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4-27 18:51: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这种爱也许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这样的爱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并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关键词语突破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妈妈爸爸之间真爱的流淌,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相契合,与文中妈妈爸爸的心相交融。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茉莉花和妈妈爸爸之间的真情流淌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真爱在不断的升华:第一步,感受茉莉,激起疑惑。在复习导入基础上,我适宜指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第当学生正品味在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中时,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第三步:品味真爱,流露真情。在学生被温馨的画面所陶醉,被文中爸爸妈妈的真爱所感染时,我抓住了文中的“钻”“哦”二字提问,“钻的仅仅是茉莉花的清香吗?”

  “‘哦’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到真爱往往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等等,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让学生回顾文中妈妈爸爸的真爱,在反复的阅读中流露出真情。

  这堂课的教学,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了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就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不久前,我读了一篇散文,文字中流露出的的真情震撼了我。它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西风胡杨》,也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首先我为大家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教材分析:

  (一)、内容:

  《西风胡杨》是一篇感物吟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沙漠神树”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题材,共选编了五篇课文,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大自然美的同时更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而注意作者是如何观察大自然的,想象文章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是本单元的训练专题,《

  《西风胡杨》是本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在教学中,除了要继续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外,还要继续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写作的表达方法。

  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胡杨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的深情赞美,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学前准备:

  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提前推荐孩子们阅读《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沙原隐患》两篇文章,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学生:预习时让孩子们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文中部分词语的意思;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有关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的知识,了解胡杨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

  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

  1、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语言优美,充满激情,散文之魂“情”动其间,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胡杨精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抓住“两个版块”,体会两种情感。一是学习“胡杨之最”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赞美,二是学习“胡杨之悲”部分,体会作者对“沙漠神树”的同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观感悟,揭示课题

  上课开始,伴随着撼动人心的《命运交响曲》,我给孩子们展示一组胡杨在荒凉的戈壁上以各种姿势挺立的图片,(课件展示),然后缓缓导入:“孩子们,这就是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胡杨,他们是生活在沙漠上最古老的树种。”这个环节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胡杨在茫茫沙海中倔强挺立地姿态,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胡杨的印象,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探究文本,品味语言,读中领略胡杨之“最”。

  进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胡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2、3、4自然段,概括出胡杨“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特点,孩子们汇报时我相机就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板书: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这个版块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针对这段文字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首先,我给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然后让孩子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反复读,边读边品味,边读边欣赏,边读边勾画能反应胡杨特点的重点词句,在读中反复揣摩它们的意思。

  2、品词句,领略胡杨精神。在孩子们充分品读了课文的2—4自然段后,让孩子们先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胡杨这一个特点的?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时课堂上可能会生成两种情况:也许孩子们感悟颇多,都跃跃欲试,交流很顺利,也许交流的孩子寥寥无几,这时,我会带着孩子们先领悟一个句子,等领悟方法后,再让他们走进课文,读中感悟。他们可能会感悟到:“胡杨能在沙漠、盐碱地中生存,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不和别的植物争名夺利。”“胡杨很坚强,死了也不倒下”等等,我都会给予肯定,让他们充分的交流,而我,只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发言相机点拨这样几个句子,把孩子们的学习指向深入。(指幻灯)孩子们先说到哪一句就点拨哪一句:

  (一)、点拨“他能在零上40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这一句。先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子填空(课件展示)再让他们说说从所填的内容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侵入骨髓”“斑斑盐碱”“铺天盖地”“层层黄沙”等词语进行理解,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再孩子们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时,我相机让孩子们观看这样几张图片,(课件展示),这样,通过理解词语,想象描述,观看课件,孩子们更能体会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胡杨与众不同的坚韧、顽强。此时,我便顺势让孩子们饱含着敬佩与赞美之情朗读这个句子。

  (二)、点拨“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可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而是将这催肝裂肺的风沙留给了自己。”这两句,先让孩子们抓住“挡在”“身后”“不在乎”,三个“让给了”,一个“留给了”体会出作者用拟人、比较的手法写出了胡杨的无私,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一个词语也好,一个句子也好)来夸一夸胡杨,让孩子们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说出来,然后,我再用引读的方式引领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把心中对胡杨的赞美读出来。

  (三)、点拨“它们生前为保卫。”一句。这里的点拨是在孩子们理解了“生前”“战斗”“死后”“仍坚定地挺立”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后,我问孩子们:胡杨“生前战斗”是在为了什么而战斗?“死后仍坚定的

  挺立着”又是在干什么?这一问让孩子们联系第三自然段,体会胡杨是为了身后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而与肆虐的风沙、恶劣的环境进行着战斗;领会胡杨为了保护地球,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作后一滴血的悲壮。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在对课文的2—4自然段文本进行品味后,我再让孩子们快速浏览这三个自然段,观察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启发孩子们领悟出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作手法来写胡杨的三个特点。再以胡杨的第一个特点为例,引导孩子们抓住“二十几米”““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几个数字来体会作者采用了数字描写法表现胡杨坚韧的特点,当孩子们领悟方法后,再放手让孩子们领悟描写胡杨的无私和悲壮的特点分别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个环节紧扣本单元“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这一训练专题,为孩子们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4、赏美图,情景交融,强化心中情感。在孩子们充分领略了胡杨精神后,我再向孩子们展示几张胡杨的图片(课件展示),当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怀着热爱、敬佩、赞美的情感欣赏胡杨,感受胡杨的时候,我配声情并茂的解说: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被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西域文明。这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对胡杨曾经的繁盛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体会胡杨的遭遇埋下伏笔。

  三、品读中感悟真情,体会胡杨之“悲”。

  此时此刻,孩子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孩子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着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然后让他们马上细细品读课文5—8自然段,在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品读完课文后,孩子们的表情变得严肃,有的凝重,有的愤怒,有的悲哀……这时,马上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品出了什么味道?心中有什么感觉?孩子们可能会说到:从“两千年前胡杨繁盛,孕育出西域文明”品味出甜甜的味道;从“胡杨也有哭的时候。”品出咸咸的味道;从“他们想求人类。”这一句品出酸酸的味道;从“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这句话品出辣辣的味道,从“我怕……我担心。。”这一句品出苦苦的味道。这整个过程,我都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放手让孩子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只在最后点拨这一个句子:

  点拨句子:“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哪怕就三天。”点拨这一句时,结合课后第3题,在孩子们抓住三个“祈求”,理解了每一个“祈求”所包含的不同意思后,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课件展示)“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这时,如果孩子们的发言不够积极,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启发,比如联系前面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祈求“上游的人们不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联系我们的甚生活,祈求“人们要节约用水,要爱护地球水资源”…….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打开了,发言也就更加踊跃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了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让他们意识到:人类不仅有热爱大自然的权力,更有保护大自然的责任。

  四、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在感受完胡杨的崇高品格和悲惨遭遇后,再来解决孩子们第一课时提出的疑问:“课文标题为何用‘西风胡杨’”?这时,孩子们只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烈烈西风、摧肝裂胆等词,说出胡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我都给予肯定。最后,为了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设计了这样推波助澜式的引读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展示),这节课,就在孩子们充满激情与信心的回答声中结束了。

  (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在学习“胡杨之最”这个版块时,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了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学习了解“胡杨之悲”时,我板书了最能表现胡杨悲惨遭遇的三个词语“哭泣、担心、祈求”,升华情感时板书了“赞美”一词,回归课题时用红色突显出标题中的“西风”两个字。此设计既紧扣课文的重难点,又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尊敬的老师们,以上便是我对《西风胡杨》一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胡杨之最”和“胡杨之悲”两个版块,以读为主,让孩子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通俗的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

  选编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鲸》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与其它三篇课文是全册中唯一的一组说明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课在读写方面将承担双重任务,即: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同时继续训练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学情分析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除鲸的进化过程这一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外,其他内容均可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但根据以往学习说明性文章的经验来盾,学生只对被说明的事物本身感兴趣,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学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阳》等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有所了解,但只是一种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大部分学生对“鲸”这种动物很陌生,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结合实践活动进行交际训练,发展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

  由于大部分没有见过鲸,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有必要借助多媒体展示鲸的画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鲸的表象,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伊始,我用设疑激趣法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出示课件1:显示蓝色大海)美吗?(生答)的确,就在这美丽的蓝色的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你们想去看看吗?”接着播放课件2,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图片、文字资料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教师相机鼓励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观察,而且能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关于鲸的知识非常丰富,你们想继续研究它吗?”这样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顺势揭题质疑:“今天咱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鲸的文章(板书课题),你想从这篇文章中了解些什么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将问题分类处理,筛选归纳为两上主要问题:1、鲸有什么特点?2、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便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时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自读后,先在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初读后,基本能抓住叙述要求,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但这种了解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这里应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初读遇到的疑难问题,如:“哺乳动物”“胎生”等词语是什么意思?鲸的样子很像鱼,可它为什么不属于鱼类?……教师可结合学生质疑情况,补充设疑:课文怎样把鲸的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并以此为凭带,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可作为精读品味的突破口。教学时,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先教给学生学习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选学其它几个自然段。

  (一)品评词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运用比较、列数字、举例等多种说明方法,集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大”。教学中,紧扣“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介绍鲸大的段落,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说明鲸大的方法,想象鲸的画面,逐步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评理解,体会鲸的特点及作者说明方法,教学时可结合学生反馈情况作如下体会:

  课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质疑:课文介绍鲸,为什么还有写象呢?引导学生集体将不熟悉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相比较,这样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新事物,从而认识比较说明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自己体会体会)

  句2: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学生对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认识。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明。而真正得从句中体会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故意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成“很重”、“很长”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句3: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档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教师设问:“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鲸的特点,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自由选读,感悟特点

  课文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分类、吃食、呼吸、睡觉及生长的特点,呈并列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由选读,自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可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表演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汇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朗诵家的读出鲸的特点,当小画家的画出鲸的特点,当表演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威尼斯的小艇》,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讲课文,它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写的是作者乘坐小艇在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所见所闻。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补充课外资料,拓展文章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综上所说,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7生字会写10个字,背诵有关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的表达方法写作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触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决定采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点拨小结”并适当辅助以媒体演示法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自读自悟法小组合作法感情朗读法想象与联想法直观感受法

  四、说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揭示课题,检查反馈——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一)揭示课题,检查反馈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了解威尼斯的特殊及城市的特点;

  2、解决课前的预习思考题:课文围绕着小艇写了哪些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概括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基本脉络,从而提炼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

  (二)、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在理解小艇的样子时,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圈画表现小艇特点的字词,试着画一画小艇的样子,然后抓住三个生动的比喻句,使学生在理解比喻的精彩的同时,认识到作者多种比喻来自于多方面观察,

  2、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技术如何?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了解小艇的作用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哪几个代表性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2)作者抓住了哪两个不同的时间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三)、总结提炼,学习写法

  1、作者写这些小艇是为了什么?(赞美城市的独有风光)

  2、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这样,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与人相互联系,使文章充满了生机。课文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这样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用上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要写出特点来。

  五、说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对或错的判断是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对那些积极发言,回答特别精彩的则多表扬,针对回答有困难或缺乏自信的孩子则要多多鼓励,课堂评价也是一门艺术,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必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语文说课稿锦集六篇

2.【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3.【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4.【必备】说课稿三篇

5.【必备】说课稿4篇

6.【必备】说课稿四篇

7.【必备】说课稿3篇

8.【必备】说课稿8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