎样?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鸟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后进行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段:(表演朗读)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表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紧扣三个动作:“小心地捧”、“连忙走”、“轻轻地送还”,体会男孩的爱鸟之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4、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几段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已经萌发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层层追问:“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到时候会怎样?”“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从而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最后,教师以优美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激励。

  (四)借助想象,升华感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此时进行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并且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整个地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五)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是重新确定了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要求语文识字课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学期我在教学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在每个单元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而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反复地、不同形式的朗读,识字与读文相整合,生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了很多次了。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以巩固为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摘果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开火车”、“找朋友”。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识字、组词、释义、找反义词、看部首想意思、积累词语。学生识字的兴趣大、积极性高、效果好。

  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作业超市。

  1、收集资料:收集有关鸟的介绍和图片,了解一些鸟儿的生活习性,和同学交流。

  2、谈谈收获:这节课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课后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3、诗歌表演:和好朋友一起边表演边背诵诗歌,还要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附)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大树贴图) 取

  拿 (爱鸟)

  捧

  还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2.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关于数学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5篇

4.关于说课稿汇编八篇

5.关于说课稿模板六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7.【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请不要》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第三册“读课文边读边想”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诗歌共4小节,每一节都以“请不要”开头,四节分别以“森林”“草原”“河流”和“天空”为内容,介绍了这些地方遭受滥垦滥伐和严重污染的后果。诗歌用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强调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劝告人们保护大自然。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使我们身边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人更健。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给课堂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另外,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字记忆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两个途径学习生字。在生字教学时不必逐个详细讲解,每个字应有侧重,以自学生字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起到引导归纳、复习的作用。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按标点停顿。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朗读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班级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继续落实本单元要求——训练学生“边读边想”。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翠、辽、阔、愉、污、染”8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阔、愉、污”6个生字。尤其是“雀”字,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学生较易写成“少”。

  3、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4、能学习课文的样子编几句诗。树立基本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教学设计:

  我根据教学目标、意图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

  第一环节: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课文呼吁人们不要伐光树木、垦光草原、污染河流及天空。在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了出示森林、草原、河流、天空图,让学生留下一个森林茂密、草原苍翠、河流清澈、天空蔚蓝的美好印象。然后出示“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绿茵”等相关词语,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偏正词组,同时与生字教学有机结合。识字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词组的同时学习生字,学生们就不会感到枯燥。因为,学生一次次读词组、读句子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然后,我出示这些美丽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配合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被破坏之后的严重后果,这一环节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起始,教师指名读文。这样再一次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课文加深了印象,这样就为从整体出发,层层推进地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而且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读文时,教师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前一天预习的内容,及时正音,也是对生字教学滚动复现,同时对未养成预习好习惯的学生给予了预习的机会。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随文识字,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由于这首儿童诗的四小节结构相同,句式相仿,只是内容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重点指导了第一小节后,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通过“读一读,学一学,说一说,背一背”的方法思考、讨论、理解课文的后三节。前者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则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专心听、用心记、说完整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主要问题,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悟、体验,读出诚恳劝告的语气,并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巩固识字,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加深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背一背。背诵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在后面的说话环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表达,达到知识的积累与迁移作用。在阅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好词好句,通过背诵,达到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目的。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并要求学生学编几句诗。

  说话是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最好途径之一,因为读懂课文内容仅是浅层次的感知目标,语文课不能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更需要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拓展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一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的放矢地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延续。二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说完整。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编几句诗,把说话训练与课堂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内容,就能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训练学生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确定。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课标要求。

  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

  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

  当神州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

  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 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

  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

  教师讲解:像刚才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30。

  3.情境三:盐水配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的知识。

  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学生探究。

  本节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从而建构比的意义这一概念。

  (四)深入了解。

  1.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结合42000︰90=42000÷90=1400/3向学生介绍比号、前项、后项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结合例题30÷20=30︰20=3/2,并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五)练习设计。 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一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得到:a︰b=a÷b=a/b(b≠0)。

  课堂练习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解读,更是对前面各个教学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第1题: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这是一道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填空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第2题:判断。

  (1)小强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 )

  (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 )

  (3)90班收看“神七”直播人数和未收看人数的比是6︰1,那么未收看人数是收看人数的1/6。 ( )

  设计这一道题是 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小刚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一列特快火车5小时可行800千米; 一辆汽车8小时可行640千米。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第4题: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介绍黄金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六)总结升华。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学习方法指导

  1.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经验储备,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提高及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鉴于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的主体环节中,我准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指导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从健身体育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自我锻炼的意识。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互评能力,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选择

  双长绳是本单元教材四,跳绳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内容,经常进行跳绳,对于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和内脏机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尤其能够对发展弹跳力和提高灵敏、协调、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本课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五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将跳绳教材游戏化,培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通过游戏提高团结、协作、竞争以及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开始与准备部分:采用英语谈话的方式开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体育课不是单一存在的。利用音乐烘托课堂气氛,改变队

  枯燥、单调的练习方式,巧妙地利用队形变化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队列真正成为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动作整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反映学生的精神面貌。用节奏欢快的乐曲进行韵律操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达到热身的目的。

  2.基本部分:主教材是《双长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检查作业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双长绳。教师将主要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模仿──分组练习──巩同提高──自由创编,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设充分展示的空间,来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为了发展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教师设疑引导,学生们相互交流、合作尝试。在自主创新练习中,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学会的动作,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帮助发挥各自的才智与创造力,去创造新跳法。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意识地挖掘和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培养体育能力,使学生学会做课堂的小主人。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并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3.结束部分:在本课的最后,一首《感恩的心》把学生带入轻松舒缓的氛围之中,逐渐恢复身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四、教学特色

  l.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勇于创新与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学生自我练习、自主评价,实现了师生、生生间教学评价与反馈及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交往。

  4.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双长绳课时计划(5─4)

  深东小学五年级一班人数:40人上课教师:张妍指导教师:白胜清

  课时设计点评(5—4)

  本单元教材是小学体育【水平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等特点,精心设计了五节以绳为特色的单元课程,用不同的跳法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把跳绳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发挥自主创新,分组合作创编出各种新的跳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能力。

  这节双长绳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策略这一重要问题,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应该如何思维创新,做了详细的描述。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将深受学生喜爱、传统枯燥的跳绳教材游戏化,巧妙利用长绳、短绳的特点,组合成一种新的跳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意识地挖掘和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如:在学会跳双长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大胆创新,跳出双长绳中跳短绳的新跳法,适应了不同体能学生的需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及成功感。

  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不同层次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教师将教材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真正地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

  教学手段设计合理。教学步骤层层深入,有复习有新授、有练习有展示、有个人练法、有小组练。相互探讨、相互评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在游戏中(体能大比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场地,让学生们感觉十分亲切,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活动。

  跳绳教材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进行尝试,本教材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教学资源的利用:

  《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科技篇”中的第3课。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

  本课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共9个自然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它们虽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小鸟直到告别始终不知道这棵“小树”是谁。第二部分是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写小鸟认识了小驯鹿,知道了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一家。全文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可以领略到小鸟与驯鹿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类似的科普童话,如《小动物过冬》、《云房子》、《猴子种果树》等,这类童话有情有趣,学生很乐意去阅读。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初次接触的这棵“会走路的树”产生了一种天生的好奇,学生很想知道“树怎么会走路”、“会走路的树长什么样”,而且已经具有初步独立思考能力的二年级孩子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更想体会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深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这样处理教材:第一课时除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正确初读课文,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解疑外,还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了驯鹿的样子与生活习性,这为第二课时体会驯鹿的热情友善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二课时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体会文本背后的深意,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文本以外的拓展,当然这种拓展是以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基础的。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力求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鸟与小树、小鸟与小驯鹿的对话,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合作学习、探讨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重逢时的激动,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在黑板上板书“23、会走路的树”,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小鸟树小驯鹿)

  [设计意图]:这里之所以将提问由最初的“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改为“知道了什么”或是“感受到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第一课时初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若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的时空里驰骋一番,并且对其从文本中捕捉的点滴信息都能以赞赏、鼓励来给予肯定的话,那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必定更为自由、舒展。

  过渡:让我们跟随可爱的小动物们一同走进这个美妙的故事吧!

  轻轻地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第1~ 4小节。

  二、品读第1至4小节,体会小树和小鸟间的美好交往

  (一)创设情境,指导读好小树和小鸟的对话

  1、课文一开始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春天的早晨)。

  2、你瞧,(多媒体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3、师:就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早晨,七彩的阳光洒向幽静的树林,雾气渐渐散去,树林从一夜的沉睡中醒过来了。你听,(多媒体播放鸟叫声)树林里的鸟儿叫得多欢快;你看,小溪流哗哗地唱得多开心啊!咦,——(多媒体出示会走路的树)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画,清脆悦耳的鸟鸣,引人入

  胜的导语,给孩子们美的享受,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

  4、有一只小鸟看到了这棵金色的而且会走路的小树,也和你们一样好奇,它想问什么?谁愿意来做这只小鸟问一问?

  5、哪棵会走路的树来回答可爱的小鸟?

  6、金色的小树已经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小鸟们,你们还等什么,让我们赶紧去和小树交个朋友吧!

  7、分角色读第1 ~ 2 小节。

  [设计意图]:这里设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情,读出爱,读出文字的精彩,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鸟的好奇与小心翼翼,以及驯鹿爸爸热情友善的态度。既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二)引导想象,指导学生体会小树和小鸟的美好交往

  引读过渡:这一天,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安全地送回家,而且,从这以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提问:它们会去哪些地方,看到哪些有趣的东西呢?(思考、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总结过渡:因为小树的热情友善,使小鸟增长了许多知识,它们天天在一起,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相处得多么快乐呀!可是,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开的一刻。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它不得不与小树告别,此时此刻,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在读书中思索,在思索中读书,使语文学习实践化、生活化。我们认为,相处的快乐带来了分别的不舍,依依不舍的分别更是从另一方面反衬了相处的快乐。我们抓住“美好交往”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想象“快乐的相处”与“不舍的告别”情景,一详一略两环节的说话训练,充分利用文本生动有趣的特点,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情感经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交流、探索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把学习引“深”。

  三、精读第5至9小节,感受小驯鹿和小鸟相见时的惊喜与激动

  过渡:小鸟依依不舍地向小树告别,飞往了远方。在分别的日子里,小鸟十分想念那棵会走路的树,你瞧,春天一到,小鸟便迫不及待地飞了回来。这时,它遇见了谁?(小驯鹿)它们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接着往下读一读第5~ 9小节。

  1、提问:它们说了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的对话吗?先找一找,再和同桌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看看哪对同桌第一个读好这段对话。

  2、哪对同桌有这个自信第一个来读好这段对话?

  其他小朋友一边仔细听,一边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看看谁能第一个发现这段对话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对话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两生试读,师帮读旁白)

  3、(多媒体出示文字)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提示语出现在话的后面或是中间)

  4、明白了这一点,相信小朋友们就能把这段对话读得更好了,谁来读小鸟的话,谁来做小驯鹿,谁来代替我读好剩下的话?

  其他小朋友竖起小耳朵认真听,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驯鹿父子)

  5、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6、当小鸟知道小驯鹿的爸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好朋友时,小鸟叫起来。(试问一位学生)小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份激动,你来读读小鸟的话。

  7、听了小鸟的话,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驯鹿也很激动?

  (抓住“是的!是的!”和“快步”)

  8、是呀,遇到爸爸久别重逢的好朋友,怎能不激动,怎能不高兴!谁愿意来分角色读好这段对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对话让学生感受小鸟与驯鹿间的深厚情谊。由于这段对话的形式特殊,所以我设计先让学生找出对话读一读,接着帮助学生简单了解对话形式,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有句话叫“文贵自得”。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自己读懂,这比教师灌输的要记得牢。教学不应是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凭借“自力”对所学东西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积极主动地发挥文本的含义和感情,甚至超越文本创造意义。

  四、感情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故事,感受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的友好与快乐。我好想把这个美妙的故事永远记在脑海里,你们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掌握了文本的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这样的欣赏读。这不光能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让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高潮。

  五、拓展训练

  你瞧,激动的小驯鹿让可爱的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来到小驯鹿家,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既然文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生活,结合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读懂文本的字与词、文与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读懂文本的情与感、头与尾、内与外,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切实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一点感受:

  在整堂课的筹备阶段,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从中慢慢感受到一篇不满三百字的童话却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绎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斓、熠熠夺目,更如一本连环画,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显了人世间的友善与和谐。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想法:让学生学出情趣,学有思想。

  童话的字里行间永远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们注目,想读,爱读,读中追根求源,读后掩卷静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内涵、深远的寄托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感动他们,激励他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努力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层面上。为使孩子们真正读懂文本,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我借助文本本身,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关键。如果学无思想,只认认字读读文,这一切都将成为空谈。教书,要教有灵魂的书;育人,要育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给孩子们的精神发展打好一点生命的底色,我在教学中致力于“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这不仅是我们的课程观,也是我们的教育观。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通过生活小事和运用平实的语言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出示课件重点难点)

  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两方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在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出示课件)“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又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地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互动探究法”(出示课件)一读二说三问四帮,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渲染情境。

  为了渲染情境,把孩子拉进历史中去,在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画面中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默默地注视着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人们极力抑制着自己的巨大悲伤,一片哭泣呜咽声和低沉的哀乐回旋在教室,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凝重。我由此导入课题:“这举国哀悼的场面令人感动,为什么总理能赢得这么多的爱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人,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一边读一边思考:总理的一夜是怎样的一夜,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说,当孩子从文中找到“劳苦”“简朴”等词语后,我又引导他们向课外延伸,用“一丝不苟、鞠躬尽瘁、通宵达旦”等词语来表达,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从而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精读感悟,入境悟情。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和渗透。我鼓励孩子边读边思考,用“圈、点、画、勾”等符号作标记。鼓励孩子敢想敢问敢说。孩子在对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交流时,即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但又要善于把握本文的重点,引导孩子从“简朴”与“劳苦”两方面来谈感受。在“生活简朴”方面,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进行比较,让学生想象:“宫殿”这个词该和什么人联系在一起?“宫殿”里头应该有什么样的摆设?你觉得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他的办公室又该布置些什么?由想象拉回到现实,教师话锋一转: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金银珠宝吗?没有!看到古玩玉器吗?没有!看到豪华的陈设吗?也没有!那么,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教师及时出示句子(出示课件)“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由“极其简单”的摆设感受总理高尚品格的“极其不简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工作劳苦”方面,我抓住“他一句一句的审阅……”(出示课件)这段话,从“审阅”“思索”两个词入手,让学生讨论如何审阅,思索什么?我用导读法让学生反复读,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下,教师创设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而体会总理的高贵品质,在读中力求体现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4、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了周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出示课件),教师快速读,让学生感受到总理在病危之际,仍然抢时间,为祖国、为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接着又播放了在总理诞辰100年之际,由诗人宋小明作词、三宝作曲、戴玉强演唱的歌颂总理的一首mtv《你是这样的人》,(出示课件)歌声荡气回肠,总理生前的点点滴滴又出现在屏幕上,师生无不动容,这时一句“你想对总理说什么?”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受。为了让孩子的感情找到一个宣泄口,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震,从而水到渠成地体会了体会到作者的幸福感与自豪感。也体会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最后为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板书设计如下:

  13、一夜的工作

说课稿 篇6

  教材解读

  第五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课文没有泛泛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显得文采斐然。

  文章以“美丽”为主线,为此教学中我按照质疑美丽、初识美丽、解读美丽、升华美丽、抒写美丽五大环节来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

  设计思考点: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的`是什么?这节课应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说简单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用心倾听的能力,乐于表达的能力,用多种读书方法阅读的能力,用语言写的能力,当然还有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有在每堂课中尽力地去引导,训练,学生就不会害怕说,害怕写,害怕与人交流了。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基于这个思考,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如何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走进文本,读、思、感、议、悟人物的品质,教师只做引导、点拨,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设计时,我尽量让多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中展现。如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速读,画出赞美居里夫人的中心句;精读课文,画出重点句细细品味并做批注;感情朗读,再现居里夫人的美丽。总之,整堂课中,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

  二、如何训练学生乐说、善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教学生会说话。平时,我们往往苦恼于学生课堂上不发言,要么站起来蹦出来的是一个词语,或是半句话,语言生硬、不流畅。反思一下,是因为我们忽视课堂上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在课堂中乐说、善说,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留给学生充足的说话的时间。

  六年级学生已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抓重点的句子品读,体会居里夫人的精神美,人格美是本课的重点。为此,教学中要舍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更多学生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基本上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让多个学生谈,当然不是重复,教师这个时候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角度层层引向深入,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2)指导学生将话说通顺,流畅。

  我们经常听课,发现很多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语病很少帮其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在表达上肯定有问题,因而他们会很少站起来说话了。作为教师,这节课中,除过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外,在学生说话的时候,我会用心的倾听,其他的学生也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说话中存在的问题如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重复等问题都会和学生一起帮其指出,改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说话时问题会越来越少,他们在表达时才会越来越精彩!

  三、如何做到课内外结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教学本课前,我先让学生借助书本、网络查找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中理解重点句子的时候,让学生将课外资料加进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其他的学生也会受益的。这样做使得学生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如何让读写结合体现在课堂中。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重阅读,轻写作,阅读与写作处于脱节状态。如何将阅读和写作较好地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并通过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此在学完课外之后,居里夫人伟大的精神、人格将永远定格在历史,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学生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居里夫人说,也有很多的感受,让学生写下来。虽然只是一个小片断,却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作习惯,也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流于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上阅读与写作,走进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的境界。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9课《两只鸟蛋》。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清新流畅的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故事。在这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本课及本单元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肩负的环保责任,让环保意识逐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发芽。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逐渐熟识诗歌,热爱诗歌。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情感目标: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3、教学重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2)识字教学。

  4、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词语的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5、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读中感悟,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拓展延伸,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6、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鸟鸣声、配乐朗读)、大树贴图、鸟蛋实物、小鸟破壳的图片(小鸟贴图)、鸟妈妈头饰、生字卡片(果子)、词语卡片。

  二、说学生。

  1、知识背景: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两个课时的单元集中识字教学,因此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我会认”圈出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2、情感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都具有“真、善、美”的美德,知道保护鸟类是好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养鸟、爱鸟。鸟是宠物,观赏物,靠人来喂养。但也免不了吃鸟蛋。对大自然的“鸟捉虫--虫迫害庄稼--从而鸟保护庄稼”的知识链不甚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为具体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富活力,让儿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通过“摘果子”、“开火车”“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记忆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遵循新课标的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

  2、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发展性创造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以读为本、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情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学会表达;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比较法、探究法、表演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特别重视朗读感悟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赏读、表演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在课堂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欣赏音乐,展开想象。播放《百鸟朝凤》片段,学生欣赏各种模拟的鸟叫声,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说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进行说话训练。

  2、欣赏图片,创设情景。播放课件,教师同时用语言描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教师趁机提问: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新课。

  3、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欣赏课件(配动画课文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正音,互帮互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安排学生分段细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一段:(感受实物)

  本段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男孩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爱不释手。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鸟蛋的喜爱之情,才能感受后来他送还鸟蛋的爱鸟之心。所以,在教学本段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实物,观察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鸟蛋的喜爱,随后进行感情朗读。同时,在教学中学习词组的比较,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段:(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本段中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懂得了珍视生命。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却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及时地引发学生想像:“鸟妈妈的鸟蛋被拿走了会怎样?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鸟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后进行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段:(表演朗读)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表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紧扣三个动作:“小心地捧”、“连忙走”、“轻轻地送还”,体会男孩的爱鸟之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4、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几段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已经萌发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层层追问:“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到时候会怎样?”“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从而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最后,教师以优美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激励。

  (四)借助想象,升华感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此时进行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并且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整个地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五)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是重新确定了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要求语文识字课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学期我在教学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在每个单元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而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反复地、不同形式的朗读,识字与读文相整合,生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了很多次了。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以巩固为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摘果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开火车”、“找朋友”。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识字、组词、释义、找反义词、看部首想意思、积累词语。学生识字的兴趣大、积极性高、效果好。

  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作业超市。

  1、收集资料:收集有关鸟的介绍和图片,了解一些鸟儿的生活习性,和同学交流。

  2、谈谈收获:这节课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课后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3、诗歌表演:和好朋友一起边表演边背诵诗歌,还要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附)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大树贴图) 取

  拿 (爱鸟)

  捧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