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动物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动物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从复习引出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很快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2×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动物乐园的实际问题,课本59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2、3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继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选择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健康探索的对象。在《纲要》中健康科学目标提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先物体的形状出发,逐步过渡到对物和物体的之间的颜色来比较探索,联系跳跃及躲闪,锻炼思维的灵敏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2、目标定位
小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目标为:
(1)乐于参加跳圈游戏,感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能按指令迅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3)联系跳跃及躲闪,锻炼思维的灵敏性。
3、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物和物体的`之间的颜色来比较,难点是:找到对应的颜色的圈中,初步获得物与物的两者之间比较的关系。
4、活动准备
活动场地上画有红色和蓝色的两个圈,每人贴一个红色或者蓝色的标记,强快的音乐。
二、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 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孩子外,还采用适宜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 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做一做(模仿表演)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 借助于儿歌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我声情并荗的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然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 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想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本课以彩虹为主题,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象观察其形状和色彩,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彩虹的色彩与成因);并提供机会,让小朋友利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表现彩虹。教材提供的画家作品,其中《折断的虹》充满了童话的浪漫,表现内容能激发小朋友的想象和创作冲动。课程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领域:认识彩虹,了解彩虹的形成,感知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操作领域:较熟练的使用工具作一幅有彩虹的想象画。
3、 情意领域:通过彩虹的认识与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有意识的灌输人际交往和环保意识。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的形状、色彩与形成。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进行彩虹的联想。
四、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七彩飞虹》在课程设计上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同时,因为教材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要向“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形式倾斜。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转变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美术本体意识的思想,适度淡化学科的学习,加强美术与人文、自然科技的交流整合,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重在活动过程的体验。设计了线条联想、实验操作、欣赏交流、创作表现等教学环节来充分表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想象能力。并在美术学习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 线条联想,启迪思维。
1、用形体表现线条。
2、学生用“弯线”作近似物的联想。
(我的设计意图是: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环节是采用线条的趣味游戏活动,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联想,开启学生思维。同时,为后面的彩虹联想做好铺垫。)
二、 解析课题,实验探究。
1、 阅读课题,学生分析“七彩”含义。
2、 师生实验1:还原阳光色彩:红、橙、黄、绿、青、蓝、紫。
3、 师生实验2:制造彩虹,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穿过水雾,就会形成彩虹。并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我的设计意图是: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本环节的设计是与自然、科技活动相结合,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实验活动,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让学生在玩中求知,乐中求真。)
三、 欣赏交流,激发情感。
1、 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画出七彩飞虹,选出一组讲台演示。
2、 欣赏彩虹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感,引发学生联想。
(我的设计意图是: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本环节设计首先是在实验探究的情感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色彩的基本技能;然后通过丰富的图片素材,展现给学生一个有美丽彩虹的自然景象,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通过生活中彩虹近似物的图片展示,为学生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四、 说说想法,激发创造。
1、 欣赏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彩虹出现,你会怎么做?”。
2、 学生交流故事,激发创作欲望。
教师引导:如何组织画面?
(我的设计意图是:《美术课程标准》认为,美术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采用“说自己”的'形式来内化学生对彩虹的情感和认识,并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发出学生的各具特色的想象,引导学生更深层思维的活动,为学生下一步的创作做好准备。)
五:添画故事,创作表现。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彩虹画的创作:彩笔画、剪贴画或剪、画结合的形式;可以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
教师加强辅导巡视,及时评议。
(我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环节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彩虹画的创作,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照顾到学生在表现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彻底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更加放心大胆的进行想象创作。)
六:展示交流,评价鼓励。
1、 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故事与别人分享,体验成功的乐趣。
2、 师生评议:重在画面的想象力和学习的过程。
(我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美术评价的基本目标。本环节设计以交流展示与师生共议的形式进行课堂评价,改变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即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过程,评价形式活泼自由。事实上,评价也贯穿了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观察→举证→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
探究 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
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平台:
(1)猜想
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2)观察
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3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
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3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使得所学新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给出4颗、5颗…….,自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
经过研究,学生发现100以内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不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100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举证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更大的数。
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100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么发现?
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
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代表性越强,研究结论就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4)归纳
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化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0到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你能任意选3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3张卡片,还能摆出不同的3的倍数吗?一共能摆出几个?
(2)随意抽取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
(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吗?
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
刚才的练习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6969336, 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各位老师,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不但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猜想、观察、举证、归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2.通过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结论的学习意识。
3.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学生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本章知识,他们已经能比较熟练得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知道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等量关系。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表现自我,求知欲较强,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开始处于优势地位,
2.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即应用后的又一种重要的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用它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比用一元一次方程更简捷,但在解法上他们又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在这节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消元这种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能准确选择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难点:已知一组解,如何构造二元一次方程组使解相同
重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熟练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对数学的感情,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自己的方法意见。向终身学习型人才发展。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乐于合作交流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实践加以验证,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5.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讨论、发现”的方法。因为它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年龄来说讨论法虽然更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但这是一节复习课,我认为复习应该是知识的整合和提高的过程,因此也可以。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
我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环节一、探索只用二元一次方程也能解决实际问题,但答案不唯一。二、探索要使一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在刚才的基础上应该再添加一个,关于这两个未知数的关系的条件,然后才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出唯一答案。这个环节是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过程探索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理解,即它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同时与列一元一次方程形成对比,即需要两个条件才能得出唯一答案。再者通过对一个问题实施两种列法,一种解法,也体现了二元与一元之间的转化思想。第三个过程是解方程组训练消元法的应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熟炼消元这种数学方法,同时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对自己的设计思路比较满意,因为我一直以为学数学就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提高推理分析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两个方向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
我的课领导们已经听了过程就不再赘述。下面我按照教学环节把我这节课分析一下;
一采用刘三姐对歌引入,切近生活,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后,学生受定向思维影响,认为答案是唯一的,这种情况下我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如我问一个男孩的.困惑在那里,然后给与合理提示,使他们继续讨论得出答案。缺点:备学生不充分,以致引题较难,脱离育才学生实际,今后应注意开讲很重要但要注意所选问题的难易程度。
二突破难点仍然采用讨论法,期间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我请一名同学解释了他的解题过程,又加以适当引导和鼓励,使讨论达到高潮。优点是能鼓励学生用实验的办法寻求解题思路,引导他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在考虑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展开讨论,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训练这些孩子肯定会喜欢上讨论交流这种形式的,通过这节课教学使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从羞于讨论到开始讨论的过程。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我很高兴。缺点是:引导方向不够明确,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数学是一门精确的学问,不允许教师含糊其辞,不允许让学生猜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我在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以后,问孩子们:你们能不能添上一个条件使分法是唯一的呢/实际上这个问法对这些孩子来说还是跳跃性太大,致使他们再次陷入迷惘,我想如果我这样处理是不是更好一些:老师在黑板上把同学们刚才回答的几组解列出来,然后让他们观察每一组解之间的关系,再添条件构造方程。给我的教训是向学生提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问得新奇,问得有趣,问得巧妙,问得具有启发性,问得难而有度,问得高而可攀,就非得是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构思不可。学生的时间是宝贵的,因此我要学会提出一个真正称得上是问题的问题。今后备课我应该认真考虑到各个环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三解方程组 因为时间不够用处理非常仓促我原本的意图是想通过对比让他们体会代入消元源自于实际问题。因为这章知识点是解在前用在后
而我复习的时候把它倒过来也是这个原因。我组织他们讨论解方程组时经常出现的哪些错误,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的过程里接受这些错误从进而改正他们。另外这节课还存在两个问题:小组活动单一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应该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加成就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列,回答问题不积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表达能力根本跟不上,我在巡视时有许多孩子跟我说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所以我认为这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应该继续搞下去,孩子的表达能力继续锻炼。
大家都知道凯慕柏莉奥立佛近日当选为20xx-年美国年度教师这在美国是一项殊高的荣誉。他曾经说:“好老师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课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的老师。好老师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课理解什么是对了什么是错了寻找策略让下次更好的教师,以上是我对我的授课过程的分析,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说活动目标:
1、阅读第12页图画,观察到太阳公公红彤彤的脸庞和下方的小字点,能大胆猜测小字点旁边红心的含义。
2、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唤起天气变化与冷、暖的感知经验。
3、学习主题字“太阳”,练习使用“暖和”。
二、说活动准备:
1、《启蒙阅读》第二册《太阳公公》大范例,录音机,磁带。
2、图片:睛天、下雨、下雪、刮风、阴天等。天气变化转盘。
3、太阳笑脸牌子,字卡“太阳”。
三、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猜一猜
教师:“天空中有一个圆圆的、亮亮的东西,照到人的身上很暖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二、阅读图画
1、教师:“你们知道吗?有一幅太阳的`画就在这本书里。”(出示幼儿读本第12页面)
2、“老师的大书里也有这一页。”(出示全页彩图大范例)
3、请幼儿观察图画。
4、阅读后提问
(1)指一指太阳在哪里?(出示字卡“太阳”)
(2)红彤彤的太阳像谁的脸?我们称太阳是谁?(太阳公公)
(3)图画中还有谁?小字点在做什么?仔细看看她旁边有什么?猜一猜这几颗红心是什么意思?
(4)咱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出示字卡“太阳”)
5、请幼儿完整描述图画。
三、游戏:冷和暖
玩法
(一)感受“冷和暖”
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阴天刮大风,一片寒冷的景色。
2、请幼儿说说看了这张图片有什么感觉。
(二)太阳公公笑了
1、教师指着墙上的图片(晴天、下雨、下雪、刮风、阴天等)问:“什么天气我们会感觉很暖和,什么天气感觉很冷,说得对,太阳公公就会笑。”(出示笑脸牌:一面写有“太阳”,另一面是太阳公公的笑脸图)
2、幼儿指着相应的图片说:“xx我感觉很暖和(不暖和或很冷)。”说得对,教师出示太阳的笑脸牌以示鼓励。
说课稿 篇7
《小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21课的内容。这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童话故事。小雨点沙沙地落下来,却没人注意它,它认为自己太平凡了。听了两只青蛙的谈论后,认识到自己虽然看起来非常平凡,却也有了不起的地方!于是,欢快地舞蹈,舞出了自我,它用舞姿告诉孩子们:平凡的生命中依然具有个性风采与魅力。课文用简单的故事传达出让人回味无穷的道理,洋溢着童心童趣,饱含着丰富的意蕴。
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课时任务,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认识11个生字,学习、积累、运用学过的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在品读中感悟小雨点的了不起之处。初步懂得要善于观察,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道理。
在具体实施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以情趣为载体,以读悟为主线,以培养行为习惯为目的”的思路,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
1、以情趣为载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用几条与自然现象有关的谜语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时,让学生给小雨点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边欣赏美丽的画面,边听课文的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课中,师生共同欣赏一幅幅美丽的雨景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小雨点,兴趣所至,学唱《小雨沙沙》的歌曲。课后的作业超市,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些设计都适时调整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创设一个有情有趣的学习环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调控在课堂紧张而有趣的学习中。
2、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为教师的分析讲解所代替。《小雨点》这篇课文景美、图美、语言更美。基于此,我以读为主线设计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充分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借助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其次,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男女生轮读、配乐读、评议读、个别指导读等,把读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凸显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朗读教学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只青蛙的话,读另一只青蛙的话时,放开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试读,通过指导性评价(师评、生评、自评、师生互评),让学生会读。从读中悟出小青蛙的细心观察和小雨点的了不起。教学中,我不求“讲深讲透”,也没有“问个不休”,而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中悟美,读中悟情。课堂上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每个同学都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23
瓢虫说课稿03-12
《杠杆》说课稿01-04
《江南》说课稿03-16
《雨花石》说课稿04-17
《观潮》说课稿10-15
《浮力》说课稿12-21
广告说课稿01-10
倍的说课稿01-13
长城说课稿11-28