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体现教学思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很高兴能通过今天的说课活动,向各位汇报我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
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和特点: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本课出现在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是想通过本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职责和使命,认识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感染熏陶。因而,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人生体验课,引发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在教学中,我把对主旨的感知和领悟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对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从教法及学法设计上看,这节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阅读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应该怀着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阅读感悟,点拨探究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刚刚进入七年级,对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的引导、组织学生逐步学会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在师生的共同探究和讨论中感受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崇高品格,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初步感知、深入探究、把握主旨、拓展延伸和小结等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开头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例如: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请大家说一说: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这个设计用谈话方式导入,既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又能为课文的教学做情感铺垫。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所有预习过的学生都会有自己初步的理解和感受,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通过读,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读后出示一个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行道树的形象,并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在上一环节学生找出了修饰语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注意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恰好可以解决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对于“忧愁”和“快乐”这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学生定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所以我准备让学生继续阅读课文,从中分别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和揣摩,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行道树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四、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课文主旨。
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主要内容后,文中那一句富含生活哲理的中心句就呼之欲出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了这句话,方能真正把握课文主旨,而“神圣”、“痛苦”、“深沉”则是其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
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最后,我结合学生小组活动情况,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探索无穷尽,教法无限制,我的这堂课希望能尽量地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要求来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认识,请各位批评指正。
附: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正确、熟练地读、写小数。
(2)能力目标: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思,树立学好数学的学习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
现法、比较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和学习小数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围绕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现一些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广泛用途和学习小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意义
(1)一位小数
本环节利用把1米长的`直尺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十分之几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其实就是分母是十的分数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2)二位小数
本环节继续沿用上述引导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二位小数的形式。换句话说,二位小数就是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另外使学生通过比较迁移进一步熟悉探究知识的方法。
(3)三位小数
有了上述两个环节的探究,在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我适时引导学生知识延伸,探究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使学生明白小数的位数是无穷无尽的。此时,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的意义,即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计数单位
通过比较板书中几个一位小数中哪个最小,使学生明白所有的一位小数都是由0.1组成的,我们把0.1就叫做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此时学生很容易利用比较迁移的方法推导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2)进率
通过比较板书中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它们分别在直尺上对应长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知识应用
出示课件让学生当堂练习,消化所学知识,使知识学能所用,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盲点和疑惑。
1、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字
0.6=()0.87=()=()
2、填空
(1)0.8的计数单位是(),有()个()。
(2)0.06的计数单位是(),有()个()。
(3)0.34的计数单位是(),有()个()。
五、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六、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说课稿 篇3
《客人到我家》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三册中的篇目,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文明、礼貌”德目中“待客、做客懂礼节”的要求设课的。
客人来访是社会中常有的事,也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虽然一般情况下,接待客人以大人为主,但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要与客人见面,并在与大人共同待客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尊重别人,培养社交能力。向学生进行待客的礼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首先,从认知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待客的基本礼节,懂得待客热情,有礼貌是尊重客人的表现,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其次,从情感方面,让学生从内心尊重客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主人。最后,从行为方面,要求学生待客时要做到:请进、问好、请坐、递水,有礼貌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客人走时送出,并说再见。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懂得应尊重客人,并知道待客的基本礼节。
我在设计本课时,分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们表演,平时自己在家是如何待客的,或是在家看到父母是怎样待客的,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引发他们对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我觉得这对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一种锻炼。
第二个环节,我请学生们在自己的表演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概括“待客的基本礼节”,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去学习。这不仅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的一种锻炼。
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待客,同时巩固本课所学的行为要求和道理。
我讲完这节课后,总觉得这节课少了点什么,后来发现,知识讲授的肤浅,只讲到了应该怎么去做,而没有进一步渗透为什么要这样做。
本人教学经验十分有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还存在着不少缺点和漏洞,希望大家多多帮助,给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乐趣,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将体现以人为本,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规律的材料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扶,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现的错误,给予恰当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猜测、验证、结论和应用四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 猜测。
通过出示一个角形,让学生说知道三角形的知识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的概念,让学生自由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引出课题,以疑激思。
第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这要求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材料,以及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
这一环节我设计为以下三步:
1、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通过算一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根据学生特点,为了节约学生上课的时间,作为预习作业,我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这时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困惑,有疑问,而正是这些困惑激发了学生更强的探究欲望,正是这些疑问,使得合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2、小组合作。
针对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尽可能用多种合理的方法,验证结论。
3、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我将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我关注的不是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能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通过观察对比各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类型的而且大小不同的,发现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是适用。在学生探究之后,我用课件重新演示了3种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灵活应用,拓展延伸。
揭示规律之后,学生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就要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内化。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我将练习分为以下3个层次。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我将先出示有具体图形的题目,再出示文字叙述题。在这之间指导学生注意一题多解。
2、提高练习。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的度数,求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3、拓展练习。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我设计的思考题是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我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求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本节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互动中去,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体验到探索的甘苦,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说课稿 篇5
从容说课
“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因为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放大“力”字.
[师]请同学们用“力”字组词.
[生]力量、力气、能力、药力……
[生]理解力、战斗力……
[生]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
[师]“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先来试试力能干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想想做做]
请三位同学分别拿着弹簧、钢尺(或钢锯条)、已充气的气球向同学们展示.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生]用力的时候,弹簧被拉长、气球被压扁、钢尺也由直变弯了.
[师]短变长、圆变扁、直变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的样子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师]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接着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
[生]小铁球向磁铁靠近时,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大家接着用文具盒和书做成一个斜面,按教材P31图11.4-1所示,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生]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生]小铁球不仅运动方向改变了,我们这一组的小铁球运动方向改变后还停在了磁铁旁边,静止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磁铁就是吸铁石,它对小铁球有吸引力,所以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力”.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能不能从另一个方面去验证?
(同学们思考、讨论、试验)
[生]我们用铅笔或钢笔慢慢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铁球时,小铁球就不会产生像原来那样的运动,因此,我们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是对的,就是因为磁铁对小铁球有力的作用.
[师]由磁铁使小铁球运动,大家说力能干什么?
[生]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是多少?
[生]物体静止时的(相对)速度是零.
[生]也可以说静止是(相对)速度为零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师]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总结同学们的实验,结合P31图11.4-2,大家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
[生]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ewtn),简称为牛,符号是N.1 N是多大的力呢?
[投影]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一个质量是40 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 N,左手的大约是430 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 N,女子大约是390 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
[生]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拿着弹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压,会怎么样?同学们试试.
[生]压弹簧时,弹簧缩短了.
[师]用弹簧实验时,拉——长,压——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
[生]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
[师]长短、左右、开关,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生]因为力的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不同,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
[生]越靠近转轴的地方门越不容易开(关),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把手的地方开(关)门最容易.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生]这下我还明白了门把手为什么装在现在那个地方了.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吗?
[生]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一般握在把的末端,这样比较省力.
[生]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时,头顶在球的不同位置,球走的弧线也不同,破门的效果也就不同.
[师]经过同学们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书P32最下面及P33上面一段文字,了解怎样表示力的三要素,并表示出老师水平向右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
(同学们看书、作图,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两名同学将教师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大家能总结出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吗?
[生]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
[生]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
[师]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投影]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学生练习,三名同学分别板演三题.练习结束后教师点评.
[师]第①题的力的作用点画在了线段的起点,第②题的力的作用点在线段的终点,第③题有两个力作用在小车上,两个力的作用点就可以画在一点上,并且用数值和单位表示出了力的大小.为三名同学的出色表现,大家鼓掌(击掌)祝贺.
[师]同学们刚才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
[师]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生]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
[生]我认为手感觉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哪只手(或谁的手)疼,谁的手受到了力呢?
[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同学们再用手用力拍一下桌子,看有什么感觉?
[生]很疼.
[师]你们用手拍桌子,是谁对谁有力的作用呢?
[生]是我们的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是桌子受到了力.
[师]桌子受到了力应该桌子疼,你们的手为什么会疼呢?(提出问题)
[生]手是被桌子碰疼了.
[生]是不是手在拍桌子,对桌子有作用力的同时,桌子对手也有作用力!(猜想与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自己验证一下,然后交流你们的感想.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第一组:我们已经知道磁铁对铁块肯定有力的作用,还需要知道铁块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块磁铁、和磁铁外形相同的长方体铁块、两辆小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1:将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慢慢靠近,当近到一定距离时,载着磁铁的小车运动起来.如慢慢移开铁块,载着磁铁的小车还会随着铁块一起运动.
实验2:将磁铁和铁块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让它们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两辆车会自动地一起运动起来,最后靠在一起.(进行实验)
从实验现象看到载着磁铁静止不动的小车,当铁块靠近它时,就会运动起来,说明磁铁也受到了铁块对它的作用力.(分析与论证)
第二组:穿着旱冰鞋的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时.甲乙两同学同时向后运动.甲用力推乙时,给乙一个作用力,同时甲也产生了向后的运动,说明甲也受到了乙对他的作用力.
第三组: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评估和交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总结各组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一个物体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个力.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受力物体,施加这个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投影]
练习:分析下面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①人推车.
②马拉犁.
③磁铁吸引铁钉.
④推土机推土.
⑤起重机吊起货物.
[生]人、马、磁铁、推土机、起重机是施力物体;车、犁、铁钉、土、货物是受力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师]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力去讨论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也不能离开物体去讨论力.有时为讨论问题方便,只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是一定存在的.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
[生]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
1.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很多,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例如:让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打乒乓球时,可以打出不同旋转、不同弧线和不同角度的球,这主要与击球点(作用点)和对球施力的方向有关,要打出不同速度的球,主要与对球施力的大小有关.
2.脚;脚.
3.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桌子对手的作用力.
4.略.
5.被马拉动的车辆不仅受到马的拉力,还受重力、支持力,
甚至还有摩擦力,如果要求画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到的拉力,
只画一个拉力即可.题目要求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
到的力,则车辆所受的全部力都要表示出来,如右图.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开心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唱溶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语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表达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句型:
① D u lie … ?
es , I d . ( N , I dn’t . )
② I lie … .
2、学习认读单词:sccer baseball badintn tennis basetball ddge ball vlleball ping-png
语言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②、根据图片和情境说出单词和句子。
③、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干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由参与和创新,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克服交流中的困难,使交际顺利进行。
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爱与不喜爱的事物、活动、各种运动等,在语言交流中交换被此情感信息。
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1、询问喜欢什么的句型:D u lie … ?
2、对情境进行模仿,创新。
我主要通过感知新教材——设置——灵活运用这三个主要步骤来突破教材重难点的。在教学开始让学生以旧带新引入新知,通过对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务,并在教师用实物(各种球),头饰、图片、录音等多种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实现对知识的体验和实践最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实现能力的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小组活动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以每4人一小组,用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名字命名,课堂各项教学活动匀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或全班活动为辅,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交流的意义,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而形成同步学习的环境。
(二)情境教学法:
我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单词和句型练习中使用了实物和图片相结合,在表演时带上各种可爱卡通人物的头饰,在加生活化的录音为学生设置了真实而有效的场景,激发了学生想说英语的愿望,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法
课堂评价主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分别采用了师评、组评、自评为主要方式,课堂上老师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评语和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投身英语学习的一个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我把本课教学模式设置为
激趣设境——语言交流——人格发展
下面说一下教具的安排和使用
依据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了实物(各种球)、照片、头饰、幻灯、录音、竞赛板、贴画、小礼物等媒体设计教学,学习则利用自制的组标、头饰等媒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说课堂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我采用了听、说、玩、演、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巩固练习。
1)录音播放愉快的英语歌曲:D u lie baseball渲染课堂气氛。
2) 出示组标并请四个学生到讲台前,背对学生戴上Gg Tn enn itt cat 的头饰,表演上个单元的对话。
3)检查上节课布置的手工活动:画笑面。(小组活动)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七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对象、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对象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文章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音。而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运用通俗的风格和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这使有些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a、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c、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b、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络绎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的玩耍)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呀)。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作业
(1)默写生字
(2)说说你们家是怎么样过春节的
(3)搜集春节有趣的民俗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七、说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是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但是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依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3页的内容。《多些、少些》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比大小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并通过动手操作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表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习、小结.
1.导入部分:
我设计了比一比。在竞赛中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主题图(红球有58个,蓝球有15个,黄球有10个)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其中两数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习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用】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