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纹样与生活———纹样设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的内容,属于设计与应用的学习领域,课时:1课时。
本课是在了解了纹样色彩的搭配形式、纹样的构图及组织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对写生方法的了解,学习纹样设计的基本方法——概括、夸张和想象。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完成一幅纹样设计作品。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制定标准,通过对纹样设计学习,了解传统纹样文化,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挖掘我们传统文化的美。
根据课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写生与纹样的关系,学习纹样设计的基本方法,完成一幅纹样设计作品,并应用于生活。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开展互动式的探究学习与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纹样设计意识,有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
本课教学的重点:纹样设计的基本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方法完成纹样设计。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借助于身边资源(网络、书籍)查阅资料和探究问题,他们通过上节课学习对纹样有个简单的了解,但他们对纹样设计的认识还不更深入,还需要这节课的补充来加以完善。
三、说方法
教法
根据本课实际,我以欣赏,演示,小组合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方法完成本课内容。另外一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上课时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彩铅、白纸盘子、圆规等教学工具。 学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法,观察纹样设计的变化,总结规律与特点,分析作品,最终尝试纹样设计
四、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上课初播放一段08年奥运会宣传片视频,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视频中用什么图案凸显了我们中国特色?另外加图片欣赏。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纹样设计探索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这门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自主互助学习(10分钟)
既然纹样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纹样的世界,探寻设计纹样的乐趣吧。
观察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纹样,思考一下:这些纹样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哪里?(我们的生活中) 非常好,既然是来自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去大自然中收集设计纹样的素材。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植物都为我们设计纹样提供了广泛的灵感。
收集素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写生。
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大家对比一下,如何让你去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哪张作为你 的写生对象?
学生:第二张比较完整,看的全。
老师:也就是说第二张我们能看到金鱼的整体动态和美的形态特征。 所以,我们在写生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宜的角度。
(三)深入阶段(5分钟)
确定了金鱼素材,开始我们的设计。
首先,我要考虑构图,如果像这样画的跟他一样大,大家觉的有什么缺点?或者这么大呢?(出示剪好的图像在T恤的底子上作对比)让学生回答
总结:注意构图的饱满性,不要过大或者过小。
解决了构图接下来就要提炼他的外形。大家观察金鱼的外形,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形状来概括它?(课件椭圆出现)
找到了身体的形状,大家接着想一下,如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条美丽的金鱼呢?可以突出他的什么特点?(非常好,大大的尾巴)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老师赶紧把它画下来,椭圆的.身体,突出它的大尾巴,显示它的特点,尾巴可以画的更大一点,让它显得更加可爱。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加一点装饰性的花纹,进行美化。
我们一起看一看,哎呀,这条小金鱼自己站在这里未免有点太孤单了,我们能不能给他找一个小伙伴呢?
这真是小金鱼美好的一天啊。大家看,通过我们的想象,给金鱼周围加了绿色水草,金鱼是不是更加快乐了。
总结设计流程:
一、 在提炼外形阶段——概括 (线描 影绘 综合)
二、 在突出特征阶段——夸张
三、 在作品完善阶段——想象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用媒体演示设计步骤,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了解纹样设计过程,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最终展示自己的设计纹样实物。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大家注意在绘画之盘子是注意的问题,铅笔痕迹不易擦掉,要轻画,画面构图要饱满,布局要匀称,上色要完整。同时播放优美音乐,让学
生在轻松欢迎下创作优美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7-8分钟)
作品展示,把作品和照片都贴在展示板上。让作者说想法,大众评审投票。老师做总结,多元化角度展开说课评价。
通过评价活动,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了解,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教师通过观察课堂学生成果,进行总结,即时反馈,肯定学生好的想法,努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成果,使师生在课堂得到最大发挥。
(六)课后拓展
经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掌握了简单的纹样设计方法,课下可以在自己白色T恤上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个性纹样图案,学以致用。
提醒大家,收拾好桌面方能离开。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 纹样设计
设计步骤
1,观察对象,寻找最美角度。
2,纹样设计的方法:概括,
夸张,
想象,
3,调整设计稿,进行上色完成。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也是重要的是课程资源,在本课堂,我以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真正使学生融入本课堂,使本课堂丰富生动起来,让学生在本节课设计一幅纹样作品,这也是本节课的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说课稿 篇3
在设计《倒推》课件时,本着的原则是简约。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多么新颖,无论我的数学思考多么前卫,无论我的使用的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始终要能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件内容。
例1的动画设计力求体现真实。让学生在倒的动画演示中切身感受到两杯水中水的增减变化的真实。“将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同样多。”才能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有效顿悟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呈现出来,是因为通过课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渗透了倒推来源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现实的思想。
从生活中我们顿悟了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呢?通过课件,把用画图和填表两种数学方法将倒水的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这里的“200毫升”、“从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来的结果。再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又一次顿悟出:原来甲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来乙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少40毫升。这里课件使用的妙处就在于将学生对整个倒推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直观播放,也真正体现了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掌控。课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倒推问题可能有许多方法,但我认为,总有一种更具有“数学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课件将例2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倒推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倒推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列式做铺垫。
例1和例2比较的设计主要是渗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现在到原来。
试一试和练习的课件设计除了是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节约教学时间;(2)便于教学反馈、师生交流。另外,通过对练习题的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倒推的策略。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c#=Ogv(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
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仪演示: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演示五】:
①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及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复习: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教师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继续演示:
②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
〔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 [利用电脑课件解释河底变浅的原因]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AWCKF~?+a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4)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①下图那个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向水中.
②请画出光经过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图.
(5)复习小结:
利用电脑多媒体小结
(6)布置作业
①课本p67材料《海市蜃楼》
②小实验:观察压在厚玻璃板下的图像文字有何变化 并用折射规律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 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说课稿 篇5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整 理 书 包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南虎》,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新课标对诗歌有以下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伤口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一个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华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办法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愤怒,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本诗情感丰富,很有暴发力,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中,我将采取多种新闻记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美、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着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第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本诗文辞优美,含义深刻,通过多种新闻记者及情感的体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下,我把背诵《华南虎》定为目标之一、
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安排了两个拓展训练,为老师找的一幅画根据课文来仿写一首诗,课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查询相关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有图,最好配上文字说明、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2、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学着写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我准备把以下两点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3、品诗后根据图画来仿写诗歌、
确定以上几个重点的原因是: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与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即使在了解了历史的基础,也比较难以理解一个充满作者情感的华南虎形象,以及他的象征意义、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是关键、这直接影响我们收集资料,仿诗的效果、"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初一下期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新闻记者训练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的情感非常炽热,而初一的孩子心思仍然相对可爱,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针对这些特点,本课尝试先通过听读欣赏,激发情感,然后自读初探,整体感知诗中的众多形象:"华南虎"观众"我"、然后集中力量,在了解写作背景和象征,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深入分析诗歌塑造的华南虎形象,学习欣赏诗歌的意想,理解诗歌的主题意境,得到美好人格的熏陶、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及创造性地制作资料,是现行教育中拓宽课本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目标的突破需要两方面来进行突破、其一,结合文章内容,激情是给后面的进一步搜集资料作好情感基础;其二,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及再创造资料是,老师要作好指导工作、这是这一目标达到的关键、
我把拓展训练布置为学生收集资料,主要是针对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好感、引导学生查资料,关爱生命,爱护动物、
针对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要求大家写诗,并且要大家写好后大声地读读,展现自己的风采,潜意识中提升同学们的竞争机制、
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
1、情景熏陶法:《新课标》中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深入理解课文,熏陶法创设了情感基础;其次,本诗本就是一篇情感很丰富的文章,所以让教师范读触动学生,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阅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丰富,画面鲜明,很适合于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再点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换位法、这是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缺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理解,还得对他们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孩子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去体会文章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学,我选择了课件,还将采用幻灯片展示图画、课文引入部分展示学生查资料得到的许多的老虎的图片及许多成语,是对后面的学生拓展学习查资料作一个示范的作用,作一个汇报式的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
(一)导入设计: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图片、(展示图片及成语)
师: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吧、
第二步:
1、范读激情
2、自读感知,初探形象
通过学生的自读,探求"华南虎,观众,我"的形象、我设计了二个自读要求、
1)诗人笔人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2)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第三步:
背景介绍,讨论诗歌象征意义、
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小组合作,讨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意义:
"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勇于抗争,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我":在结南虎不羁个性的召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第四步:
激发学生情感,配诗、
师: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屈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人类对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同学们,拿起你的笔,也像我们作者一样,为这些小动物们谱写一曲吧、
第五步:
课外拓展、
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
六,板书说明:(略)
七,结语:
华南虎是三个形象的中心,有不屈的灵魂唤起了我的意识,却摒弃了丑陋的观众,而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做的只有珍爱动物、
我的说课就到此告一个段落,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我这次锻炼的机会、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