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词的读音、意义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情感目标: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越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说教法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 思路、理念:
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学板块之一:认识吆喝
快速阅读活动活动目的——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然后给“吆喝”写一份说明书
品名:
产地:
功用:
特点:
种类举例:
2.方法积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段中心句、总结句),有助于迅速熟悉课文内容
,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这个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迅速熟悉课文的内容,并且培养学生筛选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板块之二:体味吆喝
选点品读活动活动目的——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语言特色
1.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
2. 北京商贩的叫卖免不了用地道的北京口语,作者描写吆喝的语句,也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白特色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中浓郁的地方特色,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北京口语的特点产生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还设计了用比较法加深学生对北京口语特点的印象
▲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要让学生“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 这个环节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析词能力,扩大词语的积累量
教师小结: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门“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走进富有京城特色民俗风情的世界
在品位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听几段原汁原味的北京吆喝,让学生身临其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北京吆喝的独特之美
体会作者情感
1.萧乾说过:“《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新课标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章中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并在此基础上推荐阅读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板块之三:模拟吆喝
体验反思活动活动目的——体验升华
a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也可以自己创作吆喝声,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B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五.板书
[板书设计]
吆喝
语言:富有地方特色
情感:怀念往昔生活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老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黑冠长臂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现存1000多只,属于濒危物种之一。目前,我省无量山保护区内有黑冠长臂猿98群600只左右,占该物种总数的50%以上,其中有96群生活在我县境内。因此我们的家乡景东也被誉为“世界黑冠长臂猿之乡”。幼儿园的小朋友作为景东的一名小小公民理应知道这值得我们骄傲的事。为此,今天特设计《黑冠长臂猿之乡》这一社会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活动知道我们景东是黑冠长臂猿之乡。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欣赏黑冠长臂猿以及生活环境,了解到“黑冠长臂猿之乡”的来由,并能通过学习和社会经验说说可以怎样保护黑冠长臂猿,以及增加幼儿对家乡自然生态的了解,有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本次活动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道景东是世界黑冠长臂猿之乡。
(二)能为如何保护黑冠长臂猿出主意、想办法。
(三)有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我们的家乡景东是黑冠长臂猿之乡,并为保护黑冠长臂猿出主意、想办法。
难点:为保护黑冠长臂猿出主意、想办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次活动目标是以知道景东是世界黑冠长臂猿之乡,并为保护黑冠长臂猿出主意、想办法为主的。活动主要通过视频欣赏黑冠长臂猿以及生活环境,了解到“黑冠长臂猿之乡”的来由,并引导幼儿通过学习和社会经验简单说说可以怎样保护黑冠长臂猿,从而来达到活动的预期目标。
学法:在活动中,播放视频时请幼儿用心欣赏,大胆的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通过与教师互动达到活动目标一。然后与老师和同伴讨论我们能为保护黑冠长臂猿做什么,来达到目标二。
五、说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谈话,引入活动主题。
(二)播放视频,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黑冠长臂猿以及生活环境。
1、教师播放视频,请幼儿安静欣赏。
2、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三)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黑冠长臂猿之乡”的来由。
(四)鼓励幼儿说说我们可以如何保护黑冠长臂猿。
(五)活动小结(在小结中,通过活动结果鼓励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
六、说活动反思
略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目题是《不留余地的狼》。《不留余地的狼》是长春版六年级下册第八板块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同的思考”,共收录了两篇课文,第一篇课文《蛇肚子里的象》,已经让学生明白了,儿童和成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在《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中,作者陈仓用寓言的手法写了一只狼四天发生的故事——追捕羊、兔、松鼠的失败与被老虎追捕的经历。因为狼的不留余地导致自己被送入虎口。故事虽短小,但是这只狼的不留余地,却能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思考的余地。也衍生出各界人士对人生,对环境,对计划等等问题的思考。精辟的言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同时也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课文的前半部分是伊索寓言的格式,后半部分是新闻评论格式,从拟人到写人,意在引导人们做事要留有余地,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二、说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当然这也是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通过对《不留余地的狼》的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即看图形展开不同的联想。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特别地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理解各界人士对故事的不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对故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论。所以教学中我特别虽注重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创新的理解,以至于突破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各界人士说的话比较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采用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解读以及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认识“谬、衡”2个生字,会写“窟窿、衡”3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功败垂成”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内容,抓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并能用相关的成语进行概括,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理解,体会不同人士对于同一故事的不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绝人者必自绝,做事要学会留有余地。也要让学生懂得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表格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写批注,进行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说学习方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走进文本,解析狼的不留余地
《不留余地的狼》这篇课文共有十二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1——5自然段写的是狼在围追堵截其他动物时,也自绝后路,落入虎口。6——12自然段是写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这件事情的评说。
在学习第一部分的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下列表格,
完成后的表格如:
这个小故事很简单,在默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的同时,学生对故事内容也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填成语的地方,可以提取文中的现成的关键词,没有现成的词可以转换四字词语,比如第一自然段,“狼发现山洞可以捕获猎物,心非常高兴,”就可以概略成“喜出望外”,“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就可以换成“守株待兔”等。
通过完成表格,感受狼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会理解什么叫做事不留余地,同时也理解了“不留余地”这个成语的意思。借助这个一目了然的表格学生还可以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到这只狼自以为堵住洞里所有的窟窿就可以捕获到各种猎物,但实际上也堵住了自己的活路。引导学生领会,做事要留有余地,绝人者必先自绝。
2、深入思考,领会各界人士的不同说法.
对于这个故事,各界人士的说法不一。这是课文的第二部分,也文章的重点部分。对于“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课上的交流来了解.
各届人士对这个案例的评说,都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职业角度来评说的。做为六年级的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应该能理解他们的评说是符合职业特点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过细地去讲解,有不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教学的重点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角色、地位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会不同。引导学生谈出他对这件事情的评说。
在谈论观点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处世时,学会留有余地,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许会有所收获。
3、拓展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由于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在课后的拓展运用中,不同人眼中的盘子是不一样的,文中给出的三个角色分别是厨师、服务员、洗碗工,我引导学生注意与人物的职业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盘子为本职工作“说话”。
厨师说:盘子是跳动的心,装满我们对顾客的爱。
服务员说:盘子是连着你我信任的线。
洗碗工说:用水擦洗所有的污渍,才能使其明亮洁净。
(三).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看屏幕.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非常荣幸,衷心地感谢你们!我说课的篇目是《花未眠》,来自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我将分三大部分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由于本人是第一次说课,经验不足,考虑不周之处,还望各位多多包涵,并能得到你们的指导。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对美的理解: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得出三个结论: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握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本课特点,特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让学生建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二)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三)能力目标: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品味本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重要语句的内蕴。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诸多例子的意图。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本课是自渎课文,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前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另外,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教学设计程序: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为四步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半夜醒来,发现家里的夜来香或是昙花在静悄悄地开了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惊异,高兴,喜出望外,没什么感觉……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无独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对美的无限感慨,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板书课题:花未眠—————川端康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其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川端康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①了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国》,《千只鹤》,《古都》,他是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本单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这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学生可能知之甚少,适当介绍一下,扩生阅读面的同时利于课文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说说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想:难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②如果让你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你会摘录哪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谈初读印象。
无论对否,教师都给予肯定,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符合认知的规律。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领悟内涵。完成这阶段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诵读,讨论,共分8点进行:
1、跳读1,2段,引导学生把握几个问题:
(1)一开篇作者就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细腻敏感,善于思考)
(2)凌晨四点醒来的作者发现了什么(发现海棠花未眠)
(3)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件小事,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大吃一惊因为"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才刚明白,而且凌晨四点看海棠花,觉得它更美"。)
板书:发现美―――海棠花未眠
2、指导学生研读3,4,5段,设疑讨论。
由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发现吗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什么?
让学生从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得出三个结论: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
(3)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板书:感悟美
获得美的方法:邂逅,亲近,反复陶冶(发现花未眠,岚山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研读6——11段,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让学生找出这几段所举的例子,讨论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板书:
画中花女人的手勒达像宗达画狗茶碗,画艺术品(艺术美)
真的花各种手势女人肌肤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从艺术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美
体验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原型
自然美与艺术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重点语段赏析,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难句解读。
让学生提问,有哪些难理解的句子,先问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再适时补充,学生没有问到的难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讲解。(结合课后题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难句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养其鉴赏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浅入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读文规律。让学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归纳,老师在此基础上从中点拨,引导,加强,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6、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通过板书来梳理思路,归纳知识:
(1)文章抓住一个"美",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发现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获得美的途径);体验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出发,思考了关于审美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哲理。
(2)学习本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写作手法:①以小见大;②首尾呼应;③深入浅出
课后总结,明确思路,加深理解。
7、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也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课外延伸拓展,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发展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深化培养学生建立起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8、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这篇说课稿是关于《花未眠》的教学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对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合理应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注重线索贯穿,由整体感知,辩体析题到质疑深思,归纳总结,最后拓展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能收到预期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从马哲理论体系来看,联系的观点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这一点,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第二,从教材结构安排看,本框内容既是从唯物论向辩证法转变的思维节点,也是辩证法各部分的枢纽,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密切关系来看,能否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关系到全书教学的效果。在下册人生观部分,许多内容都是以这些基本观点为指导去展开分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3)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
2、能力目标:
(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仅懂得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到认识事物外部联系中学会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
3、觉悟目标:
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通过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事例归纳法,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说课稿 篇6
一、内容简析
《长城》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确立重难点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思路
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1、看图解词,感受“长”:
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辐射文段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2、图文结合,感悟“坚、巧”:
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3、看图想象,品味“智、奇”:
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4、以情激情,披情入文:
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