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课标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活用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特点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是七年级语文第二册(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人与自然单元。本单元的课文是以“成长”为主题,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多给我们以启示。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积极面对生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烦恼,知道生活本是丰富的、是多彩的这一道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活动目标
1、知识: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应用及各种描写方法的应用;学习多角度选材、思考的方法,正确对待烦恼;
2、能力:说真话,抒真情;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完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调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述说自己的烦恼,了解他人烦恼中受到启发,促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4、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评能力。
3、活动重点、难点
A、重点: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完整;引导学生多角度选材,应用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多种描写方法的合理应用;
B、 难点: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
4、学情分析
刚刚步入少年之旅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在一天一天觉醒,他们常常是幼稚与成熟并存,自尊与烦恼共增,一旦受了一点委屈,往往是忧郁的感伤就笼罩了他们的心头,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光彩。再则,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显得更为孤独,更为敏感, 更为封闭。因此,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烦恼,互为彼此解决烦恼就很重要。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说话的情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学法是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汇集信息,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歌曲《小小少年》目的是创设一种氛围,引学生入境。)
先朗诵辛弃疾的《丑奴儿》,然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说学生从小到大所受到的关爱和教育,进而说明学生在大人眼里是没有烦恼的。目的是激起说话的兴趣。
【设计说明】
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听觉、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为此而心动,产生述说的欲望。这一环节需要老师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诉说“我的烦恼”。
1、从烦恼出现的次数、烦恼的来源及烦恼的解决办法三个角度完成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2、提出说话要求:
(1)说真话,抒真情。
(2)说得清楚明白、连贯。
3、同桌两人一组互诉烦恼。在班级交流并评价。
教师小结:选材范围:
A、烦恼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
B、可以写自己的烦恼
4、展示自己的日记,学生四人一组给展示日记的同学出主意,帮助他。
教师小结:
(1)写作要求:
A、敞开心扉;
B、张扬个性;
C、注重描写
(2)、解决问题的方法:
A、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B、多角度换位思考;
C、主动获得他人帮助。
【设计说明】
《新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自由述说烦恼、自主解决烦恼,提高学生针对信息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快乐。
(三)拓展延伸,说说父母的烦恼。
教师小结:可以写朋友、同学的烦恼,还可以写父母、老师甚至自己仰慕的名人的烦恼。
【设计说明】
学生的探究学习应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它不应该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或一个小的范围之内的。了解他人的烦恼尤其是父母的烦恼,它是需要与父母进行交流的,通过交流彼此了解易使学生理解父母珍惜现在,正确对待自己的烦恼热爱生活。把对话深入到生活,这也是大语文观的要求。
(四)结合实际,谈体会:
你是怎样看待这些烦恼的?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烦恼,其实它也是一种快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人生财富他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人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布置作业:写《成长的烦恼》
【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写作,使学生“书面与口语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达成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的融通,让学生吸取生活的真知,接受生活的淬练,感受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时间安排:激情导入 4分钟
诉说真情 20分钟
拓展延伸 15分钟
提升总结 4分钟
布置作业 2分钟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特色如下。
1.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主体性教学。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烦恼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烦恼由学生解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更关注的是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承认学生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生活化。本课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三个层面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加强了师生的互动。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课。它是在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教材先设计了“感知浮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与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见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入生活实际,去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人类对浮力的作用。
二、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接触实验探究比较少,但对于“沉与浮”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沉与浮”现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经历一个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自己的科学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并加以描述。
三、说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我们可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2)、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5、教学准备
水槽 泡沫板 钩码 测力计 橡皮泥 鸡蛋 乒乓球 水 玻璃杯及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应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探究----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略)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说课稿 篇4
分析教材和学情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之前,务必 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分析教学目标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3.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呼告这种形式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品味欣赏优美的激情的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介绍作者创作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听录音朗读后果注音):
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二、整体感知: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例子如下:
(1)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3、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三、研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白桦林 红高粱 马群 黑土地等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可以拓展地理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东北地区的风情?
教师小结(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是不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呢?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6 . 请找出文中呼告的句子并加一体会
四、小结
再品全文,说说文章的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技巧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五、拓展迁移。
1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2 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借鉴本文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在1——4册书的编写基础上,五年级上册从词汇量、听说读写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方面对五年级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册教材编写的总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力求创设各种语言环境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强调语言运用
本套教材体现了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整体构思、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贯彻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的基本原则,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从而体现了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
(2)注重能力培养
本套教材在内容安排、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上都贯穿了“学会学习”的主题。在设计上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的能力,如:L, listen , and act. Wr with ur friends. L and write. Self-assessent等等。力求用简单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渗透学习策略,鼓励他们能动思考,主动做事,自动调整学习方式,发掘他们积极求知,努力进取的潜能。
(3)注重兴趣培养
本套教材在内容、形势、方法、插图设计方面较前几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比如第一单元就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介绍家乡重庆为主线培养学生与外来客人的交流能力。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名称、展示不同民族服装到介绍重庆的风景名胜,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2、本课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重大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lessn 3的第二课时。本单元的前两课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名称,让孩子学会用“I’ fr …”“Where are /is u /he/she fr?”进行交流,第三课就贴近学生生活,设计了和平与外国小朋友谈论家乡的教学内容。我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为基本的设计理念,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要途径,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本堂课是Lessn 3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新单词,以及让学生熟悉第二课时中所需的语言点——地名的表达方法,(可参照Lessn 4 中的Culture Garden )第二课时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交际能力。
二、说教学对象
情感是教学成功的第一要素,中底段小学生倾向于学习的直接动机,而高段学生则趋向于间接动机,我们要恰当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单词量,能初步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进行交流。随着年龄与认知水平的增长,孩子们对三四年级常用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再感兴趣,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课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课堂活动不能太简单,太低级,而应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比如本堂课中我设计的头脑风暴游戏,在操练I lie …best.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他们以前学过的单词短语进行归类然后不断替换出新句子,这个活动有一定难度,因为它有一个横向与纵向的信息差的交错,横向学生要不断练习这个句子,纵向学生必须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类梳理,学生必须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它比单纯的操练游戏更能激发五年级同学的兴趣,学生们也比较喜欢这类游戏。
另外,设计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就比如一个没有见过猴子的人你怎么给他描述他都不能理解猴子是什么东西,同样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我所教授的学生因为都生活在市中心,对解放碑、朝天门、三峡广场十分熟悉,所以本堂课我就以同学们倍感亲切的景点作为教学材料,同学们自然能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当然,如果学生对重庆市区的情况不熟悉,(比如云阳的孩子们)我认为完全可以以生活经验为准绳,运用孩子们所熟悉的家乡的景点作为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说教学方法
1、对话教学策略
对话教学这一板块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体会,在这里抛出来和大家共享,同时也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1)明确教学任务——立魂
在设计一堂课前,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要明确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教,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堂课提高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把这个问题放在首位我们设计教学就有了方向,也就是使我们的教学有了魂。比如这堂课,我希望能提高学生待人接物的生活能力以及提高他们运用语言交流的水平。
(2)把握教学内容——凝气
在设计前,教师必须通读全本教材,细读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单元,做到心中有数,将教学内容按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然后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与文化意识去制定目标。同时我们要树立一种思想:尊重教材,但决不依赖于教材,由于各校校情、学情的差别,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教材,适当安排教学内容。如在我设计的这堂课中,我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我把对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却又比较生僻的句子留到后面的复习课中处理,将第四课中的”Culture Garden”中的重庆著名景点作为教授内容引用进来,丰富语言点的外延范围,同时也是课堂的整个气凝聚起来。
(3)丰富教学手段——养生
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我们就进入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运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习得语言?我本人比较偏好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下的课堂活动应该以话题为主线,以任务为中心,以小组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鼓励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激情、互动、平等”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永恒的`“主题”。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因此我认为一个良性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养生的过程。在这堂课中,老师完完全全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指导者,老师和陌生人打招呼、穿上纸做的韩服和学生配合表演节目,使自己也扮演了一个参与学习的角色,这对拉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很大帮助。
2、本课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契机,往往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当天有外校老师来学校听课这一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让听课老师扮演客人,学生是小导游,开展介绍家乡的系列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是最好的教学途径。
(1)本次教学在形式上以活动为主,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
(2)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TPR教学法、交际操练法
(3)教学评价: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奔向亚太市长峰会——乘坐时间火车”的评比栏,将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个组有一张手工制作的日历,当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时,就由组长揭开一张,看哪个组最先迎来峰会的开幕这一天。这种方式比较新颖,同学们在获得一个个成功时都开心地撕下日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发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2、认知目标:
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口语,并能熟练进行问答:Hw d u lie…?It’s… 能用“I lie… best”正确表述。
3、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及交际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War up
开课以一首“Hell”烘托气氛,师生一起跳上一支集体舞可以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和隔阂,同时让学生情绪高涨,迅速进入角色。
2、Lead—in
(1)复习
唱歌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三组图片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第一组:穿着不同特色服装的小朋友,让学生们回答:“Where is he /she fr?”
第二组:依次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国旗,让学生回答“Where are u fr?”; 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同时为后面布置本课任务:市长峰会来临,同学们要承担外国小客人这一接待任务,学习介绍家乡埋下伏笔;
第三组:出示中国和重庆的地图,引导学生说出“I’ fr Chngqing , China.”最后出示地图并在地图上找到同学们的学校,结合当天有老师来学校听课这一实际情况开始新课。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教学重点。
(2)布置任务
结合峰会即将来临,老师设计了一个招募“英语小导游”的任务,同时也出示日历表并介绍了分组以及评比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并大大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Presentatin
(1)利用生成资源,将教学内容的难点分散并巧妙地呈现,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如教学“Hw d u lie ur schl ?”时,老师在开始新课时就利用有客人来学校这一真实的环境,通过和客人现场交流引出新句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学们在和客人打招呼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句话。
然后,教师把“ur schl”替换成“Chngqing”,学生就容易掌握并理解了。同时在教学“Hw d u lie Chngqing?”时,老师还让同学们观看一组家乡的图片,让学生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句型自然就顺手拈来。
(2)在这句话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家乡组图引出“I lie …best”.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组内造句,使每个同学得到充分的锻炼。这里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看图片的一角猜地点,并用“I lie …best.”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重庆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先全遮住,然后点一下露出一点点,第一下再露出一点点,让学生用“I lie …best”来竟猜,大大刺激了学生说的欲望,效果也比较好。
4、Drill and cnslidatin
本堂课的操练以机械操练和意义操练相结合,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巩固新知,并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拓展。
(1)在“I lie …best”新句型教授完后,让学生替换句型中的单词,设计了“头脑风暴”这一游戏,老师在多媒体上分类展示了“城市”“景点”“国家”等名词或名词短语,同学们分组在规定时间内说句型,看谁说的句子又多又正确。本组不能重复,但可以用老师提供范围外的单词,很多同学的创新思维这时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有的同学说水果,有的说体育用品等等,这样我虽然只教了一个句子,学生却学会了成千上百个句子,同时学生在玩的同时也对新旧知识进行了纵向的梳理,知识体系得以归纳补充。
(2)听读课文,回顾本课重点。这个环节是对话教学中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无论我们的活动有多么的丰富多彩,多么的有创意,回归书本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老师当场穿上韩服表演外国客人,给学生作示范,
然后让学生表演课文的对话,
进入模拟语言环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与客人交流,请客人参与教学活动,上台扮演外宾,选出优秀的“志愿者”,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真实地运用了语言,完成任务的同时素质得以提高。
最后达到本课高潮,每个同学都扮演志愿者,走到听课教师中间去和客人大胆交流,每个客人手里都有一朵我事先准备好的红花或者是小贴画,如果同学能较好地进行交流,客人们就会把礼物送给同学们,这样我把评价的放手了,让听课老师和同学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达到我最终的教学目的。其实通过这一活动,对同学们的身心发展极有帮助,首先他学会了怎样待人接物,怎样运用新知识,再者,他们的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因为客人老师们都是宽容而耐心的,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老师们都能进行细心的引导,虽然同学们的程度不一样,有的起先还有点羞涩,但最后每个人手里都握着礼物,脸上都洋溢着同样开心的微笑,我当时的心情和他们一样快乐。我想只要孩子的自信心能树立起来,那么学习英语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而这就是我们教师最大的成功。
(4)师生随着欢快的节奏唱儿歌,在放松的同时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以及巩固。
老师将课文的重点句型巧妙地串成一首儿歌,在快节奏中带领同学唱起来、跳起来,让学生再次对本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至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接近尾声,我重放重庆的图片,在悦耳的音乐中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并鼓励学生熟练掌握语言,以新世纪小主人的风貌迎接客人,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一点肤浅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领导和同行们指正。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在平时的每堂课中多想、多做、多尝试。我们的外语教学必将不断迎来教育的春天。
说课稿 篇6
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号说课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四课《校园新构想》。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阶段目标,确定这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通过对构图,透视等绘画知识的回顾,以及对校园设施的合理想象与描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校园的情感。
本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结合他们的学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对学校建筑、风景、设施的认识,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2.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复习已知的绘画知识,接受新的绘画技法,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3. 操作目标: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确定了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接受新的绘画技法,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通过合理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快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造的快乐,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我的准备:美丽的校园风景,构造图例若干。
学生准备: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准备不同的绘画工具(同学们,你们在使用剪刀或者小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划伤手哦-----我不忘记在美术课上,穿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课标中指出: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是现代美术教学中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我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情感互动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一开始,便出示了国内外著名学校的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到花园般的校园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校园设计,为后面的创作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情境,懂得热爱自己的校园,因而引出课题《校园新构想》
(二)思维互动环节
我首先请同学回忆学过的透视知识,然后渗透作品的构图、比例等新授技法。同时设计反面教材,通过纠正,避免学生发生类似错误,为学生的创作降低的坡度。其次,我取出之前欣赏过的图片,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口头添加。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离奇的想象力,迥异的想法层出不穷。
(三)操作互动环节
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候,我动情的挑起创作欲望(同学们,就在前不久,我们可爱的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唱凯大堤决口了,洪水肆虐的冲毁了我们的农田,庄稼,还有我们可爱的学校。但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为了让灾区的孩子早日重回学校,决定在唱凯建一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请拿起我们的画笔,为灾区的小朋友设计一所漂亮的,设施齐全的学校,好吗?)------我适时的对学生穿插了情感教育。
学生开始创作
我巡回指导,同时播放音乐,营造轻松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尽情绘画,体会创作的快乐。
(四)评价互动环节
学生基本操作结束,我便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互动”环节。列举风格水平不同等级作品三幅,让学生提出优缺点,积极的参与自评,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简短的评述,为他们指明方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小结延伸
我腾出一分钟的整理时间,让学生整理操作工具,清理课桌,废纸等。千万不要忘记学生的养成教育。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一起共同完成一幅家园新构想。题目叫《我的家》。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我的板书分为基本特征示意区和评述展示区。这样的板书即简洁、鲜明,又重点突出,泾渭分明。
结束语:总之,这堂美术课通过精心设计,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动参与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不错。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满足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最后,说一句题外话: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很大,美术课不仅要加强学生美育和智育教育,还要加强德育的渗透,这也将是我以后的工作方向。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习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习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习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职业高中色彩教材的内容,是一节关于色彩基础知识课。我们对于 色彩很熟悉,但平时并不会很积极、有意的观察和了解,本课则是要让学生深入 的来了解色彩的特点,感受色彩所反映的人的精神世界,并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 样的色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本课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 密切的联系,对于色彩的一些科学知识,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教学重点 在于对色彩的特征、内涵等美术方面的刻画。
本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研究表达色彩分类与要 素,第二课时则进一步了解色彩的调和与应用。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 说课内容。
二、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人类色彩的特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 力。
教学重点:对色彩的色相的刻画。
教学难点:用不同方法来表达色彩以及表达色彩的情感意义。
三、 教法分析:
大自然和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对于色彩,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因而在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世界的色彩的精彩和神奇,并通 过欣赏课件出示的精彩图片,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大胆的 想象和表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主 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
四、 学法分析:
要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本课中我设想运用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观察,自己先讨论色彩的不同特征与 对应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使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让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再进行一次次的小练习,使学生的发现得到巩固和形 象表现。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运用了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 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画,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 表现。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我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的素描和人 物速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稍加思考后回答:都没有色彩。这样立即引起 了他们对色彩的注意。然后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切身感受一下:如果着个世界 没有色彩,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同学们会说是痛苦伤心的。由此来教育同学知道 色彩的重要性,并导入新课。
(二)新授: 首先,我用提问引起学生注意:色彩时时刻刻存在吗,那么色彩是怎样产生 的?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互相观察周围的色彩(这样互相观察的方式比直接看图 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贴近生活),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不同, 此外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色彩也有不同。从而上关于光与色的关系、色彩 三要素及色彩的情感等内容。
(三)深入 我神秘的告诉同学们:“你知道吗,色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许多变化哦”, 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调动起来,这时课件出示各种表情图片,“看看,他们的色 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是在不同灯光下人的色彩会发生 变化。接下来再详细的分析几种灯光下的色彩变化。
在初步了解了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后,我出示几幅简洁的范作,请 学生用同样简洁的方法画一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色彩。这个小练习的目的是巩固 之前学习的色彩的特征。
另外,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颜色,情感也不同 (四)欣赏构思 在欣赏过有色彩作品以后,请学生对三原色进行辨认,对间色和复色进行学 习,根据三原色动手制作 12色环一些关于色彩的美术作品,并且对一组明度不 同的女孩服饰按高低排列,使学生了解更多表现色彩造型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 想像、构思,思考自己用什么样的色彩、什么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等。
(五)作业评价 学生进行关于色彩的造型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 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并提醒学生可以将前两次 作业的内容融合进现在的创作。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 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的环节,在课堂激将结束时,问学生:“这 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 甚至会从来时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 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感受色彩心理为主,以学生的自主探 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 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七)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总体感觉比较顺畅。从最开始的初步感受,到了解定 义,到分析方法,到自主研究,再到最后的练习,难度逐步加深,学生不仅知道 了书中的方法,还发现了学生作业中的其他画法。在这一节课中强调了学生的自 学自主研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发现学生对于 分析用色方法上有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详细的指导:一幅画中花是 什么色?叶是什么色?这两个颜色是什么关系?绿色是翠绿色吗?它里面混入 了什么颜色?红色呢?6767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方法并了解分析的 具体步骤。当分析《玛丽莲梦露》时,我明显感觉轻松了:这幅画用了颜色?它 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快答出了用了蓝色、绿色黄色等,我再把学生的话进 行提升:它们是邻近色、对比色等。学生了解了分析方法之后,我就放手让他们 研究。
但是,在这节课中也有小小的遗憾:在导入时,如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 强调一下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的感觉,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 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用得是否恰当。卧室要给人安静的感觉,即使是儿童卧室, 色彩对比也不能太刺激,以免给人无法安定的烦躁感。
另外,在讲评时,由于时间不足,所以有些着急,是由教师点评的。实际上, 很多内容学生已经说出来了。比如:一组介绍说,本组所用的方法是“同一色加 不等量白色”,这时学生中有反对的声音,应该让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是“主 色与装饰色”的方法,因为使用了蓝色与黄色,黄色面积小,是装饰色。这时, 我再问一问:怎么改就变成了“同一色加不等量白色”?(变黄色为白色)效果 可会更好。
以上七点是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教师批评 指正。
【有关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四篇
3.有关说课稿4篇
4.有关说课稿3篇
5.有关说课稿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