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16册第7课的《做一回服装设计师》。(板书课题)现在我从5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设计为2课时。是初二年级的课程,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延伸,也是对初一课程的一个提高!
说明:承上——这节课是个设计与应用的课程,是对第15册《校园艺术节》的一个延续,因为这都是对设计与应用的认识与理解、并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的课程,意在为学生打开一片她探索和创作的天地。启下——因为本节课又是一节综合课,对初二及初三的以及设计方面均有体现。
这节课是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服装,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服装设计的制作当中。学生可结合表演活动设计服装,并在活动中展示、体验、交流服装设计。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总目标中的观点。
初中阶段教学目标: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服装的介绍和欣赏,提高对服装文化的审美水平。
(2)能力目标:通过服装设计练习,培养学生对色彩知识,图案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提高学生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和能力。
3.教学重点
(1)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2)如何运用色彩、图案知识来设计服装。
4.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服装。
5.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市级示范校,学生有较好素养,善于发现,充满了探索性、有创新意识;但又具有不确定性、自律能力表现的较弱。
所以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型能力的培养;构成能力的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写实、意像、抽象);创新力培养的成果展示。
这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方面的体现,在教师方面,我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学成果奖的参评曾进入终评阶段,我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三、教法、学法的运用
运用以下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现代媒体、提问法、实践法、复现法等。
体现了“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导入;T台表演录像;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作业展示;艺术体验、展示、交流;课堂小结。
课前准备及环境的布置:(1)多媒体课件、图表、T台表演录像;(2)学生制作服装的卡纸,胶水,剪刀等;(3)学生表演节目用的道具和音乐。
1.导入
播放T台表演片段,你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吗?——服装表演!
你们知道老师拿的衣服是怎么做的么?(学生猜?)
原来就是五颜六色的废纸粘贴成的!
原来这样不起眼的废器物还能做出这么好看的服装!
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再来看一些服装设计,能看出这些服装在设计中是运用了什么颜色和图案知识(点、线、面)?
欣赏中外服装设计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服装设计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服装设计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
3.服装设计与制作模型(板书)
穿着自己做的服装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吗?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款自己喜欢的服装呢?
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服装设计中的.款式、面料与色彩的有关知识。
实际上是我们要突破教学难点的地方,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来欣赏图片资料。
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服装设计的细节和分工合作要求。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服装设计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大家合作完成作品,发挥集体力量的优势!(这里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阶段。)
(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服装设计?(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以上是设计造型阶段。
(2)选择材料
服装设计中的款式、面料与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料可雕塑,可绘画,也可用剪贴等方法制作。
(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一、色彩对比强烈)
服装设计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服装设计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
(4)动手制作
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平面或立体)
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过程为: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大胆夸张、合作创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服装设计,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包括找资料、展示、交流等),平时多进行一些分组训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做的工作,指导他们明确分工,坚决杜绝“拿来主义”。
4.体验、展示、交流
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服装?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服装设计。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服装设计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
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服装设计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
(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五、教学评价
教师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造成活泼的讨论气氛!对学生的各种观点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功。
学生评价:表演完节目、展示各组服装设计。同学们对服装设计与节目进行自评和互评
评价量表
类型 要求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服装设计 造型(30分)
色彩(30分)
节
目 创意(20分)
表演(20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别与一般分数。它是在学过整数、分数、小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本单元的起始内容,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和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的内容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应用问题作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比、像利率、利润、折扣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照改版前后教材:改版前主要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标准出发,只是可以选取更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素材,改版后的教材更体现了“方法多样化”的新课程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它们都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再以形式多样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百分数。最后,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说学情
钻透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必需,学情分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这节课前学生已经在知识、生活、思维等方面有了充分的准备。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已在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一对小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方面: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有丰富的感性认知。合作探究能力方面: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节课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百分数知识这一部分的目标是会正确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四个维度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数学思考目标:
让学生经历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经历比较、分析、交流、表达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3、解决问题目标:学会发现与提出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含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
其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是重点,了解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是难点。
四、说教学模式
在合作学习理论和邱学华教授“先学后教”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镇联合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发展的,独具特色的数学课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发展。旨在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小组合作活动和课堂展示为载体的新型课堂。
其基本教学环节如下:1、前置练习、激情导入——联系旧知,做好铺垫;2、明确目标、尝试探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探究方向;3、讨论合作、展示交流。组内交流、班内展示。4、精讲点拨、归纳提升-----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总结;5、达标训练、信息反馈———巩固提升、拓展延伸。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简明扼要,总结学情。在具体的操作中流程可以删减、颠倒、循环或有所侧重,给予课堂更大的开放空间。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为了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发现----引导自学----组织练习等教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其自由开放的探索和学习。
2学法
基于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指导我将采用:自学发现---操作体现—合作交流---自学尝试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以上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发为辅的思想,将多种教法优化组合,已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结合本校的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我设计本节课教学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约2分钟;
2、明确目标、尝试探究约4分钟。
3、讨论合作、展示交流约9分钟。
4、精讲点拨、归纳提升约6分钟;
5、达标训练、拓展延伸约16分钟。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3分钟。时间分配力求突出重点难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针对这一环节我采取师生谈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求职的欲望,有意图地引入讲课内容。
【意图】:因为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激情导入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
(二)明确目标、尝试探究
1引出课题,在学生的回答中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意图】:旨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尝试探究
针对探究环节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在此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意图】:因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三)、讨论合作、展示交流
1在此环节我将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化成小学后再比较或者通分后比较。
【意图】:因为新知是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联系实际,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都把它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在此基础上,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
2、出示自学提示
针对这一环节我将采取
(1)小组成员首先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然后互相帮助与合作,交流百分数的有关知识。
(2)把百分数的有关知识系统、条理地进行整理。
【意图】:旨在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精讲点拨、归纳提升
1、教师精讲点拨(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此适时精讲点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间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归纳。
(五)、达标训练、拓展延伸
达标测试能让学生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也是学生注意力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根据这一特点为学生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让他们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三所学校六年级学生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百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把对百分数的认识化作一种财富,学生练得丰富,学得扎实。
2、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件逐一出示插图,说说图中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
3、基础练习【意图】夯实基础,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4、课本自主练习第一题。【意图】:数形结合中体会小数、分数、百分数的联系
5趣味数学【意图】:增强了趣味,拓展了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帮建立知识体系,肯定学生的表现,并与他们共勉爱迪生的一句名言: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意图:课的结尾用名人名言来说明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既联系生活,又留给学生深刻的思考。】
2、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说一说他们表示的意义。
七、说板书:
板书是一门艺术,好的板书具有无声示范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板书力求简练美观,重点突出。
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束语:有人说教育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门科学,科学的本真在于求实,我们走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就应该努力拼搏、奋发求实、开拓创新。让学生体验到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
说课稿 篇3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气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气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纸片。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
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探索风和水等自然现象有什么奥秘,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首先,我要说的是教材:
本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夜行黄沙岭所看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多角度、探究性阅读的精神。结合“三维”目标及本文内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
2、 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夜行黄沙岭所看到的美景;
3、 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暨定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卓越课堂以及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我将与学生采用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1、 教学中注重“溶情”;
2、 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3、 给孩子一个“感悟的课堂”;
4、 引领学生去读书。
基于以上认识,现在,我该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走向文本了。
一、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用时约2分钟)
本节课的导入,我要做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做好思想准备。我可以这样教学: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诗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并且这样的设计还可将学生很快引入文本。
二、 细读课文 品味情感(用时约32分钟)
1、出示多媒体课件,观察图画,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如果你就在这幅画中,会说什么?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意在把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与教学相结合,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接下来,就要找出课文中有关图画的描写。
学生通过自读,不难发现词的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对这部分的教学,可采用“三读”。一读:找出句中写景的词;二读:体会诗的意境美;三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三读”可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写景的方法,在读书中领悟情感,还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我让学生自学,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训练的一种能力吧!
接下来,多媒体出示词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读一读,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于是,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在分小组朗读中体会,也可让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还可让学生结合注释与文本对话,再还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当教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我通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阅读,结合上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抓住“忽见”一词深刻领悟。一个“忽见”道出了作者在“两三点雨山前”后见到茅店时的欣喜若狂。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用时约2分钟)
是啊,作者夜行黄沙岭看到了如此美景(板书:夜行——→黄沙 “美”置于箭头上方),虽然中间遇到了一段小插曲,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惊喜(同时将“喜”板书于箭头下方),因为“路转溪桥忽见”嘛!作者如此,你呢?请赶快与同学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美景吧!
我还结合不同层面的学生安排了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搜集所学过的其它的词并读一读。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再次敬礼)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音乐课葫芦丝教学。葫芦丝,是我国云南特有的优秀少数民族乐器之一。在众多的乐器中,我选择了葫芦丝进课堂,其理由如下:
1、葫芦丝音色婉转、柔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它很轻巧,便于携带,外出演出,比赛或自娱自乐都十分方便。
3、它简单易学,入门容易,能很快见到学习成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且价格便宜,是大多数家庭所能接受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它是当今最适合引进校园的乐器。接下来,我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 说教材
八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其他吹奏乐器的演奏技巧,有了一定的器乐演奏基础,八年级再学习葫芦丝的演奏,相信会更容易掌握。本节课我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葫芦丝基础教程》中的一章,包括三方面内容:初步认识葫芦丝;介绍葫芦丝基本演奏方法;学会演奏简单乐曲。在这堂课上,我选用了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竹楼情歌》,把学习葫芦丝基本演奏方法融于旋律优美、短小精悍的乐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增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演奏的欲望。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掌握葫芦丝的构造、演奏姿势及基本演奏方法;
2、通过演奏《竹楼情歌》培养学生的实践演奏能力,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3、体验演奏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地演奏《竹楼情歌》并达到一定表现力。
二、说教法
在葫芦丝教学中我遵循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化教学过程,采用示范、分解、欣赏、讨论、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葫芦丝。
三、说学法
以兴趣为学习的动力,以游戏、探索为学习的方法,运用比较法、实践法、合作法、自主探索葫芦丝演奏技法,在听、想、看、说、演等多种形式中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热爱。
四、 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具体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引发兴趣,导入教学
1、听音乐进课堂,教师范奏葫芦丝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述关于葫芦丝的美丽传说,让学生觉得手中这件小小的乐器更加神奇,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学习演奏葫芦丝
1、认识了解葫芦丝
1)教师提问:葫芦丝结构和音色有什么特点?各部分名称怎样称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玩乐器,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来发现相关信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再简介葫芦丝各部位名称:吹嘴、葫芦、七个音孔、主管、附管以及七个音孔名称。当学生发现和自己观察的结果不谋而合时,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方法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通过自我探究,师生交流、互动等方法引导解决。
1)明确葫芦丝演奏基本要求及指法。
2)气息训练。
3)学生尝试吹奏5612356,发现问题。
4)练习51、21、12、23、36等两个音的连奏巩固演奏方法。
3、学习吹奏《竹楼情歌》练习曲片段
512151233— — — 512151122— — —512353356— — —533131161— — —
1) 教师范奏《 竹楼情歌》,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相关伴奏音乐及与音乐相符的画面背景。学生此时不仅为音乐所表现的美好意境所吸引、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且会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产生迫不及待想演奏的愿望。
2) 问学生:我们该怎样去表现乐曲的意境?启发学生尽可能用乐器把美的声音表现出来。
3)实践练习。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奏方法、教学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练习时首先小组组合作探究找出乐曲中的异同,然后从一拍到一个小节再到一个乐句,由易到难逐层分解学习,因为前面环节有些两个音的连奏已经练过,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4)分组学习。分别学习前一句和后一句,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又快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竞争情境中,很快就学会了。最后,再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学吹另一乐句。这样,同学们兴味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乐曲的演奏,初尝了成功的喜悦。
(三) 巩固表演
课程进行到这里,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进行展示表演,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这个环节中,我及时将课堂化为舞台,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小组为单位,我采用邀请小组成员模仿接龙、小组合作演奏、小组分别演奏等表演形式,表演结束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给与更多肯定和鼓励。既体现了全体参与,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气氛。
(四)拓展延伸、想象创作
学会演奏葫芦丝并不是最终目的,此时,我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课外改编《竹楼情歌》,自由创编乐谱并演奏。同时通过课外创编,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演奏知识,使葫芦丝演奏延伸到课外,教师也要在课外加以指导。
(五)结课
多媒体播放葫芦丝演奏的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教师小结:同学们,葫芦丝音乐如此美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将它推行世界。同学们在《竹楼情歌》的乐曲演奏中结束新课。
五、说反思
本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强。葫芦丝那优美的音色已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体验成功的过程更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用鼓励、诱导等手段让学生充满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克服困难。就让我们以葫芦丝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让悦耳的声音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动听的旋律在新世纪的阳光下激情飞扬!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向各位同行汇报我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掌握力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实际问题:一是共点力的平衡,另一个是常见的超重和失重。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一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二是注意总结归纳,讲练结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二)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传授方面:能够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问题。
二是智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思想教育方面: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物理问题。
(三) 教学方法
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以思维训练为中心,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分析图,通过板演,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重难点
处理共点力的平衡时受力分析要全面,不多力,不少力。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五) 学情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几乎年年高考都有,但学生在此处得分率很低,原因不是对共点力的条件掌握不了,而是对某些力的产生和分析不到位,所以在此处多加强调弹力和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再就是超重失重,对这两个概念学生能记住,但具体到一个实例中,学生经常忽视首先找出加速度的方向这一方面,而是凭想当然的去做去选,所以在讲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强调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是由加速度的方向决定而不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决定的。
(六) 教学过程
共点力的平衡
观看幻灯片导入,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此处教师提示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该物体的受力图,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的.由受力图引出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与一点),紧接着让学生动手做这个练习,用平衡条件求解某一个力。
【例题】如右图所示,在光滑墙壁上用网兜把足球挂在A点,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足球的质量为m,悬绳与墙壁的夹角为 ,网兜的质量不计。求悬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
通过上面的例题拓展:
1.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物体受到几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
最后板书总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超重和失重
实验导入:把矿泉水瓶的下部挖一个小孔,装入水后,让瓶子做竖直上抛运动,发现上升过程中水不能流出。
文字交代: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刚才的实验就是因为水完全失重造成的。通过这些引起学生兴趣。在通过例题讲解超重和失重
【例题】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升降机里的物体的质量是50kg,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物体放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提示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并让学生板演,通过板演了解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掌握情况。
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总结:升降机加速度向上的时候,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超重时重力怎么改变。
学生总结
(1)当物体向上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用类比法推导失重,最后总结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回到开头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得出水不流出的原因。
老师总结处理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3、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4、求解方程,并对结果做必要说明。
强调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最后板书总结超重失重,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板书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内容
《小桥流水人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8课。这篇课文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与流水相和喝,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劳之劳形,犹如世外桃源。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说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全班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捕捉课文重要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及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三)拓展:欣赏学生习作,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