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10-15 05:29: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以下是一次函数说课稿,欢迎阅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一次函数》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说明等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常量和变量及函数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一次函数的概念将为接下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数量关系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运用函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由于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归纳总结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引导性讲解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根据教材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和实物投影。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归纳总结,得出概念→运用概念体验成功→梳理概括,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为了引入新课,我创设了以下四个问题情境,请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

  (1)梨子的单价为6元/千克,买t千克梨子需m元钱,则m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m=6t .

  (2)小明站在广场中心,记向东为正,若他以2千米/时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走x小时,则他离开广场中心的距离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 .

  (3)小芳的储蓄罐里原来有3元钱,现在她打算每天存入储蓄罐2元钱,则x天后小芳的储蓄罐里有y元钱,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3 .

  (4)游泳池里原有水936立方米,现以每小时312立方米的速度将水放出,设放水时间为t时,游泳池内的存水量为Q立方米,则Q关于是t的函数关系式为 Q=936-312t .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些函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m=6t;y=-2x;y=2x+3;Q=936-312t

  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它们中含自变量的代数式都是整式,并且自变量的次数都是一次。

  然后再问:你们能否用一条一般式来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可能用两条一般式来表示:y=ax与y=bx+c(因为这节课我已上过)。教师对两条都进行肯定,同时追问;这两条能否选择一条呢?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式子y=kx+b为能代表共同特征的解析式,我们称之为一次函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次函数。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函数解析式的具体特征,引出一次函数,提出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函数存在于生活中,与我们并不陌生,增强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的信心,同时也为一次函数概念的落实打下基础。

  提出课题后,教师说明:一般地,函数y=kx+b就叫做一次函数。然后问学生:作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在y、k、x、b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的函数?很明显, x、y是变量,其中自变量是x,y是x的函数,k、b是常量。那么对于一般的一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k、b能取任何值吗?很明显,x可取全体实数,k、b都是常数,但k≠0,因为如果k=0,那么kx=0,就不是一次函数了,所以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后面应添上k、b都是常数,且k≠0,这里的k叫做比例系数。那么b可以等于0吗?当然可以,b=0就是引例中前2条式子的一般式,由此可知,当b=0时,函数就成了y=kx,,它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我们称之为正比例函数,其中的常数k也叫做比例系数。

  由于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得出概念后,教师还应对概念进行强调:一次函数的一次指的是自变量x的指数是1次;比例系数k不能为0,但既可取正数,也可取负数;b可以为任何实数,当它取0时为正比例函数,也可以这样说:所有形如y=kx+b(k≠0)的函数都是一次函数,反过来,所有的一次函数都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同理,所有形如y=kx(k≠0)的式子都是正比例函数,反过来,所有的正比例函数都可以写成y=kx形式。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教师以快速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书上做一做:

  做一做: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系数k和常数项b的值各是多少?

  ①c=2πr;②y=x+200;③t=;④y=2(3-x);⑤s=x(50-x)

  做完此题教师应强调:①中π为常数,所以比例系数为2π;④、⑤应先化,简,巩固了一次函数的概念,此时出示例1,学生就显得比较轻松。

  例1:求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某农场种植玉米,每平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y与种植面积x(m2)之间的关系。

  ②正方形周长x与面积y之间的关系。

  ③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1000元本金后,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

  例1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判断是否属于一次函数应严格按照概念中的一般式,通过本例还让学生弄清楚了正比例函数都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都是正比例函数。同时也体会到了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直接列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也可请大家模仿例1自己编一个例子,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写出的函数关系式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编写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点点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

  接着教师出示练习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x=-2时,y=6,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此题是书上课内练习改编过来的,书上的原题是求比例系数k,但我认为求函数解析式层次更高一些,同时为下节课的待定系数法打下基础。

  此题可以这样分析:要想求这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必须求出k的值,只要把一组x、y的值代入y=kx,得到一条以k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建议教师板书过程,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教师也可提到:如何求y=kx+b的解析式呢?同理可得只要求出k、b的值就可以了,k、b是两个未知数,只要两组x、y的值代入,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出k、b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具体的操作下节课再学。

  以上设计使学生明白了如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判断某条函数关系式是否为一次函数的方法,但大家都知道,学习了新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例2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里面的问题情景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于是我对例2进行这样处理: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份国家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的材料,同时还附上一份税率表。

  然后问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什么叫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有学生讲出来更好,如果没人讲出来,教师自己介绍: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月工资中,扣除国家规定的.免税部分1600元后的剩余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说:你想知道我们班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吗?老师们的隐私同学们是最想知道的,于是急着解决问题。

  我班数学教师的工资为每月2400元,科学老师的工资为每月2600元,问他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相信学生很快就有答案(因为这节课我上过),并且方法几乎一致,都是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教师对学生们的结果表示肯定,接着问:如果要计算10个工资均在2100元—3600元之间的教师每月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呢?还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吗?如果工资均在10000元以上呢?

  经过思考、讨论,发现工资额越大,计算应缴个人所得税的累计越麻烦,于是讨论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方法,如果有类似于计算公式的,把工资额直接代入就可求出的,那该多好啊!

  此时教师出示例2:按国家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xx元部分的税率为10%.

  (1)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500

  (2)小明的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400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600元,问她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对此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就不再害怕了,教师可先由学生回答,再自己补充。可以这样分析:由于500

  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但某些爱动脑筋的同学可能会问:虽然运用函数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怎样区别?拿到一道题怎么会想到用函数来解决,简单地说,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能用方程解决的问题就用方程来解决,不能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就马上想到用函数来解决。但如何建立函数模型,具体的方法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本例的设计使学生既了解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又学会了用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老师们的应缴个人所得税,让学生初步体会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再假设要求多数人的所得税,激发了学生探求好方法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函数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就来完成书上课内练习2.

  最后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作业是分层布置:A组、B组、C组分别由班里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总结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同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为基础,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目标,以概念讲解为载体,以展开思维分析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一切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整个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当代目标教学》张 雄)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 (《当代目标教学》张 雄)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上课之前我为学生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人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屏幕显示两幅对联)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五)三读——领悟内涵: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

  (七)迁移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3B Module 2 Unit 3 在我的家庭、朋友主题下认识宠物,阅读相关故事,学习以第一人称简单描述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宠物的基本概念,阅读相关故事。

  2. 学习用第一人称简单描述自己的宠物。

  3. 尝试以老师提供的英语书信形式书面描述宠物。

  技能目标:

  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即抓住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家庭和动物的感情。

  教学思路:

  Pre-task:flash歌曲I love my family将学生带入学习主题,体验浓浓亲情。通过对Danny家庭照片的简单描述复习family成员,引出宠物的概念,对孩子的宠物作一定的自由交流,积累相关的语言表达。

  While-task:学习儿歌,让学生模仿基本的描述方法。接着通过叙述引出小猫找妈妈的故事,在故事中穿插学习对三种小动物的描述,操练主要句型。

  Post-task:任务完成分三步;先由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理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即各种小动物的特征描述,然后由学生根据提供的特征进行分组表演。回家作业的设计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正在从口头转向书面表达,因此设计了写信活动,老师提供了两种格式共不同程度学生选择。

  两个关注:

  1.关注学生体验重于学习。

  这是一堂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课,教材内容本身充分考虑学生处于三年级,年龄尚小,因此选材儿童化,呈现形式也富有表演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注意将各种孩子喜欢的学习形式融入进来,如歌曲、儿歌、讲故事。孩子们在说说唱唱中体验今天的学习主题。又如阅读故事中的主要句型我们在设计操练时并没有将它们独立开来,而是至始至终都放在故事的背景之下,遵循孩子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通过模仿-半模仿-自由说,让学生逐步加深对主要描述句型的记忆,并始终浸润于整体描述的体验过程中。其过程比较自然不露痕迹,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达到教学期望的目的。

  2.关注学生听说到读写的自然过渡。

  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将面临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转变的过程。阅读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学生在进行了一定量的听说的操练活动后,老师留出时间来让他们进行故事的文字阅读,并帮助他们抓住各种小动物的主要特征,整理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即让学生了解一定的阅读技巧。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猫的口吻给妈妈写信,这里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不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供了两种写作方式供学生选择。一种老师提供书信句型的主要结构,要求学生填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可,这种形式照顾了大部分刚刚接触书面表达、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的学生,既保证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写信的活动,又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另一种形式老师则只提供书信框架,在句型的使用上没有任何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书信,这种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照顾了学有潜力的学生。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77《面积的含义》

  2、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 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

  1、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 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几单元,本单元是关于什么内容的单元,它的教学目标是,……(单元提示)

  本文是精读篇目,它的文体是什么,作者的资料,本课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握教学对象的能力与水平,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但对文本的解读还无法指向文本的妙处。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

  三、说教学目标(一堂课要教什么,师生都应该心中有数,教学方能有的放矢)

  (一)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具体化)

  1.培养学生多样性诵读,在诵读实践中提高体验与感悟能力。

  2.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祥细)

  1.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感知文章的形、音、意美。从而积累典型的语言,提高感悟能力。

  2.讨论探究法。要鼓励、尊重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阅读。

  3.问题教学法。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圈点勾画法。把握细节描写,抓住重点。

  5.练习迁移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拓宽视野。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几个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作者、文本有关的资料,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教学过程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环节有:情境导入——诵读品悟——细读文本(突破重难点)——拓展延伸——小结

  1.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影视片断/影视录相/图片,在背景音乐中,再现课本情景。或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叙述

  作者的生平经历/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

  这一环节是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诵读品悟: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借助于圈、点、勾、画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音、意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1)探究性地读——学生自由朗读: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2个别段落段落教师范读,强调语气、语调、情感、表情。3根据预习交流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

  (2)按要求读课文:1有创意地多角度地读;2思考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观点。

  (3)鉴赏地读——精读优美段落:

  1.品读喜欢的段落2.摘抄优美长句3.鉴赏句子(自主分析句子好在哪里)

  3.细读文本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要鼓励、尊重学生多元的个性化阅读。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结合讨论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1)多媒体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目的: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谋篇布局过程)

  依据已有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文中的精典部分。(或对文章内容做简要的概述/复述,或展开想象描述你心中的文中所写的某个东西/地方,或试当导游,根据文中的游踪,介绍地方景色等)

  目的: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立意与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力。

  (2)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你如何解决)

  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已经熟悉了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艺术妙处。

  1.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特征),有何特点?为什么是这些东西/方面,而不是别的?(旨在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

  2.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写这些东西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旨在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3.分析文章的某个特定的情节(角度新颖)(旨在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4.作者或文中的人物产生了何种情感?(旨在了解特定时代特定人物的情感)

  5.(旨在人生观的启示)

  这一环节主要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加以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限定答案,适时加以引导。

  (3)听录音配乐,投入个性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节奏,体会全文的情感。(有条件)

  4.拓展延伸: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情感的?你也曾经也有这种经历吗?你的心情又是如何?为什么?

  让学生当堂练习、思考和交流,最好能动动笔头。这一环节旨在扩充一点知识,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5.归纳总结

  从本课的重难点、主题、写作特点、感悟等方面加以小结。(旨在让学生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六.布置作业(依据大语文教学观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课堂上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仿照课文写一段文字(身边的人/景/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2.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人,你会怎么做?

  3.阅读与本课相关的或同作者的名篇。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的风格。

  4.选择背诵文中的精典段落(至少一段)

  七、说板书(体现作者与教学的思路及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把握)

  篇名作者

说课稿 篇6

  《露在外面的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物体,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等。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分析其原因在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新课标理念,活用教材,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及操作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用教材,有效教学。

  教材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利用空间。如何最大限度使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实施有效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到四个正方体,通过分析、对比,逐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去观察。

  二、循序渐进,探索规律。

  教学中注重学生参与尝试,探索和发现的全过程,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探究一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二、探究四个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序地思考、有序地表达。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图形摆放与露在外面的面数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上面三个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几何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三、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

  多媒体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一种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通过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画面、逼真的音效等创造出一个现实的学习氛围,渲染学习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学习。从新课导入、新知探究到能力提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我都十分注重利用课件给学生更清晰、直观地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思维空白时给予直观形象的支撑。这些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演示文稿动起来》。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1、教材分析;2、教法选择;3、学法指导;4、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版小学课本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五课,《演示文稿动起来》是PowerPoint这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静态的演示文稿,如在PowerPoint中利用文本框制作文字,插入艺术字、剪贴画、图片,设置背景,对整个幻灯片进行浏览与放映等,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课设置动画效果的学习,可以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动画放映顺序的设置:

  (2)过程与方式:通过直观演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评价的影响,使学生熟练掌握设置动画效果和顺序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自他展示、自他激励、体验创作的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探索中陶冶情操。

  3、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围绕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和动画放映顺序展开,所以把重点定位在动画效果的制作。而在设置过程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 “自定义动画”对话框上较难掌握,所以掌握“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件。

  二、说教法选择

  本节课内容是操作性较强的一节课,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在本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实践操作法2合作交流法3问题解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他设计下面教学环节:

  1、展示实例,激发兴趣

  良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上课后,以《龟兔赛跑》故事为蓝本直接制作两个不同的演示文稿,有动画的和没有动画的范例,创设教学导入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不同,同学们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呢?好在哪里?为什么?回答是肯定的,于是顺势导入课题:让幻灯片动起来。通过对比,发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自主实践

  设计的任务是利用“自定义动画”命令,为“快乐的六一” 幻灯片的气球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往往有学生在老师还未教之前就已经会了,所以他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要求学生打开学生机的幻灯片自主练习,在这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三分钟后请一位学生上来试一试。接着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设置动画的方法,并强调“要设定一个对象的动画效果,必须先选定对象,再进行设置。”此任务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完成后续的`任务作铺垫,提起学生学习自定义动画的欲望和尝试的心理。

  3、同伴互助,层层深入

  “动物大家庭”幻灯片,按照要求设置动画的顺序。这样设计任务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带着问题,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小组进行认真反复的实践,在这过程他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同样请一位学生设置正确的放映“顺序和时间”。师生小结:要调整演示对象的顺序,该对象也必须首先选定。再通过调整顺序的上下按钮来调整各个对象播放的顺序

  4、学生展示 归纳巩固

  运用广播教学平台,将“乌鸦喝水”幻灯片按照故事情节设置动画效果。一边拨放动画,一边讲故事。在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强调学生们要注意观察播放时与开始时的差别。此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作品的整体效果作最后的修饰。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指导,重点指导对象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重点从版面设计方面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力。在学生制作的同时,用广播教学进行转播;制作完毕后,组织小组先进行展示,推荐出好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说说设计思路和简要介绍图片资料。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5、课后延伸,拓展知识。

  对学生来说,除了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技能外,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方面。于是他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布置以下任务:世界园艺博览会马上就要在西安召开了,请同学们以世园会为主题自制幻灯片来宣传一下西安。

说课稿 篇8

  斯妤的《在海边》出现在第一册读本“水之韵”单元,对应的是以《荷塘月色》为代表的高中第一个散文单元。散文,形散神聚,今天在这8分钟里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关键词句,找出主旨。

  文章末尾,作者五岁的儿子提出了一个似乎谁也无法解答的问题“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更长?”,我们的问题是:在本文中,作者究竟给予了怎样的回答?

  上一节课,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了课文1-12自然段,在这个部分,作者用两个例子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的伟大和时间的亘古:

  一方面,南方海边长大的作者面对北国大海的广袤苍茫和阴郁沉雄时,感受到了时间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和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难以把握,虽然有回到童年的梦幻,但是人类终究已经无法回到童年。

  另一方面,六亿年前的海藻生物化作的雕塑是如此的奇崛伟岸,面对这被时光变成了石头的生命,人类是多么渺小脆弱啊。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都绝望起来,生命与时间的抗衡中,我们真的注定是弱者吗?

  请大家齐读课文的13、14自然段。

  大家读的很棒,在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引用西绪弗的故事有什么意图呢?

  西绪弗是悲哀的,如同人类一样,西绪弗面对的是诸神的处罚,永无希望,人类面对光阴的无情,面对一代又一代流逝的前人,似乎也永远看不到战胜时间的希望,

  可是!可是——总是有柳暗花明的转折给我们希望,大家都知道,在转折句中,作者强调的都转后的部分,我们来看: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下山,将巨石又一次推上山顶!

  那么面对似乎无垠无涯的广袤时空,我们人类短暂的生命应该怎样面对呢?下面听老师朗读15-17段,找一找这些段落中,作者究竟描写些什么呢?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这条依山傍海逶迤而行的公路是近年才开通的。据说这是全国最长的海滨公路,蜿蜒三十里。我不知它是否真是全国最长(大连这座城市很独特,它有许多全国之最),但它所展现给我的,确是最新鲜、最独特的。

  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被车抛到了身

  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汽车疾驶着,树木飞掠而过。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似乎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而左侧的青山,则时坐时卧地逼视着这一切,仿佛它也不肯袖手旁观,只要稍有动静,它便会霍地耸立起来,慷慨激昂地参与这个世界的事务??

  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日月闲闲,宇宙浩浩,人类除了效那明知虚妄却仍旧坚定仍旧义无反顾的西绪弗外,又能怎么样?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朗读结束

  同学很轻松就找到,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写到了:

  海滨、海风、海滩、海浪、青山

  公路、面包车、红砖小楼

  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两大类,左边是自然的代表,右边则是人类的杰作,自然地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海风的强劲凌厉,海滩的坦荡无垠,海浪的汹汹涌涌,

  但是在这无边的.自然里,作者却更多的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那蜿蜒的公路,顶风行驶的面包车,那偶尔冒出的红砖小楼,即使有逼视在旁的青山,依然倔强地显示着人类的意志。

  似乎无可奈何,却又绵延不断,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但是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却沉积下来,和西绪弗一样,明知虚妄,却依然坚定依然义无反顾。

  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将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17段一扫课文前半部分的低沉委琐之气,呼应前文中西绪弗的故事。

  最小的花朵也有盛开的勇气,最卑微的生命也有歌唱的理由,即使没有谁能活得比时将更长,我们也可以继续走下去,并且享受生命本身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的过程!

  斯妤用深情而的笔调阐释了她在海边的深邃思考,“时光流逝,在这一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吧!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看烙饼如何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合作讨论、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三张饼如何烙才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所用时间的总和最少。

  二、说学情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例的分析研究,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初步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通过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

  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容易解决的。所以在这里我就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烙一张,两张饼,同时思考要花费几分钟。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入手。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探索“如何尽快的烙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而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圆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发现了“保证每次锅里都同时烙2张饼,所用时间最短”的最省时方法。然后从探究烙2张和3张的最省时的方法入手,小组内深入探究烙4张、5张和6张饼的方法及最佳方法,让学生亲历了发现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数学思维。。最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讨论交流发现烙单数饼和双数饼的最佳方法、“烙饼的最少时间=烙的饼数×每面需的时间”的规律。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操作实验和交流比较中解决,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3、巩固应用,拓展升华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

  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通过改变烙饼的条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善于动脑,统筹合理安排生活中的事,不仅能省时,还可以品尝到劳动的快乐。

  总之,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优化思想,真正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智能开发、身心点化”。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