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七课《小挂饰》,其课型为综合·探索练习。它是从前几课《花地毯》《有趣的半圆形》造型·表现类型的平面制作过渡到设计·应用领域的立体制作。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造型表现上的飞跃。它既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小挂饰的制作方法。
技能目标:较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并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与他人的感情纽带关系,小挂饰培养尊敬他人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装饰物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能否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趣味性,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而难点为用不同材质的小挂饰串联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创设各种趣味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学习,促进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样性。在本课我运用的教法有:实验法、直观教学法等;学法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创造等。第三部分:课前准备《小挂饰》说课教案
教师准备:各种材质的.小挂饰以及供学生欣赏的图片。
学生准备:各种彩色纸、纽扣、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以及剪刀、双面胶、针线等工具材料。
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以六人一组,分组围坐。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我实行了开放式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生动地参与。
(一)导入
1、设疑: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东西小挂饰,你们想不想看看?”
2、激趣:把小挂饰挂在黑板上,问:“好看吗?老师这儿还有呢。”(取出项链等物带在身上,并告诉学生):“这些漂亮的东西不但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挂在身上,连头上也可以挂。所以它们有个名字──小挂饰。”
3、揭题。板书课题:“小挂饰”
(二)新授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让他们通过观察探讨、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质疑等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的发展。
1、研究探讨,自主感悟。
出示课题后,开始教学的新授部分。教师将这些挂在墙上、身上的小挂件取下分到每个小组,让学生共同观察、探究,允许学生去拆,去装。学生通过拆装后对小挂饰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欣赏图片,拓展思维。
看过老师的这些挂饰后,再让学生来欣赏一下其他挂饰的图片。我给学生欣赏的图片共分三个块面:
(1)第一组图片
A、(古代)《七璜联珠组玉佩》《旗人帽饰》(初步了解挂饰的历史)
B、贝壳项链、彩石手链挂饰(解决色彩与材质问题)
C、《苗族少女衣饰》(银制品)(解决挂饰种类问题)
通过欣赏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工艺大师制作的装饰物的美感。看完这组图片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其他的小挂饰吗?”这个时候,学生会回答出很多,譬如,手链、脚链、风铃等等……
(2)第二组图片
A、各种纸挂饰(风铃)
B、吸管挂饰(项链、校牌)
C、各种材料的挂饰(糖果纸、巧克力、纽扣、瓶盖等)。
这组图片都是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小挂饰。通过这组挂饰的欣赏,让他们知道在自己身边有很多不起眼的材料都能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把它们变成各种美丽的挂饰。学生在欣赏了这两组图片后,已经个个跃跃欲试,急于想自己动手实践了。这个时候,我的教学过程也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学生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和认识,应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法自我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制作前,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是一个人单独制作小挂饰,还是两个人做,或者是几个人合作。想选择手边的哪种材料来做。还要提出制作要求:(1)有创意,跟别人不一样。(2)注意针线运用的安全性。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辅导,指点学生不会做的时候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作品展示交流
这也是我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和同学合作的小挂饰佩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里上台来随着轻松欢快的音乐自由展示。教师也戴上预先做好的挂饰走在学生中间带领他们一起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当表演的时候,教师提出:“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小挂饰送给好朋友或者老师,也可以挂在墙上来打扮我们的教室。”这时,教师把自己的挂饰送给最有进步的几个学生。学生兴奋极了,他们兴高采烈地互相赠送着自己的作品,有的还把小挂饰挂在了黑板上、墙上。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作品及赠送场面。随即可以把数码相机连上电脑,然后关掉音乐,让学生围在展示屏周围观看屏幕上一件件自己的作品,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现,教室里随时会发出欢叫声,听到有人嚷着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扬一些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这里就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欣赏评价完自己的作品后,我就进入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五)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些与众不同的小挂饰举办一个小小挂饰展。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对于小数除以整数也掌握的比较好。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基本能过关。
4、 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班一直是我带上来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很注意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转化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我就已经强调过了。
三、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以上各因素,这节课我主要是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这里再补充一句,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两种。
四、学法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的解题策略即我们所说的“转化” 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思路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我准备设计如下环节:
1、为了促进学法的迁移,我先让大家回忆一下,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回忆出小数乘法是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也即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4÷1.4,(为了让节约计算时间,只掌握方法我将题目的数据改小了)老师可让学生比较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计算它的方法?
反馈学生的讨论,明确转化原理,要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在互相辩论中明确转化的原理。也由此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4,并讲出小数点移位的方法和理由。
②.学生试做例5。同上说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然后比较例4与例5的不同,注意强调位数不够用0补足。
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道题,找出计算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3、专项训练,强化“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六、 教学效果预测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本课的设计出发预计应该基本上都可以掌握转化的方法,教学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
说课稿 篇3
《交通平安每一天》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平安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内容与同学的实际生活联系极为密切,交通平安与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本主题的重点是让同学了解如何注意交通平安,感受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培养同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
设计意图
在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我从观察实际生活入手,引出问题引发同学的考虑,努力实践让德育回归生活的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体现新课标的综合性、社会性和生活性;在同学的学法上倡议同学自主的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培养同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同学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规,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2、培养同学收集资料处置信息的能力,养成独立探究、集体合作的习惯,学习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3、培养小朋友遵守交通规则、宣传交通规则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学习基本的交通法规,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提高交通平安意识。
难点
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有宣传交通平安的神会责任感和实际行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设计交通平安调查表。
同学:完成调查表 分小组搜集注意交通平安的资料,并整理。
教学流程
一、 贴近生活,谈话导入。
事先让同学观察周围的交通情况,从生活入手提出问题,让同学感觉到生活处处有学问,体现学习的生活化。
二、 利用图片案例,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
同学虽然对交通事故有一定的了解,但仅靠语言叙述就不是那么的直观,为了深化同学的认识我利用了几起交通事故的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让同学直观的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危害,在心灵上引起一定的感触。
三、利用统计数字再次震撼同学心灵,激发其探究事故原因的兴趣--探个究竟。
这是我优秀教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环节通过图片同学对交通事故有了一定的感触,但我想通过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让同学的心灵得到了再一次的震撼,激起同学探究原因的兴趣。在探究事故原因时,我采用了事前调查和课堂上的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在培养同学的独立探究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防止交通容事故,注意交通平安的方法--交通平安我有高招。
这是本次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重点,课前我布置同学依照自身喜欢的方式搜集有关资料,并小组合作进行整理,我觉得在此过程中同学同学有了不少的收获,并可以感受到自身获取知识的乐趣,同学收集很多,课堂上所展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局部。在教学时,我以小朋友的汇报交流为主线,又交叉了"我来考考你""小司机"等游戏带哦东同学的积极性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相互传送。让小朋友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注意交通平安,培养小朋友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激发同学宣传交通平安的神会责任感--奇思妙想我能行。
同学也是社会的一员,让同学感觉到交通宣传有自身的一份责任,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也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原则,让同学从自身做起,遵守交通规则,并能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维护交通平安。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提高认识比较容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来需要老师、家庭、社会的一起努力。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地形图的判读为以后学习地形基本特征奠定了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它等值线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
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观看动画、动手找点连线画轮廓,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4、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其中目标2和目标3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缺乏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中要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此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看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确定了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其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欢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快速、直接的问题导入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新课,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2、教学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这一板块我是通过看一看知原理、试一试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征三个环节来实现的。
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
通过让学生看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的静态图和多媒体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态图,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
出示自制山体模型,让学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点,然后试着用平滑的曲线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最后按其镶嵌关系在黑板上画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明确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
对照黑板上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想一想,总结等高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一学习板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看懂的、能动手的、能总结的,都让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承转:现在老师知道了这张山的平面图是怎么来的,也知道了这张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指点迷津。朋友告诉我,这张图上标有三条到达最高峰的路线,这三条路线分别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2、 教学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这一板块我是通过学生自学和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把全班分为若干组,老师给每组发一个沿等高线切断的不同的山体模型,让学生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8分钟内完成多媒体上显示的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届时抽查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各组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上台展示小组成果。小组活动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即可。通过这一板块,解决了本节课第三个学习目标。
承转:通过大家的努力,三条路线所经过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选哪一条路线上山,我还有些犹豫,请大家继续努力,帮老师出谋划策。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4、教学板块三: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此时拿出真实的山体模型,说明这就是我要登的山,请各小组继续合作,3分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并指出三条路线。
任务二:分析选择不同路线登山的理由。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和点拨,最后给出建议。例如:陡崖虽然距离山顶最近,但登山的难度和危险性也是最大的,需要专业的攀岩者带上专业的装备才能完成,其它两条路线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记住,安全第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真正实现了我们所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登山探险之路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主要是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但等高线地形图仅仅是地形图家族中的一员,那么,除了等高线地形图能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还有哪些地形图呢?
引出课本上的陆地地形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然后对比课本上的陆地地形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说出这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所得到的,之后给出一幅不带地形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读图识图,让学生上台在图上指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解决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为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课本39页活动题第2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课后作业:
要求:小组合作,利用沙土、萝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线要表示出来。
结束语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学习如登山,在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疲惫、会痛苦,也许还会摔跤。 但我们要记住,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攀登了, 每个人都会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吧!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白杨》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幷写小练笔。
三、说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了解白杨是一种极普通的树。
(二)检查预习
有小主持人检查词语及本课主要写了什么?
(三)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一找白杨有什么特点?抓住爸爸说的`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出白杨有三大特点:直 、适应性强、不怕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小白杨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出示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总结概括。
然后重点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课文段落: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学生很容易看出孩子对爸爸了解甚少。接着让学生汇报搜集的西部战略资料,进一步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及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出:他们同样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体现出他们无私奉献精神。
孩子能不能行,从哪里看出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一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
最后,学生通过看板书,深入了解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完,老师总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紧接着出示小练笔,学生先交流然后练笔,最后一生说说自己的小练笔内容,学生评价,老师小结。
总结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说课稿 篇6
(第二课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二年级下册《狮子和兔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一、教材分析:
《狮子和兔子》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动脑筋》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通过兔子提醒狮子开动脑筋摆脱蚂蚁叮咬的故事,说明做事、解决问题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而应动脑筋想办法。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站在一般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角度去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我认为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浅显,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狮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二者的对话、神态、语气都非常生动,想象空间比较大。因此,这篇课文正好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加上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已能自主地阅读浅显的文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年段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生字,继续学写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筋疲力尽、恼羞成怒”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狮子和兔子对话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动。
3、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不能光凭力气和发脾气。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解狮子和兔子对话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动。
根据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和新课标中对低段阅读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到解决问题要动脑筋这个道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第8自然段兔子对狮子说的话:“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总结了狮子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原因,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篇幅较短,看似浅显易懂,但含义深刻,特别是对兔子这个智者形象的.掌握还不完全,比如理解“兔子对狮子笑什么?”这点,如果不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一种善意的笑,而会粗略地理解为兔子在嘲笑狮子。
五、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设计思路:
第一环节:默读课文,练习简要复述课文。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学习品读课文之前,先以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回忆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这个环节我用复习导入的方法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品味情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根据本课内容我注意培养学生在细读课文中总结出狮子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感悟动脑筋的重要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读想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体我是这样思考的: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第3自然段讲了狮子被蚂蚁咬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办法赶走红蚂蚁。与后面4到8自然段兔子教狮子动脑筋后解决了问题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狮子是在凭力气和发脾气在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来指导孩子朗读。学生找到了答案以后,我就让他读一读,再让其他学生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我再引导这时的狮子是什么感受?再让一个学生来读,特别注重指导学生读“狮子跳起来、吼着、蹦着、翻滚着”这句话来体会狮子的愤怒。最后让男孩子当当这只被红蚂蚁折磨的狮子来读。设计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让孩子理解狮子凭力气和发脾气是没有赶走红蚂蚁,没有解决问题的。一方面也是让孩子感受狮子的愤怒。进而更好地理解词语“筋疲力尽”、“恼羞成怒”。接着我让学生理解兔子的笑是“善意的笑”,问他们:狮子在那痛苦不堪,兔子却在那笑,兔子是嘲笑呢还是善意的笑?请学生从文中找一找答案读一读。如果孩子还不知道从何答起,就提示他们: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看。很快小朋友就找得到答案。并且理解兔子是在帮助狮子出主意,并且让狮子明白道理,所以是善意的笑。这样设计是为了照顾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以读带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独立阅读能力。想像兔子和狮子的心理活动。最后我问:此时,兔子还想再帮帮狮子,那他还让狮子明白了什么呢?孩子们回答:“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接着问:“那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怎么样呢?”学生会很快想到要动脑筋。这时我出示语文天地中的练习题:兔子在岸上说:“这回你明白了吧,光凭力气和发脾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必须——。”这样来引导学生知道遇事还应冷静下来,再动脑筋想办法。
第三环节:动脑拓展。
要让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动脑的好习惯,就要把课文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我从狮子通过这件事,它会说什么呢?这个问题过渡到:通过学习课文,小朋友明白了什么呢?举例说一说。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动脑筋的重要性,要养成常动脑的好习惯。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书写部分生字。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时间限制,所以本课时我只安排了三个字的书写: “醒、解、决”这三个字。
1、 请孩子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他们的笔画顺序。再找一找他们的重点笔画和每部分在田字格的位置,最后用铅笔描一描。
2、 我协助学习“醒、解、决”,提醒学生“醒”字左边不是“西”,要多一横。
3、 学生各自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再与同桌交换,互相说一说同桌写字的优点、缺点。
六、板书设计
狮子和兔子
狮子:吼 蹦 翻滚——赶不走(凭力气、发脾气没用)
兔子提醒:跳到水里去——立即冲走(动脑筋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巩固了生字和词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也明白懂得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光凭蛮力和发脾气,应该冷静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上显得过于急躁,学生掌握起来还比较困难;在课文插图和内容的结合上还有待于提高,比如“兔子在岸上教狮子该跳到河里去让水冲走红蚂蚁”时,学生可以利用插图来进行想象,狮子和兔子的心理活动。
我相信,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进,继续努力,教学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会改善的,教学技能是会不断提高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