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4-29 12:03: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一、抓住特点说教材

  《小英雄雨来(节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我在解读本文时特别关注了三点:一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塑造的活灵活现。二是文章中有些语句含义比较深刻,三是课文分六部分,每部分用空行隔开,便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扭”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激发爱国情感。

  3.品味课文如何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二、根据实际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要点阅读,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方法。

  三、依据课标说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法学习,学生通过“读画思议”感知文本。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本课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直入课题。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战争》这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二)预习检测: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字词】晋察冀 扭身 起码 软骨囊囊 姥姥 塞进 枪栓 捆绑 劫难 枕头 柜板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3)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四)重点品读,体会感情

  要课堂达到高效,必须抓住文本特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环节中,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哪些段落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重点阅读四五部分,找出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谈谈体会。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全班汇报,交流,对重点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如抓住三次“我没看见”品读、交流进入人物内心,感悟雨来的`英勇无畏的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1)师出示以下句子,生自由朗读三个“没看见”所在的句子: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2)师引导学生体会三次“没看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通过交流,感受雨来的坚强与勇敢。

  3)师运用提示语分别引读上面三个句子。

  这样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悟雨来的品质,真正发挥了“读”的作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读到最后学生就深深体会到了雨来的那句“没看见”的背后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第三步,探讨写法:

  1.文中除了对雨来的生动描写,为什么还要形象逼真地写敌人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侧面描写)

  2.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段描写,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为芦花村紧靠还乡河雨来才有可能练就游泳的本领;因为还乡河边长着芦苇,后来雨来才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潜水跑掉。

  (2)文章第六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

  在这里的描写渲染了雨来牺牲的悲壮气氛。衬托雨来的英雄形象。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烘托乡亲们悲愤的心情。

  由此看来,成功的环境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今后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环境描写。

  (五)合作探究

  学完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正是通过雨来掩护李大叔,并与鬼子勇敢作斗争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表现他是小英雄。那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前两部分与整个事件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手指板书中的小标题)

  (六)我的视角

  拿起手中的笔,从不同方面,写下你的收获。

  (七)突出教路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炼:

  小英雄雨来(节选)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顽强不屈

  热爱祖国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课文主线,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实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统一。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册( 修)的第 章“ ”的第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 )打下基础,所以

  (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 () ;

  特点之二是:()。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创设问题 提出问题

  新课教学:提供条件 学生探索——引导分析 提出新异——探究方案 探索解决方法——对比归纳 得出结论

  反馈发展:运用新知识 解决新情——布置作业 能力迁移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 ( ),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 ),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 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 )时,可通过( ) 演示,创设探索( )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 ) 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

  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旗杆的高度》,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的第七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与本节课得失八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继“图形全等、三角形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不仅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而且是对图形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本节内容被安排在第四章第七节,本节课是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性的复习与应用。它将生活中一些物体高度无法直接测量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探究,渗透数学识模和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还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所具有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和性质测量旗杆的高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经历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探索、实际测量和计算,归纳、总结出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产生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勇于探索精神;懂得数学来源于实际并用之于实际的道理。

  重点:让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原理的理解和测量方法掌握。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遵循三条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充分设想学生在探究测量原理和实际测量时可能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给予详细的解答。

  在探究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感悟知识,得出结论;分层次设置问题,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机会。

  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全等三角形》的学习,经历了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物体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一定数学应用意识。学生也能够借助探索讨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本章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进行的只是单个知识点的练习,并未综合运用这两个知识点。

  在探究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时,虽然教材中提供了三种测量方法,但需要学生根据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模型,进行合情推理,阐明基本原理。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乐于接受挑战,但部分学生合作意识缺乏、动手能力差。因此,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障碍;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实际测量带来的困难。

  三、教学模式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本节课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五环三步教学模式。

  “五环”是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在解决问题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点拨”三种方式。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经过学生之间的小组活动,动手操作,达到解决本节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设计

  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可以复制,但是智慧不可复制”。所以,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方法是很重要的。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在创设情景这一环节,我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在当时人们心中是神圣的,怎样测出它的高度呢?接着给学生讲故事“特殊时刻”,在故事中数学家泰勒斯寻找的特殊时刻就是自己的身高和影长相等的时刻,此时金字塔的影长就是金字塔实际的高度。接着用引导性的一句话“我们能否用泰勒斯的办法来测量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呢?如果可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家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本节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本环节拟用时5分钟。

  (二)、解决问题

  在接下来的15分钟进行的是解决问题环节。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上探究一,小组进行讨论、测量与计算,完成探究一。学生分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利用相似三角形计算旗杆高度的思想。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一定需要那个特殊时刻吗?”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对探究一进行讨论。

  探究一结束后,我继续提出问题,“如果遇到阴天没有太阳怎么办?我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吗?”这样就引出了后面的探究二、三。学生分组讨论,计算,达到求出旗杆高度的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的意义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能更好的理解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去想,去说,去做,允许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小组讨论时教师适当引导,但引导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还要准确把握讨论内容的深浅。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归纳概括

  1、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旗杆的方法,分别是“利用太阳光测量旗杆”、“利用标杆测量旗杆”、“利用镜子反射测量旗杆”。

  2、这三种测量方法实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要对观测者的眼睛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免受到太阳光的伤害。用第二种方法时,观测者的眼睛、旗杆的顶端、标杆的顶端要三点共线。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抽象相似三角形的图形,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释其原理。这样做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从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学法等各方面进行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的归纳反思意识。此环节用时4分钟。

  (四)、拓展应用

  这里设置了两道习题,用10分钟的时间去解决。

  1、如图小明欲测量一古塔的高度,他站在该塔的影子上前后移动,直到他本身影子的顶端正好与古塔的影子的顶端重叠,此时他距离古塔18m,已知小明的身高是1.6m,他的影长为2m,①△ABC与△ADE是否相似?为什么?②求古塔的高度。

  2、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在某一时刻测得直立的标杆高1米时影长0.9米,此时他测旗杆影长时,因为旗杆靠近建筑物,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在墙上,他测得地面部分影长为2.7米,又测得墙上影高为1.2米,请你求旗杆的高度。

  习题1是测量塔的高度,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是对测量方法的熟练运用,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巩固。习题2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它的设置是源于全班交流讨论方法时,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旗杆的影子没有全部落在地面上时,怎么计算旗杆的高度?因此,我增加了这道习题,以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依然选用此题,为学生完成生成创新作铺垫。

  (五)、生成创新

  此环节,我引用了一道有三个问题的实际应用题。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三人分别做了以下的工作:

  A: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8米,甲树的影长为4.08米。

  B:发现乙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影子落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墙壁上的影长为1.2米,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4米。

  C:测量的丙树的影子除落在地面上外,还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此影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4米。

  (1)在横线上直接填写甲树的高度为 米。

  (2)你能帮小华求出乙树的高度吗?请写出计算过程。

  (3)请计算丙树的高度是多少。

  问题的难度采取了递进方式,充分的利用了本节的知识,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升华、拓展。本题第二、三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也可以组组合作。大家共同探讨本题的解法,如果在课堂上我计划的十分钟时间不够用,便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全班交流完成,达到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作业

  A组:P144 1、2

  B组:P145 4

  作业采取分层布置,在完成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和加深,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才能的培养,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此环节需1分钟来让学生记录。

  五、板书设计

  优美清晰、图像规范,色彩艳丽的幻灯片,不能代替规范的板书。它从静态体现知识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故而设计板书如幻灯片所示。

  六、课堂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评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中发现生活与数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这里指的是对学生在进行课题学习时所采用的方法、提出的问题的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模型化的程度进行评价。

  3、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况。体验利用数学知识可以间接的得到不容易得到的数据,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评价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承担起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能和小组成员交流意见,都应得到表扬。

  5、展示学生的成果,方法的选择等。教师应对这些方面作出合理评价并加以统计,看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便下次更有效地进行。

  6、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可以贯穿整个课堂,老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互评,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民主氛围。

  七、资源开发

  现在的网络功能十分强大,资源丰富,有许多信息都可以应用到教学中。在本节课的创设情景中,我选取的故事就来源于网络。这个故事为我的教学起到了导入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标杆、镜子等,这些小工具摇身一变就成了学生学习用的学具。使学生感觉到利用身边的工具完全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八、本节得失

  本节课意在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这节课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求学热情。当学生的学习投入到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就会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主动学习到知识,比讲授给他们的要丰富得多,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让学生从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对题目的拓展,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去再次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和补充完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纵观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确,预设的问题难度也许会过难,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却解决不了问题,打乱整节课的计划。

  2、学生小组间的交流不够热烈。有一些学生有可能会不参与到探究活动,导致学生脱离课堂。这样就要求老师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恰当分工,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有任务,能参与学习。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的社会价值,增强了学生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说课稿 篇4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因此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是按照“讨论怎样养蚕——观察蚕卵——观察蚁蚕”的思路编写的。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蚁蚕和蚕卵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本课教学设计了如下活动:一、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二、观察蚕卵和蚁蚕,初步领略生命的伟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养蚕热情高,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能结合养蚕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本课教学准备运用瑞博形式授课,四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师设计的瑞博课中穿插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了解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观察蚕的一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蚕生长发育中的一般现象,能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尝试体验瑞博授课的特殊形式,运用瑞博课的优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辅助学习。

  (3)能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用语言描述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6)通过了解×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认识蚕的一生,知道如何养蚕,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知道如何养蚕,并坚持记录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而且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针对瑞博课的独特的优势,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共同讨论交流等方法,成分运动瑞博课的特殊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展示交流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得体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②1、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瑞博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而学习蚕的一生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资料让全体学生共享,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控制计算机,生生、师生交流讨论,建构蚕一生的相关知识。

  2、低年级的学生爱玩,爱表演,因此本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自主、互助、合作地学习知识,既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又实现了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的手脚也得到了解放。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好,我做课的题目是湘版三年级下册《森林王国》。我分别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三大版块来进行做课,敬请指教。

  第一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1、教材简析 :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一课,属于一节综合课,集绘画、制作、审美为一体的课业形式。由于学生在学龄前就听说过许多关于动物的故事,看过动画片,对于所谓的森林王国并不陌生。本课设计从学生爱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待和画动物的心理特点出发,安排了三个与森林王国相关的活动:(1)、画兽中王;(2)、剪纸动物;(3)、画森林运动会。分三个课时来完成。我这次说的是第一课时。

  2、学生及媒体分析: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色彩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本课以美术教学课件为主,可以很清晰地展现出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神态、及优秀作品。

  3、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给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画个像。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作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不同动物的基本形象特征,来画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 教学难点:如何鼓励学生抓住动物的威猛特征,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

  画出来。

  4、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水彩笔,油画棒,

  铅笔,画纸等。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学法:

  本课包含了生物学、美术学、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研讨、共同合作,构建自主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2、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欣赏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图画,在想象、交流、阐述等形式中,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创新。

  2、在学生创作中倡导互相帮扶,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画,而且能画的最棒!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是一节绘画课,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我先从欣赏入手,让学生认识不同动物所具有的形象特征,进而让学生总结;再图文结合,学习画森林之王的基本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这样思路清晰、条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认识到创作,一环扣一环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本课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动画导入、探究之旅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狮子王》,引导学生观看,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动画片中的狮子王怎么样?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话题一转:今天,森林王国又到了森林之王的换届选举的日子了,究竟谁能真正做上王位,还得通过同学们的鉴定。问题一出,同学们一定会出主意、想办法,推举出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由此,我引出本课的课题《森林王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欣赏观察、大胆创作

  (1)观察分析:多媒体播放《森林王国居民画册》,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认真观察分析这些动物的形象特征,并从中找出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小组交流中,教师穿插其中,对他们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这样能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动物具有的特征的再认识,为绘画表现打下基础。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出自己推举的森林之王的理由,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森林之王必须是威猛的,大家都信服的。

  (2)表现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学生自主总结确定森林之王的基础上,以狮子的生理特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学习到森林之王的画法。针对画森林之王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会多媒体出示并着重讲解:要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以狮子为例,它的身体由头部、躯干、四肢组成,这是勾画动物外形的关键一步,也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还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来夸张的表现,威武的更威武,高大的更高大,小巧的更小巧,美丽的更美丽。此外,头部可以选择不同发型,还应注意到森林之王的神态变化,把自己心中理想的森林之王的神态夸张的画出来。通过这些具体的演示、讲解,可以提前纠正学生在绘画中的错误,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作画扫清了障碍。

  (3)欣赏动物作品,提出作业要求:多媒体出示动物作品资料,引导学生欣赏,使他们开阔思路,为他们作画起一个借鉴的作用。我向学生提出作业要求:外形特征突出,形象大胆新颖,色彩鲜明独特。这样为同学们作画起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作用。

  (4)自主表现:我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在作画的过

  程中相互吸取方法,扬长避短,共同解决作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使学生的感觉有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教师巡视进行多方位的辅导,使作品更加圆满。

  三、多元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比较经典的地方。比如构图形式新颖、形象异常威猛、色彩鲜艳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孩子都希望达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于鼓励的评价:你的构图形式别具一格、你的森林之王看上去真神气、你的颜色搭配得真协调等。我相信这些鼓励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自信。

  3、总结评价拓展

  同学们都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我们的森林有这么威猛的守护着就变得更加安全了。作为森林之王怎样管理好美丽的大森林呢?请森林之王来发表一下内心感言,下节课我们来演讲,推举出最英明的森林之王。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动脑交流,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4、板书设计

  对于板书设计,我力求准确简练,布局合理得当,能抓住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把表现森林之王的方法和作业要求板书出来。

  1、森林王国

  2、勾画外形:头、躯干、四肢

  一、森林之王的表现方法 1、夸张表现:大更大、小更小?

  2、头部特征:不同发型

  3、神态变化:威猛

  4、外形特征突出

  二、作业要求 1、形象大胆新颖

  2、色彩鲜明独特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枫桥夜泊》说课稿一等奖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后,说课在教学实践前。存在结构错乱的问题,这样的反思为反思而反思,起不到真反思真改进的作用。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