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9-10 03:27: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时间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秒的认识”以后,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对时间进行的简单的相关计算。本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时、分、秒的换算和时间的计算。

  说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的换算。

  2、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前两个目标在课上出示了,虽然最后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上没有出示,但是渗透在我讲课的过程中。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中,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再通过后教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时、分、秒的换算和时间的计算,所以我采用了两学两教,先学时、分、秒的换算,再学时间的计算,这样有利于分别总结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分析

  一、板书课题

  二、一学

  ㈠出示教学目标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明确第一个学习目标,知道要学会什么。

  ㈡出示自学指导1

  认真看课本62页例1:

  思考:1、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⑴大单位→小单位

  怎样把“时”化成“分”?怎样把“分”化成“秒”?

  ⑵小单位→大单位

  怎样把“分”化成“时”?怎样把“秒”化成“分”?

  (自学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例题,边看书边思考,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归纳总结做题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问题搞懂了,理顺了,做题方法自然就会了。

  ㈢先学

  、生看书,师巡视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坐姿端正。

  ㈣检测1:

  3时=()分240分=()时

  5分=()秒180秒=()分

  设计意图:学生做完后检测自学效果。书上例题只讲了大单位如何化成小单位,反过来小单位如何化成大单位没有讲,但在练习中又经常出现,有些学生两种类型会都做,但有些学生只会大化小,不会小化大,所以我认为两种类型都要讲,让学生先做,先思考。最后在后教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

  三、一教

  1、更正

  2、讨论:若对,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若错,错在哪里?

  3、评正确率,并让改错

  4、小结:

  时60分60秒

  大单位→小单位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小单位→大单位看前面包含了几个60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不断的引导,让学生发现左边2道是大单位化成小单位,右边两道题是小单位化成大单位。从而引导学生分别发现和总结出大单位化小单位的方法,小单位化大单位的方法。

  四、当堂训练2(书上62页做一做第1题)

  3时=()分4分=()秒

  设计意图:巩固刚才学的知识

  五、二学

  ㈠出示教学目标2: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要学什么。

  ㈡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2页例2,思考:书上用了几种方法计算时间?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自学时间:5分钟)

  设计意图:提倡算法多样性,鼓励学生还想出不同算法。

  ㈢先学:生看书,边看书边思考。

  ㈣自学检测2

  做数学书63页第4题

  设计意图:这道题比较直观典型,有钟表的模型,在计算时间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多种算法,有些看钟表数格子就可以解决,还有些用减法和加法都可以算时间。

  六、二教

  1、更正

  2、讨论。若对,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方法是什么?若错,为什么错?

  3、评正确率,并让改错

  4小结计算时间的方法:

  1、数大格:乘法

  2、减法(后面时刻-开始时刻)

  3加法(把不同时间段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算不同的经过时间,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计算时间的几种方法。

  七、当堂训练2(做一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巩固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全课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时间,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它是小学信息技术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说出信息接收和传递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并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说学生情况

  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进入小学校园,绝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电脑,对信息的概念更是知之甚少,本节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了解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概念;从而了解所学的课程,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并对信息技术产生积极的兴趣。

  三、说设计思想

  从身边简单的现象谈起,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身边关于信息的现象、关于信息接收的方式、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常见的信息的处理工具,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渗透,让学生对信息、信息技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学好用好信息技术的愿望。

  又由于这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身边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老师引导下激发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参与中水到渠成,走近信息技术。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老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发现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载体,明确信息的涵义,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知道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方式;

  3.认识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4.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信息?

  对话引入:这节是什么课呢?

  预设:电脑课或信息课。

  师:对,电脑课,也是信息课。我们同学知道什么是信息吗?

  A.谈话:老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谢,谢谢你的谢。同学们听到老师的介绍就知道老师姓谢,这就是一种信息,是声音的信息。上课铃响了,告诉我们要上课的信息,这也是声音的信息。

  师:声音的信息还有什么?

  生讨论作答。[预设:声音的信息还有广播、电视、录放机发出的声音等。]

  师:除了声音,还有其他方式的信息。

  B.谈话:路边的桃花开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预设)。桃花开了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也是信息。

  拓展:闪电也是一种自然现象,闪电出现了告诉我们……要下雨的信息。下雪也是自然现象,下雪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已经是冬天的信息。

  C.谈话:人行道的红灯亮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D.问:生活中的信息还有哪些?

  生讨论后作答。

  书上文字,街上广告牌的文字,电视节目里的文字和各种图片都向都我们传递着信息。

  E.小结得出信息的概念:信息就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片传送的消息。

  我们就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信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信息的接收和传递

  A.信息的接收

  师:用耳朵可以听声音,耳朵是接收信息的重要工具;

  师:用眼睛可以看文字、图片、自然现象,眼睛也是接收信息的重要工具;

  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问询获得学生的反馈:

  ①手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用手摸一摸,你可以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

  ②鼻子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它可以闻出气味是香的还是臭的;

  ③皮肤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它可以知道是凉的还是热的;

  ④舌头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尝出甜、咸、苦的味道。

  问:你是怎么接收信息的?

  ①听广播;

  ②看电视;

  ③接电话;

  ④听老师讲课;

  ⑤听别人说话;

  B.信息的传递

  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信息的接收方式,那么同学们是用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①写信;

  ②跟同学讲话;

  ③打电话;

  ④发电子邮件;

  想一想:从早上到现在,你用什么工具接收或传递了什么信息?

  3.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有哪些呢?处理信息的工具包括收集信息的工具、存储信息的'工具、传递信息的工具。

  师分别展示相应类型的图片,或自行讲解或请学生发言。

  A.处理信息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收集信息,比如它可以把我们看到的风景拍下来让其他人看。

  [预设:摄像机、录音机。让学生发言并说明原因。]

  B.存储信息的工具:磁带、磁盘、光盘、闪存盘等可以用来存储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解释和总结。)

  C.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电视、电话、收音机、手机等。

  D.计算机。

  4.什么是信息技术

  知道了什么是信息,那么你知道是什么是信息技术吗?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重点解释传感技术:以小故事的形式叙说传感技术的应用。参观科技馆时,里面有一个机器人,用手遮住它的眼睛,它会说:“呀,谁蒙了我的眼睛,真黑呀!”摸它的手,它会说:“谢谢你这么欢迎我。”摸左脚说左脚痒痒,摸右脚说右脚痒痒。

  这就是对传感技术的应用。

  5.练习

  你接触过哪些电子设备?它们为你带来了方便了吗?

  你希望发明什么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方便?

  你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6.总结与评价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说说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七、小结与反思

  学生的见识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引导你可以挖掘和发现学生所蕴藏的能力。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与学生轻松的谈话教学,积极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听到了学生精彩的发言。

  课堂教学中的适度引导是重要的,引导是学生从已知知识走向未知知识的桥梁,是从形象世界走向抽象世界的纽带。

  实例是重要的,实例是对抽象事物进行理解的依据。实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共通的语言。摸拟机器人的语气,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初步理解了传感技术。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描述为我们所熟知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简要提及他的双耳失聪、终身未娶。本课内容重点是从他的精神品格与音乐创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伟大灵魂与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读课文时通过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理论,抓住课文后半部分,即从音乐创作史的角度分析贝多芬音乐的深刻思想内涵,解读贝多芬的深沉孤独感,那种隐藏在贝多芬不羁个性后的人的孤独感。

  二、说学情

  对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说,文中诸多专业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从音乐史角度评价贝多芬就更不易读懂。所以我重点从写人散文一般的阅读规律方面引导他们探究,听其言观其行,对比中见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学生在高一练习了一系列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和写作,现在把握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人物精神应该没有太多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的统一,读写不分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及性格特点,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

  (2)体会写人散文描写手法的丰富与细致生动,并借鉴这些写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钩玄提要,细读文本,通过自主阅读与分组合作,探究与领悟贝多芬其人其乐的特征与价值。

  (2)学会分析复杂句子,自觉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文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贝多芬的奔放不羁与热情狂野,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2)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准确把握贝多芬的人物精神。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钩玄提要,并通过长难句子的分析认识贝多芬的音乐与性格特点。

  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不是通常所说的领悟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显而易见。按照我的理解,难点是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联系校本教材中的预习篇目,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第十五章,集中写森森在贝多芬音乐的阴影下苦心孤诣探索自己风格的那一章,创设情境。进入课文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搜寻并概括贝多芬的音乐特点与性格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之后继续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人技巧,并借鉴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篇目,通过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殿堂的独特魅力。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因为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快速地重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怎样的风格特征?(2)贝多芬的人物性格。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所以回答得较片面,只找到音乐的奔腾澎湃、散乱无章与为人的狂放不羁、固守道德。经过引导,最终添上音乐使人清醒与思想有深度这另一层意思。

  这两个问题的阅读、思考、归纳、回答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经过总结归纳,学生能认识到萧伯纳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其实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性格,写音乐的不朽价值其实为写贝多芬人生的不朽价值。

  这一共识达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精神。

  首先是课文中贝多芬与莫扎特形象的对比。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臣服于权贵,因而在道德问题上具有灵活性,说白了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原则;贝多芬固守道德,坚持正义,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务实求真的清教徒。这一对比一下子就强化了学生对贝多芬精神的认识,油然产生对贝多芬的敬佩感。

  其次,联系校本教材,比较贝多芬与《你别无选择》中森森的形象。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深深地被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黑色幽默风格所吸引,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与深化阅读这两个环节都联系了校本。森森在小说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执着于作曲,追求音乐的力度,在贝多芬交响乐的阴影下探索个人的风格。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抓住,与贝多芬统一起来。

  这里面有个难点,贝多芬和森森在音乐创作之路上都积淀了深沉的孤独感。贝多芬虽然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但并没有被他们接纳,或者说不屑于与他们共处,也没有被百年后萧伯纳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文中萧伯纳有“今天的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困惑不解”。可作印证。被肯定而不被理解与尊重,这种深沉的孤独在森森身上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相同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思想的深刻性需要付出生活孤独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而高处不胜寒吧。

  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选择播放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旋律,《欢乐颂》的主旋律,表现了对人类团结友爱的期待。旋律愈是激昂欢快,就愈能感受到贝多芬人生的孤独。本课作业即是写一篇音乐欣赏文字,任选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当然,能够从刚刚放的乐曲中听出感悟、写出感悟就最好。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准备欣赏课文的写人技巧并在练笔中借鉴这些技巧,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从语言方面引导学生畅谈最直接的感受,那幺很多学生就会提到幽默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使得人物性格描述得更形象。课文里很多复杂而难解的句子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些句子富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课文为了突出贝多芬的人物精神,主要运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还有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本节课的作业,是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种写人技巧,写一篇人物散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幼儿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七课—《二方连续纹样》。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划分,《二方连续纹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是在学习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所设置的图案课程,学好这一内容能为今后学习《重复构成》与《印制花布图案》等课打下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方连续纹样”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花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品都使用了二方连续纹样来进行装饰。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有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美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拟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二方连续纹样及构成形式。 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组成骨式,能设计二方连续纹样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高的审美情趣,并能用学到的知识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多种骨式

  本课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情境激励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做法如下:

  1、 情境激励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有一些是比较枯燥的'概念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甚至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我以竞赛游戏导入,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特点关”、“判断关”、“骨式关”与“应用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为竞赛形式,并把这一情境贯穿于整堂课,把课堂变成赛场。通过创设这种竞赛情境,把枯燥无味的说教变成了紧张刺激的游戏,学生在玩乐中整体感知了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完成了学习过程,同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 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三、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圣陶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 引导合作探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四种基本骨式,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运用课件出示了多幅不同骨式的二方连续纹样,让学生进行讨论

  1)、这四幅二方连续纹样分别是以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如果用箭头来表现的话,你觉得应该怎样表示呢?

  等学生讨论结束以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来汇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学生是自己经过 “观察—思考—讨论”这样的过程找到的答案,所以对这一知识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样即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 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方式:

  在本课的评价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想法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提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简短的评价。这样把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欣赏水平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培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范图:

  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欣赏图片,使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探索发现,讨论研究规律

  (三)、尝试练习、探求制作方法

  布置作业:每人用学到的二方连续纹样的知识来装饰艺术节舞台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课,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主要寄托了对儿童的热爱,并对儿童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整个教学过程我定为一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2、体会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线索。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二、说教法。

  这篇文章感情直白,语言亲切自然,对儿童的世界的童趣,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学生体会出失去童真的悲哀,就有些难度。因此,我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感情,并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我安排了四大板块。

  (一)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播放《童年》歌曲,导入课文学习。

  (二)第二板块: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孩子们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并请同学们用写在黑板上。

  3、作者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的感情?

  4、作者“憧憬”什么?

  5、在作者眼里,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并请同学们写在黑板上。

  6、大人们理解孩子们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小组讨论,并请同学们写在黑板上。

  7、小组讨论,在孩子们眼里,大人们是什么样的?并写在黑板上。同时理解“悲哀”的感情。

  8、孩子们与大人们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三)第三板块:拓展延伸。

  1、说出你的童年趣事,小组内先说,再派代表给全班讲讲。

  2、老师送大家一首诗。

  (四)第四板块:布置作业。写作文“童年趣事”。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科学奇才霍金》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奇才霍金的传奇一生。

  本文按总分总的方式来记叙。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点出了霍金是一个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奇才。第2-8节按时间顺序,分了三个人生阶段,具体介绍了霍金在人生之中所遇到的挫折,顽强面对的表现,以及获得的成就,全文结构严谨。

  二、学情分析

  本班生,就默读而言,能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老师要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有困难生的边读边思这一习惯的养成,以及对“逐渐提高默读速度”这一新要求的指导和落实上。其次,学生对于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指导,从而为地提高他们对于文章、段落的概括能力打下基础。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本课虽生字量不大,但要能一字不差地将课文读通顺并非易事,故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自主学习字词,来读通课文。课堂上以小组互评和指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目标予以落实。但对于“脊髓”的字音,“瘫痪”的字形等难点,还是应融入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给予集中指导。

  目标二:继续指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养成边动笔墨边思考的习惯,理清文章结构。

  默读课文是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训练目标,考虑到学生已能达到默读“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的基本要求,课堂上要加强对边默读边思考的指导和检查,并将面向全体的“逐渐提高默读速度”这一新要求的指导落到实处。

  理清文章结构是学生提高概括文章、段落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能力之一。本文结构清晰、严谨,不失为训练学生这一能力的好材料。

  目标三:知道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理解“奇才”的含义,并能结合

  文章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奇才”二字,无疑是本文的题眼,通过让学生感悟人们称霍金为“科学奇才”的原因,是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主题,感受霍金顽强的意志品质的有效抓手,故将此作为组织本课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

  目标四: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学习他不断探索的科学

  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引导学生,在学了课文以后由感而发,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感悟,从而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四、关于教学设计

  (一)联系文本、落实重点

  默读是一种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的朗读方式。它可以让读者在读书过程中,结合实际,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在“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的基础上,逐渐提高默读的速度。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把训练的主阵地放在课堂教学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就不要朗读,而是要求老师要结合文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选用合适的朗读方式。在备课时,我就发现在“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的板块设计默读,有利于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静心默读中反复推敲文章的结构,对篇章有一个整体把握,故在此,我设计了两次默读练习。同时,通过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知道提高默读速度,绝不能囫囵吞枣。接着,在有限的时间里,再由学生对思考题进行交流,老师在交流过程中能较为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这一新要求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落实这一要求的教学策略。而在找句理解霍金被称为“科学奇才”的原因的教学环节,则更适合通过指导朗读来让学生增强感悟。

  (二)巧设练习、解决难点

  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奇才”的含义,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交流,往往会出现回答不完整、表达内容浮于表面或过于啰嗦的毛病。在备课中,考虑到这一点,我先是设计了一个填表练习。通过让学生读文划句,对霍金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身体状况、积极面对的表现以及所获得的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为学生后面的表达做好铺垫。随即再提供给学生“虽然……但是……”这一组关联词,对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予以指导。

  (三)因材施教、训练表达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故在备课时,作为教师要在“备教材”之余“备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就拿本课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点来说,我把让学生了解霍金的传奇一生,感悟其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精神,作为了课堂教学展开的重点以及训练内容。对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环节。第一次是在课伊始,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用2、3句话来说说自己对霍金的了解,初步感知他的“奇”。这一训练是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检测,但只要求能用连贯、流畅的语言来交流即可,故教师在组织交流时,可以把反馈这一问题的群体定为班中学有困难的学生。紧接着,在深入开展教学的时候,我又让学生通过读文划句来进一步感受霍金被称为“奇才”的原因。这一次的训练目标,就不仅要求学生语言流畅,还要求他们能从不同的内容上,更为完整、具体地来说一说,通过指导用上“虽然……但是……”,让他们感受准确使用关联词能使表达的意思准确、明确。交流中,教师有意识请中等偏上的学生来交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示范,再让学有困难生仿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设计“霍金,我想对你说……”的说话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受进行表达的训练,较前两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又有了提高。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语言表达的设计,就让不同程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扎实的训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想身为教师,我们必须钻研教材、立足课堂。只有切实提高课堂三十五分钟的效率,我们的“减负”口号,才不会是镜中月,水中花,光看得见,但摸不着。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时间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秒的认识”以后,知道1时=60分,1分=60秒的基础上,对时间进行的简单的相关计算。本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时、分、秒的换算和时间的计算。

  说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的换算。

  2、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3、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前两个目标在课上出示了,虽然最后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上没有出示,但是渗透在我讲课的过程中。

  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中,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再通过后教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时、分、秒的换算和时间的计算,所以我采用了两学两教,先学时、分、秒的换算,再学时间的计算,这样有利于分别总结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分析

  一、板书课题

  二、一学

  ㈠出示教学目标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明确第一个学习目标,知道要学会什么。

  ㈡出示自学指导1

  认真看课本62页例1:

  思考:1、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⑴大单位→小单位

  怎样把“时”化成“分”?怎样把“分”化成“秒”?

  ⑵小单位→大单位

  怎样把“分”化成“时”?怎样把“秒”化成“分”?

  (自学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例题,边看书边思考,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归纳总结做题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这些问题搞懂了,理顺了,做题方法自然就会了。

  ㈢先学

  、生看书,师巡视督促学生认真自学,坐姿端正。

  ㈣检测1:

  3时=()分240分=()时

  5分=()秒180秒=()分

  设计意图:学生做完后检测自学效果。书上例题只讲了大单位如何化成小单位,反过来小单位如何化成大单位没有讲,但在练习中又经常出现,有些学生两种类型会都做,但有些学生只会大化小,不会小化大,所以我认为两种类型都要讲,让学生先做,先思考。最后在后教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方法。

  三、一教

  1、更正

  2、讨论:若对,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若错,错在哪里?

  3、评正确率,并让改错

  4、小结:

  时60分60秒

  大单位→小单位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小单位→大单位看前面包含了几个60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不断的引导,让学生发现左边2道是大单位化成小单位,右边两道题是小单位化成大单位。从而引导学生分别发现和总结出大单位化小单位的方法,小单位化大单位的方法。

  四、当堂训练2(书上62页做一做第1题)

  3时=()分4分=()秒

  设计意图:巩固刚才学的知识

  五、二学

  ㈠出示教学目标2: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第二个知识点要学什么。

  ㈡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2页例2,思考:书上用了几种方法计算时间?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自学时间:5分钟)

  设计意图:提倡算法多样性,鼓励学生还想出不同算法。

  ㈢先学:生看书,边看书边思考。

  ㈣自学检测2

  做数学书63页第4题

  设计意图:这道题比较直观典型,有钟表的模型,在计算时间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多种算法,有些看钟表数格子就可以解决,还有些用减法和加法都可以算时间。

  六、二教

  1、更正

  2、讨论。若对,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方法是什么?若错,为什么错?

  3、评正确率,并让改错

  4小结计算时间的方法:

  1、数大格:乘法

  2、减法(后面时刻-开始时刻)

  3加法(把不同时间段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算不同的经过时间,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计算时间的几种方法。

  七、当堂训练2(做一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巩固时间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全课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时间,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它是小学信息技术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教材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说出信息接收和传递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并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说学生情况

  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进入小学校园,绝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电脑,对信息的概念更是知之甚少,本节课可以让学生了解课程,了解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概念;从而了解所学的课程,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并对信息技术产生积极的兴趣。

  三、说设计思想

  从身边简单的现象谈起,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身边关于信息的现象、关于信息接收的方式、信息传递的方式、以及常见的信息的处理工具,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渗透,让学生对信息、信息技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学好用好信息技术的愿望。

  又由于这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身边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老师引导下激发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参与中水到渠成,走近信息技术。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生活,从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老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发现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载体,明确信息的涵义,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五、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的概念;

  2.知道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方式;

  3.认识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4.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什么是信息?

  对话引入:这节是什么课呢?

  预设:电脑课或信息课。

  师:对,电脑课,也是信息课。我们同学知道什么是信息吗?

  A.谈话:老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谢,谢谢你的谢。同学们听到老师的介绍就知道老师姓谢,这就是一种信息,是声音的信息。上课铃响了,告诉我们要上课的信息,这也是声音的信息。

  师:声音的信息还有什么?

  生讨论作答。[预设:声音的信息还有广播、电视、录放机发出的声音等。]

  师:除了声音,还有其他方式的信息。

  B.谈话:路边的桃花开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预设)。桃花开了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也是信息。

  拓展:闪电也是一种自然现象,闪电出现了告诉我们……要下雨的信息。下雪也是自然现象,下雪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已经是冬天的信息。

  C.谈话:人行道的红灯亮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D.问:生活中的信息还有哪些?

  生讨论后作答。

  书上文字,街上广告牌的文字,电视节目里的文字和各种图片都向都我们传递着信息。

  E.小结得出信息的概念:信息就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片传送的消息。

  我们就生活在信息的世界里,信息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2.信息的接收和传递

  A.信息的接收

  师:用耳朵可以听声音,耳朵是接收信息的重要工具;

  师:用眼睛可以看文字、图片、自然现象,眼睛也是接收信息的重要工具;

  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问询获得学生的反馈:

  ①手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用手摸一摸,你可以知道它是硬的还是软的;

  ②鼻子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它可以闻出气味是香的还是臭的;

  ③皮肤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它可以知道是凉的还是热的;

  ④舌头是接收信息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尝出甜、咸、苦的味道。

  问:你是怎么接收信息的?

  ①听广播;

  ②看电视;

  ③接电话;

  ④听老师讲课;

  ⑤听别人说话;

  B.信息的传递

  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信息的接收方式,那么同学们是用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

  学生思考探究作答:

  ①写信;

  ②跟同学讲话;

  ③打电话;

  ④发电子邮件;

  想一想:从早上到现在,你用什么工具接收或传递了什么信息?

  3.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

  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有哪些呢?处理信息的工具包括收集信息的工具、存储信息的'工具、传递信息的工具。

  师分别展示相应类型的图片,或自行讲解或请学生发言。

  A.处理信息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收集信息,比如它可以把我们看到的风景拍下来让其他人看。

  [预设:摄像机、录音机。让学生发言并说明原因。]

  B.存储信息的工具:磁带、磁盘、光盘、闪存盘等可以用来存储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解释和总结。)

  C.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电视、电话、收音机、手机等。

  D.计算机。

  4.什么是信息技术

  知道了什么是信息,那么你知道是什么是信息技术吗?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重点解释传感技术:以小故事的形式叙说传感技术的应用。参观科技馆时,里面有一个机器人,用手遮住它的眼睛,它会说:“呀,谁蒙了我的眼睛,真黑呀!”摸它的手,它会说:“谢谢你这么欢迎我。”摸左脚说左脚痒痒,摸右脚说右脚痒痒。

  这就是对传感技术的应用。

  5.练习

  你接触过哪些电子设备?它们为你带来了方便了吗?

  你希望发明什么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方便?

  你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6.总结与评价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说说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七、小结与反思

  学生的见识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引导你可以挖掘和发现学生所蕴藏的能力。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与学生轻松的谈话教学,积极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听到了学生精彩的发言。

  课堂教学中的适度引导是重要的,引导是学生从已知知识走向未知知识的桥梁,是从形象世界走向抽象世界的纽带。

  实例是重要的,实例是对抽象事物进行理解的依据。实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共通的语言。摸拟机器人的语气,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初步理解了传感技术。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贝多芬百年祭》是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在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时写的一篇祭文,课文选自《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并没有过多地描述为我们所熟知的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简要提及他的双耳失聪、终身未娶。本课内容重点是从他的精神品格与音乐创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伟大灵魂与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读课文时通过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文本细读”的理论,抓住课文后半部分,即从音乐创作史的角度分析贝多芬音乐的深刻思想内涵,解读贝多芬的深沉孤独感,那种隐藏在贝多芬不羁个性后的人的孤独感。

  二、说学情

  对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说,文中诸多专业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从音乐史角度评价贝多芬就更不易读懂。所以我重点从写人散文一般的阅读规律方面引导他们探究,听其言观其行,对比中见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学生在高一练习了一系列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和写作,现在把握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人物精神应该没有太多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意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的统一,读写不分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萧伯纳笔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及性格特点,并认识两者之间的关联。

  (2)体会写人散文描写手法的丰富与细致生动,并借鉴这些写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钩玄提要,细读文本,通过自主阅读与分组合作,探究与领悟贝多芬其人其乐的特征与价值。

  (2)学会分析复杂句子,自觉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提高语文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贝多芬的奔放不羁与热情狂野,准确把握人物精神。

  (2)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思考人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准确把握贝多芬的人物精神。训练学生在文本阅读中钩玄提要,并通过长难句子的分析认识贝多芬的音乐与性格特点。

  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该不是通常所说的领悟贝多芬的反抗精神,这一点显而易见。按照我的理解,难点是领悟贝多芬的深刻思想与深沉孤独,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力还给学生。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联系校本教材中的预习篇目,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第十五章,集中写森森在贝多芬音乐的阴影下苦心孤诣探索自己风格的那一章,创设情境。进入课文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搜寻并概括贝多芬的音乐特点与性格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准确把握人物精神,之后继续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人技巧,并借鉴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关篇目,通过描写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殿堂的独特魅力。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因为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快速地重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怎样的风格特征?(2)贝多芬的人物性格。

  这两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些学生可能只关注课文的前半部分,所以回答得较片面,只找到音乐的奔腾澎湃、散乱无章与为人的狂放不羁、固守道德。经过引导,最终添上音乐使人清醒与思想有深度这另一层意思。

  这两个问题的阅读、思考、归纳、回答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15分钟。经过总结归纳,学生能认识到萧伯纳描述贝多芬的音乐其实是为了衬托贝多芬的性格,写音乐的不朽价值其实为写贝多芬人生的不朽价值。

  这一共识达成后,我会引导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人物精神。

  首先是课文中贝多芬与莫扎特形象的对比。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臣服于权贵,因而在道德问题上具有灵活性,说白了就是文过饰非,没有原则;贝多芬固守道德,坚持正义,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务实求真的清教徒。这一对比一下子就强化了学生对贝多芬精神的认识,油然产生对贝多芬的敬佩感。

  其次,联系校本教材,比较贝多芬与《你别无选择》中森森的形象。因为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深深地被小说中的“陌生化”效果、黑色幽默风格所吸引,所以我在导入课文与深化阅读这两个环节都联系了校本。森森在小说中最典型的形象是执着于作曲,追求音乐的力度,在贝多芬交响乐的阴影下探索个人的风格。他的这种执着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抓住,与贝多芬统一起来。

  这里面有个难点,贝多芬和森森在音乐创作之路上都积淀了深沉的孤独感。贝多芬虽然得到了前辈艺术家的肯定,但并没有被他们接纳,或者说不屑于与他们共处,也没有被百年后萧伯纳那个时代的人理解,文中萧伯纳有“今天的人们对贝多芬的音乐困惑不解”。可作印证。被肯定而不被理解与尊重,这种深沉的孤独在森森身上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相同点的分析,引导学生达成这样一种共识:思想的深刻性需要付出生活孤独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而高处不胜寒吧。

  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选择播放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第九“合唱”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大约5分钟。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旋律,《欢乐颂》的主旋律,表现了对人类团结友爱的期待。旋律愈是激昂欢快,就愈能感受到贝多芬人生的孤独。本课作业即是写一篇音乐欣赏文字,任选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当然,能够从刚刚放的乐曲中听出感悟、写出感悟就最好。

  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准备欣赏课文的写人技巧并在练笔中借鉴这些技巧,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从语言方面引导学生畅谈最直接的感受,那幺很多学生就会提到幽默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这样可以使得人物性格描述得更形象。课文里很多复杂而难解的句子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些句子富有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课文为了突出贝多芬的人物精神,主要运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将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对比,突出贝多芬不受约束、坚守道德操守的可贵品质。还有衬托,用韩德尔和巴赫衬托贝多芬灵魂奔腾澎湃的可贵之处。

  本节课的作业,是让学生选择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种写人技巧,写一篇人物散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可以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可以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幼儿在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开展线描画教学,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一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针对本学期美术特色活动的要求,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能力。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黑白对比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3、白纸,黑色水彩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快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说课稿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七课—《二方连续纹样》。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划分,《二方连续纹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是在学习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所设置的图案课程,学好这一内容能为今后学习《重复构成》与《印制花布图案》等课打下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方连续纹样”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花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品都使用了二方连续纹样来进行装饰。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有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美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拟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二方连续纹样及构成形式。 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组成骨式,能设计二方连续纹样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高的审美情趣,并能用学到的知识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多种骨式

  本课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情境激励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做法如下:

  1、 情境激励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有一些是比较枯燥的'概念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甚至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我以竞赛游戏导入,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特点关”、“判断关”、“骨式关”与“应用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为竞赛形式,并把这一情境贯穿于整堂课,把课堂变成赛场。通过创设这种竞赛情境,把枯燥无味的说教变成了紧张刺激的游戏,学生在玩乐中整体感知了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愉快的完成了学习过程,同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 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三、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叶圣陶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我的做法是:

  1、 引导合作探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二方连续纹样的四种基本骨式,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运用课件出示了多幅不同骨式的二方连续纹样,让学生进行讨论

  1)、这四幅二方连续纹样分别是以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如果用箭头来表现的话,你觉得应该怎样表示呢?

  等学生讨论结束以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来汇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学生是自己经过 “观察—思考—讨论”这样的过程找到的答案,所以对这一知识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这样即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 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方式:

  在本课的评价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想法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提建议最后由教师进行简短的评价。这样把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分析概括能力得到锻炼、欣赏水平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培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范图:

  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欣赏图片,使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探索发现,讨论研究规律

  (三)、尝试练习、探求制作方法

  布置作业:每人用学到的二方连续纹样的知识来装饰艺术节舞台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课,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主要寄托了对儿童的热爱,并对儿童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整个教学过程我定为一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2、体会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线索。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二、说教法。

  这篇文章感情直白,语言亲切自然,对儿童的世界的童趣,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学生体会出失去童真的悲哀,就有些难度。因此,我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感情,并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活动我安排了四大板块。

  (一)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播放《童年》歌曲,导入课文学习。

  (二)第二板块: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孩子们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并请同学们用写在黑板上。

  3、作者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复杂的感情?

  4、作者“憧憬”什么?

  5、在作者眼里,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并请同学们写在黑板上。

  6、大人们理解孩子们吗?他们是怎么做的?小组讨论,并请同学们写在黑板上。

  7、小组讨论,在孩子们眼里,大人们是什么样的?并写在黑板上。同时理解“悲哀”的感情。

  8、孩子们与大人们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三)第三板块:拓展延伸。

  1、说出你的童年趣事,小组内先说,再派代表给全班讲讲。

  2、老师送大家一首诗。

  (四)第四板块:布置作业。写作文“童年趣事”。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科学奇才霍金》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奇才霍金的传奇一生。

  本文按总分总的方式来记叙。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点出了霍金是一个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奇才。第2-8节按时间顺序,分了三个人生阶段,具体介绍了霍金在人生之中所遇到的挫折,顽强面对的表现,以及获得的成就,全文结构严谨。

  二、学情分析

  本班生,就默读而言,能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老师要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有困难生的边读边思这一习惯的养成,以及对“逐渐提高默读速度”这一新要求的指导和落实上。其次,学生对于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指导,从而为地提高他们对于文章、段落的概括能力打下基础。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本课虽生字量不大,但要能一字不差地将课文读通顺并非易事,故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自主学习字词,来读通课文。课堂上以小组互评和指名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本目标予以落实。但对于“脊髓”的字音,“瘫痪”的字形等难点,还是应融入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给予集中指导。

  目标二:继续指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养成边动笔墨边思考的习惯,理清文章结构。

  默读课文是本单元课文的一个重点训练目标,考虑到学生已能达到默读“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的基本要求,课堂上要加强对边默读边思考的指导和检查,并将面向全体的“逐渐提高默读速度”这一新要求的指导落到实处。

  理清文章结构是学生提高概括文章、段落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能力之一。本文结构清晰、严谨,不失为训练学生这一能力的好材料。

  目标三:知道霍金与疾病抗争、坚持研究的经历,理解“奇才”的含义,并能结合

  文章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奇才”二字,无疑是本文的题眼,通过让学生感悟人们称霍金为“科学奇才”的原因,是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主题,感受霍金顽强的意志品质的有效抓手,故将此作为组织本课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

  目标四: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的强者,学习他不断探索的科学

  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引导学生,在学了课文以后由感而发,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感悟,从而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四、关于教学设计

  (一)联系文本、落实重点

  默读是一种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的朗读方式。它可以让读者在读书过程中,结合实际,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在“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边读边思的基础上,逐渐提高默读的速度。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把训练的主阵地放在课堂教学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就不要朗读,而是要求老师要结合文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选用合适的朗读方式。在备课时,我就发现在“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的板块设计默读,有利于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静心默读中反复推敲文章的结构,对篇章有一个整体把握,故在此,我设计了两次默读练习。同时,通过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知道提高默读速度,绝不能囫囵吞枣。接着,在有限的时间里,再由学生对思考题进行交流,老师在交流过程中能较为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这一新要求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落实这一要求的教学策略。而在找句理解霍金被称为“科学奇才”的原因的教学环节,则更适合通过指导朗读来让学生增强感悟。

  (二)巧设练习、解决难点

  本文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奇才”的含义,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交流,往往会出现回答不完整、表达内容浮于表面或过于啰嗦的毛病。在备课中,考虑到这一点,我先是设计了一个填表练习。通过让学生读文划句,对霍金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身体状况、积极面对的表现以及所获得的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为学生后面的表达做好铺垫。随即再提供给学生“虽然……但是……”这一组关联词,对学生完整、准确地表达予以指导。

  (三)因材施教、训练表达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故在备课时,作为教师要在“备教材”之余“备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升。就拿本课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点来说,我把让学生了解霍金的传奇一生,感悟其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精神,作为了课堂教学展开的重点以及训练内容。对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环节。第一次是在课伊始,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用2、3句话来说说自己对霍金的了解,初步感知他的“奇”。这一训练是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检测,但只要求能用连贯、流畅的语言来交流即可,故教师在组织交流时,可以把反馈这一问题的群体定为班中学有困难的学生。紧接着,在深入开展教学的时候,我又让学生通过读文划句来进一步感受霍金被称为“奇才”的原因。这一次的训练目标,就不仅要求学生语言流畅,还要求他们能从不同的内容上,更为完整、具体地来说一说,通过指导用上“虽然……但是……”,让他们感受准确使用关联词能使表达的意思准确、明确。交流中,教师有意识请中等偏上的学生来交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示范,再让学有困难生仿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设计“霍金,我想对你说……”的说话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感受进行表达的训练,较前两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又有了提高。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语言表达的设计,就让不同程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扎实的训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想身为教师,我们必须钻研教材、立足课堂。只有切实提高课堂三十五分钟的效率,我们的“减负”口号,才不会是镜中月,水中花,光看得见,但摸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